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三農人物特刊(三)」點贊我們身邊“平凡中的偉大”

三農人物

CCTV年度三農人物推介活動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CCTV-7農業節目)主辦, CCTV-7《聚焦三農》欄目承辦。 從2005年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12屆, 曾榮獲中國電視最高獎“星光獎”。 活動關注年度三農領域熱點話題, 挖掘重大事件背景下三農新聞人物和新聞背後的故事, 透視三農發展進程, 弘揚時代主旋律, 推選出了袁隆平、莫言、吳仁寶、申紀蘭、李登海、陳士渠、劉震雲、唐山十三兄弟等156位三農領域的傑出代表。

推介標準

創新 勇於創新, 實現巨大突破和成就

引領 行業領軍人物指引著“三農”事業的前進方向

奉獻 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責任 用實際行動來實現對家鄉、社會和國家的承諾

在四個標準的基礎上, 關注“一帶路”、“G20”、“扶貧攻堅”、“國際雙一流”建設、“五大發展理念”等一些年度新聞熱點, 突出人物的年度新聞性、典型性、草根性、故事性和影響力。

王學圻

真情演繹脫貧農民

2017年10月, 電影《十八洞村》上映, 電影真實反映中國精准扶貧攻堅戰, 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 鮮活、深刻地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勇於拼搏的當代農民形象, 折射出了中國扶貧的時代精神。 電影通過楊家兄弟在脫貧的過程中發生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 用詩意的電影語言描述當下鄉村居民的內心世界, 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吳振我

山區裡的“老牛技術員”

1986年, 通過縣裡招考, 吳振我被招聘為一名基層農技幹部, 分配到筱村鎮工作。 今年已經52歲的吳振我, 因長期幫助農民解決難題、奔走於田間地頭, 被農友們親切得稱為山區裡的“老牛技術員”。

賀星龍

一個人守護28個村莊的健康

賀星龍是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的村醫, 也是十九大黨代表。 大寧縣是國家級貧困縣, 自然條件惡劣, 賀星龍堅守村醫崗位17年, 行程40多萬公里, 騎壞7輛摩托車, 用爛12個行醫包。

推薦單位:國家衛計委

淩鋒

為少數民族孤兒建造一個溫暖的家

淩鋒是北京宣武醫院的一名醫生, 自2005年起, 她在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下設立民族孤兒救助基金, 目前已籌款約6000萬元, 用於幫助雲南麗江民族孤兒學校的孩子學習生活。 其中, 她將個人出診、做手術所得的“義診費”全部捐出, 共計300余萬元, 惠及1000多名來自27個少數民族孤兒。

楊良傑

現代農業的踐行者

楊良傑是山西中農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3年來他只做了一件事:堅持在農村一線進行現代農業技術的服務和傳播。立足于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通過“傻瓜式技術”和“保姆式服務”,徹底打通了農業技術落地“最後一公里”。還建立了果品安全生產全程追溯平臺,目前,參與果品安全溯源的全國6000多生產者,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溯源二維碼。

推薦媒體:黃河晨報

吉伍爾洛

留守懸崖村的幼教老師

2016年,四川省在涼山州實施“一村一幼”計畫,吉伍爾洛通過考試應聘成為懸崖村(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的第一位幼教老師。懸崖村條件艱苦,沒有手機信號,吉伍爾洛的母親多次勸她離開,她都沒有同意,堅持留守在懸崖村。

潘 維

學術三農人

潘維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多年來,潘維老師雖沒有直接奮戰在田野鄉間,但他卻一心關注農民、農村,從學術的角度不斷思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路,追尋中國農民如何富起來的答案。他心系廣袤農村,引領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學者將目光聚焦農村和農民,著述了《農民與市場》,為調研農村發展做出了貢獻。

推薦單位:北京大學

依斯汗·波列克拜

八旬老阿姨52年照顧四個民族的孩子

新疆阿勒泰市牧場87歲的依斯汗·波列克拜,52年來堅持幫助轉場放牧的牧民照顧上學的孩子,給孩子們一個穩定的讀書環境,家中孩子最多的時候住了二十多個。迄今為止已有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四個民族的孩子在她的照顧下長大。

為我們身邊“平凡中的偉大”點贊

現代農業的踐行者

楊良傑是山西中農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3年來他只做了一件事:堅持在農村一線進行現代農業技術的服務和傳播。立足于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通過“傻瓜式技術”和“保姆式服務”,徹底打通了農業技術落地“最後一公里”。還建立了果品安全生產全程追溯平臺,目前,參與果品安全溯源的全國6000多生產者,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溯源二維碼。

推薦媒體:黃河晨報

吉伍爾洛

留守懸崖村的幼教老師

2016年,四川省在涼山州實施“一村一幼”計畫,吉伍爾洛通過考試應聘成為懸崖村(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的第一位幼教老師。懸崖村條件艱苦,沒有手機信號,吉伍爾洛的母親多次勸她離開,她都沒有同意,堅持留守在懸崖村。

潘 維

學術三農人

潘維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多年來,潘維老師雖沒有直接奮戰在田野鄉間,但他卻一心關注農民、農村,從學術的角度不斷思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路,追尋中國農民如何富起來的答案。他心系廣袤農村,引領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學者將目光聚焦農村和農民,著述了《農民與市場》,為調研農村發展做出了貢獻。

推薦單位:北京大學

依斯汗·波列克拜

八旬老阿姨52年照顧四個民族的孩子

新疆阿勒泰市牧場87歲的依斯汗·波列克拜,52年來堅持幫助轉場放牧的牧民照顧上學的孩子,給孩子們一個穩定的讀書環境,家中孩子最多的時候住了二十多個。迄今為止已有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四個民族的孩子在她的照顧下長大。

為我們身邊“平凡中的偉大”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