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星在南 家家拜年 小輩的磕頭 老輩的給錢 要錢沒有 扭臉就走

韓國棒子把端午節拿去申遺了, 但是但是端午節他們還是拿不走, 我們還得到樣過, 只是想起來就有點噁心。 現在我們說說過年:過年是中國幾千年就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

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所以講究的習俗也特別多。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中國人過年的習俗。

殺年豬

很多農村家庭在農曆11月就要開始為過年作準備了。 像湖南, 湖北, 貴州, 江西很多地區都要熏臘肉,

做臘肉需要提前很久, 因為做臘肉需要先用鹽醃肉, 曬肉, 熏肉。 特別是熏肉時間越長, 做出來的臘肉品質就越好。 一個家庭殺豬過年是大事, 也表示主人家一年來平安順利, 農作豐收, 所以在殺年豬時一般都要把親戚, 朋友都叫上來吃最新鮮的豬肉, 豬雜, 湖南很多地方叫吃乾毛湯, 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也有這樣叫法。 由於所有的豬身上的東西都是最新鮮的, 所以吃起來味道特別的好, 加上農村都是大鍋柴火所做, 肚子本來油水也不多, 所以現在想起來殺年豬就會都流口水。

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 , 據《呂氏春秋》記載, 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 陳”諧音, 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 清洗各種器具, 拆洗被褥窗簾, 灑掃六閭庭院, 撣拂塵垢蛛網, 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現在農村家庭, 大掃除一般都由家裡女人在做, 但是城市由於樓房較高, 女人對玻璃無法進行清理, 很多都是男女共同完成。 所以在家裡搞過大掃除的現在只要想起大掃除就已經感覺到累了。 你是否也有這樣感覺呢?

貼門神

我國大部分地區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 以中原為最盛行。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 掛在人的旁邊, 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 有他們守住門戶, 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唐代以後, 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 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 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 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 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 高約四五尺, 寬約二三尺。 第二類是“街門門神”, 多貼小街門上, 高約二尺, 寬約一尺。 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 白左黑右, 白善易, 黑獰惡, 各手執槊鉞。 第三類是“屋門門神”, 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現在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門聯、對聯。“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叫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其實春聯用紙也是有講究的。因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你現在是否明白為什麼你看到有的春聯用紙會出現幾個顏色了吧?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 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你家每年都貼吧?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對已經過世的親人大酬勞一次,一般貢品為三牲,即為豬,牛,羊,現在一般以整雞,整魚,加上一豬頭。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現在城市很難看到,農村還是流行,只是儀式與用品都簡單了。你見過嗎?

放爆竹

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 “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 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60-70年代的人,小時候盼過年,過年有爆竹玩是最開心的期待,家長分一掛爆竹,為了能玩久點,只是把爆竹拆開,一個一個點著放。你玩過嗎?

吃團年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 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吃年夜飯時,家裡如果來了客,不管是什麼人,主人都會叫客人上座吃飯,如果你是客人一般不要推辭,肚子飽也要象徵性動動筷子,對主人說幾句讚美的話。這種場景你碰到過嗎?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守歲也叫“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一般除夕守歲夜,每家每戶每房都燈火通明,整夜不息。你除夕守歲有過通宵嗎?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勒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有童謠雲: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壓歲錢你現在是還在收還是已經在分發紅包了?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現在很多農村地方一般都是由家族年長者制定時間,每年每戶派代表參加。你是否參加過?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現在很多地方都是初一不做新米,不出門買菜,不倒垃圾。吃的全部是吃年夜飯剩下的,寓意有吃有餘。你們那裡是否還有此習俗?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回娘家

有俗話講,初一兒子,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女看娘。也就是說初一是家中兒子給父母親拜年,初二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的時候。嫁出去的女兒們回家因為初一初二老公出門,家中需要人照顧,所以女兒回娘家要推遲一兩天。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現在結婚男女兩家太遠,回趟娘家不易,很多就是輪流過,今年在夫家,明年在岳父母家過年?你們呢?

其實過年很多地方還有很多不知道的習俗,歡迎大家吐槽補充。喜歡我就關注我吧!謝謝各位了。

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現在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門聯、對聯。“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叫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其實春聯用紙也是有講究的。因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你現在是否明白為什麼你看到有的春聯用紙會出現幾個顏色了吧?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 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你家每年都貼吧?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對已經過世的親人大酬勞一次,一般貢品為三牲,即為豬,牛,羊,現在一般以整雞,整魚,加上一豬頭。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現在城市很難看到,農村還是流行,只是儀式與用品都簡單了。你見過嗎?

放爆竹

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 “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 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60-70年代的人,小時候盼過年,過年有爆竹玩是最開心的期待,家長分一掛爆竹,為了能玩久點,只是把爆竹拆開,一個一個點著放。你玩過嗎?

吃團年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 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吃年夜飯時,家裡如果來了客,不管是什麼人,主人都會叫客人上座吃飯,如果你是客人一般不要推辭,肚子飽也要象徵性動動筷子,對主人說幾句讚美的話。這種場景你碰到過嗎?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守歲也叫“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一般除夕守歲夜,每家每戶每房都燈火通明,整夜不息。你除夕守歲有過通宵嗎?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勒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有童謠雲: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壓歲錢你現在是還在收還是已經在分發紅包了?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現在很多農村地方一般都是由家族年長者制定時間,每年每戶派代表參加。你是否參加過?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現在很多地方都是初一不做新米,不出門買菜,不倒垃圾。吃的全部是吃年夜飯剩下的,寓意有吃有餘。你們那裡是否還有此習俗?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回娘家

有俗話講,初一兒子,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女看娘。也就是說初一是家中兒子給父母親拜年,初二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的時候。嫁出去的女兒們回家因為初一初二老公出門,家中需要人照顧,所以女兒回娘家要推遲一兩天。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現在結婚男女兩家太遠,回趟娘家不易,很多就是輪流過,今年在夫家,明年在岳父母家過年?你們呢?

其實過年很多地方還有很多不知道的習俗,歡迎大家吐槽補充。喜歡我就關注我吧!謝謝各位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