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可能會“再強大”,但很難“再偉大”

深明大義

2018年1月20日, 對很多人而言只是又一個週末的開始, 但對美國而言, 卻是唐納德·特朗普主政白宮的第365天。 當特氏首年執政就這樣呼嘯而過之時, 無論是美國還是全世界, 都在五味雜陳地回望、評估所謂“讓美國再強大”的起步之年。

經濟向好, 社會矛盾多發

就美國國內而言, 特朗普首年執政的最大亮點毫無懸念地發生在經濟領域。 新世紀以來最低的失業率、看上去還不錯的GDP增長率、證券金融市場的強勢表現, 幾乎所有主流統計資料在證明美國經濟正在向好。 其中原因當然是長週期復蘇的巨大動力,

而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聚焦經濟、去除監管等舉措也持續為市場注入了活力。 這些舉措雖說存在再度引發金融泡沫的風險, 但至少到目前仍在發揮積極作用。 2017年歲末最終落定的減稅立法, 準確講只是特朗普政府的重大政治勝利, 但也算得上是在經濟領域兌現的重大關鍵承諾。

值得玩味的是, 經濟的表面轉好並未帶來社會層面的真正穩定。 在特朗普執政首年當中, 美國徹底被捲入了社會矛盾多發、易發的不穩定漩渦。 從夏洛特維爾的種族暴力事件, 到拉斯維加斯槍擊案, 再到紐約市卡車撞人恐怖襲擊事件……如此裹挾著美國社會傳統頑疾與現實困境的突發事件令人應接不暇。

面對社會難題, 特朗普政府所選擇的應對方式要麼是堅守於事無補的傳統共和黨立場、要麼採取更極端的“本土主義”議程。

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在所謂的“移民禁令”上, 其所代表的特朗普政府在移民問題上的極端保守立場, 對於自稱“大熔爐”的這個“移民國度”而言, 註定是顛覆性的。 換言之, 特朗普政府在過去一年中激化了社會裂痕, 該趨勢不會在未來三年發生變化。

外交上“去多邊”, 中美關係良性發展

就國際事務而言, 特朗普政府上臺伊始就致力於推動美國經濟利益與安全戰略的再平衡:即“以實力換取經濟利益”取代以往強調的“以實力換取國際領導地位”。 就職第四天, 特朗普就如約宣佈不再推進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此舉被普遍認為是其外交政策中“去奧巴馬”與“去多邊”趨勢的最佳寫照。

事實上, 與其前任相同, 特朗普也充分意識到美國國際角色的急需調整, 但他執拗地選擇全身而退——這一定不該是一個大國的選項。

在地緣政治意義上, 特朗普2017年5月下旬首次訪問就落子中東, 凸顯強勢回檔, 實施了共和黨傳統傾向與特朗普核心團隊偏好的難得共識。 但不可否認, 這種強勢回檔並未重現以往美國所期待的中東內部平衡, 甚至並未為美國的“回歸”創造足夠空間。 即便是在伊核協議和“耶路撒冷問題”上不同程度的非常規決定, 其主動設置與主導議程的效果目前也難以判斷。

在徹底宣佈奧巴馬“亞太戰略”成為過去式之後, 特朗普政府在11月首次訪問亞太之際卻重提了所謂“印太”概念。

如此急就章式的動作, 凸顯了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延續亞太戰略、但又必須有別于奧巴馬的尷尬, 更揭示出特朗普政府在中東和亞太兩大板塊之間尋求兼顧支點的極大難度。

在盟友關係上, 特朗普政府一面與盟友爭利、迫使盟友負擔更多, 另一面卻也接受了盟友的“基石定位”。 這種兩面性集中體現為所謂“‘美國優先’並不意味著美國‘獨行’”的表達。 但從北約到日韓, 盟友即便仍在安全訴求上無法擺脫美國, 但在經濟與發展等切實需求上卻逐漸顯現離心力。

在大國關係上, 特朗普最初推動美俄關係轉圜的嘗試被美國國內政治拖累而不了了之。 相比之下, 中美關係在兩國元首的戰略引領下從良好開局穩步走向了良性發展,

可謂來之不易。 但必須警惕的是, 2017年12月18日, 特朗普政府以歷史最快速度出臺的《國際安全戰略》報告, 將中國、俄羅斯列為“戰略競爭對手”。 如此充斥著冷戰零和思維的表達在美國國內明顯抬頭, 且大有市場, 這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特朗普政府在對外戰略與外交決策中, 仍舊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推特治國”改寫美總統政治一般規則

內外議題上有得有失的同時, 特朗普個人及其政府在美國政壇上也持續引發爭議。 自上任第一天起就如影隨形的歷史最低水準民調, 成為給特朗普差評的最有力依據。 在執政一周年之際, 原本逐漸平息的“小圈子內鬥”卻再次因一本大眾暢銷書(《火與怒:特朗普白宮內幕》)而一地雞毛;聯邦政府眾多重要職位的缺位空轉, 也明確限制了特朗普政府的專業決策。

雖然減稅立法最終通過,但不代表特朗普與國會共和黨建制派力量的徹底和解,甚至也不意味著特朗普已具備了足夠的政策專業度。而當選之後就開始發酵的所謂“通俄門”調查時常增添新劇情,成為建制派持續塑造特朗普對俄政策與決策風格的關鍵抓手。面對這些非議,特朗普的最佳武器就是手邊可以時時發聲的推特。這種負面色調的“永續競選”衝破了精英與傳統輿論的非議,穩穩地吸附著黨內基本盤和關鍵選民盤的支持,進而改寫了美國總統政治的一般規則。

特朗普的首年執政,已然很清楚地告訴世界:特朗普並不代表美國多數人;特朗普就是極化政治的產物,且正在強化極化的事實;特朗普的美國正在經歷豪不顧及世界趨勢的單邊調整,而孤獨的調整沒准還能讓美國“再強大”,但很難“再偉大”。諷刺的是,民調顯示,即便大選推遲到一年多之後的今天舉行,入主白宮仍是特朗普而非希拉蕊。可見,這個關於美國的劇本或許早已寫好。

□刁大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也明確限制了特朗普政府的專業決策。

雖然減稅立法最終通過,但不代表特朗普與國會共和黨建制派力量的徹底和解,甚至也不意味著特朗普已具備了足夠的政策專業度。而當選之後就開始發酵的所謂“通俄門”調查時常增添新劇情,成為建制派持續塑造特朗普對俄政策與決策風格的關鍵抓手。面對這些非議,特朗普的最佳武器就是手邊可以時時發聲的推特。這種負面色調的“永續競選”衝破了精英與傳統輿論的非議,穩穩地吸附著黨內基本盤和關鍵選民盤的支持,進而改寫了美國總統政治的一般規則。

特朗普的首年執政,已然很清楚地告訴世界:特朗普並不代表美國多數人;特朗普就是極化政治的產物,且正在強化極化的事實;特朗普的美國正在經歷豪不顧及世界趨勢的單邊調整,而孤獨的調整沒准還能讓美國“再強大”,但很難“再偉大”。諷刺的是,民調顯示,即便大選推遲到一年多之後的今天舉行,入主白宮仍是特朗普而非希拉蕊。可見,這個關於美國的劇本或許早已寫好。

□刁大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