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利:昔日光伏老大“跑龍套”多方角力債務重組

債務重組兩年未有重大突破;高管稱, 控股權一直不是障礙, 引進投資人最大障礙是“和銀行把債務問題談清楚”

自保定市中心驅車四公里許, 臨近保定市北三環, 一棟占地48畝的高大建築聳立在恒源路路邊, 建築外表被光伏電池覆蓋, 建築內椰樹、榕樹、竹林密佈, 這就是號稱北方小南國、保定一大景點之一的低碳公園。

2015年8月12日, 低碳公園開園, 迎來保定市民追捧, 兩個月之後, 公園的主人、昔日光伏巨頭、中國第一家贊助世界盃的企業英利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違約。

時間進入2018年, 英利走過了債務重組的整整兩年。

兩年期間, 英利已經吸引到多家有意投資的投資人, 但仍遲遲未公佈戰投以及重組方案, 反而遭遇供應商巨額索款和債權人起訴事件。

“我們怎麼可能挑呢?”

當被問及債務重組兩年來仍未宣佈戰投的問題, 一位英利高管反問道, “現在我們只是想確保投資人的策略是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利的”。

新京報記者走訪獲悉, 兩年來英利大幅瘦身, 公司人數減少1/3, 農業、貿易等副業也從英利母公司英利集團剝離出去。 同時, 公司高層“換血”, 創始元老向職業經理人團隊“讓位”, 公司激進擴張戛然而止, 經營風格變“溫和”, 但昔日的軍事化管理風格仍有所保留。

巨虧中的自救:剝離“瘦身”、賣資產

對於虧損等困難, 英利稱, 現在的困難不是產品沒人要,

而是錢少、轉不動、開工率低。

英利債務重組已走過兩年。 這兩年光伏行業走出產能過剩危機, 但英利仍未走出虧損和債務“泥潭”。

2015年10月, 英利子公司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一筆超10億元的債務未能按期足額兌付, 步入債務違約。 2016年5月, 天威英利發行總額14億元的債券也宣告違約。

兩次債券違約, 標誌著世界最大的光伏企業之一英利走入困境, 超百億的銀行負債驚動世界。

英利總部位於河北保定, 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 曾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光伏業巨頭之一, 以“首家贊助世界盃的中國企業”而被外界知名。

隨著2015年以來違約事件爆發, 資金緊張、巨額虧損、債務重組成為兩年來籠罩在英利頭上的關鍵字。

近期, 處於債務重組中的英利綠色能源公告顯示, 2017年三季報淨虧損23.44億元(3.5億美元), 虧損面環比擴大7倍。 新京報1月8日報導稱, 英利還遭遇到了供應商赫姆洛克的巨額索款和債權人華泰證券的起訴。

一位元英利中層人士此前向記者強調, 三季報中的虧損很大一部分是減值, 只是財務報表上的體現, 不一定對現金流等公司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

巨虧之中英利“續命”, 有賴於銀行的支持。

1月10日, 一位英利高管告訴新京報記者, “2016、2017年都已證明, 只要歷史債務不帶來壓力, 公司不會出現垮臺的局面。 現在銀行這邊基本上和英利集團給上市公司提供了七八十億的擔保, 上市公司的虧損和重組肯定會影響這些行業的發展, 而且精力也需要集中,

就賣掉、停掉。 ”

除了瘦身, 新京報記者此前獲悉, 為提升產能利用率, 英利給同行大規模做代工, 合作對象包括天合光能等企業。 對此, 英利方面確認確曾對外做過代工, 不過“現在代工不是特別多, 主要是自有產能。 ”

代工現象減少, 有賴於行業的復蘇。 近年來, 光伏行業持續景氣, 包括隆基、通威等企業都實現滿產滿銷, 部分時期產能利用率超過100%。

英利方面強調, “我們現在的困難不是產品沒人要, 而是錢少、轉不動、開工率低, 產能利用率現在有百分之七八十, 2015年時產能利用率最低, 當時僅為50%。 ”

激進擴張戛然而止, 昔日組件老大“跑龍套”

新管理層經營風格變“溫和”, 多採取與別的企業合作, 以無形資產入股, 占小股。 對於與別的企業合作推進的零碳小鎮,

公司稱, 投資的並非英利, 我們只是配合, 人家吃肉、我們喝點湯。

在想方設法製造現金流的同時, 英利以往的激進擴張戛然而止。

2007年, 英利向外披露十年規劃, 在保定投入1228億元資金, 打造年銷售收入3055億元的新能源產業園區。 2013年, 巔峰期的英利進行“二次創業”, 公司主要領導前赴該地密集考察, “千億決戰下游光伏電站”戰略引外界關注。

“實話實說, 太激進了, 風險意識不夠”, 對於英利前期的大跨步擴張, 一位英利高管反思道。

不過, 他也強調, 行業過去那些年都是這樣, “這種錯誤的責任也不能推給別人, 最終決策是我們自己”。 他還解釋稱, 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太大, 比如歐盟和美國的“雙反”對其國際市場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2016年7月,上述激進擴張的主導者苗連生辭去英利集團董事長一職,引發外界關注和猜測,不過英利並未對外詳細解釋這一人事變動。

1月10日,英利方面對新京報記者回應道,,是中建牽頭。我們沒有能力做這麼大的項目”,他說,“簡單說就是人家吃肉、我們喝點湯”。

雖然苗連生辭去了英利集團董事長,但他締造的融匯傳統道德觀和軍事化管理的企業文化印記在英利廠區內仍然無處不在。

1月10日,新京報記者來到低碳公園西部不遠處的英利廠區,大門口顯赫位置打著“勤奮、誠實、道德、忠義”的口號,貼著《弟子規》的光伏組件車間正在生產。一位元英利員工告訴記者,“現在每天早上上班先跑步,這都是苗總親自提倡的。”

“他是以廠為家的人,現在每天也都在廠裡”,一位英利工人說。

兩年未落定:債權人、投資人和企業多方角力

雖獲支持,債務重組和引進戰投兩年仍難以落定,有債權人起訴;英利高管稱,引進戰投一直在談,多家企業已經做了盡職調查,在其看來,引進投資人最大的障礙是“和銀行把債務問題談清楚。”

在通過多種方式尋求“自救”,並停止大規模擴張,強化職業經理人精細管理後,英利債務重組仍未完成。

自從2016年初傳出債務重組消息後至今的兩年時間內,再無相關音訊。這期間英利與債權人如何角力,為何迄今仍無成果成一大謎團。

新京報記者獲悉,2016年4月,關於英利的債權人委員會正式成立,其中最大債權行為國家開發銀行,該債委會也是由國開行總行牽頭,由國內主要大銀行等方面成員組成,其主要工作包括將現有債務的期限、利率重新調整,同時引進戰略投資,自從2016年至今,債委會已召開了多次會議。

在英利總部,國開行常年有一位處級幹部駐點,一周內有多天在這裡辦公,並參與重要的經營管理會議。

據英利方面稱,在債權人支援下,已有多家企業有意投資英利。

早在2015年,有媒體報導稱,聯合光伏表示,願意與其他國家支持的企業或太陽能公司合作,以幫助英利“渡過難關”。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上述英利高管拒絕透露戰略投資人的名稱,其表示,2016年就有來改善市值。

新京報:如果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就要被轉到OTC(場外交易市場)嗎?

王亦逾:是。主要改變的是公司股票交易的方式以及之後的股權融資方式,除此以外的公司的生產運營還是正常進行,公司也仍然是美國證券法和公司法意義下的公眾公司。

新京報:現在轉過去了嗎?

王亦逾:沒有。我們目前處於18個月的觀察期,現在說轉過去為時尚早。

新京報:但轉板會不會對融資便利性造成負面影響?

王亦逾:說句實在話,別說我們,天合為何退市、晶澳為何啟動退市,就是因為在那邊的傳統融資管道早斷了,很難融到錢。

新京報:美國投資人不看好這個?

王亦逾:投資人更現實。一般買股票,要麼炒作、要麼長線投資。太陽能早過了高速發展期,這完全是個投資取向的問題。

新京報:英利有沒有考慮過退市?

王亦逾:沒想過。退不退市不是我們現在的核心問題。我現在只會考慮有助於重組推進的事情,退市對重組沒什麼推進。

新京報:2016年5月,英利股價突然暴跌,當時有媒體提及了英利剛剛對外發佈的2014年年報中的個別內容,即英利自己認為其債務狀況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風險。但你當時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是一次正常的風險披露,個別人士的解讀有些過度。後來英利果真陷入違約,外面對你的這個言論非議非常多。

王亦逾:這個我覺得很正常,從我個人來說,我犯不著違反上市公司披露規則的事情。那時候沒有違約,我們已經做了風險提示,我們盡了我們的義務。違約了,我們提示。但沒違約之前,我們只能按照上市合規的要求,基於當時的情形和管理層的判斷來進行合理的風險提示。從披露角度,不管是說好說壞,都需要有實質性的依據。

破產

“破產沒好處,英利沒考慮過破產”

新京報:英利有沒有考慮過破產?

王亦逾:沒有。一個正常的企業,除非為了逃債,才會考慮破產。破產對我個人、對管理層、對公司、包括對投資人都沒有好處。

新京報:苗連生有沒有?

王亦逾:也沒有。

新京報:從違約到現在,最低谷是什麼時候?

王亦逾:2016年上半年,大家情緒比較低落,也有一些業務員離開,也正常。

新京報:雄安新區宣佈後,英利集團旗下的因能公司宣佈,2017年5月1日-2017年10月1日期間,將面向雄安新區所有光伏電站業主提供免費維護。有人說英利在作秀?

王亦逾:它(雄安新區)如果安了光伏,我願意給它維護,不要錢我也願意做。

英利債務重組大事記

2015年10月,英利子公司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一筆超10億元的債務未能按期足額兌付,步入債務違約。

2016年年初,多家媒體報導了一份銀監會關於印發《英利集團資產債務重組工作座談會會議紀要》的通知,其中指出,英利是全球最大光伏製造企業之一,掌握多項核心技術,社會影響大,銀監會和國家能源局支持對英利資產債務重組。

2016年4月,關於英利的債權人委員會正式成立,其中最大債權行為國家開發銀行,該債委會也是由國開行總行牽頭,由國內主要大銀行等方面成員組成。

2016年5月,天威英利發行總額14億元的債券也宣告違約。

2016年7月,苗連生辭去英利集團董事長一職,引發外界關注和猜測。

截至2016年9月末,公司短期債務高達62.64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達99.48%。

2017年4月,中誠信國際公告稱,將英利中國的主體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CCC。

2017年4月18日,由主承銷商交通銀行召集債權人201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持有人會議,要求天威英利制定還款計畫,明確具體還款措施。

2017年9月,在美上市的英利發佈公告稱,公司被一家持有中期票據本金為6570萬元的債權人發起訴訟,要求兌付應付金額。

2018年1月7日,英利向新京報記者確認,發起訴訟的債權人為華泰證券,這也是債券違約事件發生以來首次有債權人發起訴訟。

新京報記者 趙毅波 河北保定報導

2016年7月,上述激進擴張的主導者苗連生辭去英利集團董事長一職,引發外界關注和猜測,不過英利並未對外詳細解釋這一人事變動。

1月10日,英利方面對新京報記者回應道,,是中建牽頭。我們沒有能力做這麼大的項目”,他說,“簡單說就是人家吃肉、我們喝點湯”。

雖然苗連生辭去了英利集團董事長,但他締造的融匯傳統道德觀和軍事化管理的企業文化印記在英利廠區內仍然無處不在。

1月10日,新京報記者來到低碳公園西部不遠處的英利廠區,大門口顯赫位置打著“勤奮、誠實、道德、忠義”的口號,貼著《弟子規》的光伏組件車間正在生產。一位元英利員工告訴記者,“現在每天早上上班先跑步,這都是苗總親自提倡的。”

“他是以廠為家的人,現在每天也都在廠裡”,一位英利工人說。

兩年未落定:債權人、投資人和企業多方角力

雖獲支持,債務重組和引進戰投兩年仍難以落定,有債權人起訴;英利高管稱,引進戰投一直在談,多家企業已經做了盡職調查,在其看來,引進投資人最大的障礙是“和銀行把債務問題談清楚。”

在通過多種方式尋求“自救”,並停止大規模擴張,強化職業經理人精細管理後,英利債務重組仍未完成。

自從2016年初傳出債務重組消息後至今的兩年時間內,再無相關音訊。這期間英利與債權人如何角力,為何迄今仍無成果成一大謎團。

新京報記者獲悉,2016年4月,關於英利的債權人委員會正式成立,其中最大債權行為國家開發銀行,該債委會也是由國開行總行牽頭,由國內主要大銀行等方面成員組成,其主要工作包括將現有債務的期限、利率重新調整,同時引進戰略投資,自從2016年至今,債委會已召開了多次會議。

在英利總部,國開行常年有一位處級幹部駐點,一周內有多天在這裡辦公,並參與重要的經營管理會議。

據英利方面稱,在債權人支援下,已有多家企業有意投資英利。

早在2015年,有媒體報導稱,聯合光伏表示,願意與其他國家支持的企業或太陽能公司合作,以幫助英利“渡過難關”。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上述英利高管拒絕透露戰略投資人的名稱,其表示,2016年就有來改善市值。

新京報:如果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就要被轉到OTC(場外交易市場)嗎?

王亦逾:是。主要改變的是公司股票交易的方式以及之後的股權融資方式,除此以外的公司的生產運營還是正常進行,公司也仍然是美國證券法和公司法意義下的公眾公司。

新京報:現在轉過去了嗎?

王亦逾:沒有。我們目前處於18個月的觀察期,現在說轉過去為時尚早。

新京報:但轉板會不會對融資便利性造成負面影響?

王亦逾:說句實在話,別說我們,天合為何退市、晶澳為何啟動退市,就是因為在那邊的傳統融資管道早斷了,很難融到錢。

新京報:美國投資人不看好這個?

王亦逾:投資人更現實。一般買股票,要麼炒作、要麼長線投資。太陽能早過了高速發展期,這完全是個投資取向的問題。

新京報:英利有沒有考慮過退市?

王亦逾:沒想過。退不退市不是我們現在的核心問題。我現在只會考慮有助於重組推進的事情,退市對重組沒什麼推進。

新京報:2016年5月,英利股價突然暴跌,當時有媒體提及了英利剛剛對外發佈的2014年年報中的個別內容,即英利自己認為其債務狀況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風險。但你當時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是一次正常的風險披露,個別人士的解讀有些過度。後來英利果真陷入違約,外面對你的這個言論非議非常多。

王亦逾:這個我覺得很正常,從我個人來說,我犯不著違反上市公司披露規則的事情。那時候沒有違約,我們已經做了風險提示,我們盡了我們的義務。違約了,我們提示。但沒違約之前,我們只能按照上市合規的要求,基於當時的情形和管理層的判斷來進行合理的風險提示。從披露角度,不管是說好說壞,都需要有實質性的依據。

破產

“破產沒好處,英利沒考慮過破產”

新京報:英利有沒有考慮過破產?

王亦逾:沒有。一個正常的企業,除非為了逃債,才會考慮破產。破產對我個人、對管理層、對公司、包括對投資人都沒有好處。

新京報:苗連生有沒有?

王亦逾:也沒有。

新京報:從違約到現在,最低谷是什麼時候?

王亦逾:2016年上半年,大家情緒比較低落,也有一些業務員離開,也正常。

新京報:雄安新區宣佈後,英利集團旗下的因能公司宣佈,2017年5月1日-2017年10月1日期間,將面向雄安新區所有光伏電站業主提供免費維護。有人說英利在作秀?

王亦逾:它(雄安新區)如果安了光伏,我願意給它維護,不要錢我也願意做。

英利債務重組大事記

2015年10月,英利子公司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一筆超10億元的債務未能按期足額兌付,步入債務違約。

2016年年初,多家媒體報導了一份銀監會關於印發《英利集團資產債務重組工作座談會會議紀要》的通知,其中指出,英利是全球最大光伏製造企業之一,掌握多項核心技術,社會影響大,銀監會和國家能源局支持對英利資產債務重組。

2016年4月,關於英利的債權人委員會正式成立,其中最大債權行為國家開發銀行,該債委會也是由國開行總行牽頭,由國內主要大銀行等方面成員組成。

2016年5月,天威英利發行總額14億元的債券也宣告違約。

2016年7月,苗連生辭去英利集團董事長一職,引發外界關注和猜測。

截至2016年9月末,公司短期債務高達62.64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達99.48%。

2017年4月,中誠信國際公告稱,將英利中國的主體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CCC。

2017年4月18日,由主承銷商交通銀行召集債權人201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持有人會議,要求天威英利制定還款計畫,明確具體還款措施。

2017年9月,在美上市的英利發佈公告稱,公司被一家持有中期票據本金為6570萬元的債權人發起訴訟,要求兌付應付金額。

2018年1月7日,英利向新京報記者確認,發起訴訟的債權人為華泰證券,這也是債券違約事件發生以來首次有債權人發起訴訟。

新京報記者 趙毅波 河北保定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