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突遇“敵情”,他們將裝備性能激發到“峰值”

“敵機”低空突防、“敵方”電磁干擾……冬日大漠, 參加空軍體系對抗演習的西部戰區空軍某雷達旅, 突遇“敵情”, “危機”四伏。 臨危不亂、隨機應變, 參演分隊及時判斷交戰空域態勢, 打出一套“組合拳”, 將裝備性能激發到“峰值”, 在挑戰極限中上演精彩一幕。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資料圖

西部戰區空軍某雷達旅挖潛裝備性能提升實戰能力——

挑戰極限練“鷹眼”

■賈沖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胡曉宇

“敵機”低空突防、“敵方”電磁干擾……冬日大漠, 參加空軍體系對抗演習的西部戰區空軍某雷達旅, 突遇“敵情”, “危機”四伏。

臨危不亂、隨機應變, 參演分隊及時判斷交戰空域態勢, 打出一套“組合拳”, 將裝備性能激發到“峰值”, 在挑戰極限中上演精彩一幕。

“精確的空情源於精准的操作。 ”旅長鄭代昌告訴記者, 戰鬥技能的提升, 來自該旅常態化開展裝備操作“挑戰極限”活動的礪煉。

鄭代昌難忘一次“滑鐵盧”——

實兵對抗演習在群山中打響, 多個雷達站參與空情保障。 突然, “敵機”蛇形機動, 貼著山谷低空突防, 雷達螢幕上目標瞬間消失, 操縱員一時束手無策……

“戰場環境複雜, 發揮不出裝備最佳性能, 就抓不住狡猾的對手!”檢討反思會上, 黨委一班人達成共識:官兵研裝用裝能力直接關係到部隊作戰水準, 瞄準裝備“臨界值”組織訓練, 才能進一步突破戰鬥力瓶頸,

贏得未來戰場先機。

理念的突破, 是一支部隊戰鬥力突破“臨界值”的起點:

——他們撲下身子開展以“精通機理、精細優化、精准操控”為重點的裝備挖潛活動, 成立裝備“挑戰極限”專家組, 通過機上演示、視頻講解等方式巡迴教學;

——借助實兵演練中近似實戰的複雜戰場環境, 重點攻克特情應急處置等難點課目, 挖掘武器裝備極限性能;

——成立“藍軍”分隊模擬逼真戰場, 讓官兵在“紅藍交鋒”中摔打磨礪, 不斷提升裝備技戰術運用水準……

“打仗需要多少功能, 裝備訓練就應涵蓋多少功能。 ”這成為全旅上下的訓練理念, 裝備潛能在鑽研中被挖掘, 雷達裝備探測效能明顯提升。

西北望, 冷風寒, 紅藍對抗戰猶酣。 數架“敵機”分批機動、伺機突襲,

上士馬贊緊盯螢幕, 不斷變換雷達顯示方式, 調整工作模式, “敵機”作戰意圖被“千里眼”逐一識破。

“立足備戰打仗, 越逼近‘極限值’, 就越貼近實戰。 ”牽頭攻關的該旅雷達情報站副站長李寶平告訴記者, 他們組織技術人員調研裝備性能參數、作戰特點和操作難點, 總結出每部雷達的作戰模式, 在日常空情保障中不斷論證其規律性、準確性。

記者在某雷達站指揮室看到, 三級軍士長、操縱員胡勇華正在調取雷達探測資料, 對照操作記錄尋找裝備最佳操作模式。 演習中, 他結合“敵機” 飛參數據, 完善了雷達裝備對某型飛機的探測性能表。

“戰場是檢驗武器裝備性能的‘試金石’。 ”該旅先後參加空軍體系對抗、高原駐訓等多項重大演訓任務,

相關雷達裝備的精准操作手冊日趨完善, 一些空情保障創新戰法新鮮出爐, “鷹眼”在戰場錘煉中更加明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