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寧夏:文化“莊稼”正拔節

寒冬時節, 奔走寧夏農村, 記者欣喜地看到, 文化“莊稼”枝繁葉茂, 滋潤了民風, 拓寬了脫貧門路。

文化浸潤民心

“唱唱戲, 精氣神都不一樣”

車還沒到村委會, 鑼鼓聲、歌聲、笑聲便鑽進耳朵裡, 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香園村熱鬧得像過年一樣。 村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裡, 一段秦腔《鍘美案》, 吼得村民拍手叫好。 一下舞臺, 表演者張新榮憨厚地說:“唱唱戲, 感覺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

香園村是個移民村, 上世紀90年代從“西海固”的隆德縣移民而來, 2000多人在荒漠上建起新家園。 搬出來, 換個活法, 郭銳不忘帶上了板胡、鑼鼓這些小玩意,

想著有一天, 大家腰包鼓了, 還需要點打打牌、嘮嘮嗑之外的文化生活。

“難!”郭銳坦言, 剛開始時, 自樂班子沒地方, 就在自家客廳裡辦, 10來個50多歲的老人擠一塊窮樂呵, 找年輕人加入, “你這個還能當飯吃?”幾瓢冷水潑頭上, 也就斷了這個念想。

這兩年, 隨著大夥收入的增加, 文化生活真如郭銳所料, 漸成全面小康必需品。 2017年, 紅寺堡整合各類資金, 配套投入200多萬元, 建成香園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冬日的陽光透過窗戶, 灑在白瓷磚面上, 格外亮堂。 郭銳興致勃勃地指這指那, “你看我們的戲服、道具多全, 隔壁是農家書屋, 屋外是鄉村大舞臺, 這都是黨和政府給咱弄的。 ”每年過年, 郭銳都要帶著大家在大舞臺上大展身手,

幾年時間, 老郭的自樂班子從幾十人跳到了260多人, 其中不乏年輕人。

“這兩年, 喝酒耍錢的少了, 尊老孝親的典型多咧, 咱村今年高考20多個娃娃上榜呢。 ”村支書馬彥林看在眼裡, 喜在心裡。

“進入新時代, 人民群眾期盼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黨的十九大提出,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 寧夏著力推進文化設施到村、文化服務到戶、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貧到‘根’, 讓老百姓在口袋鼓起來的同時, 腦袋也逐步‘富起來’。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阮教育說, “目前, 我們在貧困地區9縣(區)建成606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對剩餘555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基礎設施進行了功能提升, 實現了貧困地區的全覆蓋。

在夯實文化陣地的同時, 寧夏廣泛開展“送戲下鄉”, 一年能達1900多場。 文化的浸潤, 樹正氣, 清民風。

“賣牛賣羊賣糧全賣光, 親戚朋友鄰居全幫忙, 先娶媳婦後還帳。 辛辛苦苦幾十年, 一夜回到解放前。 ”這句甯南山區的大白話, 道出了高額彩禮等落後習俗給農民帶來的苦惱:娶一個媳婦花費甚至達到二三十萬元。

在位於“西海固”的彭陽縣, 草廟鄉草廟村村民馬效伸的新故事, 十裡八鄉家喻戶曉——雖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可老馬女兒出嫁, 只收了3000元彩禮。

“這幾年聽到的因為彩禮逼得人死去活來的事太多了, 咱每次聽政府送戲下鄉, 不都聽過這一句:彩禮攀比, 害人不淺!”女兒談婚論嫁前, 馬效伸跟家裡人商量。

最終, 家裡人一起拍板:這彩禮,

不多要!

親家上門探口風:“兩萬能行嗎?”

“能行, 女子反正在你們家過光陰。 兩萬我退2000, 剩了1.8萬, 給女兒陪嫁1.5萬。 ”老馬大腿一拍, 回答得爽快。

不久前, 馬效伸又迎來一件大喜事:在政府幫扶下, 通過養殖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老馬移風易俗的故事, 也成了文化宣傳的好素材。

文化鼓了荷包

“咱農民也能吃上文化飯”

走進固原市隆德縣於河村, 一排排別致的屋脊映入眼簾, “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喜鵲登梅”等圖案生動形象地刻畫在房脊上。 往年入冬村民便“貓冬”, 如今, 村民農閒時節也閒不住, 大家都在忙著學磚雕的手藝咧!

魏氏磚雕, 是於河村人百年相傳的老手藝。 到了第四代傳承人卜文俊手上, 卻遇到了青黃不接、工藝老化、沒有效益等問題,

一度收不到徒弟, 他乾脆潛下心來, 埋頭改進工藝。

這幾年, 仿古建築興起, 卜文俊的手藝大受青睞, 他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17年拿到200多萬元的訂單。 魏氏磚雕聲名遠揚, 村民們紛紛回鄉, 要跟卜文俊學手藝。 於是, 老卜在文化中心現場授課, 將技藝傾囊相授。 目前, 他的公司已經吸收當地38名村民從事磚雕產品生產, 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 他們工資收入低則2000多元, 多的有4000元。

2017年, 寧夏投資800萬元, 在於河村專門修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魏氏磚雕非遺展示廳, 120年來的磚雕精品, 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 “祖輩都想不到, 咱農民也吃上文化飯了!”卜文俊感歎。

黨的十九大強調, 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寧夏注重發揮好文化在脫貧攻堅中“扶志”“扶智”的作用。

在紅寺堡區新莊集鄉沙草墩村,如今要認“繡娘”趙秀蘭為師傅的小媳婦排起了長龍。曾經有段時間,刺繡市場低迷,作為自治區非遺文化傳承人的趙秀蘭不得不丟下這門手藝,靠賣服裝來維持生計。這幾年,國家對非遺日益重視,政府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大,讓她信心大增,創辦了秀蘭傳承刺繡福利有限公司,不僅資產增值上百萬元,還走進農村帶領婦女增收致富。

目前,寧夏篩選確定貧困地區先期扶持的重點文化企業34家、重點專案25個。同時,利用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貧困地區重點小微文化企業、特色非遺產業化開發等18個重點項目和企業給予獎勵補助。越來越多的人,像卜文俊、趙秀蘭一樣,正帶領貧困農民種文化“莊稼”,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5日 01 版)

寧夏注重發揮好文化在脫貧攻堅中“扶志”“扶智”的作用。

在紅寺堡區新莊集鄉沙草墩村,如今要認“繡娘”趙秀蘭為師傅的小媳婦排起了長龍。曾經有段時間,刺繡市場低迷,作為自治區非遺文化傳承人的趙秀蘭不得不丟下這門手藝,靠賣服裝來維持生計。這幾年,國家對非遺日益重視,政府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大,讓她信心大增,創辦了秀蘭傳承刺繡福利有限公司,不僅資產增值上百萬元,還走進農村帶領婦女增收致富。

目前,寧夏篩選確定貧困地區先期扶持的重點文化企業34家、重點專案25個。同時,利用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貧困地區重點小微文化企業、特色非遺產業化開發等18個重點項目和企業給予獎勵補助。越來越多的人,像卜文俊、趙秀蘭一樣,正帶領貧困農民種文化“莊稼”,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5日 01 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