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湖十五渚:白旄渚,古時南唐軍隊的營地,漸行漸遠的湖畔人家

白旄渚, 又名“蓮花渚”, 無錫太湖十五渚之一, 據《開化鄉志》記載, 南唐(937年--975年)駐軍設營無錫南部太湖岸邊的軍嶂山下, 在這裡插上了白色飄帶的旗幟,

所以得名“白旄渚”。 白旄渚上有自然村落“白旄村”, 整個白旄村分為白旄前灣和白旄後灣兩個小村, 共有300多戶人家, 700多口人,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 白旄規劃為無錫市的果品基地, 種植楊梅、柑桔、桃樹, 現在又發展了茶、葡萄、枇杷、醉李等品種, 經過數十年辛勤培育均已進入盛產期, 尤其是楊梅, 有口皆碑, 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成為本地區的支柱產業。

白旄( máo), 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指的是古代的一種軍旗, 竿頭以犛牛尾為飾, 用以指揮全軍, 白旄的出處《書·牧誓》寫道:“王左杖黃鉞, 右秉白旄以麾。 ", 在《三國演義》第五回中也有白旄作為軍旗的描述:“次日築台三層, 遍列五方旗幟, 上建白旄黃鉞, 兵符將印, 請 紹 登壇。 ”;白旄的第二層意思是比喻出師征伐, 在白居易的 《七德舞》詩中寫道:“白旄黃鉞定兩 京 ,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 其中, 白旄黃鉞是一個漢語成語, 意思是比喻有關征戰的事。

太湖白旄渚上有白旄村, 白旄村又分為白旄前灣和白旄後灣, 白旄前灣位於白旄嶺前, 曾是白旄生產大隊的駐地, 白旄後灣位於白旄前灣的北面, 讓我們先看看白旄後灣。

剛進入白旄村, 就看到了路邊賣橘子的老鄉, 只要是水果成熟季, 白旄村的路邊都可以看到果農們擺上一個小攤, 向過路人銷售自家產的枇杷、楊梅、醉李和橘子, 價格不貴, 關鍵是很新鮮。

白旄渚村民的房子大多是二層建築, 建在湖邊的山腳下, 周圍都是茶林、樹木和果園。 在白旄渚還有一個白旄玄通庵, 旁邊有一石臼, 傳說是當年軍隊的遺物, 其實是修船打油灰用的, 玄通庵後改為白旄小學, 革命者沈忱白曾利用教師身份在這裡進行過地下革命工作。

一條可以雙向行駛的混合公路穿村而過,路邊有村舍、茶林和果林,還有整齊的行道樹,高大的香樟樹是在江南無錫看到的最多的樹種,四季蔥綠,即使到了冬天,別的樹都落葉了,唯有香樟樹還是那麼枝繁葉茂,充滿生機。

村中的公路邊可以看到幾家餐館和商店,但都已是人去屋空,聽說,從2008年開始,為了城市建設,太湖邊的白旄村也在改造計畫內,太湖邊已經有一些房子拆遷了,路邊這家“知青酒家”也早已是人去屋空。

在白旄村邊一個顯眼的位置,看見了這塊警示牌,讓我想起了近幾年到這裡遊玩的城裡人誤采野蘑菇中毒的事件,太湖邊山裡生長的野花野果很多,在分辨不清的情況下,千萬不要採食,這塊牌子上的話不是危言聳聽。

白旄渚有大片的果林和果園,為了驅趕啄食果品的鳥類,果農們做了不少類似於稻草人的東西,立在果林中。

聽白旄的老人家講,白旄渚以前地處山區,山高林密,沒有公路,交通不便,基本處於封閉狀態,村民們出行很困難,買個東西都要翻山到鎮上採買,那時候娶媳婦也要抬著轎子,接親的隊伍也要走山道出去,由於白旄渚的閉塞,曾經還是逃犯們的藏身之地,現在好了,政府修了公路,還有了公交汽車,太湖邊的小山村與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

3年前,我第一次去白旄渚,先去了白旄村公路南邊的白旄前灣,就是沿著這條灌木叢中的小路,一直走到太湖邊。

2014年看到的白旄前灣,我還清楚的記的,那天是個大霧天,當我走進白旄前灣,看到眼前是有大面積的灌木雜草,也有一塊塊的莊稼地,遠處山邊散落的農舍在霧氣中時隱時現。

聽說,靠近太湖邊的陸地上,以前也有湖畔人家,後來陸續拆遷了,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的老鄉還是留戀這塊地方,就在空閒的地方種一些蔬菜,老鄉說,我們一輩子都是幹農活的,也沒有其他手藝,一天不幹點活兒渾身不自在,呵呵,每天下地幹些農活,還能鍛煉身體,不是挺好嗎?

雖然太湖邊白旄前灣以前的民居沒有了,給人一種荒涼的感覺,但也有她充滿生機的場景,挺拔的樹木、盛開的野花,還有花間紛飛的蝴蝶,想像這裡以前原生態湖畔小村的模樣,有多麼美好。

白旄渚的湖岸,看見數百米的加固堤岸。

在白旄渚堤岸上遇到了一對兒來自外地的老夫妻,他們是大堤施工單位雇傭的看護大堤的,他們老兩口吃住在大堤旁的一間小屋裡,除了看護施工材料和工具,每天都要到大堤上巡視,其實也很辛苦。

白旄渚太湖堤岸的北面是很大的空地,空地之間是一條大型車輛壓出來的土路,據說原來這裡也是民居,後來拆遷了,不知道多少年以後這裡將有什麼新的建築拔地而起?

白旄渚護堤大壩下面,看到湖邊遺落的漁網。對於太湖白旄渚來說,那種“一灣湖水一隻船,一位艄公一柄竿。”的漁家景象,只能留在記憶裡了。

太湖邊的白旄渚,有一個很長的湖灣,湖邊的陸地上植被茂密,草木豐盈,幾棵枯樹浸沒在水中,周圍安靜的只有湖水的聲音,說實話,一個人走在白旄渚的湖邊,就像第一次聽到“白旄”兩個字,有幾分悚然神秘的感覺。

從白旄前灣向北過了馬路就是白旄後灣,這裡還有很多房子,也看到了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從荒涼的白旄前灣到了白旄後灣,終於感覺到了這個太湖邊的小山村還有很多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

這是那年我們穿越軍嶂古道途徑白旄村看到的景象,白旄後灣村頭的池塘,一位村婦正在池邊清洗蔬菜。

白旄村正在地裡幹活的老人,太湖邊這些小村莊,老人們都很勤快,在田裡地頭看到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除了打理自家的果園,還種植一些蔬菜和農作物,早出晚歸,辛勤勞作,也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所以這裡長壽的老人很多。

這是白旄村坐在自家房前的老人,一條小狗,幾隻貓咪,還有幾個小凳子,路過小院的鄉親們可以坐下來,歇歇腳,嘮嘮嗑,隨和安詳的感覺。

白旄村的房前屋後,看到了老鄉們飼養的白鵝,搖頭晃尾,自由自在。

在廢棄的房屋前還看到了成群的雞,在四處覓食。

房後的一個小池塘邊,一個小夥子正在釣魚,這裡的年輕人大多都有一手垂釣的本事,也許因為打小就生活在太湖邊,他們很小就喜歡到太湖裡釣魚摸蝦,我曾經親眼看到一個年輕人用蒼蠅作為誘餌,釣上了不少野生魚,很神奇。

這幾年,去了很多次白旄渚的白旄村,看到小村莊拆遷改造的場景,臨近太湖的白旄前灣很多房子已經沒有了,修築了太湖堤岸和湖邊硬化加固工程,大片的空地上不知道要有什麼新的建築進行建設,在白旄後灣同樣看到了很多沒有完全拆除的房屋,不曉得這個古時軍旗飄飄的南唐軍隊營地,無錫知名的果品種植基地的白旄村還能存在多長時間?

這是我2年前穿越無錫軍嶂古道C線,站在軍嶂山頂看到的白旄村,東南方向山谷裡的村莊就是白旄村,村邊上就是白旄嶺,也是軍嶂古道C線的最後一個山地。

前面說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白旄就規劃為無錫的果品基地,種植楊梅、柑桔、桃樹,現在又發展了茶、葡萄、枇杷、醉李等品種,經過數十年辛勤培育均已進入盛產期,尤其是楊梅,有口皆碑,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為本地區的支柱產業,白旄渚果農,靠著勤勞耕種,每戶的平均年收入都在2-3萬元,種植果品是白旄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這是白旄渚老鄉們的楊梅果園,果園之間有一條蜿蜒的小路,可以登上白旄嶺和南象山。

每年的10月到11月,是白旄渚太湖蜜桔成熟的季節,與其他太湖十五渚不同的是,白旄渚的桔園沒有籬笆和柵欄,果農們都知道自家的果樹,沒有亂采的現象,當然外來人和遊人到這裡來的也不是很多,這是我在白旄渚的山腳下,看到了超大的桔園,沉甸甸的蜜桔掛滿枝頭。

白旄渚老鄉們在自家房前屋後也種植了果樹,還用鮮花點綴,這是在白旄渚看到的盛開的鮮花和黃燦燦的枇杷。

在白旄渚的白旄嶺下,看到了明代萬曆年間的無錫狀元孫繼皋的墓地。孫繼臬(1551-1610),明朝無錫雙河人(今天的無錫山北地區),萬曆二年考中狀元,在無錫歷史上的五位狀元中排第二位。孫繼臬在吏部任內,凡所奏疏不下三、四十次,為很多因直言罹禍而遭貶謫的有識之士多方辯護。後因諫萬曆帝親送太后出喪,被解歸裡。與顧憲成、高攀龍等九人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被譽之“東林九老”。六十一歲時,病卒在家,追贈為禮部尚書。孫繼皋能文善書。《孫宗伯集》入《四庫全書》,是無錫惟一狀元文學家。位於白旄村的孫繼皋墓建于明代萬曆四十二年(1614),在“文革”中,墓地的石人、石馬等建築遭毀,樹木部分被砍,只剩下孫繼臬乳母的墳墩,1984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對孫繼臬之墓進行修復,1986年7月列為無錫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孫繼臬墓由孫氏族人籌資,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花了2年時間重新修繕,原先荒草淹沒的景象不復存在,又呈現墓地肅穆情景。

2017年的秋天,我又去了白旄渚,在白旄後灣一戶老鄉家院子裡看到晾曬的東西,太湖邊的村民都有晾曬的習俗,什麼蝦幹、雪菜、魚類和臘肉等等,天氣好的時候,都會拿出來掛在門前的院子裡,風乾晾曬之後,留著在冬天食用。

白旄後灣看到的老房子,屋外還有晾曬的衣服,成剁的柴草,樓上還聽到老鄉聊天的聲音。

白旄村,村頭田地裡,一位挑著扁擔的婦女,正在挑水準備給地裡莊稼施肥澆水。

時光流轉,歲月也在改變著太湖白旄渚的容貌,昨天的模樣兒今天有些看不到了,今天依然還在的老房和池塘,明天也許就不復存在了,數百年帆行鷗影,數百年槳聲櫓網,隨同時間的潮水,那些關於白旄渚湖畔人家的老宅、老樹、老街的記憶,逐漸淡化遠逝,最終湧向了歲月的另一端。

一條可以雙向行駛的混合公路穿村而過,路邊有村舍、茶林和果林,還有整齊的行道樹,高大的香樟樹是在江南無錫看到的最多的樹種,四季蔥綠,即使到了冬天,別的樹都落葉了,唯有香樟樹還是那麼枝繁葉茂,充滿生機。

村中的公路邊可以看到幾家餐館和商店,但都已是人去屋空,聽說,從2008年開始,為了城市建設,太湖邊的白旄村也在改造計畫內,太湖邊已經有一些房子拆遷了,路邊這家“知青酒家”也早已是人去屋空。

在白旄村邊一個顯眼的位置,看見了這塊警示牌,讓我想起了近幾年到這裡遊玩的城裡人誤采野蘑菇中毒的事件,太湖邊山裡生長的野花野果很多,在分辨不清的情況下,千萬不要採食,這塊牌子上的話不是危言聳聽。

白旄渚有大片的果林和果園,為了驅趕啄食果品的鳥類,果農們做了不少類似於稻草人的東西,立在果林中。

聽白旄的老人家講,白旄渚以前地處山區,山高林密,沒有公路,交通不便,基本處於封閉狀態,村民們出行很困難,買個東西都要翻山到鎮上採買,那時候娶媳婦也要抬著轎子,接親的隊伍也要走山道出去,由於白旄渚的閉塞,曾經還是逃犯們的藏身之地,現在好了,政府修了公路,還有了公交汽車,太湖邊的小山村與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

3年前,我第一次去白旄渚,先去了白旄村公路南邊的白旄前灣,就是沿著這條灌木叢中的小路,一直走到太湖邊。

2014年看到的白旄前灣,我還清楚的記的,那天是個大霧天,當我走進白旄前灣,看到眼前是有大面積的灌木雜草,也有一塊塊的莊稼地,遠處山邊散落的農舍在霧氣中時隱時現。

聽說,靠近太湖邊的陸地上,以前也有湖畔人家,後來陸續拆遷了,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的老鄉還是留戀這塊地方,就在空閒的地方種一些蔬菜,老鄉說,我們一輩子都是幹農活的,也沒有其他手藝,一天不幹點活兒渾身不自在,呵呵,每天下地幹些農活,還能鍛煉身體,不是挺好嗎?

雖然太湖邊白旄前灣以前的民居沒有了,給人一種荒涼的感覺,但也有她充滿生機的場景,挺拔的樹木、盛開的野花,還有花間紛飛的蝴蝶,想像這裡以前原生態湖畔小村的模樣,有多麼美好。

白旄渚的湖岸,看見數百米的加固堤岸。

在白旄渚堤岸上遇到了一對兒來自外地的老夫妻,他們是大堤施工單位雇傭的看護大堤的,他們老兩口吃住在大堤旁的一間小屋裡,除了看護施工材料和工具,每天都要到大堤上巡視,其實也很辛苦。

白旄渚太湖堤岸的北面是很大的空地,空地之間是一條大型車輛壓出來的土路,據說原來這裡也是民居,後來拆遷了,不知道多少年以後這裡將有什麼新的建築拔地而起?

白旄渚護堤大壩下面,看到湖邊遺落的漁網。對於太湖白旄渚來說,那種“一灣湖水一隻船,一位艄公一柄竿。”的漁家景象,只能留在記憶裡了。

太湖邊的白旄渚,有一個很長的湖灣,湖邊的陸地上植被茂密,草木豐盈,幾棵枯樹浸沒在水中,周圍安靜的只有湖水的聲音,說實話,一個人走在白旄渚的湖邊,就像第一次聽到“白旄”兩個字,有幾分悚然神秘的感覺。

從白旄前灣向北過了馬路就是白旄後灣,這裡還有很多房子,也看到了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從荒涼的白旄前灣到了白旄後灣,終於感覺到了這個太湖邊的小山村還有很多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

這是那年我們穿越軍嶂古道途徑白旄村看到的景象,白旄後灣村頭的池塘,一位村婦正在池邊清洗蔬菜。

白旄村正在地裡幹活的老人,太湖邊這些小村莊,老人們都很勤快,在田裡地頭看到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除了打理自家的果園,還種植一些蔬菜和農作物,早出晚歸,辛勤勞作,也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所以這裡長壽的老人很多。

這是白旄村坐在自家房前的老人,一條小狗,幾隻貓咪,還有幾個小凳子,路過小院的鄉親們可以坐下來,歇歇腳,嘮嘮嗑,隨和安詳的感覺。

白旄村的房前屋後,看到了老鄉們飼養的白鵝,搖頭晃尾,自由自在。

在廢棄的房屋前還看到了成群的雞,在四處覓食。

房後的一個小池塘邊,一個小夥子正在釣魚,這裡的年輕人大多都有一手垂釣的本事,也許因為打小就生活在太湖邊,他們很小就喜歡到太湖裡釣魚摸蝦,我曾經親眼看到一個年輕人用蒼蠅作為誘餌,釣上了不少野生魚,很神奇。

這幾年,去了很多次白旄渚的白旄村,看到小村莊拆遷改造的場景,臨近太湖的白旄前灣很多房子已經沒有了,修築了太湖堤岸和湖邊硬化加固工程,大片的空地上不知道要有什麼新的建築進行建設,在白旄後灣同樣看到了很多沒有完全拆除的房屋,不曉得這個古時軍旗飄飄的南唐軍隊營地,無錫知名的果品種植基地的白旄村還能存在多長時間?

這是我2年前穿越無錫軍嶂古道C線,站在軍嶂山頂看到的白旄村,東南方向山谷裡的村莊就是白旄村,村邊上就是白旄嶺,也是軍嶂古道C線的最後一個山地。

前面說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白旄就規劃為無錫的果品基地,種植楊梅、柑桔、桃樹,現在又發展了茶、葡萄、枇杷、醉李等品種,經過數十年辛勤培育均已進入盛產期,尤其是楊梅,有口皆碑,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為本地區的支柱產業,白旄渚果農,靠著勤勞耕種,每戶的平均年收入都在2-3萬元,種植果品是白旄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這是白旄渚老鄉們的楊梅果園,果園之間有一條蜿蜒的小路,可以登上白旄嶺和南象山。

每年的10月到11月,是白旄渚太湖蜜桔成熟的季節,與其他太湖十五渚不同的是,白旄渚的桔園沒有籬笆和柵欄,果農們都知道自家的果樹,沒有亂采的現象,當然外來人和遊人到這裡來的也不是很多,這是我在白旄渚的山腳下,看到了超大的桔園,沉甸甸的蜜桔掛滿枝頭。

白旄渚老鄉們在自家房前屋後也種植了果樹,還用鮮花點綴,這是在白旄渚看到的盛開的鮮花和黃燦燦的枇杷。

在白旄渚的白旄嶺下,看到了明代萬曆年間的無錫狀元孫繼皋的墓地。孫繼臬(1551-1610),明朝無錫雙河人(今天的無錫山北地區),萬曆二年考中狀元,在無錫歷史上的五位狀元中排第二位。孫繼臬在吏部任內,凡所奏疏不下三、四十次,為很多因直言罹禍而遭貶謫的有識之士多方辯護。後因諫萬曆帝親送太后出喪,被解歸裡。與顧憲成、高攀龍等九人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被譽之“東林九老”。六十一歲時,病卒在家,追贈為禮部尚書。孫繼皋能文善書。《孫宗伯集》入《四庫全書》,是無錫惟一狀元文學家。位於白旄村的孫繼皋墓建于明代萬曆四十二年(1614),在“文革”中,墓地的石人、石馬等建築遭毀,樹木部分被砍,只剩下孫繼臬乳母的墳墩,1984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對孫繼臬之墓進行修復,1986年7月列為無錫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孫繼臬墓由孫氏族人籌資,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花了2年時間重新修繕,原先荒草淹沒的景象不復存在,又呈現墓地肅穆情景。

2017年的秋天,我又去了白旄渚,在白旄後灣一戶老鄉家院子裡看到晾曬的東西,太湖邊的村民都有晾曬的習俗,什麼蝦幹、雪菜、魚類和臘肉等等,天氣好的時候,都會拿出來掛在門前的院子裡,風乾晾曬之後,留著在冬天食用。

白旄後灣看到的老房子,屋外還有晾曬的衣服,成剁的柴草,樓上還聽到老鄉聊天的聲音。

白旄村,村頭田地裡,一位挑著扁擔的婦女,正在挑水準備給地裡莊稼施肥澆水。

時光流轉,歲月也在改變著太湖白旄渚的容貌,昨天的模樣兒今天有些看不到了,今天依然還在的老房和池塘,明天也許就不復存在了,數百年帆行鷗影,數百年槳聲櫓網,隨同時間的潮水,那些關於白旄渚湖畔人家的老宅、老樹、老街的記憶,逐漸淡化遠逝,最終湧向了歲月的另一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