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窮盡一生讓世界認識中國!今天登上穀歌封面~

今天, 打開google流覽器

你會驚奇地發現, 它突然變了個樣

在它的頁面上, 不僅出現了中國人

同時出現的, 還有我們獨有的中文拼音

而這位榮登google首頁的

正是中國中文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淩晨3點

周有光去世, 享年112歲

今天, 為了紀念他

谷歌特意將其頁面Logo翻譯成拼音

Gǔ Gē

如果不是他

恐怕今天的我們還不能用拼音

在電腦, 手機上暢快地聊著天

拼音音譯要推遲很久才出現

世界還會將“Beijing”稱為“Peking”

將“Chongqing”稱為“Chungking”

正是因為他的出現

為我們推開了

和世界連接的大門

歷數他的一生

通曉英、法、日三門外語

經歷了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

跨越了經濟、語言、文化三個領域

他曾和愛因斯坦聊天下大事

和溥儀做“飯友”, 動不動約飯

還和胡適、徐志摩、老舍

周恩來、陳毅成了親密的朋友

他的人生堪稱厚重

他的經歷可謂傳奇

他是中文拼音之父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

出生於常州青果巷的一戶普通人家

除他之外, 這條巷子還出了另外兩位名人

趙元任和瞿秋白

十歲時, 他隨全家搬遷至蘇州

成了第一批走進洋學堂的學生

等到中學畢業後, 成績優異的他

順利考入中國最早的新式大學

上海聖約翰大學

這所大學是當時的教會學校

老師大都來自英美

言論、思想、信仰都很自由

在這樣的環境中

他按著先前對自己的規劃

一步步成長著

入學第一天

校方發給每位元同學一張姓名卡片

上面打著每個人姓名的羅馬字拼寫

那時的學校要求

學生的所有作業和檔

都必須參照這樣的拼寫打上姓名

可中國當時並沒有統一拼音

學校只好拿上海話來標注

於是一片怨聲載道, 大家紛紛抱怨麻煩

可周有光卻從中看到了

以字母建檔的優勢

於是主修經濟學的他

毫不猶豫地將語言學選定為副修專業

和母親及家人在一起(右二為周有光)

那陣子,在英國老師的帶領下

學生們天天去圖書館看報

老師告訴他們,讀報時要問自己

今天新聞中哪條最重要?

為什麼這條新聞最重要?

這條新聞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如果搞不懂,就要去查書

日復一日的閱讀訓練

不僅擴充了他的知識面

還使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因此,每當有人問起

在聖約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呀

他都會這樣回答,最大的收穫就是:

學會了怎麼自學

學問終究是要自己學的

老師只不過要給學生指明道路

滿腔熱血卻遭遇國難

大學畢業後,外語流利的他

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當外交官

可他卻偏偏選擇出國留學

由於家境拮据,他選擇了遠渡日本

學成歸國後,本想施展拳腳

不料恰逢抗日戰爭

小女兒也因盲腸炎無藥醫治

不幸于重慶醫院夭折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先前那個陽光積極的他也無心學術

只能帶著妻兒四處逃亡

周有光和妻子張允和

直到抗日的烽火熄滅

上海的銀行業要恢復

周有光被派往美國,在華爾街1號工作

那時,他有個叫何廉的朋友

時不時找他聊天,有天他突然說:

“愛因斯坦現在沒事做

想找個人來陪他聊天,你去不去?”

周有光一聽,愛因斯坦啊

當然要去!!

於是他打扮了一番,特地上門拜訪

沒想到愛因斯坦極其隨和

兩人就像舊友重逢一樣談古論今

談話間,愛因斯坦對他說:

“人的差別在業餘,一個人到60歲

除去吃飯睡覺工作

還有很多業餘的時間

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些時間

完全可以在一門學科上有所建樹”

大師的這一番話瞬間點醒周有光

回到住處後的他,開始鑽研語言學

發誓不讓自己虛度每一天

1948年在英國劍橋

1949年,新中國成立

經受“五四”文化洗禮的周有光

聽說未來將是一個民主國家

毫不猶豫地帶著妻兒回到祖國

回國後,他繼續在銀行上班

並在復旦大學兼職教經濟學

由於知識淵博,什麼都懂

大家稱呼他:周百科

而在他的百科全書裡

最感興趣的要數語言學了

閑來無事,他常常發表一些關於

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

不料竟受到了語言學界的重視

那時,新中國百廢待興

各項事業都被提到議事日程

中文拼音作為語言文字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然被列入討論之列,可是

蘇聯專家的提議不符合我國國情

趙元任創立的變讀法又很難掌握

一番思索後,周有光提議

不妨就採用拉丁字母?

沒想到,一番爭論後,竟通過了

於是,原本擔任金融學家和經濟學教授的他

憑著先前業餘學語言文字打下的的基礎

乾脆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

將興趣轉為專業

踏踏實實從零開始

為證實拼音輔助漢字的可能

他恢復了國內外教授4000多封建議信

並出版相關著作20多本,論文300多篇

帶領一批語言學家

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反復推敲

一個字一個字定形,定音

用了整整三年時間

主持編寫了今天通用的中文拼音方案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

三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中文拼音方案決議

從此,全國小學生入學第一件事

就是學習中文拼音

它不但能幫助廣大國民學說普通話

還將學齡兒童的閱讀能力提前了至少兩年

僅1958年一年,全國注音讀物高達一千萬冊

為推進國民脫盲、文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接著,他又將目光擴大到世界史

開始研究文化學和人類歷史演化規律

百歲後,仍筆耕不輟

100歲時,出版了《百歲新稿》

105歲,出版了《朝聞道集》

106歲,又出版了《拾貝集》

怪不得,中國官方學術界這樣評價他

為中國語文改革相當大的貢獻

“中文拼音之父“

“卓越的語言文字學家”

然而,對此評價

周有光卻淡然一笑

“我不是中文拼音之父

我是中文拼音之子“

教育行業,他同樣是佼佼者

除了語言文字上的傑出貢獻

在教育行業,周有光同樣貢獻非凡

早先克林頓的教育理念深深影響了他

克林頓曾拿出15億美元投資教育

讓孩子8歲過閱讀關

尤其是看著6歲曾外孫從美國回來時

自己捧著著英文版福爾摩斯看得津津有味

從小受西方教育的周有光

也有了新的啟發

每當提起早先接受的教育

周先生總是侃侃而談

在他看來

通識教育包括兩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培養基礎知識

只有基礎打結實了

才有可能在未來做出成就

周有光和妻子張允和

看著現在的大學生忙得要死

周先生總會回憶道:我們那時候

中學時代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等到畢業,就達到ABE水準了

(Adult Basic Education,成人基礎教育)

大學期間就可以運用基礎知識

來獲取更高層次的純知識

因為基礎知識,特別是語言知識

不是純知識,而是獲取知識的知識

只是一種工具

第二方面

學習邏輯思維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周先生的印象裡

那時的聖約翰大學有一本小冊子

專門給來訪客人參考的

裡面專講本校宗旨:“培養良好品德”

為此他專門整理《百年口述史》

只為喚醒現代人對教育的重視

喚醒青年重拾對基礎和品德的重視

怪不得《晶報》曾這樣評價他

周有光是中國最敢講真話的知識份子

除此之外,為了讓世界更好的瞭解中國

也為了把最新言論傳播給中國的下一代

他專門著述力作

只為架起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穀歌記得他,我們也不會忘記

大半輩子兢兢業業

等到上了100歲

本該養養花逗逗鳥

他卻堅持每天讀書、看報,瞭解時世

時不時關注下最新動態

他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是《西遊記》

還跟年輕人一起追過《羋月傳》

真真兒是個老頑童呢

難怪大家都說,從周老身上

看到了中國的知識份子

如何從“傳統”過渡到“現代”

而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更值得每個人敬重與學習

至今,主頁君都還記得

他之前常念叨的一句話:

“上帝太忙,把我給忘了”

然而,2017年1月14日3點30分

他卻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

他的一生

既有著知識份子的豁達淵博

又有著當代新人的時髦率真

真真兒應了妻子的那句話

他一生有光,有光一生

今天,距離他逝世已經一周年了

穀歌記得他

當然,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

可周有光卻從中看到了

以字母建檔的優勢

於是主修經濟學的他

毫不猶豫地將語言學選定為副修專業

和母親及家人在一起(右二為周有光)

那陣子,在英國老師的帶領下

學生們天天去圖書館看報

老師告訴他們,讀報時要問自己

今天新聞中哪條最重要?

為什麼這條新聞最重要?

這條新聞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如果搞不懂,就要去查書

日復一日的閱讀訓練

不僅擴充了他的知識面

還使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因此,每當有人問起

在聖約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呀

他都會這樣回答,最大的收穫就是:

學會了怎麼自學

學問終究是要自己學的

老師只不過要給學生指明道路

滿腔熱血卻遭遇國難

大學畢業後,外語流利的他

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當外交官

可他卻偏偏選擇出國留學

由於家境拮据,他選擇了遠渡日本

學成歸國後,本想施展拳腳

不料恰逢抗日戰爭

小女兒也因盲腸炎無藥醫治

不幸于重慶醫院夭折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先前那個陽光積極的他也無心學術

只能帶著妻兒四處逃亡

周有光和妻子張允和

直到抗日的烽火熄滅

上海的銀行業要恢復

周有光被派往美國,在華爾街1號工作

那時,他有個叫何廉的朋友

時不時找他聊天,有天他突然說:

“愛因斯坦現在沒事做

想找個人來陪他聊天,你去不去?”

周有光一聽,愛因斯坦啊

當然要去!!

於是他打扮了一番,特地上門拜訪

沒想到愛因斯坦極其隨和

兩人就像舊友重逢一樣談古論今

談話間,愛因斯坦對他說:

“人的差別在業餘,一個人到60歲

除去吃飯睡覺工作

還有很多業餘的時間

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些時間

完全可以在一門學科上有所建樹”

大師的這一番話瞬間點醒周有光

回到住處後的他,開始鑽研語言學

發誓不讓自己虛度每一天

1948年在英國劍橋

1949年,新中國成立

經受“五四”文化洗禮的周有光

聽說未來將是一個民主國家

毫不猶豫地帶著妻兒回到祖國

回國後,他繼續在銀行上班

並在復旦大學兼職教經濟學

由於知識淵博,什麼都懂

大家稱呼他:周百科

而在他的百科全書裡

最感興趣的要數語言學了

閑來無事,他常常發表一些關於

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

不料竟受到了語言學界的重視

那時,新中國百廢待興

各項事業都被提到議事日程

中文拼音作為語言文字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然被列入討論之列,可是

蘇聯專家的提議不符合我國國情

趙元任創立的變讀法又很難掌握

一番思索後,周有光提議

不妨就採用拉丁字母?

沒想到,一番爭論後,竟通過了

於是,原本擔任金融學家和經濟學教授的他

憑著先前業餘學語言文字打下的的基礎

乾脆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

將興趣轉為專業

踏踏實實從零開始

為證實拼音輔助漢字的可能

他恢復了國內外教授4000多封建議信

並出版相關著作20多本,論文300多篇

帶領一批語言學家

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反復推敲

一個字一個字定形,定音

用了整整三年時間

主持編寫了今天通用的中文拼音方案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

三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中文拼音方案決議

從此,全國小學生入學第一件事

就是學習中文拼音

它不但能幫助廣大國民學說普通話

還將學齡兒童的閱讀能力提前了至少兩年

僅1958年一年,全國注音讀物高達一千萬冊

為推進國民脫盲、文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接著,他又將目光擴大到世界史

開始研究文化學和人類歷史演化規律

百歲後,仍筆耕不輟

100歲時,出版了《百歲新稿》

105歲,出版了《朝聞道集》

106歲,又出版了《拾貝集》

怪不得,中國官方學術界這樣評價他

為中國語文改革相當大的貢獻

“中文拼音之父“

“卓越的語言文字學家”

然而,對此評價

周有光卻淡然一笑

“我不是中文拼音之父

我是中文拼音之子“

教育行業,他同樣是佼佼者

除了語言文字上的傑出貢獻

在教育行業,周有光同樣貢獻非凡

早先克林頓的教育理念深深影響了他

克林頓曾拿出15億美元投資教育

讓孩子8歲過閱讀關

尤其是看著6歲曾外孫從美國回來時

自己捧著著英文版福爾摩斯看得津津有味

從小受西方教育的周有光

也有了新的啟發

每當提起早先接受的教育

周先生總是侃侃而談

在他看來

通識教育包括兩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培養基礎知識

只有基礎打結實了

才有可能在未來做出成就

周有光和妻子張允和

看著現在的大學生忙得要死

周先生總會回憶道:我們那時候

中學時代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等到畢業,就達到ABE水準了

(Adult Basic Education,成人基礎教育)

大學期間就可以運用基礎知識

來獲取更高層次的純知識

因為基礎知識,特別是語言知識

不是純知識,而是獲取知識的知識

只是一種工具

第二方面

學習邏輯思維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周先生的印象裡

那時的聖約翰大學有一本小冊子

專門給來訪客人參考的

裡面專講本校宗旨:“培養良好品德”

為此他專門整理《百年口述史》

只為喚醒現代人對教育的重視

喚醒青年重拾對基礎和品德的重視

怪不得《晶報》曾這樣評價他

周有光是中國最敢講真話的知識份子

除此之外,為了讓世界更好的瞭解中國

也為了把最新言論傳播給中國的下一代

他專門著述力作

只為架起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穀歌記得他,我們也不會忘記

大半輩子兢兢業業

等到上了100歲

本該養養花逗逗鳥

他卻堅持每天讀書、看報,瞭解時世

時不時關注下最新動態

他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是《西遊記》

還跟年輕人一起追過《羋月傳》

真真兒是個老頑童呢

難怪大家都說,從周老身上

看到了中國的知識份子

如何從“傳統”過渡到“現代”

而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更值得每個人敬重與學習

至今,主頁君都還記得

他之前常念叨的一句話:

“上帝太忙,把我給忘了”

然而,2017年1月14日3點30分

他卻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

他的一生

既有著知識份子的豁達淵博

又有著當代新人的時髦率真

真真兒應了妻子的那句話

他一生有光,有光一生

今天,距離他逝世已經一周年了

穀歌記得他

當然,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