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度最佳,這片內地能過審真的是太驚訝了!

文:點點

在開始今天的電影推薦之前點點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女兒被奸殺且員警不作為, 她的母親應該怎麼做?

——答案, 就在這部名為《三塊看板》的電影中。

在剛過去的金球獎裡, 《三塊看板》包攬四大獎項, 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

它們位於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個小鎮中, 高20英尺, 紅底黑子異常醒目。

分別寫著“愛女被強姦致死”、“兇手至今逍遙法外”、“威洛比警長你到底想怎樣”這樣三句話。

主角, 是一名叫做『米爾德』的母親。

影片一開始, 她就租下了這三塊看板, 並且在上面寫下了這三句極具衝擊力的話。

之後影片的另一主角『威洛比警官』出現, 一個充滿懸疑感的故事就此展開。

然後,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大概7個月之前, 米爾德的女兒在那三塊看板下被強姦致死。

屍體被燒得看不清人形不說, 負責這起案件的員警們還一直分不清輕重的忙著處理『黑人』的事情, 直接導致了這起強姦案的『毫無結果』。

然後說回米爾德立下看板這個瘋狂的舉動之後。

因為威洛比員警在小鎮上德高望重的原因, 幾乎所有的群眾都站在他那邊, 母親被殘忍得孤立起來。

但即使是這樣一個糟糕的狀況, 她也沒有放棄為女兒討回公道的這一事情。

於是員警們放下身段, 親自去往母親家中協商事情:我們真的已經盡力了, 但是我們真的毫無線索。

為了讓母親更加體會員警們竭盡全力辦案的心情, 威洛比警官更是直接將自己『身患癌症』的事情和盤托出。

可就算這樣, 母親仍舊一臉冷漠, 失去女兒的痛苦讓她不願顧及周圍的一切。

——在這之後,事情開始往更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

在所有人都在為員警不查案而憤怒的時候,導演抖出了女兒出事的另一個原因:在那之前她曾和母親爆發了劇烈的爭吵,所以她才會奪門而出。

也就是說,對於女兒的死母親也有著一定的責任。

有了這樣一個設定,母親前夫對她惡劣的樣子也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小鎮上居民對她不屑一顧的態度也變得情有可原。

這是一種『把自己的過錯嫁接到他人身上』的憤怒,並不具有太多的正直性。

所以,當影片中母親為了討回女兒的公道而和警局魚死網破時點點一點也不驚訝。

量產產生質變,被內疚支配的母親早已因為憤怒變成了一種病態的報復。

可以說,這是影片中最出彩的地方。

因為警局的不配合,所有人都以為母親會軟弱退縮。但萬萬沒想到,她不顧一切的挑戰權威、以一己之力挑戰小鎮中的每一個人的。不在乎法律的約束,更不在乎她是不是在『以暴制暴』。

包括影片後期威洛比員警選擇的死亡——雖說他是因為癌症晚期而自殺,但卻無形之中加重了小鎮人民對母親的憤怒。

這樣群眾與個人的對比,實際上是導演想要展示的『現實中無奈與生活』的對抗,十分耐人尋味。

而他的自殺,也自此成為影片的一個分界點。從這裡開始,影片一個接一個進行反轉,高潮迭起,所有觀眾以為的真相全都不是真相。

把那些關於人性深處的討論、受害者如何成為加害者的過程明明白白展現在觀眾面前。

最後想說說『三塊看板』的這個名字,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整部影片看下來,重要的線索都是和『三』這個字有關。

三個主要人物、三塊看板、三封遺書、三次談話。

在這些過程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極端偏激的。為了真相不顧一切、為了生活蹣跚向前。

即使在最後,他們仍舊沒辦法幹翻深不可測的人生。

在這之中,點點最喜歡影片中那句“當所愛的人已經逝去,誰還願意在這黑暗的世界上獨自淒涼”的歌詞。

把母親無助的情景展現得淋漓盡致。

因為討回公道中的暴力手法,沒人能分得清她身上『好人』、『壞人』的定義。她站在了法律的最高處,卻落在了道德的最低點。

而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在豆瓣上打上8.8分』的原因了。

因為足夠真實、也足夠現實。你想從中看見什麼,就能從中看見什麼。

而那些關於『正義』的議題,也十分的引人深思:是該用自我毀滅的方式討回公道,還是遵循法律等一個最佳結局?

沒有人能給出真正的答案,這是最令人感到遺憾的地方。

-END-

——在這之後,事情開始往更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

在所有人都在為員警不查案而憤怒的時候,導演抖出了女兒出事的另一個原因:在那之前她曾和母親爆發了劇烈的爭吵,所以她才會奪門而出。

也就是說,對於女兒的死母親也有著一定的責任。

有了這樣一個設定,母親前夫對她惡劣的樣子也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小鎮上居民對她不屑一顧的態度也變得情有可原。

這是一種『把自己的過錯嫁接到他人身上』的憤怒,並不具有太多的正直性。

所以,當影片中母親為了討回女兒的公道而和警局魚死網破時點點一點也不驚訝。

量產產生質變,被內疚支配的母親早已因為憤怒變成了一種病態的報復。

可以說,這是影片中最出彩的地方。

因為警局的不配合,所有人都以為母親會軟弱退縮。但萬萬沒想到,她不顧一切的挑戰權威、以一己之力挑戰小鎮中的每一個人的。不在乎法律的約束,更不在乎她是不是在『以暴制暴』。

包括影片後期威洛比員警選擇的死亡——雖說他是因為癌症晚期而自殺,但卻無形之中加重了小鎮人民對母親的憤怒。

這樣群眾與個人的對比,實際上是導演想要展示的『現實中無奈與生活』的對抗,十分耐人尋味。

而他的自殺,也自此成為影片的一個分界點。從這裡開始,影片一個接一個進行反轉,高潮迭起,所有觀眾以為的真相全都不是真相。

把那些關於人性深處的討論、受害者如何成為加害者的過程明明白白展現在觀眾面前。

最後想說說『三塊看板』的這個名字,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整部影片看下來,重要的線索都是和『三』這個字有關。

三個主要人物、三塊看板、三封遺書、三次談話。

在這些過程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極端偏激的。為了真相不顧一切、為了生活蹣跚向前。

即使在最後,他們仍舊沒辦法幹翻深不可測的人生。

在這之中,點點最喜歡影片中那句“當所愛的人已經逝去,誰還願意在這黑暗的世界上獨自淒涼”的歌詞。

把母親無助的情景展現得淋漓盡致。

因為討回公道中的暴力手法,沒人能分得清她身上『好人』、『壞人』的定義。她站在了法律的最高處,卻落在了道德的最低點。

而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在豆瓣上打上8.8分』的原因了。

因為足夠真實、也足夠現實。你想從中看見什麼,就能從中看見什麼。

而那些關於『正義』的議題,也十分的引人深思:是該用自我毀滅的方式討回公道,還是遵循法律等一個最佳結局?

沒有人能給出真正的答案,這是最令人感到遺憾的地方。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