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黑龍江教師考試備考《錢塘湖春行》教學設計

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作品, 比如我今天選取的《錢塘湖春行》是中唐傑出詩人白居易的一篇七言律詩, 本詩為作者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時候創作的, 選自《白氏長慶集》。 這首詩寫早春的西湖極有特色, 讀後會同詩人一樣, 愛上這湖光山色。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詩大意, 並能說出作者創作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 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 請學生試著用語言描述圖片上的美景。

經過幾輪互動, 教師點出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1語句囉嗦, 用詞不講究;2敘述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描述沒有情感滲透。 然後教師引題:“美景之所以美, 是因為有好的詩句清晰細緻地描述。 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中唐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體出示白居易個人資訊如下: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 又號醉吟先生。 太原(今屬山西)人。 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他的詩歌題材廣泛, 形式多樣, 語言平易通俗, 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詞不多, 但影響後世甚大。 有《白氏長慶集》。 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體出示“律詩”的相關知識:律詩是一種中國詩歌體裁, 體詩的一種, 興盛于唐。 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格, 每句有幾個字就稱幾言, 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 每兩句稱一聯, 共四聯。 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每首的頷聯、頸聯的兩句是對仗句。 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

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 押韻, 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 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全文, 並找出詩中所描繪景物的地點。

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的西面, 湖面春水剛與堤平, 白雲重重疊疊, 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 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 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 遊覽不夠, 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第一句作者即點明地點, 即孤山寺北賈亭西。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後回答: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景物?這些觀察景物是按照怎樣的順序?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描寫了水、雲、鶯、樹、燕、泥、花、草。 這些景物大致可分為如下兩組:

水、雲、花、草————————遠景, 靜景

鶯、樹、燕、泥————————近景, 動景

則, 此處的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再到遠, 由靜及動再到靜。

此處教師須著重解釋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兩句是寫願景。 因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 只有遠看, 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繽紛, 讓人目不暇接的花, 才能看到綠蔭連綿猶如水一般的草。

2.這樣寫有何好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從距離上講, 由遠及近再到遠, 突出了景觀優美而豐富, 遠近四處都是美好的景色, 也側面寫出了景色太美讓人目不暇接的感受;從動靜上講,

由靜到動再到靜, 體現了觀察的真實性, 遠處的景觀體現靜態的美感, 近處的景觀鮮活生動, 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遠近結合, 動靜交叉, 使整首詩既富有整體上的畫面美感, 局部又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既描述了美景, 又寫實地體現了客觀存在, 呈獻給讀者一副非常真實, 具體的西湖春景圖。

3.頷聯中的“爭”和頸聯中的“沒”兩字可否“啼”“遮”?為什麼?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不可以。 此兩處都是在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觀的特點:首先, “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將“鶯”擬人, 用人爭先恐後的樣子描述早春的鶯鳥成群結隊地在樹上鳴叫的場景, 若將“爭”換成“啼”, 使“群鶯鳴樹”的樣子不夠形象生動, 也缺乏動態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一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的想像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4.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下句還使用了誇張,用雲水同低誇張地表現了春水初生,白雲低垂,水天一色的場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一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注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口頭描述寫成一篇200-300字的習作。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名家名作,用真實生動的語言高度還原了真實的西湖美景,朗朗上口,可讀性強,在課程中加設更多朗讀的環節有助於加強學生的語感和學生對詩詞的感悟能力,這個部分應該改進。另外,在解釋修辭手法時,應多多舉例,不但要舉本詩中的例子,還可以舉一些學過的詩文中的例子,這樣可以深化學生對修辭使用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助於學生在寫作中主動使用修辭。

也缺乏動態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一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的想像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4.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下句還使用了誇張,用雲水同低誇張地表現了春水初生,白雲低垂,水天一色的場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一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注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口頭描述寫成一篇200-300字的習作。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名家名作,用真實生動的語言高度還原了真實的西湖美景,朗朗上口,可讀性強,在課程中加設更多朗讀的環節有助於加強學生的語感和學生對詩詞的感悟能力,這個部分應該改進。另外,在解釋修辭手法時,應多多舉例,不但要舉本詩中的例子,還可以舉一些學過的詩文中的例子,這樣可以深化學生對修辭使用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助於學生在寫作中主動使用修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