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為什麼說“一針致聾”與遺傳性耳聾有關?

生活中我們會聽到這樣一些事情:

有些小孩出生的時候聽力是正常的, 自從發了高燒打了一些抗生素, 小孩就聾了。

以《千手觀音》為例, 表演的21個聾啞人中就有18個是因為藥物致聾的, 且大多在幼兒時期因發燒使用抗生素所致。

為什麼抗生素會導致耳聾?

是醫生不懂得控制藥物用量?還是另有隱情?

怎樣才能有效避免這類意外?

今天, 壹聽健康為大家一一剖析這些問題!

何為“一針致聾”?

“一針致聾”實際上指的是使用耳毒性藥物後導致聽力下降的情況, 本質上屬於藥物性聾的一種。

哪些藥會致聾?

可導致聽力下降的藥物有很多, 如抗瘧疾藥物奎寧、非甾體消炎藥阿司匹林、抗腫瘤藥物順鉑、利尿藥速尿和氨基糖甙類藥物。

藥物的耳毒性與藥物的種類、劑量、使用方式有關。 有些藥物的耳毒性是可逆的, 有些則不可逆。

其中討論頗多的當屬氨基糖苷類藥物, 該類藥物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妥布黴素、新黴素和巴龍黴素等。

氨基糖甙類藥物的毒性作用包括腎毒性和耳毒性。

腎毒性一般是可恢復的, 而耳毒性包括耳蝸和前庭毒性作用, 基本不可恢復。

不同的氨基糖甙類藥物的毒性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鏈黴素和慶大黴素以前庭損害為重, 而新黴素和卡那黴素則以耳蝸損害為重, 妥布黴素對耳蝸和前庭的損害大體相當。

“一針致聾”為何與基因有關?

需特別指出的是, 在氨基糖甙類藥物性耳聾病人中, 部分屬於過量用藥致聾, 另外一部分患者對氨基糖苷類藥物有超敏性, 即使用正常劑量或微量藥物就可以造成聽力損失。

這一情況的發生與線粒體DNA(mtDNA)密不可分。 也就是說基因的確是“一針致聾”的幕後元兇之一。

“一針致聾基因”是如何致聾的?

線粒體基因12S rRNA俗稱“一針致聾基因”,約有20-30%的藥物性耳聾與其相關。它最常見的突變位點包括A1555G、C1494T。

據統計全國至少有1000多萬人是因為遺傳原因而引發的耳聾,其中線粒體基因A1555G突變占3.4%,C1494T突變占0.6% 。

當線粒體基因突變後,氨基糖苷類藥物會抑制線粒體蛋白質的合成,同時抑制耳蝸和前庭細胞氧化磷酸化,造成線粒體和細胞受損,導致耳蝸和前庭細胞功能障礙和細胞死亡,最終造成患者聽力下降。

“一針致聾基因”是如何遺傳給後代的?

線粒體基因的遺傳屬於母系遺傳。

也就是說,如果媽媽攜帶“一針致聾基因”,她的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攜帶這種基因,並且她女兒的孩子也會存在“一針致聾”的風險。

不過,如果她生的是男孩,這個男孩不會把這種基因遺傳給他的下一代。平均每個藥物性易感患者家族內有10人同樣為藥物性聾易感人群。

如何有效避免“一針致聾”?

1. 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早發現和預防。

耳聾基因篩查可以儘早發現包括藥物性聾易感者在內的各種耳聾高危人群,提示主動避開氨基糖苷類等耳毒性藥物,防止“一針致聾”的悲劇發生。

據統計,截止2015年,耳聾基因篩查已經幫助了3.5萬名敏感人群獲得“安全用藥提示”。

2. 兒童用藥尤需謹慎。

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一片藥丸掰兩半”式的用藥不可取,兒童應用兒童藥,家長需謹慎!

3. 醫生要嚴格謹慎使用耳毒性藥物,在必要治療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選用其他藥品。

如在用藥期間發現有聽力下降先兆時,及時停藥,並採取相應補救措施。

關於“一針致聾”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有效避免,您是否有所瞭解?

壹聽健康認為,與基因相關的耳聾,重點貴在早發現和預防,即耳聾基因檢測和謹慎用藥,畢竟“防範于未然”好過“亡羊補牢”。

如您想瞭解更多“一針致聾基因”及其基因檢測相關內容,歡迎與我們聯繫,為您詳盡解答。

“一針致聾基因”是如何致聾的?

線粒體基因12S rRNA俗稱“一針致聾基因”,約有20-30%的藥物性耳聾與其相關。它最常見的突變位點包括A1555G、C1494T。

據統計全國至少有1000多萬人是因為遺傳原因而引發的耳聾,其中線粒體基因A1555G突變占3.4%,C1494T突變占0.6% 。

當線粒體基因突變後,氨基糖苷類藥物會抑制線粒體蛋白質的合成,同時抑制耳蝸和前庭細胞氧化磷酸化,造成線粒體和細胞受損,導致耳蝸和前庭細胞功能障礙和細胞死亡,最終造成患者聽力下降。

“一針致聾基因”是如何遺傳給後代的?

線粒體基因的遺傳屬於母系遺傳。

也就是說,如果媽媽攜帶“一針致聾基因”,她的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攜帶這種基因,並且她女兒的孩子也會存在“一針致聾”的風險。

不過,如果她生的是男孩,這個男孩不會把這種基因遺傳給他的下一代。平均每個藥物性易感患者家族內有10人同樣為藥物性聾易感人群。

如何有效避免“一針致聾”?

1. 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早發現和預防。

耳聾基因篩查可以儘早發現包括藥物性聾易感者在內的各種耳聾高危人群,提示主動避開氨基糖苷類等耳毒性藥物,防止“一針致聾”的悲劇發生。

據統計,截止2015年,耳聾基因篩查已經幫助了3.5萬名敏感人群獲得“安全用藥提示”。

2. 兒童用藥尤需謹慎。

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一片藥丸掰兩半”式的用藥不可取,兒童應用兒童藥,家長需謹慎!

3. 醫生要嚴格謹慎使用耳毒性藥物,在必要治療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選用其他藥品。

如在用藥期間發現有聽力下降先兆時,及時停藥,並採取相應補救措施。

關於“一針致聾”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有效避免,您是否有所瞭解?

壹聽健康認為,與基因相關的耳聾,重點貴在早發現和預防,即耳聾基因檢測和謹慎用藥,畢竟“防範于未然”好過“亡羊補牢”。

如您想瞭解更多“一針致聾基因”及其基因檢測相關內容,歡迎與我們聯繫,為您詳盡解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