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甘南草原轉型“綠色經濟”

土門關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交界處,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線。 土門關外,青山聳峙,碧草連天,河水滔滔。 一輛輛滿載遊人的大小車輛來回穿梭在兩條平行的“天路”上(一條高速公路,一條二級公路),每天將數萬名遊客送上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南草原。

甘南州旅遊局的資料顯示:2016年,光顧甘南的國內外遊人突破1000萬,並榮獲“最美中國?推動全域旅遊示範目的地”稱號;旅遊綜合收入46.78億多元,超過了傳統的畜牧業。

方興未艾、獨具特色的旅遊業,正在改變著甘南草原的生態環境和生產方式,推動著甘南州經濟結構轉型。

鄉村景區異軍突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如果到甘南旅遊,這片4.5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無非是拉蔔楞寺、郎木寺和冶力關、大峪溝等幾個老景區。 而現在,隨著休閒時代的到來、尤其是自駕遊的興起,一些“非知名”景點搖身一變,成了“九色香巴拉”。 其中,不僅包括蜿蜒曲折的黃河首曲、錯落有致的高山峽谷、縱橫交錯的水源河流、大地之腎的湖泊濕地、刀劈劍削般的地形地貌,以及茫茫雪山和冰川遺址,而且幾乎包括每一塊綠毯般的草原、每一座一綠到頂的丘陵、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每一片明鏡般的海子。 當地的人們謙虛地稱其為鄉村景區。

甘南州迭部縣西北角的紮尕那,堪稱新興鄉村景區的典範。

這裡三面石峰環拱,松柏淩空,清流激湍,四個藏、漢村落宛如四個花朵點綴其間,組成一座仙境般的天然石城。 石城內,土地平坦,綠草如茵,村舍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儼然一幅桃源景象。 一百年前,美國著名探險家約瑟夫?洛克來此地考察後,寫道:“這裡是如此令人驚歎,我平生未見如此綺麗的景色。 不把這絕佳的地方拍攝下來,我會感到是一種罪惡。 ”他還感慨道:“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見迭部的美景,定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裡”。 百年過去了,“養在深山人未識”的紮尕那,如今已成為甘南的香餑餑。 60多家藏家樂、度假山莊,以藏族獨有的特色,迎接著慕名而來的國內外遊人,去年接待遊客近60萬人次。

據介紹,像迭部紮尕那這樣的鄉村景區,在甘南州已有60多個,有的已初具規模,有的正在升級改造。 其中最負盛名的迭部縣紮尕那、臨潭縣池溝村,已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坐落在國道312線上的碌曲縣尕海鄉尕秀村,是從尕海草原上冒出來的新景區。 2017年春天,縣上對這個牧民定居點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根治了髒、亂、差,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特別是規劃建設的尕秀村史館、藏家樂、智慧牧場、自駕遊營地,以及旅遊商品店和電商平臺,承載著遊牧文明的風雨滄桑和雪域高原的鄉愁鄉戀,深情地牽動著過往遊客的心緒。

在那些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城裡人看來,水草豐茂、牛羊遍野的甘南草原,是養眼、養心、養神的風水寶地。

為便於遊客實現“三養”,甘南州委、州政府去年撥專款在旅遊主幹道和風景絕佳且能登高望遠的地方興建了52個觀景台,讓風塵僕僕的遊人停下車來,站在高處近觀遠眺、呼吸吐納,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

“環境革命”取得成功

“你已進入全域無垃圾示範區”。 這樣溫馨而令人肅然起敬的提示牌,據說在全甘南州有102塊。 經過多日的親身體驗,筆者真切地感受到,“全域無垃圾”,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實。

然而,回首曾經的甘南,“只顧溫飽,不顧面貌”,城市裡環衛管理形同虛設,環衛設施簡陋不堪,煙頭紙屑隨處可見,背街小巷污水橫流……

2015年夏天,自駕游和藏家樂的蓬勃興起,給甘南草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使州委、州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如不徹底改變髒、亂、差的環境衛生,丟掉了“香巴拉”的桂冠,千載難逢的旅遊熱將很快消退,甘南傳統的牧業經濟轉型將遙遙無期。

於是,州委、州政府痛下決心,開展全區域旅遊示範區的申報和創建工作,綜合運用多種措施和方法,團結帶領各族幹部群眾,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環境革命”。 在這場移風易俗的革命中,州、縣黨政主要領導幹部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帶頭扛起鐵鍬、掃把,走街入巷清掃垃圾,剷除污泥,疏通河道,並著力推動整治觸角由平面向立面延伸,由城鎮向農牧村延伸,由河岸向河道延伸,由山腳向山頂延伸,由公路沿線向草原腹地延伸,最後由清理垃圾向恢復植被延伸,從而剷除了髒、亂、差頑疾,還原了自然底色,實現了“視線之內不見垃圾”的預期目標。

如今的甘南,草綠、林茂、天藍、地淨,各方遊客蜂擁而至,前來參觀學習的地、州、市絡繹不絕。包括一些東部發達地區都紛紛到甘南“取經”。2017年上半年,全州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49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3.6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84億元,同比增長16.33%,且無重大旅遊安全事故和投訴發生。2017年2月,在甘肅省旅遊工作會議暨全域旅遊創建工作推進會上,甘南州獲得了“全域旅遊發展創新獎”。

甘南“環境革命”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是廣大幹部群眾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藏族群眾素來崇拜神山神水,見了雪山和大江大河要磕頭作揖,以示崇敬,這無疑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懷。近年來,甘南州委、州政府尊重群眾的傳統習俗,並將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在全州樹立起“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千好萬好不如生態良好”的發展理念,堅守“生態信仰不可褻瀆,自然尊嚴不可冒犯”的生態思想底線。正是這種既傳統又時髦的“生態信仰”和“生態自覺”,給甘南的環境整治和整個生態修復保護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草畜平衡實現持續發展

甘南擁有亞高山草甸草場4084萬畝,80%連片集中,並同國家濕地公園四川若爾蓋大草地連成一體,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中載畜能力最好、耐牧性最強的草場之一。全國4大名羊中,甘南就有歐拉羊和甘加羊兩種,還有“東方神驥”河曲馬、“高原之舟”犛牛、“藏地神犬”藏獒等。因此,這塊比海南島還大1萬多平方公里且離內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被著名學者費孝通譽為“青藏之窗”“藏族現代化的跳板”。然而,由過度放牧及鼠害為患等原因而導致的草畜失衡、草原退化,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這個“九色香巴拉”。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獨具特色的草原旅遊業風生水起,像融冰化雪的春風,把長期草畜失衡的甘南草原送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讓甘南人看到了屬於自己的希望和未來。近年來甘南州委、州政府反彈琵琶,將文化旅遊業確定為自治州的首位產業,作為穩增長、調結構、擴內需、惠民生的重要支撐,堅定不移,持之以恆,闖出了一條具有甘南特色的旅遊發展之路,從而為甘南的經濟轉型升級打開了一扇大門。

快速發展的旅遊業,為以往“逐水草而牧”的甘南經濟結構注入了新的活力,積累了財力、物力,為甘南草原的生態保護安上了飛翔的翅膀。近年來,那些世代放牛羊、抹牛糞、擠奶子的“紮西”、“卓瑪”,紛紛“墜鞭下馬”,做起買賣,搞起“藏家樂”、“牧家樂”,並且載歌載舞,向遊人展示雪域高原的美麗與活力。

此外,為了保持大草原的天然魅力,進一步吸引遊客,促進經濟轉型,甘南州從上到下,釆取過硬措施,像保護眼睛一樣,下功夫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其中包括:認真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嚴格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積極落實牧草良種和牧民生產資料等補貼,準確兌付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資金;大力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扎實開展鼠害防治和退化草原治理;全力開展草原監理執法工作;努力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發展;狠抓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實,等等。這樣做的結果是:超載率明顯下降,草原生態逐步向好,“只求牛羊滿圈、不顧草原退化”的惡性循環得到遏制,千里草原上出現了草畜平衡、可持續發展的新曙光。

甘南州農牧局提供的數字,頗能說明這種初顯成效的良性迴圈:2016年與2010年相比,在短短的6年間,全州草原植被覆蓋度上升到96.65%,提高了4.65個百分點。其中,草原面積最大的瑪曲縣草原綜合覆蓋度達到98.2%,幾乎實現了全覆蓋;全州天然草原平均草群高度達到15.3cm,增高3.2cm,增長了26.4%;天然草原鮮草產量每畝增加了64.6公斤,提高了20.8%。

與此同時,天然草原退化速度得到有效遏制,全州退化的草原總面積下降了14.7%,受鼠害面積下降了22.5%;全州超載率下降了18.2%,其中瑪曲縣下降了20.3%,不少地方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如今的甘南,草綠、林茂、天藍、地淨,各方遊客蜂擁而至,前來參觀學習的地、州、市絡繹不絕。包括一些東部發達地區都紛紛到甘南“取經”。2017年上半年,全州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49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3.6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84億元,同比增長16.33%,且無重大旅遊安全事故和投訴發生。2017年2月,在甘肅省旅遊工作會議暨全域旅遊創建工作推進會上,甘南州獲得了“全域旅遊發展創新獎”。

甘南“環境革命”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是廣大幹部群眾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藏族群眾素來崇拜神山神水,見了雪山和大江大河要磕頭作揖,以示崇敬,這無疑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然情懷。近年來,甘南州委、州政府尊重群眾的傳統習俗,並將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在全州樹立起“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千好萬好不如生態良好”的發展理念,堅守“生態信仰不可褻瀆,自然尊嚴不可冒犯”的生態思想底線。正是這種既傳統又時髦的“生態信仰”和“生態自覺”,給甘南的環境整治和整個生態修復保護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草畜平衡實現持續發展

甘南擁有亞高山草甸草場4084萬畝,80%連片集中,並同國家濕地公園四川若爾蓋大草地連成一體,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中載畜能力最好、耐牧性最強的草場之一。全國4大名羊中,甘南就有歐拉羊和甘加羊兩種,還有“東方神驥”河曲馬、“高原之舟”犛牛、“藏地神犬”藏獒等。因此,這塊比海南島還大1萬多平方公里且離內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被著名學者費孝通譽為“青藏之窗”“藏族現代化的跳板”。然而,由過度放牧及鼠害為患等原因而導致的草畜失衡、草原退化,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這個“九色香巴拉”。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獨具特色的草原旅遊業風生水起,像融冰化雪的春風,把長期草畜失衡的甘南草原送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讓甘南人看到了屬於自己的希望和未來。近年來甘南州委、州政府反彈琵琶,將文化旅遊業確定為自治州的首位產業,作為穩增長、調結構、擴內需、惠民生的重要支撐,堅定不移,持之以恆,闖出了一條具有甘南特色的旅遊發展之路,從而為甘南的經濟轉型升級打開了一扇大門。

快速發展的旅遊業,為以往“逐水草而牧”的甘南經濟結構注入了新的活力,積累了財力、物力,為甘南草原的生態保護安上了飛翔的翅膀。近年來,那些世代放牛羊、抹牛糞、擠奶子的“紮西”、“卓瑪”,紛紛“墜鞭下馬”,做起買賣,搞起“藏家樂”、“牧家樂”,並且載歌載舞,向遊人展示雪域高原的美麗與活力。

此外,為了保持大草原的天然魅力,進一步吸引遊客,促進經濟轉型,甘南州從上到下,釆取過硬措施,像保護眼睛一樣,下功夫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其中包括:認真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嚴格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積極落實牧草良種和牧民生產資料等補貼,準確兌付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資金;大力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扎實開展鼠害防治和退化草原治理;全力開展草原監理執法工作;努力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發展;狠抓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實,等等。這樣做的結果是:超載率明顯下降,草原生態逐步向好,“只求牛羊滿圈、不顧草原退化”的惡性循環得到遏制,千里草原上出現了草畜平衡、可持續發展的新曙光。

甘南州農牧局提供的數字,頗能說明這種初顯成效的良性迴圈:2016年與2010年相比,在短短的6年間,全州草原植被覆蓋度上升到96.65%,提高了4.65個百分點。其中,草原面積最大的瑪曲縣草原綜合覆蓋度達到98.2%,幾乎實現了全覆蓋;全州天然草原平均草群高度達到15.3cm,增高3.2cm,增長了26.4%;天然草原鮮草產量每畝增加了64.6公斤,提高了20.8%。

與此同時,天然草原退化速度得到有效遏制,全州退化的草原總面積下降了14.7%,受鼠害面積下降了22.5%;全州超載率下降了18.2%,其中瑪曲縣下降了20.3%,不少地方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