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8歲老教授袁秉達完成百場宣講

秉持對黨的理論工作的飽滿熱情和強烈責任感, 市宣講團成員、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袁秉達, 以68歲年齡積極參與宣講。 人們尊稱他為思想理論戰線上的工匠, 精雕細刻著每一次的宣講, 講準確、講全面、講透徹, 讓每一位聆聽他宣講的基層幹部群眾都說“好”。

從黨的十九大閉幕至2017年底, 袁秉達完成了百場宣講, 服務聽眾近2萬人次, 既創造了市委講師團單一主題個人宣講場次的最高紀錄, 也為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工作貢獻了寶貴力量。

老法師宣講, 彰顯勞模精神

由56位黨政領導幹部和專家學者組成的上海市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

是擔綱本市十九大精神宣講重任的主力軍。 這是一個老中青結合的深受大眾歡迎的優秀宣講團隊。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完成宣講834場次, 覆蓋聽眾12.2萬人次。 其中, 68歲的袁秉達教授, 個人宣講數就達到了100場, 創造了擔任宣講場次的最高紀錄。 他的宣講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深受廣大基層黨員基層幹部的好評和歡迎, 宣講優秀率為99.7%, 優良率達到100%。

1950年出生的袁秉達, 1977年進入上海市委黨校工作, 一直從事著黨的理論教學工作和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研究, 退休後, 又被特聘為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曾被評為上海市幹部教育先進個人, 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因人而異力求15分鐘吸引全場

從袁秉達的百場十九大精神宣講紀錄來看, 證明了其講的內容非常受歡迎。

都說臺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為了開場15分鐘, 袁秉達要付出很多很多。 可當被問及是否有什麼“秘訣”時, 袁秉達只說了八個字:理念先行、早作準備。

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開始, 袁秉達提前2個多月就精心準備十九大精神宣講, 夯實了教學與科研的基礎。 他告訴勞動報記者, 在收看習總書記十九大報告實況直播以後, 自己第一時間就進入認真學習、座談發言、內部研究、撰寫決策諮詢專報和積極備課的亢奮狀態之中。 “其實, 這樣的記錄就是一個強化第一印象, 使十九大精神入耳入腦入心的過程,

是一個真心專心和走心的過程, 是理解記憶的必經過程。 ”袁秉達說, 在黨的十九大開幕習總書記作報告實況直播時, 袁秉達就密密麻麻書寫了20多張紙, 上面畫滿了各種五角星、三角形、打鉤、畫圈。

“圓體系”

透出實力功底

和袁秉達熟悉的同事、朋友都知道, 老袁有個綽號, 叫“圓體系”, 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作為老法師的實力和功底。

宣講並不是簡單地“宣讀”文件。 尤其是十九大報告, 博大精深, 理論亮點頗多, 理解難點也不少, 要能講得讓人人稱讚實屬不易。 為此, 袁秉達在針對不同的聽眾時會準備不同的宣講內容, 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通過打比方、舉例子、講故事、引經據典, 袁秉達把深奧理論講得通俗易懂。 他以“惠民生、聽掌聲:使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為題,

分析十九大開幕式上代表們72次掌聲鼓在哪裡?以此引出廣大聽眾最感興趣的話題, 薈集了習總書記講的“房子是用來住的, 不是用來炒的”、“真脫貧、脫真貧”等一系列金句, 闡明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兩謀”: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他還指出:在總書記報告中“發展”一詞出現了232次、“人民”一詞出現了203次、“建設”一詞出現165次, 建設和發展為人民就是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 這些都是袁秉達在宣講時引用的例子和說理方式, 這樣的例子既有衝擊力, 又有震撼力, 能讓聆聽者在瞬間就安靜下來, 認真聽一聽這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和故事, 以及滲透其中的深刻道理。
這樣自成一派的“圓體系”著實顯出了袁秉達這些年來的宣講功力。

宣講也是一個重新學習不斷深化的過程

袁秉達認為, 宣講也是一個重新學習、不斷深化的過程。 近兩個月來, 他的講課標題、角度與框架的調整變化體現了認識的深化。 在黨代會閉幕之際, 他最初的講題是《從習近平總書記7·26講話到黨的19大報告》, 標題與內容都帶有過渡性特徵, 講了三次以後就變為《新時代·新思想·新戰略———初步學習黨的19大報告體會》。 11月初, 聆聽了中央講師團報告後, 他又及時完善宣講標題和內容結構。 從談初學體會到總體宣講, 從解讀報告文本發展到宣講黨代會精神。 現在, 袁秉達的講課內容還緊密結合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一中全會講話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等的重要講話,以及習近平2018年新年賀詞、1月5日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等最新內容。

袁老師的課,讓人“看到理論學習的魅力”

聆聽過袁秉達宣講的聽眾,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基層黨員幹部,都對他的宣講內容印象深刻。而他能講到這麼多場,確實說明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願望是十分急切的,宣講十九大精神的政治需求是非常強烈的。

宣講常講常新擁有生命力

“我們宣講者的責任,就是全心全意滿足聽眾的需求,為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提供優質服務。”黨中央一聲令下、廣大聽眾一有需要,講師團一有動員,這就是十九大精神宣講的行動指令。袁秉達說。因此,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每一堂課都當作精品課來講深、講透、講精、講好。在高水準的宣講活動中,教與學、教師與受眾往往會成為一種良性迴圈的機制。

袁秉達的宣講能夠常講常新,為何他的講課能夠如此有生命力?松江區委黨校副校長、副教授陳超一語道出了答案:歸功於“五有”———有魂、有理、有用、有趣、有愛。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袁秉達教授2012年帶領的學生,陳超口中的一聲“導師”叫得心服口服。他告訴記者,自己眼中的袁老師在任何場所講課時,不會用小道消息來吸引人,“他不會去贏得那些廉價的掌聲,而是用生動性帶動深刻性”。不僅如此,袁老師在陳超心目中還是一位“有硬貨”、有“新貨”的教授,空洞的說教是蒼白的,而袁老師卻能將各種理論知識融化在宣講之中,能與時代同步、與學員同心,“他講的東西能解渴,有用!”

文章不讀5遍沒有發言權

在宣講中,袁秉達力求講清習近平新思想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十九大精神進行科學闡發與系統梳理、結合實際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在闡釋文本之際談出方法論啟示,盡可能讓宣講物件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服。

聽過袁秉達宣講課的學員則普遍感到,袁老師的課讓他們“看到了理論學習的魅力”。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十九大報告不讀5遍,沒有發言權。

袁秉達主張在反復研讀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帶著思考細細領悟和品味《報告》的精神實質。針對聽眾提出的一些問題,諸如: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怎樣有效落實用党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武裝頭腦的重大政治任務?三年“決勝小康”三大攻堅戰的任務如何完成?等問題,袁秉達都作了認真的思考和研究,結合黨的歷史、現狀和任務,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和改革開放實際,結合兩步走強國夢與人民美好生活期盼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受到聽眾們歡迎和好評。

傳幫帶育新人體現老教授責任擔當

袁秉達不僅自己講得好,而且還積極幫助培訓其他宣講員和宣講機構提高宣講水準。他為解決理論人才青黃不接問題還專門帶教了一批中青年徒弟。松江區委黨校教師滿媛媛就曾接受過袁老師的指導。在參加一次市委黨校組織的精品課上,袁老師手把手指導了她半年時間。這位80後不僅學到了理論知識和授課藝術,更關鍵的是,她還親身感受到了袁老師作為一名黨校教師的敬業之德、勤業之德、樂業之德。

兩萬字一篇的講稿,滿媛媛一次次發給袁老師研讀,先後修改了18稿,幾乎每一稿、每一句話,甚至每個詞語都是在袁老師的親自督導下完成的,一位68歲老教授這樣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深深感動著這名80後。一堂好的課一定是不斷打磨出來的。為了能更豐富講課內容,袁老師還給滿媛媛下達了一項硬指標———下載和研讀200篇與備課主題相關的文章,並且要求自己和學員一起閱讀,共同提高。

對於年輕人的求教求助,他不厭其煩、毫無怨言、助人為樂。黨的理論教育事業亟需後繼有人,宣講十九大精神正好是把青年教師推向前臺磨煉成才的良機,他要以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為帶出一批活躍在黨校教學和深入基層宣講的優秀人才作貢獻。他說,做党的創新理論的追隨者,他覺得快樂;做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他責無旁貸!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等的重要講話,以及習近平2018年新年賀詞、1月5日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等最新內容。

袁老師的課,讓人“看到理論學習的魅力”

聆聽過袁秉達宣講的聽眾,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基層黨員幹部,都對他的宣講內容印象深刻。而他能講到這麼多場,確實說明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願望是十分急切的,宣講十九大精神的政治需求是非常強烈的。

宣講常講常新擁有生命力

“我們宣講者的責任,就是全心全意滿足聽眾的需求,為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提供優質服務。”黨中央一聲令下、廣大聽眾一有需要,講師團一有動員,這就是十九大精神宣講的行動指令。袁秉達說。因此,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每一堂課都當作精品課來講深、講透、講精、講好。在高水準的宣講活動中,教與學、教師與受眾往往會成為一種良性迴圈的機制。

袁秉達的宣講能夠常講常新,為何他的講課能夠如此有生命力?松江區委黨校副校長、副教授陳超一語道出了答案:歸功於“五有”———有魂、有理、有用、有趣、有愛。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袁秉達教授2012年帶領的學生,陳超口中的一聲“導師”叫得心服口服。他告訴記者,自己眼中的袁老師在任何場所講課時,不會用小道消息來吸引人,“他不會去贏得那些廉價的掌聲,而是用生動性帶動深刻性”。不僅如此,袁老師在陳超心目中還是一位“有硬貨”、有“新貨”的教授,空洞的說教是蒼白的,而袁老師卻能將各種理論知識融化在宣講之中,能與時代同步、與學員同心,“他講的東西能解渴,有用!”

文章不讀5遍沒有發言權

在宣講中,袁秉達力求講清習近平新思想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十九大精神進行科學闡發與系統梳理、結合實際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在闡釋文本之際談出方法論啟示,盡可能讓宣講物件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服。

聽過袁秉達宣講課的學員則普遍感到,袁老師的課讓他們“看到了理論學習的魅力”。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十九大報告不讀5遍,沒有發言權。

袁秉達主張在反復研讀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帶著思考細細領悟和品味《報告》的精神實質。針對聽眾提出的一些問題,諸如: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怎樣有效落實用党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武裝頭腦的重大政治任務?三年“決勝小康”三大攻堅戰的任務如何完成?等問題,袁秉達都作了認真的思考和研究,結合黨的歷史、現狀和任務,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和改革開放實際,結合兩步走強國夢與人民美好生活期盼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受到聽眾們歡迎和好評。

傳幫帶育新人體現老教授責任擔當

袁秉達不僅自己講得好,而且還積極幫助培訓其他宣講員和宣講機構提高宣講水準。他為解決理論人才青黃不接問題還專門帶教了一批中青年徒弟。松江區委黨校教師滿媛媛就曾接受過袁老師的指導。在參加一次市委黨校組織的精品課上,袁老師手把手指導了她半年時間。這位80後不僅學到了理論知識和授課藝術,更關鍵的是,她還親身感受到了袁老師作為一名黨校教師的敬業之德、勤業之德、樂業之德。

兩萬字一篇的講稿,滿媛媛一次次發給袁老師研讀,先後修改了18稿,幾乎每一稿、每一句話,甚至每個詞語都是在袁老師的親自督導下完成的,一位68歲老教授這樣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深深感動著這名80後。一堂好的課一定是不斷打磨出來的。為了能更豐富講課內容,袁老師還給滿媛媛下達了一項硬指標———下載和研讀200篇與備課主題相關的文章,並且要求自己和學員一起閱讀,共同提高。

對於年輕人的求教求助,他不厭其煩、毫無怨言、助人為樂。黨的理論教育事業亟需後繼有人,宣講十九大精神正好是把青年教師推向前臺磨煉成才的良機,他要以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為帶出一批活躍在黨校教學和深入基層宣講的優秀人才作貢獻。他說,做党的創新理論的追隨者,他覺得快樂;做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他責無旁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