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張小龍產品觀十談:不騷擾用戶、不感動用戶

摘要:低調的張小龍, 微信佈道者, to be正當時。 這次要給描繪的未來是什麼?

媒體訓練營1月15日報導

文|劉路陽 魏力 編輯|黎帥

沉寂已久的小程式,

通過一款小遊戲“跳一跳”, 這次給火了。 這不, 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 要現場跳一下。

張小龍在2018年微信公開課Pro版開場前玩出了967分。 張小龍表示這不是他最好的水準, 面對現場觀眾他略有些緊張發揮不好。

隨後張小龍在穿插著小停頓的演講中, 談到了小程式的發展, 談到了微信要做互聯網最好的工具等, 並在談及微信的價值觀時候懟了懟支付寶和網易雲。

先佛後儒的小程式

作為微信具有代表性的流量入口, 微信小程式的日活達到了1.7億。 跳一跳作為代表性產品, 日活也一度達到1億多。

在小程式誕生之初, 張小龍表示小程式“現在不能”做遊戲。 一年後的今天, 跳一跳最高分達到6000多的張小龍成了“無聊大師”, 還獲得了“立地成佛“的稱號。

覺得跳一跳是個放鬆手段的張小龍認為“跳一下”、“跳一下”是個很平靜的過程, 只是對於如筆者這般的玩家, 如果不是被貧窮限制著衝動, 大概手機都要換幾個了。

跳一跳的玩家有多少是“佛系”還不清楚, 遊戲分數在3000分以上的有30人左右。

張小龍約戰, 想請這些人到微信辦公室一起玩, 並且還會有很特別的禮品。 如果成真且有心宣傳, 一個競技性並不是很強的遊戲也會獲得競技遊戲賽事的關注。

彼時的聲量, 跳一跳就不會只是小程式科普的先鋒, 甚至會是一時間的路標。

微信在打擊作弊的玩家, 只是不管排名中的資料是否真實, 跳一跳都幫助只活在排名中的微信好友表示你沒有刪了他。

即便跳一跳如此火,

張小龍還是表示, 跳一跳, 這個遊戲其實我們只是把它當成一個Demo來做。

公眾號的大風口使得張小龍變得慎重, 怕小程式會被一擁而入過度消耗以至於提早衰亡。 在張小龍的體系裡, 小程式不僅要先緊後松, 也不會僅作為遊戲、電商或是任何一個領域的入口。

而如今的微信, 在下拉的時候, 還會有“這不是入口”並帶有一個微笑臉的提醒。 張小龍說, 這是一種切換?

微信不看聊天記錄, 不會去感動使用者

今年的公開課上, 張小龍依舊保持著微信是個工具的堅持, 並稱要做互聯網上最好的工具。 “大人只講利益, 小孩才談對錯, 我覺得做產品也是這樣的, 我們如果只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 可能會讓我們的產品越走越偏, 變成它裡面只是一些利益的堆砌, 這樣我認為會失去產品更本質的東西。 ”

微信的歡迎語, 就堅持稱呼用戶為“你”, 而不是“您”。 把用戶當朋友, 也不會去看使用者的聊天記錄, 更不會給使用者發送任何的騷擾資訊。

有著這般做的微信, 張小龍表示,

“故意感動一個人是很不尊重對方”的行為。 此處支付寶年度帳單、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總結躺槍, 且騰訊音樂也在躺槍之列。

人們在生活中需要一些儀式性、代表性的日子, 回顧過去, 發現其中某一天聽了一首歌很多遍, 或者一年去了哪裡多少次, 彼時的心境也許不會複製, 但是這些被提起的資料, 會給匆忙一年的人以活著的具象。

就像是今天, 除了週一、跳一跳榜單更新, 被記住的事, 還會有2018年微信公開課Pro。

至於支付寶網易雲的年度回顧, 刷了微信的屏倒是有點不尊重微信……

訂閱號不做資訊流, 讚賞將會有改變

對於此前傳出的訂閱號將改版為資訊流, 張小龍也表示, 訂閱號不會變為資訊流, 且在以後還會推出公眾平臺的App。 如今還沒有正式開放的原因,是該App還沒有達到預期。

做這個改變的原因是微信是移動端的應用,大家也多在移動端閱讀公眾號內容,但是公眾號文章卻要在電腦上編輯發佈,這就不那麼“互聯網最好的服務”。且以後的公眾號將不會只能寫長文。

等微信的App做好,將會更方便於公眾號的創作。不過一個不那麼太好的消息是休息時你可以說沒帶電腦,但是你不能用手機回復沒帶手機。

微信號的讚賞功能也將作出更改。在與蘋果的溝通後,微信iOS端的讚賞功能將會回復,並且將之前針對公眾號的打賞,轉變為針對作者的打賞,並會有作者作為獨立欄目的存在。

至於資訊流,張小龍表示,可以去玩“看一看”呀。

在去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提出讓用戶“用完即走”,今年張小龍又補上了後半句“走了還會回來的。”

張小龍的十條產品觀

在演講的最後,張小龍表示這些年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人們的生活已經被引導至線上,“我們可能除了工作之外,我們一有時間就拿出手機來,我們所有的業餘時間都下放到一個手機裡面”。

故而張小龍在思考,如何能讓人們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所以微信的下一步,可能去做和線上相反的另一個事情,將目光放到附近各式各樣的生活設施裡面去,探索線下的生活。

媒體訓練營盤點了張小龍10條產品觀,懂人性,尊重用戶!都是經典,躺過水,走過彎路的一些教訓,經驗之談。

1,我認為我們每天在做的選擇裡面都遵循一個標準,就是這個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而不是說它是不是一個利益最大化的。

2,大人只講利益,小孩才談對錯,我覺得做產品也是這樣的,我們如果只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可能會讓我們的產品越走越偏,變成它裡面只是一些利益的堆砌,這樣我認為會失去產品更本質的東西。

3,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自己會說話的,但現在我認為微信到如今將近10億用戶的一個時間點,也許我們在適當的時候,應該把我們背後的一些理念、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更清晰地表達出來,有助於用戶和整個生態對我們的理解。

4,在產品之外,我覺得對微信來說,有一個價值點是我們所遵循的,就是尊重用戶,尊重個人。

5,我們並不需要用一個很尊敬的態度稱呼用戶,而是應該當朋友一樣稱呼,所以應該是一種很平等的關係,這個寫進我們的產品條約裡面去了。

6,我覺得我們在產品裡面要保持特別高的專業度,同時我們希望真正能夠把用戶當成朋友看待,而不是把他當做一個聽從我們驅使的群體,這樣都不是太尊重他的表現。

7,用完即走的本質是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戶完成一個任務,越高的效率越好。

8,我覺得“去中心化”與其說是平臺的策略,還不如說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代表著我們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9,微信平臺一直想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就是我們不應該去影響各個服務的存在,我們所做的應該是盡可能的讓更有價值的服務自己能夠浮現出來被用戶找到,而不是我們去左右,這也是我們剛才說的去尊重用戶的一個體現。我們把選擇的權力交給用戶自己來做。這是關於“去中心化”的思考。

10,最早的時候我們希望互聯網能夠幫助人們把生活搬到線上,更多的進行線上生活,包括這幾年共用經濟、智慧零售的發展,看起來都是把我們的生活引導到一個方向,就是線上生活。

如今還沒有正式開放的原因,是該App還沒有達到預期。

做這個改變的原因是微信是移動端的應用,大家也多在移動端閱讀公眾號內容,但是公眾號文章卻要在電腦上編輯發佈,這就不那麼“互聯網最好的服務”。且以後的公眾號將不會只能寫長文。

等微信的App做好,將會更方便於公眾號的創作。不過一個不那麼太好的消息是休息時你可以說沒帶電腦,但是你不能用手機回復沒帶手機。

微信號的讚賞功能也將作出更改。在與蘋果的溝通後,微信iOS端的讚賞功能將會回復,並且將之前針對公眾號的打賞,轉變為針對作者的打賞,並會有作者作為獨立欄目的存在。

至於資訊流,張小龍表示,可以去玩“看一看”呀。

在去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提出讓用戶“用完即走”,今年張小龍又補上了後半句“走了還會回來的。”

張小龍的十條產品觀

在演講的最後,張小龍表示這些年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人們的生活已經被引導至線上,“我們可能除了工作之外,我們一有時間就拿出手機來,我們所有的業餘時間都下放到一個手機裡面”。

故而張小龍在思考,如何能讓人們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所以微信的下一步,可能去做和線上相反的另一個事情,將目光放到附近各式各樣的生活設施裡面去,探索線下的生活。

媒體訓練營盤點了張小龍10條產品觀,懂人性,尊重用戶!都是經典,躺過水,走過彎路的一些教訓,經驗之談。

1,我認為我們每天在做的選擇裡面都遵循一個標準,就是這個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而不是說它是不是一個利益最大化的。

2,大人只講利益,小孩才談對錯,我覺得做產品也是這樣的,我們如果只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可能會讓我們的產品越走越偏,變成它裡面只是一些利益的堆砌,這樣我認為會失去產品更本質的東西。

3,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自己會說話的,但現在我認為微信到如今將近10億用戶的一個時間點,也許我們在適當的時候,應該把我們背後的一些理念、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更清晰地表達出來,有助於用戶和整個生態對我們的理解。

4,在產品之外,我覺得對微信來說,有一個價值點是我們所遵循的,就是尊重用戶,尊重個人。

5,我們並不需要用一個很尊敬的態度稱呼用戶,而是應該當朋友一樣稱呼,所以應該是一種很平等的關係,這個寫進我們的產品條約裡面去了。

6,我覺得我們在產品裡面要保持特別高的專業度,同時我們希望真正能夠把用戶當成朋友看待,而不是把他當做一個聽從我們驅使的群體,這樣都不是太尊重他的表現。

7,用完即走的本質是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戶完成一個任務,越高的效率越好。

8,我覺得“去中心化”與其說是平臺的策略,還不如說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代表著我們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9,微信平臺一直想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就是我們不應該去影響各個服務的存在,我們所做的應該是盡可能的讓更有價值的服務自己能夠浮現出來被用戶找到,而不是我們去左右,這也是我們剛才說的去尊重用戶的一個體現。我們把選擇的權力交給用戶自己來做。這是關於“去中心化”的思考。

10,最早的時候我們希望互聯網能夠幫助人們把生活搬到線上,更多的進行線上生活,包括這幾年共用經濟、智慧零售的發展,看起來都是把我們的生活引導到一個方向,就是線上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