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大家都知道柬埔寨的吳哥窟,但您知道小吳哥和大吳哥的區別嗎

還在讀書時代, 知道亞洲有個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吳哥窟”。 行前功課時, 才知道它不是“窟”, 而是“寺”或“墓”。 到了之後, 更得到驗證:這個建築群是個寺廟, 也是個墓, 準確的說, 應該叫“吳哥寺”或者叫“吳哥墓”。 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又被人們親切的稱為“小吳哥“, 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 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 也是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 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

既然有小吳哥, 那一定也有大吳哥了。

大吳哥也就是大吳哥城, 指的是吳哥通王城, 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

於12世紀後期由高棉王國國王Jayavarman擴建而成。 因他信奉佛教, 所以都城緊挨吳哥窟。 大吳哥城呈正方形, 由城牆和護城河保護, 城牆高8米, 整個城市有5道城門, 城內散佈多處吳哥遺跡, 較著名的有:巴戎寺(Bayon)、巴芳寺(Baphuon)、空中宮殿(Phimeanakas)、戰象平臺(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和癩王平臺(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等。

簡單的說, 大吳哥是一座城, 小吳哥是一座廟宇。

▼小吳哥日出

沒有去過吳哥的, 甚至不知道吳哥的地理位置在哪兒的, 多半都見過“黑暗中五座蓮花聖塔高聳雲端”剪影的圖片。

小吳哥日出小貼士:

1、與吳哥寺約會太陽, 記得帶上手電筒, 建議不要帶頭燈, 因為水蚊子太多, 一打開電筒, 成群成群的水蚊子順著光源全部包圍過來, 如果帶的是頭燈, 非常危險, 因為頭燈下二寸地方是我們的眼睛啊。

2、帶上長袖衣服或薄外套, 淩晨坐TUTU車很冷。

3、清楚你去的月份太陽幾點升起。 因為最佳拍攝點也就是北側的蓮花池前, 面積不大, 如果不提早半小時, 你根本就無法站在第一排, 只能站後面看別人的後腦勺了。

4、觀吳哥日出的最佳位置:北側蓮花池。

上“天界橋”過護城河, 進吳哥寺正門, 又是一條主道也就是西參道, 繼續往裡直走。 看到兩側的“藏經閣”, 繼續直走幾步後再往左方向拐下路基不遠, 這就是北側的蓮花池了。 全程行走時間絕對不超過十分鐘。 如果你要攝影, 最佳位置是蓮花池的左側, 這個位置正好看到的五座聖塔的比例最協調;如果你不進行攝影, 想避開人群, 以觀賞和感受為主, 坐在後面的“藏經閣”臺階上, 也是很好的位置, 即舒服又休閒。

▼小吳哥概述

1113年即位的蘇利耶跋摩二世, 人稱“太陽王”。 他積極開拓疆土, 興兵佔領鄰國國土, 而他最偉大的成就, 就是建造了這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神殿——吳哥寺。

這個信奉印度教的神廟, 工程是那麼的浩大(占地85萬平方米, 參與建造者約1500萬人), 建造時間是那麼的漫長(建造所用時間達89年), 以致到它峻工時, 吳哥已進入佛教時代。 歷代王朝苦心經營近400年, 一直到十五世紀, 那裡一直是高棉王國的都城和宗教聖地。 期間, 多次遭受占婆(原位于越南中南部)和暹羅人(今泰國)的入侵,

建築也遭反復的破壞和重建。 1431年, 暹羅(泰國)軍隊的再次大規模入侵, 使吳哥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 高棉王國被迫遷都金邊, 吳哥從此被拋棄, 沉睡在密林深處, 從世人眼中消失。 直到四百年後的1858年被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奧發現, 才再次闖入世人的視野中。

按照婆羅門教的教義, 東方是吉祥的方向, 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所以印度教祭祀的寺廟都是朝向東方, 而在吳哥的六百座寺廟也確實都是面向東方。 唯有吳哥寺例外, 它是面西而立, 這也佐證了它是一座帝王陵的說法, 因為西方是死亡的象徵。 國王把它作為自己的陵墓, 所以, 高棉人也習慣把吳哥寺稱為“葬廟”。

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定保護的, 僅指吳哥寺這一座, 而不是其他的六百座。

▼小吳哥遊覽(西塔門進入)

【護城河】

吳哥寺建築群被一條南北長1300米,東西長1500米,寬190米的護城河所環繞。第一眼看到它,沒反應過來它是護城河,以為是一個墨綠色的湖水,湖的周圍是成片成片的熱帶叢林。等我遠遠看到湖的中央,一個舊乎乎的古堡,這才反應過來是護城河了。

從吳哥寺的鳥瞰圖上看,吳哥寺被護城河所包圍,護城河又被一大圈綠色樹林所包圍。

如果沒有護城河這個大水庫,在吳哥寺被廢棄的幾百年裡,它如何能陰擋得了森林的肆意侵蝕?護城河就像是一道人工屏障,使得吳哥寺古跡得以較完好的保存。

護城河及吳哥寺一角

【天界橋,又名彩虹橋】

吳哥寺被圍在水中央。通過一條石橋,將吳哥寺與外界相連。這條石橋又名“天界橋”,長約250米。據說通過此橋的人可以進入天國。天界橋的右側部分較為平坦,為近期修復,左側仍然崎嶇不平。天界橋上發現在巨人的足印,30-40釐米長,相傳是巴戎寺南大門的阿修羅的腳印。實際上是後來進行修復工程時的雕刻作品。而在“天界橋”上,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都看不到尖塔以及中央殿堂。

【西塔門】

正前方三座塔,為西塔門。西塔門有三座,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寺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正中的一座最高大,是國王和王室成員進出使用的,左右兩座較低的則是官員進出使用的。

繼續沿著天界橋前行,走到盡頭就是西塔門。到達西塔門後,中央殿堂的身姿開始從門中顯現,而到了西塔門這個位置附近,是每個人都想拍照的地方了,似乎人們並不急著奔向中央殿堂,而是在此細細品味。西塔門兩側為230米長的柱廊。三座塔門都有縱通道和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可以進出寺院,橫通道為畫廊。西塔門兩側的長廊盡頭,各有兩座塔門,供一般人員及大象進出使用的,又叫象門,為使大象方便進出,象門沒有設臺階。

繼續沿著天界橋前行,走到盡頭就是西塔門,從這裡可以看到中央殿堂的身影。

繼續沿著天界橋前行,走到盡頭就是西塔門,從這裡可以看到中央殿堂的身影。

【中央參道,又名西參道】

穿過西塔門,便是一條通往中央殿堂的參道。中央參道高出廣場地面1米多,長約600米,全部由巨大的石板鋪成,把大門和主殿連成一個整體。中央參道兩側一共分佈有七個平臺,平臺兩側飾以七頭蛇那伽神的石欄杆。

先別急著走中央參道,先看看西塔門兩側眾多的仙女雕像。 在朝護城河的外壁與朝向中央殿堂的內壁上,有大量精美的仙女雕像。這些仙女是“攪拌乳海”產生的一朵朵浪花變成的,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阿婆沙拉”。每個仙女的姿態、服飾、髮型都不一樣,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身姿曼妙,美麗動人。

中央參道兩側一共分佈有七個平臺,平臺兩側飾以七頭蛇那伽神的石欄杆。

【藏經閣&水池】

看完西塔門長廊的石雕壁畫,沿著中央參道繼續前行。 中央參道左右兩側有藏經閣,又名圖書館。左右藏經閣的正前方,就是前面我們看“日出”的兩個水池了。

吳哥寺內共有水池10個,主要作用是給淨身之用。依據每位朝拜者的官階不同,所使用的水池也有嚴格的區分。大廣場的水池一般是給百姓所用,而皇上與僧人等則使用吳哥寺內的水池。而這兩個蓄水池,在當時用於儲存吳哥寺地下排水系統排出的雨水,供祭祀者在朝拜前潔身之用。

從南側的水池這個角度看五座聖塔,角度雖然偏,但視覺效果更好,更有衝擊力,適合下午順光拍攝;而北側的水池這個角度,也就是看日出、五座聖塔倒影的地方。

沿著中央參道繼續前行,中央參道左右兩側有藏經閣,也就是圖書館。

這裡很適合坐著看日出,或者悠閒地聊天看書發呆。

沿著中央參道繼續前行,中央參道左右兩側有藏經閣,也就是圖書館。

這裡很適合坐著看日出,或者悠閒地聊天看書發呆。

過了藏經閣,就是南北兩側水池。這是北側的水池,也就是看日出、五座聖塔倒影的地方。

過了藏經閣,就是南北兩側水池,這是南側的水池。

【小吳哥的建築結構】

吳哥寺整個建築群由三個回廊和中央五塔等組成。三個回廊分別稱之為第一回廊、第二回廊、第三回廊。每一回廊中都有十分精美的石雕壁刻。

繼續沿中央參道行走,迎面而來的是四座獅子雕像及一座平臺。從兩側中的任一側繼續行走,進入第一回廊西門,踏入“千佛閣”的田字閣,即四個聖池。

十字回廊為吳哥寺的中心地帶,為四個沐浴場所的聖池所在地。聖池被分為四個池子,佈局為一“田”字。聖池為國王沐浴的設施,同時也是將宗教的世界觀具體體現在實際生活中。十字回廊的四個聖池代表的是地面世界的聖池,而位於中央殿堂的四個聖池則代表了天界的聖池。

繼續沿著中央參道行走,迎面而來的是四座獅子雕像及一座平臺。從兩側中的任一側繼續行走,進入第一回廊西門,踏入“千佛閣”的田字閣,即四個聖池。

【第一回廊】

第一回廊有壯麗的浮雕畫廊。吳哥窟可以說就是一部印度教的歷史,許多傳說都體現再雕塑和壁畫中。

第一回廊石雕壁畫,呈四方形,全長800米。因有廊頂密閉覆蓋,使浮雕壁畫得以很好的保護下來。

吳哥寺浮雕壁畫主要有八個長幅,兩個小幅,分別位於東西南北四面長牆的兩端與西南和西北兩角,內容為:西面南側的印度古代敘事詩《摩阿婆羅多》,西面北側的《羅摩衍那》;南面東側詳細描繪蘇利耶跋摩二世行軍的場面,南面西側詳細描繪《天國和地獄》的情景,東面南側描繪的是《攪拌乳海》,東面北側描繪的是毗濕努神和阿修羅之間的戰鬥;北面東側被認為是後來雕刻的描繪有克裡希納神和阿修羅之間戰鬥的壁畫,北面西側描繪的是尋找“阿姆利塔”的眾神的戰鬥。

回廊都有內外兩層,這種回廊式結構是熱帶地區特有的建築形式。也正因為這樣的建築結構,使其內壁牆壁上的浮雕得以完好的保存下來。

其實,不僅吳哥窟,在吳哥其他寺廟中,隨處可見這樣的浮雕,可以從浮雕上的人物和材料上分辨出表現的年代。

這是第一回廊的西北側,可以看出有廊頂密閉覆蓋。

第一回廊密閉的長廊有石雕壁畫,呈四方形,全長800米。因有廊頂密閉覆蓋,使浮雕壁畫得以很好的保護下來。

第一回廊北側:“毗濕奴戰勝群魔 ” 之阿修羅的指揮官駕著戰車想毗濕奴進攻。

第一回廊東面:攪拌乳海

第一回廊南面:“天國和地獄”,閻羅王手持利劍下達判決的場面

第一回廊南面東側:“天國和地獄”之國王的隊伍與閻摩審判

第一回廊西面: “ 摩訶婆羅多 ”之決戰俱盧之野

【第二回廊】

到了第二回廊,也就是第二平臺。這時候你可以近距離仰望高高在上的第三層及蓮花蓓蕾塔,也意味著你開始接近最神聖的地方。

吳哥寺主殿採用了“曼陀羅”的格局,共三層。第一、二層台基為長方形,第三層即主殿的台基為正方形,層層收攏。每層台基四周都有石砌回廊,第一層是屋頂覆蓋的壁畫長廊,長約800米;第二層比第一層高出7米,方形回廊長約115米,四角有四座小塔,回廊裡面擺有神像;第三層長各75米,是供國王朝拜用的,頂部就是那五座蓮花蓓蕾佛塔,中心塔與四塔的距離相等,且超出庭院65米,象徵“宇宙的中心”。

【第三回廊——“天堂”】

要到達第三回廊,必須上“天堂梯”。

這就是被稱作“天堂梯”的第三階臺階,高度達13米。由於尖頂寶塔是吳哥王朝最為神聖的地方,所以通往尖頂寶塔的臺階非常的陡峭,達75度,且它每級的高度為35cm,寬度僅為15cm,幾乎腳的一半是懸在臺階外的,著實令人望而生畏。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歷盡艱辛。

陡峭的臺階曾幾次發生過傷亡事故,特別是在雨季,臺階上有許多綠色的青苔,非常的滑。現在,四面的臺階都被封閉了,只有東面的階梯建了條鋼架木板扶梯,以供遊客上下。這條扶梯有個浪漫的名字,叫“愛情梯”。1973年,一對法國夫婦在此攀爬時,妻子不慎摔下身亡,丈夫在悲痛之余,捐錢在此造了這條扶梯,以此紀念妻子。

當我站在“天堂”,鳥瞰“人間大地”時,我完全陶醉了。站在“天堂”,小吳哥盡收眼底,更遠處是一大片茫茫叢林,似乎隨時要再次噬這神奇的古城。

第三回廊有五個塔,中間的塔最高,約65米,為主塔,也就是柬埔寨國旗三塔圖案中的中間那座。其它的四個塔分立東、南、西、北四角。這裡就是“曼陀羅”的中心,被寓為“宇宙的中心”、“眾神彙聚的地方”。

在主塔的腳下,有四個被回廊圍起的大池子,成田字形。只不過,能進入到這第三回廊淨身沐浴的,只有王與高僧大德的和尚了。當然現在水池已經乾涸了,浴池周圍的回廊上有很多小仙女婀娜多姿的浮雕。

吳哥寺的建築鬼斧神工,其寓意還有另一種說法:下而上代表著了地獄、人間、天堂。

第三回廊下須彌臺上的田字形重簷回廊的一角。

從第三回廊俯瞰第二回廊,可以看出第二回廊中的一條石砌密封回廊、塔門及四個角中其中一個角的小塔。

這就是“曼陀羅”的中心,被寓為“宇宙的中心”、“眾神彙聚的地方”。

▼登上“愛情梯”上“天堂”

要到達第三回廊,必須上“天堂梯”。

通往尖頂寶塔的臺階非常陡峭,達75度,且它每級的高度為35cm,寬度僅為15cm,幾乎腳的一半是懸在臺階外的,著實令人望而生畏。感謝這條扶梯,讓後來的人能夠輕鬆地登上第三回廊。

當我站在“天堂”,鳥瞰“人間大地”時,我完全陶醉了。站在“天堂”,小吳哥盡收眼底,更遠處是一大片茫茫叢林,似乎隨時要再次噬這神奇的古城。

這裡是“宇宙的中心”、“眾神彙聚的地方”,僅有王與高僧大德的僧人才能到來。千年過去,如今在這“曼陀羅”中心,感覺確實很奇妙。

通往“天堂”的愛情梯,是一條連接“地界”與“天界”的唯一途徑。

通往尖頂寶塔的臺階非常陡峭,達75度,且它每級的高度為35cm,寬度僅為15cm,幾乎腳的一半是懸在臺階外的,著實令人望而生畏。

“天堂”鳥瞰“人間大地”

站在第三回廊也就是“天堂”,小吳哥盡收眼底,更遠處是一大片茫茫叢林,似乎隨時要再次噬這神奇的古城。

浴池周圍的回廊上有很多小仙女婀娜多姿的浮雕

第三回廊(中央殿堂)中保存有騎著七頭那迦的佛陀雕像

對著中央塔冥想的遊客

▼小吳哥遊覽(東塔門進入)

我們從書本上和網上看到大量關於吳哥的有關故事。我們在初次見到吳哥寺,可以說是有些心理準備的。第一眼見到那幾座中央寶塔,一定是從彩虹橋,從西塔門,從西參道而進,慢慢靠近它。

按西塔門進入的順序遊覽吳哥寺,最後會到東塔門,也就是第一回廊的東面。

那麼,你有想到從東塔門進小吳哥嗎?

相對于整個吳哥寺的人頭騷動,東塔門這裡顯得特別的幽靜,以致於我特別的喜歡它,第三次和第四次進吳哥寺,我都從東塔門進。

東塔門位於第一回廊北面的正中。這是第一回廊的東北側。寂靜之中,鳥兒清脆的鳴叫聲在回廊中回蕩。 從東塔門進吳哥寺,沒有參道,直接就進入第一回廊北側。

在東門入口處與第一回廊東北向之間,有一個用石頭砌頭的三角堆子。據說,這個石頭堆子不屬於吳哥寺,而是後來不知哪個朝代的官員的傑作,用來安置他的骨灰。

小貼士:如果你有可能來兩次或兩次以上,建議一次從東塔門進入小吳哥,會有驚喜。

這是進入吳哥寺東門的小路,茂密的樹林,陽光普照。可以感受到六百多年前,這裡曾經被拋棄,曾經荒蕪過。

也許,一百多年前,亨利.莫奧就是站在這個位置,發現了這一神奇的古跡?

東塔門,從這裡可以直接看到五座寶塔。

東塔門的東北處。

在東門入口處與第一回廊東北向之間,有一個用石頭砌頭的三角堆子。據說,這個石頭堆子不屬於吳哥寺,而是後來不知哪個朝代的官員的傑作,用來安置他的骨灰。該圖右側即是。

站在東塔門的門洞裡,看東門入口處的小路。

站在第一回廊裡,從破敗的連子窗看東門入口處。

在東門入口處與第一回廊東北向之間,有一個用石頭砌頭的三角堆子。據說,這個石頭堆子不屬於吳哥寺,而是後來不知哪個朝代的官員的傑作,用來安置他的骨灰。該圖左側即是。

【東塔門入口處前,左側的廢墟】

在東門入口處前的左側,有一片廢墟,地上鋪滿厚厚的落葉,感覺超好。牆壁上也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很值得細細品味。這裡,還是拍人像的好地方,沒人和你搶地盤。

關於這個廢墟到底屬不屬於吳哥寺,當時我們討論了很久。因為它是在東門入口處之外,咋一看是獨立的,但又不像是獨立建起的一座寺廟。回來後也查了參考書和網上的各類資料,都沒有提到這座廢墟。

大概過了小半年,忽然頓悟:那座廢墟,是東塔門的圍牆長廊,跟西塔門是一樣的!我們第三次進吳哥寺,是從路邊的一條小土路進來,這條小土路通往吳哥寺東門,而東塔門沒有門廊,直接就進了第一回廊。這座廢墟的牆體,原來跟護城牆應該是連成一體的,就是我們進來的圍牆缺口,只是因為它不僅太殘破,還斷得沒有連續性,也就沒有去重視和維修它。

東門入口處左側的廢墟,牆壁上也有很多精美的雕刻。這裡遊客少,是個很好的休閒地,適合拍人像。

▼大吳哥遊覽之南門

吳哥城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由高約8米、厚約3.8米的紅土城牆圍繞而成,呈方形,每邊長約3公里,周長達12公里,主要道路呈十字形狀分佈,城牆正中央是巴戎寺,稍靠北一些是皇宮,皇宮的正式塔門、戰象台、癩王台被修建成一個整體。城內還有巴方寺、空中宮殿、聖琶麗寺、聖皮度寺、12塔廟、南北倉庫。

城門外有護城河,護城河上建有雄偉的大橋,橋面寬闊,橋的兩旁分別矗立著27尊抱著巨蛇的石神像。

既然是一座城,就必須有城門。

吳哥城有五道城門,四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向皇宮。

勝利門,是國王的通行之門,同時也是檢閱軍隊勝利歸來的地方。

東門,是死亡之門,百姓去逝後由此門送出去火化。

西門,是犯罪者所走的門。

南門及北門,是百姓們通行之門。

五座城門中,南門最具特色,位 于吳哥寺前往巴戎寺的道路上。南大門上雕刻有四面佛的塔,僅雕刻的面部就約有3米,為Jayavarman七世的微笑,左右兩邊為大象石雕。

南大門入口處,依舊是護城河上的石橋兩側,是眾神和阿修羅拉扯著蛇神那迦身體的雕塑,左側為神明,右側為阿修羅,每側54座,共計108座。

TIP:南大門及其他四個城門,不用刻意安排時間去遊覽,幾乎每天去遊覽吳哥景區,都會路過它。

南大門上雕刻有四面佛的塔,僅雕刻的面部就約有3米,為Jayavarman七世的微笑,左右兩邊為大象石雕。

南大門入口、護城河上的石橋兩側,是眾神和阿修羅拉扯著蛇神那迦身體的雕塑,左側為神明,右側為阿修羅,每側54座,共計108座。

鏡頭拉進,看眾神

偶遇環城自行車賽

▼大吳哥遊覽之巴戎寺(Bayon)

吳哥景區有兩大古跡,一個是小吳哥,另一個就是號稱“宇宙的中心”的巴戎寺了。

巴戎寺位於吳哥王城的中央位置,是真臘王朝建築的巔峰之作,建於12世紀末,是吳哥建築中的標誌建築之一。然而,它聲名遐邇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它建築本身,而是它四面所雕刻的人面頭像,即著名的“高棉的微笑”,Bayon,在柬埔寨語中即四面像的意思。

吳哥帝國的每座廟宇都供奉著主神,印度教廟宇供奉“林迦”,佛教廟宇則供奉觀世音菩薩。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沒有把最大的神廟獻給濕婆或毗濕奴,這些印度教的神靈未能保護他們的城市免遭占族人的侵略。他將吳哥最後一座偉大的神廟獻給了佛。

巴戎寺,吳哥文明的最後一道光,此後的建築再無法超越這一建築藝術高峰,東南亞長達五個世紀的吳哥王朝同時也畫上了句號。

54座四面塔,200多個微笑,變化的光線時強時弱的投在正面或側面,國王慈善的氣質和微笑反而勝過建築本身的宏偉,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無怪會被其後代子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

最具魅力的高棉的微笑

與吳哥寺明快的參觀路線風格不同,這裡較昏暗,外面的光線幾乎照射不進來。

巴戎寺整體是一座以東西方向為軸的對稱建築,四個方向皆可進入。正面為東面,有一處平臺。與吳哥寺明快的參觀路線風格不同,這裡較昏暗,外面的光線幾乎照射不進來。

巴戎寺的回廊不可不看。也許太陰暗,也許廊道太多,拐彎再拐彎,遊客常常是邊徘徊走著邊尋找牆上的浮雕,容易迷失方向。

巴戎寺有二層回廊。第一回廊的牆壁面的浮雕壁畫都是以上、中、下三部分的結構展開,現在屋頂都不存在了,成了露天的畫廊,浮雕大部分描繪了當時的人民生活和戰鬥的情形。第二回廊有的部分屋頂也不存在,浮雕遭受的破壞也比較嚴重,現在保存比較好的是描繪了手捧供品向毗濕努神共奉的眾人形象的浮雕。和吳哥寺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比較濃重的浮雕相比,巴戎寺的浮雕充滿了平民和貴族日常生活的題材。也就是說,吳哥寺的浮雕表現的是盛世王朝的霸氣,是一統天下的君主的高高在上,而巴戎寺更多表現的是市井生活。這個區別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建築群的建造背景有所不同,吳哥寺是在真臘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而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已經開始信奉佛教了。

回廊沒有屋頂保護,隨著歲月的變遷,巴戎寺很多的浮雕已經消失了。

沿著梯道往上走,來到第二層的中央平臺,此平臺上矗立著一座寶塔,部分已坍塌,現高45米,從上到下有54個猶如群山起伏的寶塔,塔頂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其中一組由16座相連的寶塔組成,代表當時的16個省。

這些微笑的面孔,很久以來被認為代表著濕婆的模樣。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學者做出了“微笑的面孔之靈感來自佛教而不是印度教,且就是闍耶跋摩七世的容貌。”國王微笑的目光環視著四方,時時浮現在蔥綠的森林中,仿佛小心地看護著他的臣民。

而你穿行在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巴戎寺整體是一座以東西方向為軸的對稱建築,四個方向皆可進入。正面為東面,有一處平臺。

巴戎寺整體是一座以東西方向為軸的對稱建築,四個方向皆可進入。正面為東面,有一處平臺。

巴戎寺入口處有一些殘破的門框,可以作為拍照的道具,不過,八點以後,遊客開始多了。

巴戎寺有二層回廊,回廊上有精美的浮雕,浮雕大部分描繪了當時的人民生活和戰鬥的情形。這是第一層回廊。

回廊的屋頂都不存在了,成了露天的畫廊。

位於北門的佛祖坐像。這是後來移入的

沿著梯道往上走,來到第二層的中央平臺,此平臺上矗立著一座寶塔,部分已坍塌,現高45米,從上到下有54個猶如群山起伏的寶塔,塔頂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其中一組由16座相連的寶塔組成,代表當時的16個省。

【巴戎寺遊覽小貼士】

1、游巴戎寺的最佳時間:一早一晚的二個光線。個人感覺巴戎寺適合清靜地遊覽,建議安排二次,第一次上午七點前到,遊客少,可以沉醉于高棉的微笑中,八點後,遊客多起來了,可以從巴戎寺撤出,繼續遊覽吳哥王城的其他寺廟。正常來說,一個上午是可以把吳哥王城全部遊覽完畢。第二次遊覽可以安排下午太陽下山前半個多小時到,直奔第二層的中央平臺。

如果時間不夠,只能安排一次的話,還是建議安排下午遊覽。因為巴戎寺面向東邊,大多數人把它和吳哥通王城一起安排在早上遊覽,所以上午的巴戎寺人潮湧動。如果下午的話,可以領略到它安靜的一面,且夕陽柔合的光線使高棉的微笑更具魅力。

切勿安排中午時間遊覽,因為強烈的陽光會使得斑駁的巨石沒有了層次。

2、如果時間有限,觀賞浮雕畫廊可以只參觀底層浮雕,第二層的浮雕規模和技法都稍遜一籌。

3、巴戎寺的遊覽時間:約1.5小時。

4、在巴戎寺旅遊,其實是不需要導遊的,你只需要自己慢慢去品味,去感悟。

5、巴戎寺的世界觀:中央拔尖的高塔,代表須彌山;向東西南北延伸的幹線道路,象徵了從須彌山向世界各地延伸的道路;城牆象徵了喜馬拉雅山脈的靈峰;而包圍城牆的環形渠則表示大海。由此可見信奉佛教的巴戎寺和信奉印度教的吳哥寺的世界觀已有所不同。

▼大吳哥之巴方寺(Baphuon)

巴方寺是十一世紀中期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獻給濕婆神的國寺,在當時是整個都王城的中心,有三層,屬金字塔形建築,據說當初比巴戎寺還要高。後來,高棉政權遺棄吳哥另建造都城,這座王城於是被廢棄,逐漸被熱帶叢林所吞噬。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對寺廟進行加固,但還是沒能阻止寺廟建築的繼續倒塌,整座寺廟搖搖欲墜。

由於嚴重毀壞,1960年開始由法國幫助修復。這是一個龐大的保護工程,首先要拆除寺廟結構,拆下大約30萬塊浮雕砂岩,然後再將這些石頭安裝回去。但20世紀70年代的內戰,赤棉政權上臺,趕走了法國專家,屠殺了幫助法國人修復古跡的柬埔寨人,銷毀了所有檔案,使得這一工程中斷。直至1990年,工程重新開機,然而,不僅僅是要找回長期以來散落在熱帶叢林中的30萬塊長滿苔蘚的巨石,還要加以分類,並分辨出它們在整座寺廟中的位置。

這是一個巨大的露天拼圖遊戲……

一踏進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200米、高約2米的圓石柱架起來的“空中參道”。這條參道同樣也是具有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橋的含義。據說在雨季,這條長長的參道兩旁滿是水,走在參道上,會有一種水中漫步的感覺。

站在“空中參道”可以看到遠處的巴方寺全貌。前兩層封閉回廊看得比較清楚,第三層回廊在高高的石臺上。

由於缺少技術資料,有些原來的石頭只能永遠地躺在參道兩旁的廣場上了。

從空中參道盡頭的入口處進去後,巴方寺的全貌零距離地出現在你面前。

巴方寺也修建了供遊人攀爬的木質樓梯,很陡,很險,可以攀登到第三層台基,即第二層封閉回廊。第三層中央殿堂的頂部已經坍塌。

【巴方寺遊覽小貼士】

1、拍攝巴方寺的最佳時間:上午。遊覽時間:45分鐘左右。可以安排在巴戎寺之後。

2、巴方寺的另一個特徵是刻在小塊磚石上的淺浮雕。由於保存狀況不佳,可見的淺浮雕已微乎其微。有時間的話,在入口處的左邊和右邊,以及西邊樓梯爬上去後,可以欣賞到。

號稱“巨大的露天拼圖遊戲”的巴方寺,有三層,屬金字塔形建築。

站在這條“空中參道”可以看到遠處的巴方寺全貌。前兩層封閉回廊看得比較清楚,第三層回廊在高高的石臺上。

這是空中參道盡頭的入口處。從這裡進去後,巴方寺的全貌零距離地出現在你面前。

巴方寺也修建了供遊人攀爬的木質樓梯,很陡,很險,可以攀登到第三層台基,即第二層封閉回廊。

第三層,中央殿堂。第三層頂部已經坍塌。

一踏進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200米、高約2米的圓石柱架起來的“空中參道”。這條參道同樣也是具有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橋的含義。據說在雨季,這條長長的參道兩旁滿是水,走在參道上,會有一種水中漫步的感覺。

由於缺少技術資料,有些原來的石頭只能永遠地躺在參道兩旁的廣場上了。

坐在千年的石塊上,和著夏日爽朗的風,遠眺,甚是愜意。

▼大吳哥之皇宮之空中宮殿(Phimeanakas)

皇宮遺址包括空中宮殿、男池、女池、皇宮古跡等保留下來的建築,被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300米的牆壁所圍繞。皇宮本身是木質結構,所以如今已經完全不復存在了,滿目的荒草頹垣,自有令一番滋味。

空中宮殿最初是真臘國王羅因陀羅跋摩二世在位時(941年-968年),在興建王宮的同時,建造的濕婆廟,後為蘇利耶跋摩一世拆毀重建,改建成為須彌山式印度教寺廟。Phimeanakas的含義是“天上的宮殿”、“空中樓閣”,還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建築,是吳哥城裡最高的建築,登頂的視野很好。空中宮殿屬回廊建築,可以說是後來吳哥回廊建築的雛形,是吳哥寺的前身。它包含了吳哥建築藝術中的幾項原素:須彌山、中心寶塔、畫廊、廟門閣。

據說,空中宮殿的中央塔中居住著擁有九個頭顱的蛇精,每天晚上都要變成美女在國王面前現身,於是國王被其吸引,並在每晚和王后就寢前一定要和她進行交歡,如果懈怠了一天,壽命就會縮短。這裡,成了國王自己每夜必須前往的場所。

【空中宮殿遊覽】

空中宮殿遠看四平八穩的,並不很高,但是臺階非常陡峭,必須手足並用地攀爬。我們剛從陡峭的巴方寺下來,看著豔陽下又陡又險的臺階,實在不想再上去了。轉了一圈,五分鐘左右。如果想登頂,從西側的臺階上比較容易攀登。

據說,登頂的視野很好。

空中宮殿前,依然散落著廢棄的石頭,這些石頭有千百年的歷史了。

在外國遊客出關時,柬埔寨的海關最重要就是要查你有沒有弄幾塊石頭什麼的離境。所以切記,離開柬埔寨,什麼都可以帶,石頭可不行!

空中宮殿屬回廊建築,可以說是後來吳哥回廊建築的雛形,是吳哥寺的前身。

空中宮殿前,依然散落著廢棄的石頭,這些石頭有千百年的歷史了。

慢慢轉了一圈,十五分鐘左右。如果想登頂,從西側的臺階上比較容易攀登。

▼大吳哥之戰象台(Elephant Terrace)

從空中宮殿步行十分鐘多,就可以看到一處長長的平臺,這就是癩王台和戰象台。這兩個地方的雕像很值得仔細看看。

戰象台又名鬥象台,12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所建,因下麵牆上刻滿大象雕塑而得此名。戰象台正面朝東邊的皇家廣場,直對著吳哥王城的勝利門,是用來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也是國王的閱兵台。想像一下,當年的國王,在這裡檢閱凱旋的戰士和戰象,將是怎樣磅礴的氣勢和場面。

整個戰象台共有5個伸出來的樓梯,中間有三個,南北兩邊各有一個,其中正中央那個最寬。每個樓梯上方都有坐獅守護,下方有因陀羅神的坐騎三個頭的大象把守。戰象階上的欄杆為那伽蛇神,不過,蛇頭、蛇身大部分已經丟失,欄杆也就斷斷續續的。

觀禮台前有一片廣闊的廣場。在吳哥時期,這裡每年都要舉行一場驚心動魄、血腥殘酷的鬥象大會,勝出的大象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昔日輝煌的廣場,如今堆滿了亂石殘垣。而350米長的巨象石雕,正在為我們講述著當年慘烈的鬥象故事。

回來寫遊記時,看到圖片和介紹說,戰象台最北邊的牆上藏有五個頭的馬,在光線好的時候能顯現出來。哎,功課沒做到家,錯過了。

三頭巨象和迦魯達、迦家辛瑪一起支撐著平臺。

擁有荷花雕刻的平臺。三頭巨象摘下荷花的雕像,雖然已經破敗,但仍可以感受到當時舉將封帥的場面。

350米長的巨象石雕,正在為我們講述著當年慘烈的鬥象故事。

迦魯達和迦家辛瑪的形象

迦魯達和伽家辛瑪,並列在一起支撐著平臺。

觀禮台前有一片廣闊的廣場。在吳哥時期,這裡每年都要舉行一場驚心動魄、血腥殘酷的鬥象大會,勝出的大象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昔日輝煌的廣場,如今堆滿了亂石殘垣。

▼大吳哥之癩王台(Leperking Terrace)

緊挨著戰象台北面的平臺,就是“癩王台”,建於12世紀末。

平臺上有一尊雕像,其原型是吳哥歷史上曾經患過麻風病的一位國王,平臺也由此得名。這座雕像是複製品,真品目前藏于金邊國立博物館。

平臺高6-7米,每條邊長約2.5米,採用紅土和岩石為原料進行修築。

法國遠東學院對癩王台的修復工作於1996年完成。為了能夠欣賞到隱藏於新平臺之間的原本的牆壁,修復工程中在內牆壁和外牆壁之間設計了通道,便於遊客欣賞原本的壁畫。前面的壁畫為外牆壁,後面的壁畫為內牆壁。二者之間有一條道通。

【戰象台和癩王台遊覽小貼士】:

1、戰象台和癩王台的參觀時間,如果以攝影為主,一定安排在上午,長達350米的平臺面向東邊,順光,但驕陽烤人;如果僅以遊覽為主,那麼可以下午,幾乎全部在背陰處。

2、遊覽時間:40分鐘左右。

前面的壁畫為外牆壁,後面的壁畫為內牆壁。二者之間有一條道通。這是外壁畫。

眾神和阿修羅一起出現在壁畫中,非常有趣。

通道內,女神雕像的表情極其多樣。

擁有九個頭的那迦蛇神

平臺上有一尊雕像,其原型是吳哥歷史上曾經患過麻風病的一位國王,平臺也由此得名。這座雕像是複製品,真品目前藏于金邊國立博物館。

▼大吳哥之十二塔廟、南北倉

在戰象台和癩王台的東面,掩映在樹林中有12座用紅磚修建的寶塔,分別坐落于勝利大道兩側,每側各六座,其中沿皇家廣場一字排開十座,每座塔的大門面對廣場,另二座在更東邊些,面對面,大門向著勝利大道。這就是十二塔廟(Prasat Suor Prat),又名12生肖塔,闍耶跋摩七世於十二世紀末所建。主要建築材料是紅土。

十二塔廟應該不是佛塔或寺廟,具體的用途說法不一。這處古跡的用途有好幾個版本,有說是古時走鋼絲表演的地方,有說是進行判決的場所,有說是向國王宣誓的場所。

有資料說,此塔又名“十二生肖塔”,是因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和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走近欣賞,破敗更甚,實在看不出哪一座是哪個動物,感覺塔形很抽象。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道路二側,有兩個呈對稱性的建築,為闍耶跋摩五世、蘇利耶跋摩一世於十一世紀中期所建,為南北倉(Khleang)。用途不詳。

南倉庫,可以看出回廊狀延伸的建築中的連子窗。

【十二塔廟、南北倉遊覽小貼士】

站在戰象台和癩王台,能夠看到掩映在對面的十二塔廟及南北倉的幾座。如果時間不夠,可以放棄,遠遠看一下就行了。

在戰象台和癩王台的東面,掩映在樹林中有12座用紅磚修建的寶塔,這就是十二塔廟,又名12生肖塔,闍耶跋摩七世於十二世紀末所建。主要建築材料是紅土。

十二塔廟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和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走近欣賞,破敗更甚,實在看不出哪一座是哪個動物,感覺塔形很抽象。

南倉庫,可以看出回廊狀延伸的建築中的連子窗。

蘭州直飛/探秘柬埔寨吳哥窟攝影活動8日采風活動(3月9日僅此一班)

攝影亮點:

吳哥窟——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巴方寺,塔普倫寺——電影《古墓麗影》的外景地。

柬埔寨民俗村,洞裡薩湖——洞裡薩湖又名金邊湖

吳哥的微笑......

活動時間:2018年3月9號——2018年3月16日(僅此一班)

攝影帶隊:趙峰老師帶隊

活動費用:2499元

本期編輯:您身邊的旅遊顧問——張琴

柬埔寨攝影團3月9號已經開始預售,歡迎大家報名同行。

而不是其他的六百座。

▼小吳哥遊覽(西塔門進入)

【護城河】

吳哥寺建築群被一條南北長1300米,東西長1500米,寬190米的護城河所環繞。第一眼看到它,沒反應過來它是護城河,以為是一個墨綠色的湖水,湖的周圍是成片成片的熱帶叢林。等我遠遠看到湖的中央,一個舊乎乎的古堡,這才反應過來是護城河了。

從吳哥寺的鳥瞰圖上看,吳哥寺被護城河所包圍,護城河又被一大圈綠色樹林所包圍。

如果沒有護城河這個大水庫,在吳哥寺被廢棄的幾百年裡,它如何能陰擋得了森林的肆意侵蝕?護城河就像是一道人工屏障,使得吳哥寺古跡得以較完好的保存。

護城河及吳哥寺一角

【天界橋,又名彩虹橋】

吳哥寺被圍在水中央。通過一條石橋,將吳哥寺與外界相連。這條石橋又名“天界橋”,長約250米。據說通過此橋的人可以進入天國。天界橋的右側部分較為平坦,為近期修復,左側仍然崎嶇不平。天界橋上發現在巨人的足印,30-40釐米長,相傳是巴戎寺南大門的阿修羅的腳印。實際上是後來進行修復工程時的雕刻作品。而在“天界橋”上,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都看不到尖塔以及中央殿堂。

【西塔門】

正前方三座塔,為西塔門。西塔門有三座,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寺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簷雙排石柱畫廊連通。正中的一座最高大,是國王和王室成員進出使用的,左右兩座較低的則是官員進出使用的。

繼續沿著天界橋前行,走到盡頭就是西塔門。到達西塔門後,中央殿堂的身姿開始從門中顯現,而到了西塔門這個位置附近,是每個人都想拍照的地方了,似乎人們並不急著奔向中央殿堂,而是在此細細品味。西塔門兩側為230米長的柱廊。三座塔門都有縱通道和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可以進出寺院,橫通道為畫廊。西塔門兩側的長廊盡頭,各有兩座塔門,供一般人員及大象進出使用的,又叫象門,為使大象方便進出,象門沒有設臺階。

繼續沿著天界橋前行,走到盡頭就是西塔門,從這裡可以看到中央殿堂的身影。

繼續沿著天界橋前行,走到盡頭就是西塔門,從這裡可以看到中央殿堂的身影。

【中央參道,又名西參道】

穿過西塔門,便是一條通往中央殿堂的參道。中央參道高出廣場地面1米多,長約600米,全部由巨大的石板鋪成,把大門和主殿連成一個整體。中央參道兩側一共分佈有七個平臺,平臺兩側飾以七頭蛇那伽神的石欄杆。

先別急著走中央參道,先看看西塔門兩側眾多的仙女雕像。 在朝護城河的外壁與朝向中央殿堂的內壁上,有大量精美的仙女雕像。這些仙女是“攪拌乳海”產生的一朵朵浪花變成的,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阿婆沙拉”。每個仙女的姿態、服飾、髮型都不一樣,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身姿曼妙,美麗動人。

中央參道兩側一共分佈有七個平臺,平臺兩側飾以七頭蛇那伽神的石欄杆。

【藏經閣&水池】

看完西塔門長廊的石雕壁畫,沿著中央參道繼續前行。 中央參道左右兩側有藏經閣,又名圖書館。左右藏經閣的正前方,就是前面我們看“日出”的兩個水池了。

吳哥寺內共有水池10個,主要作用是給淨身之用。依據每位朝拜者的官階不同,所使用的水池也有嚴格的區分。大廣場的水池一般是給百姓所用,而皇上與僧人等則使用吳哥寺內的水池。而這兩個蓄水池,在當時用於儲存吳哥寺地下排水系統排出的雨水,供祭祀者在朝拜前潔身之用。

從南側的水池這個角度看五座聖塔,角度雖然偏,但視覺效果更好,更有衝擊力,適合下午順光拍攝;而北側的水池這個角度,也就是看日出、五座聖塔倒影的地方。

沿著中央參道繼續前行,中央參道左右兩側有藏經閣,也就是圖書館。

這裡很適合坐著看日出,或者悠閒地聊天看書發呆。

沿著中央參道繼續前行,中央參道左右兩側有藏經閣,也就是圖書館。

這裡很適合坐著看日出,或者悠閒地聊天看書發呆。

過了藏經閣,就是南北兩側水池。這是北側的水池,也就是看日出、五座聖塔倒影的地方。

過了藏經閣,就是南北兩側水池,這是南側的水池。

【小吳哥的建築結構】

吳哥寺整個建築群由三個回廊和中央五塔等組成。三個回廊分別稱之為第一回廊、第二回廊、第三回廊。每一回廊中都有十分精美的石雕壁刻。

繼續沿中央參道行走,迎面而來的是四座獅子雕像及一座平臺。從兩側中的任一側繼續行走,進入第一回廊西門,踏入“千佛閣”的田字閣,即四個聖池。

十字回廊為吳哥寺的中心地帶,為四個沐浴場所的聖池所在地。聖池被分為四個池子,佈局為一“田”字。聖池為國王沐浴的設施,同時也是將宗教的世界觀具體體現在實際生活中。十字回廊的四個聖池代表的是地面世界的聖池,而位於中央殿堂的四個聖池則代表了天界的聖池。

繼續沿著中央參道行走,迎面而來的是四座獅子雕像及一座平臺。從兩側中的任一側繼續行走,進入第一回廊西門,踏入“千佛閣”的田字閣,即四個聖池。

【第一回廊】

第一回廊有壯麗的浮雕畫廊。吳哥窟可以說就是一部印度教的歷史,許多傳說都體現再雕塑和壁畫中。

第一回廊石雕壁畫,呈四方形,全長800米。因有廊頂密閉覆蓋,使浮雕壁畫得以很好的保護下來。

吳哥寺浮雕壁畫主要有八個長幅,兩個小幅,分別位於東西南北四面長牆的兩端與西南和西北兩角,內容為:西面南側的印度古代敘事詩《摩阿婆羅多》,西面北側的《羅摩衍那》;南面東側詳細描繪蘇利耶跋摩二世行軍的場面,南面西側詳細描繪《天國和地獄》的情景,東面南側描繪的是《攪拌乳海》,東面北側描繪的是毗濕努神和阿修羅之間的戰鬥;北面東側被認為是後來雕刻的描繪有克裡希納神和阿修羅之間戰鬥的壁畫,北面西側描繪的是尋找“阿姆利塔”的眾神的戰鬥。

回廊都有內外兩層,這種回廊式結構是熱帶地區特有的建築形式。也正因為這樣的建築結構,使其內壁牆壁上的浮雕得以完好的保存下來。

其實,不僅吳哥窟,在吳哥其他寺廟中,隨處可見這樣的浮雕,可以從浮雕上的人物和材料上分辨出表現的年代。

這是第一回廊的西北側,可以看出有廊頂密閉覆蓋。

第一回廊密閉的長廊有石雕壁畫,呈四方形,全長800米。因有廊頂密閉覆蓋,使浮雕壁畫得以很好的保護下來。

第一回廊北側:“毗濕奴戰勝群魔 ” 之阿修羅的指揮官駕著戰車想毗濕奴進攻。

第一回廊東面:攪拌乳海

第一回廊南面:“天國和地獄”,閻羅王手持利劍下達判決的場面

第一回廊南面東側:“天國和地獄”之國王的隊伍與閻摩審判

第一回廊西面: “ 摩訶婆羅多 ”之決戰俱盧之野

【第二回廊】

到了第二回廊,也就是第二平臺。這時候你可以近距離仰望高高在上的第三層及蓮花蓓蕾塔,也意味著你開始接近最神聖的地方。

吳哥寺主殿採用了“曼陀羅”的格局,共三層。第一、二層台基為長方形,第三層即主殿的台基為正方形,層層收攏。每層台基四周都有石砌回廊,第一層是屋頂覆蓋的壁畫長廊,長約800米;第二層比第一層高出7米,方形回廊長約115米,四角有四座小塔,回廊裡面擺有神像;第三層長各75米,是供國王朝拜用的,頂部就是那五座蓮花蓓蕾佛塔,中心塔與四塔的距離相等,且超出庭院65米,象徵“宇宙的中心”。

【第三回廊——“天堂”】

要到達第三回廊,必須上“天堂梯”。

這就是被稱作“天堂梯”的第三階臺階,高度達13米。由於尖頂寶塔是吳哥王朝最為神聖的地方,所以通往尖頂寶塔的臺階非常的陡峭,達75度,且它每級的高度為35cm,寬度僅為15cm,幾乎腳的一半是懸在臺階外的,著實令人望而生畏。這寓意著人們到達“天堂”需要歷盡艱辛。

陡峭的臺階曾幾次發生過傷亡事故,特別是在雨季,臺階上有許多綠色的青苔,非常的滑。現在,四面的臺階都被封閉了,只有東面的階梯建了條鋼架木板扶梯,以供遊客上下。這條扶梯有個浪漫的名字,叫“愛情梯”。1973年,一對法國夫婦在此攀爬時,妻子不慎摔下身亡,丈夫在悲痛之余,捐錢在此造了這條扶梯,以此紀念妻子。

當我站在“天堂”,鳥瞰“人間大地”時,我完全陶醉了。站在“天堂”,小吳哥盡收眼底,更遠處是一大片茫茫叢林,似乎隨時要再次噬這神奇的古城。

第三回廊有五個塔,中間的塔最高,約65米,為主塔,也就是柬埔寨國旗三塔圖案中的中間那座。其它的四個塔分立東、南、西、北四角。這裡就是“曼陀羅”的中心,被寓為“宇宙的中心”、“眾神彙聚的地方”。

在主塔的腳下,有四個被回廊圍起的大池子,成田字形。只不過,能進入到這第三回廊淨身沐浴的,只有王與高僧大德的和尚了。當然現在水池已經乾涸了,浴池周圍的回廊上有很多小仙女婀娜多姿的浮雕。

吳哥寺的建築鬼斧神工,其寓意還有另一種說法:下而上代表著了地獄、人間、天堂。

第三回廊下須彌臺上的田字形重簷回廊的一角。

從第三回廊俯瞰第二回廊,可以看出第二回廊中的一條石砌密封回廊、塔門及四個角中其中一個角的小塔。

這就是“曼陀羅”的中心,被寓為“宇宙的中心”、“眾神彙聚的地方”。

▼登上“愛情梯”上“天堂”

要到達第三回廊,必須上“天堂梯”。

通往尖頂寶塔的臺階非常陡峭,達75度,且它每級的高度為35cm,寬度僅為15cm,幾乎腳的一半是懸在臺階外的,著實令人望而生畏。感謝這條扶梯,讓後來的人能夠輕鬆地登上第三回廊。

當我站在“天堂”,鳥瞰“人間大地”時,我完全陶醉了。站在“天堂”,小吳哥盡收眼底,更遠處是一大片茫茫叢林,似乎隨時要再次噬這神奇的古城。

這裡是“宇宙的中心”、“眾神彙聚的地方”,僅有王與高僧大德的僧人才能到來。千年過去,如今在這“曼陀羅”中心,感覺確實很奇妙。

通往“天堂”的愛情梯,是一條連接“地界”與“天界”的唯一途徑。

通往尖頂寶塔的臺階非常陡峭,達75度,且它每級的高度為35cm,寬度僅為15cm,幾乎腳的一半是懸在臺階外的,著實令人望而生畏。

“天堂”鳥瞰“人間大地”

站在第三回廊也就是“天堂”,小吳哥盡收眼底,更遠處是一大片茫茫叢林,似乎隨時要再次噬這神奇的古城。

浴池周圍的回廊上有很多小仙女婀娜多姿的浮雕

第三回廊(中央殿堂)中保存有騎著七頭那迦的佛陀雕像

對著中央塔冥想的遊客

▼小吳哥遊覽(東塔門進入)

我們從書本上和網上看到大量關於吳哥的有關故事。我們在初次見到吳哥寺,可以說是有些心理準備的。第一眼見到那幾座中央寶塔,一定是從彩虹橋,從西塔門,從西參道而進,慢慢靠近它。

按西塔門進入的順序遊覽吳哥寺,最後會到東塔門,也就是第一回廊的東面。

那麼,你有想到從東塔門進小吳哥嗎?

相對于整個吳哥寺的人頭騷動,東塔門這裡顯得特別的幽靜,以致於我特別的喜歡它,第三次和第四次進吳哥寺,我都從東塔門進。

東塔門位於第一回廊北面的正中。這是第一回廊的東北側。寂靜之中,鳥兒清脆的鳴叫聲在回廊中回蕩。 從東塔門進吳哥寺,沒有參道,直接就進入第一回廊北側。

在東門入口處與第一回廊東北向之間,有一個用石頭砌頭的三角堆子。據說,這個石頭堆子不屬於吳哥寺,而是後來不知哪個朝代的官員的傑作,用來安置他的骨灰。

小貼士:如果你有可能來兩次或兩次以上,建議一次從東塔門進入小吳哥,會有驚喜。

這是進入吳哥寺東門的小路,茂密的樹林,陽光普照。可以感受到六百多年前,這裡曾經被拋棄,曾經荒蕪過。

也許,一百多年前,亨利.莫奧就是站在這個位置,發現了這一神奇的古跡?

東塔門,從這裡可以直接看到五座寶塔。

東塔門的東北處。

在東門入口處與第一回廊東北向之間,有一個用石頭砌頭的三角堆子。據說,這個石頭堆子不屬於吳哥寺,而是後來不知哪個朝代的官員的傑作,用來安置他的骨灰。該圖右側即是。

站在東塔門的門洞裡,看東門入口處的小路。

站在第一回廊裡,從破敗的連子窗看東門入口處。

在東門入口處與第一回廊東北向之間,有一個用石頭砌頭的三角堆子。據說,這個石頭堆子不屬於吳哥寺,而是後來不知哪個朝代的官員的傑作,用來安置他的骨灰。該圖左側即是。

【東塔門入口處前,左側的廢墟】

在東門入口處前的左側,有一片廢墟,地上鋪滿厚厚的落葉,感覺超好。牆壁上也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很值得細細品味。這裡,還是拍人像的好地方,沒人和你搶地盤。

關於這個廢墟到底屬不屬於吳哥寺,當時我們討論了很久。因為它是在東門入口處之外,咋一看是獨立的,但又不像是獨立建起的一座寺廟。回來後也查了參考書和網上的各類資料,都沒有提到這座廢墟。

大概過了小半年,忽然頓悟:那座廢墟,是東塔門的圍牆長廊,跟西塔門是一樣的!我們第三次進吳哥寺,是從路邊的一條小土路進來,這條小土路通往吳哥寺東門,而東塔門沒有門廊,直接就進了第一回廊。這座廢墟的牆體,原來跟護城牆應該是連成一體的,就是我們進來的圍牆缺口,只是因為它不僅太殘破,還斷得沒有連續性,也就沒有去重視和維修它。

東門入口處左側的廢墟,牆壁上也有很多精美的雕刻。這裡遊客少,是個很好的休閒地,適合拍人像。

▼大吳哥遊覽之南門

吳哥城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由高約8米、厚約3.8米的紅土城牆圍繞而成,呈方形,每邊長約3公里,周長達12公里,主要道路呈十字形狀分佈,城牆正中央是巴戎寺,稍靠北一些是皇宮,皇宮的正式塔門、戰象台、癩王台被修建成一個整體。城內還有巴方寺、空中宮殿、聖琶麗寺、聖皮度寺、12塔廟、南北倉庫。

城門外有護城河,護城河上建有雄偉的大橋,橋面寬闊,橋的兩旁分別矗立著27尊抱著巨蛇的石神像。

既然是一座城,就必須有城門。

吳哥城有五道城門,四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向皇宮。

勝利門,是國王的通行之門,同時也是檢閱軍隊勝利歸來的地方。

東門,是死亡之門,百姓去逝後由此門送出去火化。

西門,是犯罪者所走的門。

南門及北門,是百姓們通行之門。

五座城門中,南門最具特色,位 于吳哥寺前往巴戎寺的道路上。南大門上雕刻有四面佛的塔,僅雕刻的面部就約有3米,為Jayavarman七世的微笑,左右兩邊為大象石雕。

南大門入口處,依舊是護城河上的石橋兩側,是眾神和阿修羅拉扯著蛇神那迦身體的雕塑,左側為神明,右側為阿修羅,每側54座,共計108座。

TIP:南大門及其他四個城門,不用刻意安排時間去遊覽,幾乎每天去遊覽吳哥景區,都會路過它。

南大門上雕刻有四面佛的塔,僅雕刻的面部就約有3米,為Jayavarman七世的微笑,左右兩邊為大象石雕。

南大門入口、護城河上的石橋兩側,是眾神和阿修羅拉扯著蛇神那迦身體的雕塑,左側為神明,右側為阿修羅,每側54座,共計108座。

鏡頭拉進,看眾神

偶遇環城自行車賽

▼大吳哥遊覽之巴戎寺(Bayon)

吳哥景區有兩大古跡,一個是小吳哥,另一個就是號稱“宇宙的中心”的巴戎寺了。

巴戎寺位於吳哥王城的中央位置,是真臘王朝建築的巔峰之作,建於12世紀末,是吳哥建築中的標誌建築之一。然而,它聲名遐邇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它建築本身,而是它四面所雕刻的人面頭像,即著名的“高棉的微笑”,Bayon,在柬埔寨語中即四面像的意思。

吳哥帝國的每座廟宇都供奉著主神,印度教廟宇供奉“林迦”,佛教廟宇則供奉觀世音菩薩。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沒有把最大的神廟獻給濕婆或毗濕奴,這些印度教的神靈未能保護他們的城市免遭占族人的侵略。他將吳哥最後一座偉大的神廟獻給了佛。

巴戎寺,吳哥文明的最後一道光,此後的建築再無法超越這一建築藝術高峰,東南亞長達五個世紀的吳哥王朝同時也畫上了句號。

54座四面塔,200多個微笑,變化的光線時強時弱的投在正面或側面,國王慈善的氣質和微笑反而勝過建築本身的宏偉,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無怪會被其後代子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

最具魅力的高棉的微笑

與吳哥寺明快的參觀路線風格不同,這裡較昏暗,外面的光線幾乎照射不進來。

巴戎寺整體是一座以東西方向為軸的對稱建築,四個方向皆可進入。正面為東面,有一處平臺。與吳哥寺明快的參觀路線風格不同,這裡較昏暗,外面的光線幾乎照射不進來。

巴戎寺的回廊不可不看。也許太陰暗,也許廊道太多,拐彎再拐彎,遊客常常是邊徘徊走著邊尋找牆上的浮雕,容易迷失方向。

巴戎寺有二層回廊。第一回廊的牆壁面的浮雕壁畫都是以上、中、下三部分的結構展開,現在屋頂都不存在了,成了露天的畫廊,浮雕大部分描繪了當時的人民生活和戰鬥的情形。第二回廊有的部分屋頂也不存在,浮雕遭受的破壞也比較嚴重,現在保存比較好的是描繪了手捧供品向毗濕努神共奉的眾人形象的浮雕。和吳哥寺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比較濃重的浮雕相比,巴戎寺的浮雕充滿了平民和貴族日常生活的題材。也就是說,吳哥寺的浮雕表現的是盛世王朝的霸氣,是一統天下的君主的高高在上,而巴戎寺更多表現的是市井生活。這個區別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建築群的建造背景有所不同,吳哥寺是在真臘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而巴戎寺的建造者闍耶跋摩七世已經開始信奉佛教了。

回廊沒有屋頂保護,隨著歲月的變遷,巴戎寺很多的浮雕已經消失了。

沿著梯道往上走,來到第二層的中央平臺,此平臺上矗立著一座寶塔,部分已坍塌,現高45米,從上到下有54個猶如群山起伏的寶塔,塔頂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其中一組由16座相連的寶塔組成,代表當時的16個省。

這些微笑的面孔,很久以來被認為代表著濕婆的模樣。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學者做出了“微笑的面孔之靈感來自佛教而不是印度教,且就是闍耶跋摩七世的容貌。”國王微笑的目光環視著四方,時時浮現在蔥綠的森林中,仿佛小心地看護著他的臣民。

而你穿行在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巴戎寺整體是一座以東西方向為軸的對稱建築,四個方向皆可進入。正面為東面,有一處平臺。

巴戎寺整體是一座以東西方向為軸的對稱建築,四個方向皆可進入。正面為東面,有一處平臺。

巴戎寺入口處有一些殘破的門框,可以作為拍照的道具,不過,八點以後,遊客開始多了。

巴戎寺有二層回廊,回廊上有精美的浮雕,浮雕大部分描繪了當時的人民生活和戰鬥的情形。這是第一層回廊。

回廊的屋頂都不存在了,成了露天的畫廊。

位於北門的佛祖坐像。這是後來移入的

沿著梯道往上走,來到第二層的中央平臺,此平臺上矗立著一座寶塔,部分已坍塌,現高45米,從上到下有54個猶如群山起伏的寶塔,塔頂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其中一組由16座相連的寶塔組成,代表當時的16個省。

【巴戎寺遊覽小貼士】

1、游巴戎寺的最佳時間:一早一晚的二個光線。個人感覺巴戎寺適合清靜地遊覽,建議安排二次,第一次上午七點前到,遊客少,可以沉醉于高棉的微笑中,八點後,遊客多起來了,可以從巴戎寺撤出,繼續遊覽吳哥王城的其他寺廟。正常來說,一個上午是可以把吳哥王城全部遊覽完畢。第二次遊覽可以安排下午太陽下山前半個多小時到,直奔第二層的中央平臺。

如果時間不夠,只能安排一次的話,還是建議安排下午遊覽。因為巴戎寺面向東邊,大多數人把它和吳哥通王城一起安排在早上遊覽,所以上午的巴戎寺人潮湧動。如果下午的話,可以領略到它安靜的一面,且夕陽柔合的光線使高棉的微笑更具魅力。

切勿安排中午時間遊覽,因為強烈的陽光會使得斑駁的巨石沒有了層次。

2、如果時間有限,觀賞浮雕畫廊可以只參觀底層浮雕,第二層的浮雕規模和技法都稍遜一籌。

3、巴戎寺的遊覽時間:約1.5小時。

4、在巴戎寺旅遊,其實是不需要導遊的,你只需要自己慢慢去品味,去感悟。

5、巴戎寺的世界觀:中央拔尖的高塔,代表須彌山;向東西南北延伸的幹線道路,象徵了從須彌山向世界各地延伸的道路;城牆象徵了喜馬拉雅山脈的靈峰;而包圍城牆的環形渠則表示大海。由此可見信奉佛教的巴戎寺和信奉印度教的吳哥寺的世界觀已有所不同。

▼大吳哥之巴方寺(Baphuon)

巴方寺是十一世紀中期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獻給濕婆神的國寺,在當時是整個都王城的中心,有三層,屬金字塔形建築,據說當初比巴戎寺還要高。後來,高棉政權遺棄吳哥另建造都城,這座王城於是被廢棄,逐漸被熱帶叢林所吞噬。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對寺廟進行加固,但還是沒能阻止寺廟建築的繼續倒塌,整座寺廟搖搖欲墜。

由於嚴重毀壞,1960年開始由法國幫助修復。這是一個龐大的保護工程,首先要拆除寺廟結構,拆下大約30萬塊浮雕砂岩,然後再將這些石頭安裝回去。但20世紀70年代的內戰,赤棉政權上臺,趕走了法國專家,屠殺了幫助法國人修復古跡的柬埔寨人,銷毀了所有檔案,使得這一工程中斷。直至1990年,工程重新開機,然而,不僅僅是要找回長期以來散落在熱帶叢林中的30萬塊長滿苔蘚的巨石,還要加以分類,並分辨出它們在整座寺廟中的位置。

這是一個巨大的露天拼圖遊戲……

一踏進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200米、高約2米的圓石柱架起來的“空中參道”。這條參道同樣也是具有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橋的含義。據說在雨季,這條長長的參道兩旁滿是水,走在參道上,會有一種水中漫步的感覺。

站在“空中參道”可以看到遠處的巴方寺全貌。前兩層封閉回廊看得比較清楚,第三層回廊在高高的石臺上。

由於缺少技術資料,有些原來的石頭只能永遠地躺在參道兩旁的廣場上了。

從空中參道盡頭的入口處進去後,巴方寺的全貌零距離地出現在你面前。

巴方寺也修建了供遊人攀爬的木質樓梯,很陡,很險,可以攀登到第三層台基,即第二層封閉回廊。第三層中央殿堂的頂部已經坍塌。

【巴方寺遊覽小貼士】

1、拍攝巴方寺的最佳時間:上午。遊覽時間:45分鐘左右。可以安排在巴戎寺之後。

2、巴方寺的另一個特徵是刻在小塊磚石上的淺浮雕。由於保存狀況不佳,可見的淺浮雕已微乎其微。有時間的話,在入口處的左邊和右邊,以及西邊樓梯爬上去後,可以欣賞到。

號稱“巨大的露天拼圖遊戲”的巴方寺,有三層,屬金字塔形建築。

站在這條“空中參道”可以看到遠處的巴方寺全貌。前兩層封閉回廊看得比較清楚,第三層回廊在高高的石臺上。

這是空中參道盡頭的入口處。從這裡進去後,巴方寺的全貌零距離地出現在你面前。

巴方寺也修建了供遊人攀爬的木質樓梯,很陡,很險,可以攀登到第三層台基,即第二層封閉回廊。

第三層,中央殿堂。第三層頂部已經坍塌。

一踏進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200米、高約2米的圓石柱架起來的“空中參道”。這條參道同樣也是具有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橋的含義。據說在雨季,這條長長的參道兩旁滿是水,走在參道上,會有一種水中漫步的感覺。

由於缺少技術資料,有些原來的石頭只能永遠地躺在參道兩旁的廣場上了。

坐在千年的石塊上,和著夏日爽朗的風,遠眺,甚是愜意。

▼大吳哥之皇宮之空中宮殿(Phimeanakas)

皇宮遺址包括空中宮殿、男池、女池、皇宮古跡等保留下來的建築,被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300米的牆壁所圍繞。皇宮本身是木質結構,所以如今已經完全不復存在了,滿目的荒草頹垣,自有令一番滋味。

空中宮殿最初是真臘國王羅因陀羅跋摩二世在位時(941年-968年),在興建王宮的同時,建造的濕婆廟,後為蘇利耶跋摩一世拆毀重建,改建成為須彌山式印度教寺廟。Phimeanakas的含義是“天上的宮殿”、“空中樓閣”,還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建築,是吳哥城裡最高的建築,登頂的視野很好。空中宮殿屬回廊建築,可以說是後來吳哥回廊建築的雛形,是吳哥寺的前身。它包含了吳哥建築藝術中的幾項原素:須彌山、中心寶塔、畫廊、廟門閣。

據說,空中宮殿的中央塔中居住著擁有九個頭顱的蛇精,每天晚上都要變成美女在國王面前現身,於是國王被其吸引,並在每晚和王后就寢前一定要和她進行交歡,如果懈怠了一天,壽命就會縮短。這裡,成了國王自己每夜必須前往的場所。

【空中宮殿遊覽】

空中宮殿遠看四平八穩的,並不很高,但是臺階非常陡峭,必須手足並用地攀爬。我們剛從陡峭的巴方寺下來,看著豔陽下又陡又險的臺階,實在不想再上去了。轉了一圈,五分鐘左右。如果想登頂,從西側的臺階上比較容易攀登。

據說,登頂的視野很好。

空中宮殿前,依然散落著廢棄的石頭,這些石頭有千百年的歷史了。

在外國遊客出關時,柬埔寨的海關最重要就是要查你有沒有弄幾塊石頭什麼的離境。所以切記,離開柬埔寨,什麼都可以帶,石頭可不行!

空中宮殿屬回廊建築,可以說是後來吳哥回廊建築的雛形,是吳哥寺的前身。

空中宮殿前,依然散落著廢棄的石頭,這些石頭有千百年的歷史了。

慢慢轉了一圈,十五分鐘左右。如果想登頂,從西側的臺階上比較容易攀登。

▼大吳哥之戰象台(Elephant Terrace)

從空中宮殿步行十分鐘多,就可以看到一處長長的平臺,這就是癩王台和戰象台。這兩個地方的雕像很值得仔細看看。

戰象台又名鬥象台,12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所建,因下麵牆上刻滿大象雕塑而得此名。戰象台正面朝東邊的皇家廣場,直對著吳哥王城的勝利門,是用來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也是國王的閱兵台。想像一下,當年的國王,在這裡檢閱凱旋的戰士和戰象,將是怎樣磅礴的氣勢和場面。

整個戰象台共有5個伸出來的樓梯,中間有三個,南北兩邊各有一個,其中正中央那個最寬。每個樓梯上方都有坐獅守護,下方有因陀羅神的坐騎三個頭的大象把守。戰象階上的欄杆為那伽蛇神,不過,蛇頭、蛇身大部分已經丟失,欄杆也就斷斷續續的。

觀禮台前有一片廣闊的廣場。在吳哥時期,這裡每年都要舉行一場驚心動魄、血腥殘酷的鬥象大會,勝出的大象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昔日輝煌的廣場,如今堆滿了亂石殘垣。而350米長的巨象石雕,正在為我們講述著當年慘烈的鬥象故事。

回來寫遊記時,看到圖片和介紹說,戰象台最北邊的牆上藏有五個頭的馬,在光線好的時候能顯現出來。哎,功課沒做到家,錯過了。

三頭巨象和迦魯達、迦家辛瑪一起支撐著平臺。

擁有荷花雕刻的平臺。三頭巨象摘下荷花的雕像,雖然已經破敗,但仍可以感受到當時舉將封帥的場面。

350米長的巨象石雕,正在為我們講述著當年慘烈的鬥象故事。

迦魯達和迦家辛瑪的形象

迦魯達和伽家辛瑪,並列在一起支撐著平臺。

觀禮台前有一片廣闊的廣場。在吳哥時期,這裡每年都要舉行一場驚心動魄、血腥殘酷的鬥象大會,勝出的大象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昔日輝煌的廣場,如今堆滿了亂石殘垣。

▼大吳哥之癩王台(Leperking Terrace)

緊挨著戰象台北面的平臺,就是“癩王台”,建於12世紀末。

平臺上有一尊雕像,其原型是吳哥歷史上曾經患過麻風病的一位國王,平臺也由此得名。這座雕像是複製品,真品目前藏于金邊國立博物館。

平臺高6-7米,每條邊長約2.5米,採用紅土和岩石為原料進行修築。

法國遠東學院對癩王台的修復工作於1996年完成。為了能夠欣賞到隱藏於新平臺之間的原本的牆壁,修復工程中在內牆壁和外牆壁之間設計了通道,便於遊客欣賞原本的壁畫。前面的壁畫為外牆壁,後面的壁畫為內牆壁。二者之間有一條道通。

【戰象台和癩王台遊覽小貼士】:

1、戰象台和癩王台的參觀時間,如果以攝影為主,一定安排在上午,長達350米的平臺面向東邊,順光,但驕陽烤人;如果僅以遊覽為主,那麼可以下午,幾乎全部在背陰處。

2、遊覽時間:40分鐘左右。

前面的壁畫為外牆壁,後面的壁畫為內牆壁。二者之間有一條道通。這是外壁畫。

眾神和阿修羅一起出現在壁畫中,非常有趣。

通道內,女神雕像的表情極其多樣。

擁有九個頭的那迦蛇神

平臺上有一尊雕像,其原型是吳哥歷史上曾經患過麻風病的一位國王,平臺也由此得名。這座雕像是複製品,真品目前藏于金邊國立博物館。

▼大吳哥之十二塔廟、南北倉

在戰象台和癩王台的東面,掩映在樹林中有12座用紅磚修建的寶塔,分別坐落于勝利大道兩側,每側各六座,其中沿皇家廣場一字排開十座,每座塔的大門面對廣場,另二座在更東邊些,面對面,大門向著勝利大道。這就是十二塔廟(Prasat Suor Prat),又名12生肖塔,闍耶跋摩七世於十二世紀末所建。主要建築材料是紅土。

十二塔廟應該不是佛塔或寺廟,具體的用途說法不一。這處古跡的用途有好幾個版本,有說是古時走鋼絲表演的地方,有說是進行判決的場所,有說是向國王宣誓的場所。

有資料說,此塔又名“十二生肖塔”,是因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和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走近欣賞,破敗更甚,實在看不出哪一座是哪個動物,感覺塔形很抽象。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道路二側,有兩個呈對稱性的建築,為闍耶跋摩五世、蘇利耶跋摩一世於十一世紀中期所建,為南北倉(Khleang)。用途不詳。

南倉庫,可以看出回廊狀延伸的建築中的連子窗。

【十二塔廟、南北倉遊覽小貼士】

站在戰象台和癩王台,能夠看到掩映在對面的十二塔廟及南北倉的幾座。如果時間不夠,可以放棄,遠遠看一下就行了。

在戰象台和癩王台的東面,掩映在樹林中有12座用紅磚修建的寶塔,這就是十二塔廟,又名12生肖塔,闍耶跋摩七世於十二世紀末所建。主要建築材料是紅土。

十二塔廟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和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走近欣賞,破敗更甚,實在看不出哪一座是哪個動物,感覺塔形很抽象。

南倉庫,可以看出回廊狀延伸的建築中的連子窗。

蘭州直飛/探秘柬埔寨吳哥窟攝影活動8日采風活動(3月9日僅此一班)

攝影亮點:

吳哥窟——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巴方寺,塔普倫寺——電影《古墓麗影》的外景地。

柬埔寨民俗村,洞裡薩湖——洞裡薩湖又名金邊湖

吳哥的微笑......

活動時間:2018年3月9號——2018年3月16日(僅此一班)

攝影帶隊:趙峰老師帶隊

活動費用:2499元

本期編輯:您身邊的旅遊顧問——張琴

柬埔寨攝影團3月9號已經開始預售,歡迎大家報名同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