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雲南姚安:支部引領致富路 產業發展促脫貧

雖然節令已進入了三九天, 但在位於雲南省姚安縣太平鎮的溫室大棚裡, 各類綠油油的秧苗正茁壯成長, 等待開春後的移栽。

透過溫室大棚, 只見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不停地忙碌著。 “在黨支部的帶領下, 我們依託專業合作社, 把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植蔬菜, 又在公司裡打工, 一年到頭下來收入是自己種莊稼時的好幾倍。 ”村民楊會福興高采烈地說, 自合作社成立以來, 村裡符合要求的土地都流轉給了公司, 村民們不僅獲得了土地流轉的租金, 還能通過務工提高收入, 大家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資源轉資產 讓沉睡資源活起來

據瞭解, 太平鎮的蔬菜種植合作社, 是該縣在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雙推進”工作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近年來, 該縣在農業產業和莊園經濟發展中, 群眾通過林地、土地等資源和各類扶持資金入股合作社參與分紅, 農民就近就便到公司或莊園務工, 實現了資源到資產、資金到股金、農民到產業工人的“三個轉變”, 實了村集體經濟發展, 貧困群眾增收, 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

“全縣從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入手, 採取層層入股的形式, 推動村集體和群眾土地、房產股權化, 資源變成了股權。 ”姚安縣委組織部部長林幫榮說, 在姚安縣的光祿鎮後營、舊城、小邑、新莊村等地, 將集體和群眾的林地、荒山荒坡地集中起來流轉入股合作社,

合作社再參與百果莊園、百牛莊園等產業莊園合股經營, 年終合作社與村集體和貧困群眾按股參與分紅, 村集體和群眾每年每畝荒山荒坡地可獲得300元的資產分紅收入。

通過合股經營, 村集體和群眾的閒置土地等資源轉變成了公司和合作社的資產, 每年可穩定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資金轉股金 讓分散資金聚起來

“要是沒有合作社, 5萬元貸款送我也不敢要。 ”村民李古萍說, 去年9月, 銀行給她放了5萬元的小額無息扶貧貸款, 到賬後立馬就入股到村裡的合作社, 2017年12月就分得了750元的紅利。

在姚安縣, 像李古萍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 “光祿鎮梯子、小邑、江尾、福光、吳海5個村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將5萬元小額信貸資金入股村級合作,

合作社與百果莊園合股經營, 年終貧困戶按股參與分紅, 每戶可獲得3000元分紅收入。 ” 林幫榮說。

“太平村的‘姚安縣紅彬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將爭取到的4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折股量化, 村集體持股16萬元占40%股份, 全村2016年1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占60%股份, 每戶持股2000元, 年終按收益進行分紅。 ”林幫榮說, 2016年, 合作社純收入72萬元, 村集體和貧困戶按股份分紅, 村集體獲得收益10.8萬元, 貧困戶每戶分紅2160元。

農民轉工人 讓貧困群眾富起來

“土地流轉後, 我在合作社裡上班每天能掙70元。 ”村民陳勇說, 2016年, 他在合作社裡就掙了一萬多元, 雖然沒有出去打工掙得多, 但最重要的是能照顧老人和小孩,

工作時間也自由。

在姚安縣的部分鄉鎮, 土地通過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後, 資金和土地在市場中流動了起來, 不僅提高了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還讓農民變成了股民。 土地流轉後, 農民就近就便在公司和農業莊園裡務工, 小家小戶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民逐漸成為了定時上下班、專業化耕作、規範化經營的產業工人。

據瞭解, 在姚安縣光祿鎮、太平鄉等地的農業產業和莊園經濟發展中, 部分農戶通過流轉土地, 每年每畝可獲得1000元左右的地租收入, 流轉林地每年每畝可獲得400至500元收入, 有的農戶僅是流轉土地一項, 每年就可收入3000至4000元。

“在各級黨組織的協調下, 公司和農業莊園優先聘用貧困群眾務工,

聘用貧困戶中年齡偏大無能力外出的留守老人和婦女到莊園和公司務工, 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有穩定的務工收入。 ”林幫榮說, 群眾到莊園或公司務工每人每天有不少於70元的收入, 全年平均有不少於7000元的收入, 長期固定工每月有2400元左右的收入。

據調查統計, 光祿鎮各類產業莊園吸納當地群眾就業1532人, 其中固定工296人, 季節性務工1236人, 每年可為當地群眾增收2000萬元, 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莊園經濟發展中, 光祿鎮近90%的土地實現了流轉, 農民從傳統耕種的土地上脫離了出來, 有的外出務工, 大多數就近在各個莊園務工, 通過長期或短期務工, 參與種植養殖業的培訓和實踐, 掌握了先進的種植和養殖技術, 由一名傳統的農民成為了有一技之長的產業工人。

(責編:徐前、朱紅霞)

由一名傳統的農民成為了有一技之長的產業工人。

(責編:徐前、朱紅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