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八達嶺隧道裡的敲冰人:手指凍麻不敢輕易停下來

法制晚報2018-01-1517:58:51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攝/記者 田寶希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八達嶺山中, 伴隨著叮叮噹當的鑿冰聲從隧道中傳出, 冰棱和火花在岩石上飛舞。

幾盞探照燈下, 飄舞的冰屑宛若冰雪世界。 每到冬天, 北京鐵路局北京工務段南口橋樑工區的工友們就駐守在八達嶺隧道擔任打冰工作。

他們看護的是中國自行修建的第一座單線越嶺鐵路隧道——八達嶺隧道。 隨著三九天的到來, 超過零下10度、滴水成冰的隧道內, 心存“天佑精神”的他們依舊悄悄守護這座隧道, 每敲下一個冰柱或者是運走一車冰, 為的是白天一列列客車的正常安全地通過隧道。

工人每天淩晨進隧道敲冰

八達嶺隧道是中國自行修建的第一座單線越嶺鐵路隧道, 位於北京市延慶縣, 京包鐵路北京至張家口段(原京張鐵路)的青龍橋車站附近, 始建於1908年, 全長1090.5米, 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4座隧道之一,

距離著名的“人字形鐵路”不足千米。

目前, 經過八達嶺隧道的30多趟列車都是客運列車, 貨運列車已經不再使用這條隧道線路。 所以從2017年年底最後一次調圖後, 敲冰的工作也是首次集中改在了每天淩晨1時至4時30分這段時間內進行。 “我們上班都是在大傢伙兒正常睡覺的時候, 要進入隧道內打冰, 時間短, 任務重。 ”據工務段的師傅介紹。

工人介紹, 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 是鐵路人“戰冬運保春運”的關鍵期, 也是打冰作業的繁忙期。

由於八達嶺隧道在修建之初, 防水工藝較為簡單, 加上當時的列車車廂窄, 入冬的時候山上的山隙水進入隧道, 並且隧道周邊結冰。 為排除隧道滲水形成的危險源, 鐵路工務段會在結冰嚴重的隧道密集區設置打冰點,

由橋樑工等組成的打冰隊駐守, 監控滲水情況, 然後集中在天窗期進行打冰, 確保列車運行安全。

不能戴厚手套 手指頭凍麻

近日,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跟隨工務段的工人師傅們來到八達嶺隧道。 在隧道外鐵道邊上的一間小房子內, 是留守工人們值班的地方。 留守房屋內的床鋪離窗外的火車軌道相距不足5米, 只要是有列車開過, 聲音轟鳴震耳、床跟著地面顫抖, 但是他們卻早已習以為常。

隨著當日最後一趟“呼和浩特—滿洲里”的列車駛過, 大家知道天窗工作期即將到來, 紛紛開始穿上反光馬甲開始了準備工作。

記者注意到, 由於大家都是拿鎬頭和鐵鍬等工具, 所以厚重的保溫手套無法順利的操作,

只能帶上耐磨的勞保手套。 “這手套根本不保溫, 幾個鐘頭下來, 即便是幹活, 手指頭都能凍麻了。 ”

在距離上工還有20多分鐘的時間裡, 帶班的領導給大傢伙兒都叫過來, 一再重複上線施工的安全措施。

每個班組都有嚴格分工:一人駐站負責通訊聯絡, 一人負責現場防護, 剩餘的十多個工人負責打冰。 “雖然在天窗期工作, 但是施工上線防護必須得有, 必須得保證大傢伙的安全, 這是第一位的。 ”帶班領導介紹說。

天窗時間太少不敢輕易休息

隨著手台發出一個允許上線的指令後, 工人們將一個小車抬上了鐵軌, 並且小車上面裝了十多個空籃子和4袋工業鹽。

在檢查了頭燈、安全背心、工具和大型照明燈後,

十多個工人開始有序進入隧道。

“你們後面先走著, 注意腳下安全, 這裡我們都熟悉了先往前走。 ”帶班的陸輝師傅陸輝是南口本地人, 在這裡已經工作40年了。 “從線路工區到橋樑工區, 我都幹過了, 這枕木都比以前寬了, 走上去不像以前都是窄的。 ”陸師傅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 這次他還是負責打冰。

一進入隧道, 一種壓抑的黑暗瞬間壓過來。 漆黑如夜, 大家只能靠著頭頂的照明燈來照路。 記者試著將照明手電筒關掉, 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立刻將人包圍, 周圍靜悄悄的, 只能看到前面一排工人燈光反襯的剪影, 聽到他們踩踏水泥枕木走路的聲音。

同時, 一開始進入隧道並沒有感覺到溫度降低。 當記者走到隧道300米深處的時候, 感覺到了陰冷,路基兩邊的排水溝開始出現了少許的冰塊。

當大家走到隧道860米深的時候,敲冰的隊伍開始停下來。記者注意到,由於山隙水深入了隧道內壁,有的滴下來形成了大冰柱,有的順著牆體留下來形成了冰壁,還有的滴在兩條鐵軌的中間形成了一個小冰面,人在上面根本站不住。

只見敲冰的師傅們先用特製的竹竿將冰柱戳下來,“雖然瞅著這些冰柱不算大,如果不清理,列車過來的話,冰柱掉下來會直接砸到列車。列車速度快,後果不敢想。”現場清理工人表示。

而清理隧道兩側和路基上冰的工人用鐵鎬清理,清理好的碎冰塊被其他的工人用小車拉向不結冰的地點,碼放在不影響列車安全行駛的排水溝,工人在冰上還撒上鹽讓冰儘快融化。

記者注意到,就在施工的時候,隧道上方仍有水珠滴下來,隧道內零下十幾度的最冷三九天,水珠滴到衣服上後還沒有等水花散開,就在凍住了。“這裡面都是滴水成冰,所以天冷和雪化了以後的日子,大家都得趕緊進來幹活,要不然客車可就危險了。”陸師傅介紹說。

雖然敲冰是個力氣活兒,但是大家不敢輕易停下來休息。“天窗時間太少了,必須抓緊時間趕緊幹活兒,天窗時段結束前必須把當天的冰敲完。”現場領班的負責人介紹說。

老隧道計畫安裝融冰設備

記者在跟隨敲冰隊巡查隧道敲冰的時候,發現兩名身穿藍色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員,拿著筆記本,在對新安裝隧道壁的一組設備進行資料獲取和調試。

據現場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一組新的融冰設備,特別是針對這種老隧道的滲水成冰的問題。

新的設備就是安裝在牆體上,電腦監測到溫度到達零度,隧道壁要出現結冰的時候,自動進行增溫,讓冰融化水自己流到下面的排水溝裡。

據瞭解到,針對老隧道內結冰的問題,北京工務段正在加大科技和資金整治力度,雖然目前仍在處於試驗和資料收集階段,但對於展開試驗專案的隧道壁,已經有很好的效果。

但由於是這條是始建於19世紀的百年老線,治理難度很大,目前對於隧道除冰,依舊是靠敲冰的師傅們在天窗期進行處理。但隨著投入科技力度的不斷加大,隧道漏水問題肯定會逐步解決。

感覺到了陰冷,路基兩邊的排水溝開始出現了少許的冰塊。

當大家走到隧道860米深的時候,敲冰的隊伍開始停下來。記者注意到,由於山隙水深入了隧道內壁,有的滴下來形成了大冰柱,有的順著牆體留下來形成了冰壁,還有的滴在兩條鐵軌的中間形成了一個小冰面,人在上面根本站不住。

只見敲冰的師傅們先用特製的竹竿將冰柱戳下來,“雖然瞅著這些冰柱不算大,如果不清理,列車過來的話,冰柱掉下來會直接砸到列車。列車速度快,後果不敢想。”現場清理工人表示。

而清理隧道兩側和路基上冰的工人用鐵鎬清理,清理好的碎冰塊被其他的工人用小車拉向不結冰的地點,碼放在不影響列車安全行駛的排水溝,工人在冰上還撒上鹽讓冰儘快融化。

記者注意到,就在施工的時候,隧道上方仍有水珠滴下來,隧道內零下十幾度的最冷三九天,水珠滴到衣服上後還沒有等水花散開,就在凍住了。“這裡面都是滴水成冰,所以天冷和雪化了以後的日子,大家都得趕緊進來幹活,要不然客車可就危險了。”陸師傅介紹說。

雖然敲冰是個力氣活兒,但是大家不敢輕易停下來休息。“天窗時間太少了,必須抓緊時間趕緊幹活兒,天窗時段結束前必須把當天的冰敲完。”現場領班的負責人介紹說。

老隧道計畫安裝融冰設備

記者在跟隨敲冰隊巡查隧道敲冰的時候,發現兩名身穿藍色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員,拿著筆記本,在對新安裝隧道壁的一組設備進行資料獲取和調試。

據現場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一組新的融冰設備,特別是針對這種老隧道的滲水成冰的問題。

新的設備就是安裝在牆體上,電腦監測到溫度到達零度,隧道壁要出現結冰的時候,自動進行增溫,讓冰融化水自己流到下面的排水溝裡。

據瞭解到,針對老隧道內結冰的問題,北京工務段正在加大科技和資金整治力度,雖然目前仍在處於試驗和資料收集階段,但對於展開試驗專案的隧道壁,已經有很好的效果。

但由於是這條是始建於19世紀的百年老線,治理難度很大,目前對於隧道除冰,依舊是靠敲冰的師傅們在天窗期進行處理。但隨著投入科技力度的不斷加大,隧道漏水問題肯定會逐步解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