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5年開始的這波經濟凝滯,解法也許是我們一直沒有重視的文化

最近幾年經濟下行。 所有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網上各種分析。 經濟學的, 互聯網的, 製造業的, 甚至農業的。

而然在我看來任何分析都跳不出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 那就是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場不斷的淘汰人力勞動的過程。

農業社會。 依靠圍獵採摘的古人, 獵物和果實是最大的需求。 打獵太危險。 採摘成果不固定。 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於是有人圈養了動物。 有人種植了植物。 很多人解放出來。 從事更加高級的手工業。

工業時代。 農業開始機械化。 生產農產品的人力進一步減少。 工業的興起, 大批的工廠需要工人。 於是出現了圈地運動。 農民被趕進了工廠從事更加高效的工業品生產。

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導致社會的進步。 分工更細。 勞動效率更高。 工業品被大量機器人取代。 於是大量的工人, 又被從工廠釋放出來, 從事更加高級的服務業。

而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 服務業的工作崗位也變得過剩。 在美國基礎的律師崗位現在已經開始全面人工智慧化的趨勢。 而精細化醫療。 機器人也有著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 不遠的將來。 醫生這個職業也將逐漸被取代。 這是一個可怕的訊息。

從去年開始。 所有行業都開始進入凝固期。 能不招人儘量不招人。 連過去招人狂魔的互聯網行業居然也開始出現裁員跡象。

這一切都有無數的經濟學家做了種種分析。 而然我不認為這是簡單的經濟問題。 現在面臨的問題。 很可能不是經濟學家能夠解決的。

這次失業的人很可能以後再無上崗的機會將會非常的渺茫。

在過去的經濟危機中。 每次影響最大的三大行業。 投資, 地產和消費。 一般來說。 受影響最大的是投資, 其次是地產。 最後是消費。 消費一般是不會受到很大影響的。 無論怎麼樣。 人總要吃喝用。 有些消費反而會逆市上揚。 越是經濟蕭條。 越是生意好。 例如口紅。 但是這一次不同了。 這一次居然出現消費的下降。

與其說是消費下降。 不如說是消費的轉移。 眾多在過去我們認為穩定的消費行業巨頭。 在這波經濟下行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 從寶潔, 到哇哈哈。 到各大互聯網巨頭, 公佈的業績報告都不容樂觀。 全行業都受到衝擊。 如果單純的用消費欲望下降是不能解釋的。

在所有行業中。 只有文化產業一枝獨秀。 這說明什麼?

一二三產全面出現過剩。 就必須對外輸出過剩的產能。 一路一帶隨之而來。 然而輸出之路畢竟不是一蹴而就。 中間必然波折重重。 在這個階段就必須要有人去想辦法去轉移消化全行業過剩的產能。 過去我們依靠的是房地產。 依靠投資拉動。 但是這些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 沒有人敢縱容房價飛漲。 股市, 匯市也不景氣。 找不到承載的蓄水池了。 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其他方向。

文化產業在世界範圍內做的最好的美, 日, 韓, 各有特色。 美國好萊塢靠超級英雄, 日本動漫靠宮崎駿, 韓國長腿歐巴。

都帶動了大量周邊產業。甚至作為軟實力輸出國外。帶動旅遊業的興起。

可以說文化產業如同一個海綿。吸附了大量的產業集群。每一個產業集群都可以帶動大量的就業。而這種文化性質的工作偏偏又是最難被人工智慧所替代的。這就為現在出現的大量失業人口找到了職業的出口。

而更加妙的是。如今的世界。文化產業都碰到一個通用的問題。那就是題材的枯竭。無論美日韓都發現。各種能夠挖掘的題材基本上都已經快要挖掘殆盡了。新出的作品只是不斷老瓶換新醋而已。觀眾感覺到審美疲勞了。

全世界的文化業都出現了無文可化的局面。

危險在醞釀。機會機會產生。

中國這些年的各種嘗試。沒有拍出什麼驚世駭俗的作品。但是卻鍛煉了團隊。中國現在在影視方面的投資是上不封頂的。而拍攝過程中的各種職業分工也越來越專業。再加上從香港,臺灣,韓國,美國學到的各種技術手段。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文化節。是一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巨大市場

而攪動市場的東風。必然是帶有強烈中國特色的。

最近大火的《人民的名義》就是典型的例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官場生態。不僅僅是對中國觀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對西方觀眾同樣充滿著好奇。中國不僅僅可以拍出帝王將相。妖魔鬼怪。同樣也可以拍出我們文化中特有的的官場文化。這是好的開始。但絕不會是止步於此。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更加大膽而有效的嘗試出現。拉動的不僅僅是一個電視劇。而是相關產業的全面崛起。

都帶動了大量周邊產業。甚至作為軟實力輸出國外。帶動旅遊業的興起。

可以說文化產業如同一個海綿。吸附了大量的產業集群。每一個產業集群都可以帶動大量的就業。而這種文化性質的工作偏偏又是最難被人工智慧所替代的。這就為現在出現的大量失業人口找到了職業的出口。

而更加妙的是。如今的世界。文化產業都碰到一個通用的問題。那就是題材的枯竭。無論美日韓都發現。各種能夠挖掘的題材基本上都已經快要挖掘殆盡了。新出的作品只是不斷老瓶換新醋而已。觀眾感覺到審美疲勞了。

全世界的文化業都出現了無文可化的局面。

危險在醞釀。機會機會產生。

中國這些年的各種嘗試。沒有拍出什麼驚世駭俗的作品。但是卻鍛煉了團隊。中國現在在影視方面的投資是上不封頂的。而拍攝過程中的各種職業分工也越來越專業。再加上從香港,臺灣,韓國,美國學到的各種技術手段。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文化節。是一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巨大市場

而攪動市場的東風。必然是帶有強烈中國特色的。

最近大火的《人民的名義》就是典型的例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官場生態。不僅僅是對中國觀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對西方觀眾同樣充滿著好奇。中國不僅僅可以拍出帝王將相。妖魔鬼怪。同樣也可以拍出我們文化中特有的的官場文化。這是好的開始。但絕不會是止步於此。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更加大膽而有效的嘗試出現。拉動的不僅僅是一個電視劇。而是相關產業的全面崛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