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提速 “中國矽谷”呼之欲出

新華社廣州1月16日電 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提速 “中國矽谷”呼之欲出

新華社記者 馬曉澄、孫飛

党的十九大報告強調,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並提出,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近日在廣東,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出臺, 意在打造“中國矽谷”, 使之成為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強大引擎。

對標世界頂級創新帶

華為、騰訊、華大基因、廣汽、廣藥……以廣深高速公路、廣深港高鐵等交通要道為依託的軸線區域, 已集聚起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以及科研院所、人才、資本等諸多創新要素。

統計顯示, 廣州、深圳、東莞三市高新技術企業占珠三角總數的78%。 一條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顯露雛形。

廣東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關於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規劃, 為走廊建設提速。 這條走廊長達180公里, 覆蓋350公里。 包括廣州科學城、東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區等在內的十大核心創新平臺, 加上廣州國際生物島園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和東莞中子科學城等在內的37個“網站”, 串成一條閃亮的“創新項鍊”。

“走廊將集聚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國內外先進科研成果、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搶佔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 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 營造一流創新生態, 建設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環境。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說。

走廊建設將分三步走:到2020年, 科技產業創新能力領先全國, 主要創新指標達到或超過創新型國家或地區水準;到2030年, 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成為與美國矽谷、波士頓地區相媲美的全球創新高地;到2050年, 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走廊撬動創新資源集聚

縱觀國際創新發展經驗, 通過一條或多條高速公路作為重要連接軸建設創新走廊, 是多個城市跨區域合作的一種重要模式。

“創新的集聚式發展已成為學界共識, 在粵港澳大灣區裡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正是把握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的有益實踐。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說。

走廊將對全國創新集聚建設發揮引領作用。 長期研究創新創業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新春表示,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具有基礎產業鏈完備、市場孵化能力強、創新生態氛圍濃厚等特點, 以走廊規劃建設創新帶, 將對全國創新集聚建設帶來示範作用。

走廊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認為, 走廊建設從廣州、深圳、東莞三座城市入手, 可以讓核心更加聚焦, 要素更加聚集, 機制更加順暢, 為更多城市之間的深度融合積累經驗。

對企業而言, 走廊意味著更多人才聚集。 東莞中圖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鳳儀表示:“公司最重要的是人才,

借助走廊的東風, 希望能吸引更多全球頂尖人才來我們這裡工作。 ”

突破瓶頸加速創新資源流動

廣東省住建廳副廳長郭壯獅說, 走廊建設剛剛起步, 接下來工作重點, 是加快構建立體交通運輸網路, 降低人員出行和物流轉運成本, 促進三市之間的創新資源流動。

走廊建設的另一個難題在於推動協同創新, 突破行政區劃的壁壘限制, 圍繞大的產業價值鏈形成城市間分工協作格局。 “三市之間需要強化規劃引領, 突出各自產業優勢, 明確發展定位和功能佈局, 尋求共贏的發展模式。 ”廣州市科創委副主任詹德村說。

東莞市市長梁維東表示, 走廊的建設為東莞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動力, 通過加強和廣州、深圳的優勢互補,

有助於進一步把原創性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提升東莞製造業的國際影響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