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袁淩 傳達生活的質地

袁淩 作家、資深媒體人, 現任“真實故事計畫”總主筆。

《青苔不會消失》

作者:袁淩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4月

致敬辭

袁淩寫小說, 寫詩歌, 寫調查報導, 寫新聞特稿, 無論哪種文體, 他的文字總有堅實的質地和撼人心魄的力量。 他筆下真實而綿密的細節, 如針織般結成生活的細網, 將各個被淹沒、被侮辱、被傷害的邊緣群體卑微求存的狀態呈現于讀者眼前。 這樣的文字註定是讓人沉重而壓抑的。

他曾以死亡為題而書寫, 但他更關注如何生——生活, 生存, 生息, 如同青苔一樣, 只要給予時間便潛滋暗長, 鋪滿細碎的裂痕。

我們致敬青年作家袁淩, 致敬這位苦行僧一般的寫作者, 他對貧窮、疾病、冤屈、苦難、死亡的持久凝視與追問。 他並不輕易顯露情感, 更不想販賣苦難和感動, 他總是收斂而克制的, 因為真實已經足夠震撼人心。 他自命為“被選中的罪人”, 謙卑地匍匐於大地之上, 關心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 他記錄下這個時代的邊緣生活經驗, 記錄即警示, 記錄即永恆。

答謝辭

感謝一向以人文性和嚴謹性著稱的《新京報書評週刊》以及騰訊文化, 把獎項頒發給這麼一部講述底層的非虛構作品。

《青苔不會消失》是一本特稿集,

但它有別於一般的特稿集, 與一時一地發生的新聞事件沒有多少關聯, 而是長期題材的積累, 著眼於對底層、邊緣人們生活的關注。 不刻意深描人性, 也不著力以小見大探究體制, 而是傳達他們的生活本身, 更為注重他們日常生存的微觀質地, 試圖在可能的範圍內, 更可靠切實地還原、保存一個群體和時代的生活經驗。

這來自於我對非虛構以至於文學的理解。 非虛構這個詞彙在中國甫一濫觴即使用過度, 和特稿、故事、隨筆乃至小說發生了諸多交叉, 使得它的內核尚未凝聚即面臨耗散。 在我看來, 這個內核即是強調經驗質地的可靠性。 以一件傢俱比喻文學, 無論木匠手工如何高妙, 設計了諸多式樣,

做了何等排列、組合、變形, 木料的質地卻需要是真實的, 否則即是贗品。 或如一件陶器, 即使經過了冶煉化合, 亦即小說家所謂想像, 但陶土的材質仍須真實, 是否“高嶺土”仍限定了品類高下。 比起故事和情節的是否真實, 經驗質地的真實可靠, 更接近非虛構的本性。

雖然《青苔不會消失》裡面的故事情節都是真實的, 但這不足以使它具有非虛構寫作的品格。 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的關切, 克服不適和打破隔閡, 使外來者的視角內化, 當事人的經驗變為某種程度上作者本身的體驗, 這樣才有了切實、可靠地傳達人們生存質地的可能。 譬如不低到塵埃裡, 就沒法理解大涼山人對於塵土和陽光的信任依賴。 不觸到癱瘓礦工乾枯的下身,

就不足以理解生命在漫長歲月中的煎熬萎縮。 要真正地關心人的生活, 而不是尋找故事, 或探索主題。

在這種可靠的日常經驗質地上, 才談得上故事細節的生動, 更進一步, 才有開掘人性以致傳達某種社會性的可能。 否則, 故事細節會成為裝飾, 人性流於虛化的侈談。

非虛構會成為一種鍛造文學質地的精神, 這需要作者鍛造自己的經驗和語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