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近大家都在傳她的片

前段時間, “18歲”這個社交熱詞刷爆朋友圈。

繼“第一批90後已經XX”之後, 新一輪“青年危機”再次爆發。

從法定年齡來看, 第一批90後都28歲了, 最後一批90後也已經18歲成年了, 他們紛紛從校園踏入職場, 扛起了來自於工作和家庭的多重壓力。

激烈的“第一批90後”、“佛系”、“18歲”造句大賽, 更是一場宣洩情緒的集體活動。

我們懷念18歲, 因為那個年紀有著永遠揮霍不完的時光, 銅澆鐵鑄的體格, 乳犢不怕虎的勇氣;

我們調侃18歲, 因為莽撞懵懂闖過大禍, 叛逆心理對抗過父母, 身在福中不知福。

而小萬今天推薦的電影, 就把18歲前夜的青春矛盾淋漓展現, 把每個人的青春精髓精准抓牢——

《伯德小姐》

Lady Bird

口碑不多說, 本屆金球獎獲得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爛番茄200+連鮮, 99%新鮮度, 此乃史無前例。

陣容上更是雲集新一代好萊塢鮮花鮮肉:

女主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鮮花西爾莎·羅南, 94年出生的她便拿過2次奧斯卡提名, 前兩天金球獎, 更是拿下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殊榮。

如果有不瞭解羅南的小夥伴, 可以觀看本期《小萬說電影》,

她純淨的雙眸, 伶俐的個性, 率性真誠的表演, 從小蘿莉到奧斯卡影后提名, 她的人生不簡單。

除了羅南以外, 主演更有憑藉《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圈粉無數的“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 掰彎一眾網友。

這一次他一反鮮嫩, 飾演了一位朋克叛逆少年。

還有最近出現頻次越來越多的盧卡斯·赫奇斯, 憑藉奧斯卡提名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驚豔出場, 又以金球獎最大贏家《三塊看板》(全國藝聯定檔3.2)深得人心。

在這部影片中更是突破自我, 飾演了一位同性戀。

等等, 三大鮮花鮮肉, 所以這是一部美國版《那些年》?

開篇第一幕就告訴你:你想多了。

一位少女,剛開始還跟母親一起聽廣播,被故事感動到鼻涕眼淚稀裡嘩啦,下一秒二人就吵了起來。

這還不算完,母女倆誰都嘴上不饒人,少女一氣之下在飛速行駛的車內跳窗而出,摔了個骨折。

母女之間的鬥爭是這部電影的開幕,也是貫徹這部電影始終的核心矛盾。

二人最主要的矛盾,是女兒一心想要考到東海岸文化氛圍濃郁的大學。

可母親認為家庭經濟條件無法支撐,極其反對,只想讓女兒留在本地上學費低廉的公立大學。

父親的失業抑鬱,母親一人打兩份工

小萬在這裡先歪個樓,問大家一個問題:

說起美國陽光明媚的西海岸加州,人們的第一印象總是會聯想到天使之城洛杉磯,或者是其郊外的電影之都好萊塢,亦或者是旅遊勝地三藩市、高新科技的搖籃矽谷……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加州首府的名字?

而電影發生的地點正是這樣一個連美國人都抱怨的城市——薩克拉門托。

甚至電影開頭就引用著名女作者瓊•狄迪恩對於薩克拉門托的評價:

“那些討論著加州享樂主義的人,肯定從來沒有在薩克拉門托享受過耶誕節。”

女主討厭窩在薩克拉門托這個十八線窮鄉僻壤小城市,在青春期一切都開始悸動萌發的年紀,她想要離開原生家庭,逃離地域束縛,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

多少人填寫大學志願的時候也是想要越遠越好

作為一部成長型青春片,女主飛快變化的躁動性格,影片用三件稀鬆的日常細節來反映,將青春種種陣痛一一展現。

虛榮:

女主拒絕父親把二手車開到學校門口,提前下車走路過去,以掩蓋家庭的貧窮;

自己的家是鐵道旁邊的普通民宅,卻謊稱自己住在豪宅裡,以獲取富家同學的友誼。

戀愛:

情竇初開之年,厭倦了父母的過度保護,總想體驗一兩次偷嘗禁果的快感。

在話劇社邂逅初戀男友(盧卡斯·赫奇斯飾),跟他一起躺在草地上看星星,如此青澀美好的愛情,卻也如同星辰一般轉瞬即逝,女主意外發現男友是個gay;

青春時期的戀愛傷痛很快就被下一任治癒,女主又愛上了樂隊成員(蒂莫西·柴勒梅德飾),是個叛逆酷拽的富二代,誰曾想,女主卻被他的花言巧語騙走了第一次。

兩場戀愛無疾而終,她傷透了心。

甜茶你變了

好奇:

18歲生日這天,女主終於可以打開新世界大門,她一邊抽著煙,一邊看著成人雜誌,極力證明自己已經步入成人世界。

成長是自以為是的,橫衝直撞的;成熟是懂得愧疚的,後知後覺的。

而當時的女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踏破鐵鞋也要擠出桎梏的生活圈。

她跟母親就像磁帶的A/B面,看似性格針尖對麥芒、樣樣不合,但實則刀子嘴豆腐心、極其相似。

母女倆每當出現觀點不一,都勢必要說服對方,爭個你死我活,從生活起居到未來發展,事無巨細。

這也導致女主無法忍受這棟囚困的牢籠,來自青春叛逆期的反抗開始了。

反抗一:改名為Lady Bird,也正是片名《伯德小姐》的直譯。

既嚮往成為美國前第一夫人(伯德夫人)般知書達理、儀態萬千;在字面上連在一起也有瓢蟲的意思,寓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象徵著她想要遠走高的希冀。

反抗二:還錢,將父母從小到大的養育費用結算兩清。

金錢矛盾的不可調和性,讓母女二人的關係更加惡化,緊張和激烈的程度不斷升級,女主想要跟家庭一筆勾銷、互不相欠。

反抗三:出走,瞞著母親,偷偷填報紐約大學的高考志願。

申請學費補助和獎學金,向父親暗度陳倉索要到了學費,申請了紐約的大學,並下定決心離開家庭庇護,自食其力打工賺錢。

電影就是以顛簸動盪的母女關係為軸心,轉動了整個青春期生活。

相愛相殺,爭吵和好,像極了每個人與父母的相處日常小品。

跟隨女主不安分的眼神,我們刺探到了母女二人摩擦與碰撞的本源。

女主兩度向母親發問:

“你愛我,但是你喜歡我嗎?”

“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而母親一直默默關心著女兒:

女兒初夜被騙走後的清晨,含含糊糊想要隱瞞路過的母親,可母女連心,一語成讖;

送女兒去機場,倔脾氣不說一句話的她,車開走幾十米便一路痛哭地折返回。

這是每個人跟父母相處的壓軸難題,經歷成長的試煉,獨立人格和三觀的養成,我們或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或變成與他們截然相反的姿態。

影片借助細膩的感情描寫和頗具張力的戲劇衝突,把青春時期的人物矛盾和對抗野蠻滋生出來,描摹出一幕幕來源於生活本質的感動。

成長到成熟,自成一個怪圈。

曾經費盡心力想要擺脫的東西,總是在丟掉之後懂得珍貴;一度嗤之以鼻的原生家庭,是最想逃離卻也最思念的地方。

女主還是離開家鄉了,把自己房間的牆壁刮白,如同一場告別童年的儀式。

如願以償去了紐約上大學,曾經的“三個反抗”,在離開後通通釋懷。

青春期的探索和失敗,如涅槃一樣成長,終於坦然接受父母給自己的第一個禮物——名字;

在陌生的異地,宿醉醒來的一個電話打給——爸媽;

見過高樓林立的大都市後,內心最美的風景還是——家鄉。

回溯到影片伊始,神父跟同學們玩的遊戲“誰先哭誰贏”更像一個flag,第一個贏的,不是別人,正是神父自己。

有一種悲傷,是成年人獨有;有一種鄉愁,是離開家之後。

跟成年人玩這遊戲,誰都贏不過

開篇第一幕就告訴你:你想多了。

一位少女,剛開始還跟母親一起聽廣播,被故事感動到鼻涕眼淚稀裡嘩啦,下一秒二人就吵了起來。

這還不算完,母女倆誰都嘴上不饒人,少女一氣之下在飛速行駛的車內跳窗而出,摔了個骨折。

母女之間的鬥爭是這部電影的開幕,也是貫徹這部電影始終的核心矛盾。

二人最主要的矛盾,是女兒一心想要考到東海岸文化氛圍濃郁的大學。

可母親認為家庭經濟條件無法支撐,極其反對,只想讓女兒留在本地上學費低廉的公立大學。

父親的失業抑鬱,母親一人打兩份工

小萬在這裡先歪個樓,問大家一個問題:

說起美國陽光明媚的西海岸加州,人們的第一印象總是會聯想到天使之城洛杉磯,或者是其郊外的電影之都好萊塢,亦或者是旅遊勝地三藩市、高新科技的搖籃矽谷……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加州首府的名字?

而電影發生的地點正是這樣一個連美國人都抱怨的城市——薩克拉門托。

甚至電影開頭就引用著名女作者瓊•狄迪恩對於薩克拉門托的評價:

“那些討論著加州享樂主義的人,肯定從來沒有在薩克拉門托享受過耶誕節。”

女主討厭窩在薩克拉門托這個十八線窮鄉僻壤小城市,在青春期一切都開始悸動萌發的年紀,她想要離開原生家庭,逃離地域束縛,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

多少人填寫大學志願的時候也是想要越遠越好

作為一部成長型青春片,女主飛快變化的躁動性格,影片用三件稀鬆的日常細節來反映,將青春種種陣痛一一展現。

虛榮:

女主拒絕父親把二手車開到學校門口,提前下車走路過去,以掩蓋家庭的貧窮;

自己的家是鐵道旁邊的普通民宅,卻謊稱自己住在豪宅裡,以獲取富家同學的友誼。

戀愛:

情竇初開之年,厭倦了父母的過度保護,總想體驗一兩次偷嘗禁果的快感。

在話劇社邂逅初戀男友(盧卡斯·赫奇斯飾),跟他一起躺在草地上看星星,如此青澀美好的愛情,卻也如同星辰一般轉瞬即逝,女主意外發現男友是個gay;

青春時期的戀愛傷痛很快就被下一任治癒,女主又愛上了樂隊成員(蒂莫西·柴勒梅德飾),是個叛逆酷拽的富二代,誰曾想,女主卻被他的花言巧語騙走了第一次。

兩場戀愛無疾而終,她傷透了心。

甜茶你變了

好奇:

18歲生日這天,女主終於可以打開新世界大門,她一邊抽著煙,一邊看著成人雜誌,極力證明自己已經步入成人世界。

成長是自以為是的,橫衝直撞的;成熟是懂得愧疚的,後知後覺的。

而當時的女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踏破鐵鞋也要擠出桎梏的生活圈。

她跟母親就像磁帶的A/B面,看似性格針尖對麥芒、樣樣不合,但實則刀子嘴豆腐心、極其相似。

母女倆每當出現觀點不一,都勢必要說服對方,爭個你死我活,從生活起居到未來發展,事無巨細。

這也導致女主無法忍受這棟囚困的牢籠,來自青春叛逆期的反抗開始了。

反抗一:改名為Lady Bird,也正是片名《伯德小姐》的直譯。

既嚮往成為美國前第一夫人(伯德夫人)般知書達理、儀態萬千;在字面上連在一起也有瓢蟲的意思,寓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象徵著她想要遠走高的希冀。

反抗二:還錢,將父母從小到大的養育費用結算兩清。

金錢矛盾的不可調和性,讓母女二人的關係更加惡化,緊張和激烈的程度不斷升級,女主想要跟家庭一筆勾銷、互不相欠。

反抗三:出走,瞞著母親,偷偷填報紐約大學的高考志願。

申請學費補助和獎學金,向父親暗度陳倉索要到了學費,申請了紐約的大學,並下定決心離開家庭庇護,自食其力打工賺錢。

電影就是以顛簸動盪的母女關係為軸心,轉動了整個青春期生活。

相愛相殺,爭吵和好,像極了每個人與父母的相處日常小品。

跟隨女主不安分的眼神,我們刺探到了母女二人摩擦與碰撞的本源。

女主兩度向母親發問:

“你愛我,但是你喜歡我嗎?”

“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而母親一直默默關心著女兒:

女兒初夜被騙走後的清晨,含含糊糊想要隱瞞路過的母親,可母女連心,一語成讖;

送女兒去機場,倔脾氣不說一句話的她,車開走幾十米便一路痛哭地折返回。

這是每個人跟父母相處的壓軸難題,經歷成長的試煉,獨立人格和三觀的養成,我們或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或變成與他們截然相反的姿態。

影片借助細膩的感情描寫和頗具張力的戲劇衝突,把青春時期的人物矛盾和對抗野蠻滋生出來,描摹出一幕幕來源於生活本質的感動。

成長到成熟,自成一個怪圈。

曾經費盡心力想要擺脫的東西,總是在丟掉之後懂得珍貴;一度嗤之以鼻的原生家庭,是最想逃離卻也最思念的地方。

女主還是離開家鄉了,把自己房間的牆壁刮白,如同一場告別童年的儀式。

如願以償去了紐約上大學,曾經的“三個反抗”,在離開後通通釋懷。

青春期的探索和失敗,如涅槃一樣成長,終於坦然接受父母給自己的第一個禮物——名字;

在陌生的異地,宿醉醒來的一個電話打給——爸媽;

見過高樓林立的大都市後,內心最美的風景還是——家鄉。

回溯到影片伊始,神父跟同學們玩的遊戲“誰先哭誰贏”更像一個flag,第一個贏的,不是別人,正是神父自己。

有一種悲傷,是成年人獨有;有一種鄉愁,是離開家之後。

跟成年人玩這遊戲,誰都贏不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