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技快報丨火星地表1米以下埋藏大量可開採水冰、科學家破解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新發現

火星地表1米以下埋藏大量可開採水冰

近日, 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發研究報告稱, 美國科研團隊觀測8個火星地區冰層橫截面,

其不僅含水量可觀, 且冰層距地表僅1米, 最重要的是, 它們看起來非常純淨。 火星水冰是否純淨以及埋得多深, 對行星地質學家來說始終是個謎, 對火星登陸計畫也很重要。 一切與水有關的火星發現都備受矚目。 因為水是火星探索的關鍵所在, 它直接涉及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無論現今還是過去。 但發現“看起來純淨”的水冰只是第一步, 要判斷它和生命的關係, 以及確認太空人能不能直接提著水桶鑿冰飲水, 恐怕還需要繼續深入探究。 ——《科技日報》

新研究

我國波浪發電裝置突破關鍵技術

1月10日, 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 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 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組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

實現波浪穩定發電, 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 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據悉, 這款波浪發電裝置前期裝機5千瓦, 採用浮體重構模組化設計理念, 後續可以擴大波浪能發電系統裝機容量, 通過並網可以提供標準電力供給。 ——新華社

新型“納米棒”讓二氧化碳變身高效能源

1月15日,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瞭解到, 該校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 利用組分可調的硫硒化鎘合金納米棒作為催化劑, 高效電還原二氧化碳為合成氣。 這種硫硒化鎘合金納米棒的催化劑,

在二氧化碳電還原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 並且能夠在很寬的範圍內調控合成氣的組成比例。 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的《先進材料》雜誌上。 針對這一問題, 研究人員利用液相合成技術, 近期設計並合成出組分可調的硫硒化鎘合金納米棒催化劑。 研究人員發現, 該催化劑中的硒含量越高, 反應中氫的中間體越多, 合成氣產物中氫氣組分的比例也越高。 ——《科技日報》

我國發現調控水稻莖稈基部節長度的新基因

近日, 中國科學院李來庚研究組與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楊遠柱團隊合作, 發現了一個新的特異調控水稻莖稈基部節長度的基因。 該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稈性狀、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積水稻產量方面顯示了重要的應用價值。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 SV14是一個在水稻育種上被廣泛應用的溫敏不育系, 它的莖稈基部節間顯著縮短, 顯示良好的抗倒伏能力。 專家表示, 這些品種在大面積種植中顯示出良好的高產、穩產、廣適等特性。

——《中國科學報》

新進展

最新發現:一“圖”在手 找回失落的番茄美味

近日, 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團隊, 首次利用多重組學大資料分析, 揭示了“世界第一果”番茄在馴化和育種過程中營養和風味物質發生的變化, 及其調控位點,為番茄果實風味、營養物質的遺傳調控和全基因組設計育種提供了路線圖。相關科研論文發表在《細胞》上。據瞭解,自2004年起,黃三文帶領科研團隊積極參與番茄基因組測序任務。經過10餘年的潛心研究,廣泛收集了全球600多份不同類型的番茄種質資源,並開展了多組學分析,產生了約7Tb的原始序列資料,資料分析獲得了2600萬個基因組變異位點、3萬多個基因的表達量和980種果實代謝物的群體多組學資料,構建了全球最大園藝作物組學資料庫。——《科技日報》

科學家破解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近日,日本重工業企業IHI和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向媒體公開了計畫2020年實現實用化的海流發電驗證機“KAIRYU”。據悉,雙方將於8月在日本鹿兒島縣口之島海域安裝全球首台輸出功率100千瓦級的海流發電裝置,利用日本近海平穩的海流進行實證試驗。IHI的橫濱事業所公開的驗證機為長約20米的方形,在兩端呈圓筒形部分的前端安裝有直徑11米的扇葉。發電機通過線纜系留在海底重物上,在海中呈浮游狀態,依靠海流推動扇葉旋轉發電。通過海底線纜向地面電網送電。——中新網

新看點

科學家竟拍到紐西蘭海底火山噴發

近日,一篇《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是如何首次發現該火山噴發的,且討論了研究一座正在海底噴發的火山的巨大挑戰。實際上,科學家們只有在海面上漂浮了大量的碎片時,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在材料于海表大量聚集後,研究人員們預計會看到一場“令人難以置信的暴力畫面”,於是當他們把觀察設備送入海底的時候,才記錄下了這份難得的視頻資料。——環球網

人類首次利用遙遠類星體探測宇宙形成歷史

1月10日,世界最大星系巡天eBOSS國際科學合作組發佈了最新宇宙學研究結果:通過觀測距離我們68億光年到105億光年之間宇宙深處類星體的空間分佈,發現了顯著的紅移畸變信號。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利用遙遠的類星體探測宇宙的結構形成歷史。中國科學家在其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該結果是繼2017年5月eBOSS合作組首次利用類星體發現顯著的重子聲波振盪信號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對後續的暗能量及引力性質等宇宙學前沿課題研究有重要意義。——人民網

中巴考察船施放地震儀

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抵達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中國、巴基斯坦兩國首次在北印度洋聯合進行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全面展開。——《科技日報》

及其調控位點,為番茄果實風味、營養物質的遺傳調控和全基因組設計育種提供了路線圖。相關科研論文發表在《細胞》上。據瞭解,自2004年起,黃三文帶領科研團隊積極參與番茄基因組測序任務。經過10餘年的潛心研究,廣泛收集了全球600多份不同類型的番茄種質資源,並開展了多組學分析,產生了約7Tb的原始序列資料,資料分析獲得了2600萬個基因組變異位點、3萬多個基因的表達量和980種果實代謝物的群體多組學資料,構建了全球最大園藝作物組學資料庫。——《科技日報》

科學家破解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近日,日本重工業企業IHI和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向媒體公開了計畫2020年實現實用化的海流發電驗證機“KAIRYU”。據悉,雙方將於8月在日本鹿兒島縣口之島海域安裝全球首台輸出功率100千瓦級的海流發電裝置,利用日本近海平穩的海流進行實證試驗。IHI的橫濱事業所公開的驗證機為長約20米的方形,在兩端呈圓筒形部分的前端安裝有直徑11米的扇葉。發電機通過線纜系留在海底重物上,在海中呈浮游狀態,依靠海流推動扇葉旋轉發電。通過海底線纜向地面電網送電。——中新網

新看點

科學家竟拍到紐西蘭海底火山噴發

近日,一篇《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的新論文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是如何首次發現該火山噴發的,且討論了研究一座正在海底噴發的火山的巨大挑戰。實際上,科學家們只有在海面上漂浮了大量的碎片時,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在材料于海表大量聚集後,研究人員們預計會看到一場“令人難以置信的暴力畫面”,於是當他們把觀察設備送入海底的時候,才記錄下了這份難得的視頻資料。——環球網

人類首次利用遙遠類星體探測宇宙形成歷史

1月10日,世界最大星系巡天eBOSS國際科學合作組發佈了最新宇宙學研究結果:通過觀測距離我們68億光年到105億光年之間宇宙深處類星體的空間分佈,發現了顯著的紅移畸變信號。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利用遙遠的類星體探測宇宙的結構形成歷史。中國科學家在其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該結果是繼2017年5月eBOSS合作組首次利用類星體發現顯著的重子聲波振盪信號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對後續的暗能量及引力性質等宇宙學前沿課題研究有重要意義。——人民網

中巴考察船施放地震儀

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抵達北印度洋莫克蘭海溝目標海域,中國、巴基斯坦兩國首次在北印度洋聯合進行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全面展開。——《科技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