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楊永信們玩壞了的電療,曾經也差點拿下諾貝爾獎

1 月 10 日, 據美媒 NBC 的報導, 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助理教授 Casey Halpern 宣佈他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老鼠和人體大腦中的電信號, 發現使用電脈衝刺激大腦特定部分時能夠抑制刺激成癮的衝動行為, 比如暴食症、賭癮等。

▲天天吃雞, 你上癮了!

電刺激抑制成癮?加上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與行為障礙, 這難道意味著「雷電法王」楊永信要被成功洗白, 名正言順地進行他的「電療」?

但是先等等, 這些年被楊永信等人「普及」並且妖魔化的電休克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真的就是一個邪惡的技術麼?「楊教授們」又是怎樣「掌控雷電」的?

電療簡史

(前方高能, 下文中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 )

早在 16 世紀, 瑞士內科醫師 Paracelsus 就發現口服樟腦引發的癲癇/抽搐可以用來治療精神疾病, 但是這背後的原理到底是怎樣基本還處於瞎猜的狀態。

期間治療精神病的手段也是千奇百怪, 比如用鴉片、放血, 甚至是把人大腦中主管情緒的前額葉攪碎的「冰錐療法」(Ice Pick Lobotomy)。

直到上世紀初, 人們才發現癲癇不會和許多精神疾病同時發作(這也是電擊引發抽搐來治療精神疾病的理論來源)。

於是在 1934 年, 科學家再次將目光投回癲癇減輕精神病症狀上。 匈牙利神經精神病學家 Ladislas J. Meduna 用樟腦油引發的癲癇成功治好了一例 4 年的緊張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 之後他使用一種在誘發癲癇上更可靠的藥劑卡地阿唑(Metrazol)治療了 100 多名精神分裂患者。

然而這種更可靠的藥劑在誘發癲癇的過程中會讓患者感受到恐懼, 甚至醫生和護士需要追著患者喂藥。

當然看到藥物治療有這種缺陷, 人們便著手尋找更「人道」的治療方法——電擊:用電流刺激腦部以誘發癲癇, 這樣比藥物直接更有效。

於是在動物身上做過實驗之後, 1938 年義大利精神病醫師 Ugo Cerletti 和 Lucio Bini 便將這項技術應用到了人身上。

第一名男患者是一個在羅馬街頭找到的時常妄想且胡言亂語的人。 在第一次電療的過程中, 癲癇被順利誘發了, 而在患者清醒之後, 甚至邏輯清晰地罵起了人。 。 。

此外, 電擊還有一個積極的副作用:逆行性遺忘(Retrograde Amnesia), 也就是因為這個副作用, 患者不會記起治療的過程以及難受的感覺。 於是,電療迅速取代了藥物並開始普及,而 Ugo Cerletti 和 Lucio Bini 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獎提名。

之後,電療經過了一系列的改良,比如 20 世紀 40 年代至 50 年代初無抽搐式電休克治療(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的出現,將肌肉鬆弛劑(Muscle Relaxant)和短效麻醉劑(Short-acting Anesthetic)引入了電療,以防止患者骨折和肌肉鬆弛劑可能引起的窒息感,「用戶體驗」得到提升。

自 2016 年 2 月起,美國的食藥監局 FDA 就已經考慮將電休克治療的安全性從 Class III(high risk)改成 Class II(low risk) 了;在我國,電休克治療也是治療精神疾病的常用手段。所以說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實是有保障的。

然而,為什麼電療在公眾心中的印象普遍還是負面的?

一個被妖魔化的技術

在最新的《黑鏡》第四季第六集中,一名被判死刑的黑人囚犯的意識被製作成了一個數位影像存放在了博物館裡,而這個數位影像的「工作」便是供遊客拉下電閘並受到無休止電刑的折磨。

▲截圖自:《黑鏡》第四季

事實上,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電療的過程都是上面這樣一種折磨人的存在。而這種印象其實一部分便是來源於「楊永信們」對於電療的亂用以及濫用:

正是因為受到電擊時病人會產生抽搐甚至是骨折,所以這種「療法」就被許多精神病醫院用來懲罰那些不聽話的病人。

而自上世紀 50 年代起國外媒體開始聚焦這些負面消息時,公眾對於電療的印象就開始急轉直下。在《飛躍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裡,電療便成了一個邪惡護士長手中的恐怖工具。

▲截圖自:《飛越瘋人院》

此後,電療更是被用在了同性戀的「掰直治療」上。《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裡滿臉笑容的護士或許是真的以為電療能「幫到」同性戀者吧。

▲當時的通行做法是:邊展示同性照片邊對ta們進行電擊,以期ta們對同性產生厭惡。圖自:《天鵝絨金礦》

時至今日,試圖用電擊來「矯正壞習慣」的錯誤做法仍在世界範圍內發生。

去年 4 月,據 BBC 報導,印尼一所小學的校長就要求 4 名學生輪流站在一塊通電的板子上,並在學生的額頭上放置感應片,讓電流通過學生的身體。而校長事後更是辯稱電療有助學生左右腦平衡,這樣他們就不會搗蛋了。

說到底,以上這些瘋狂的行為並不是真的為了用電擊引發癲癇來治療精神疾病,而是純粹為了帶來肉體上的痛苦讓「患者」在精神上產生恐懼並最終屈服。

「楊永信們」的做法不僅造就了一段黑暗的歷史,更妖魔化了一個本用來治病救人的技術。

GEEK君有話說

像有無數個針紮了進去,每一個細胞都在疼。

那時候,眼前就像電視機的雪花一樣,已經看不清楚了。

就像是那種特別高頻率震動的小錘子,一下下打著我的太陽穴,痛不欲生。

......

儘管經過多年的改良與發展,如今的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上都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成為了重度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最後一道防線,然而只需要幾位醫學狂人加上幾句親身經歷者的證詞,之前一切正面的公眾形象都將不復存在。相反,關於電療的爭議或許則將長期存在下去。

於是,電療迅速取代了藥物並開始普及,而 Ugo Cerletti 和 Lucio Bini 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獎提名。

之後,電療經過了一系列的改良,比如 20 世紀 40 年代至 50 年代初無抽搐式電休克治療(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的出現,將肌肉鬆弛劑(Muscle Relaxant)和短效麻醉劑(Short-acting Anesthetic)引入了電療,以防止患者骨折和肌肉鬆弛劑可能引起的窒息感,「用戶體驗」得到提升。

自 2016 年 2 月起,美國的食藥監局 FDA 就已經考慮將電休克治療的安全性從 Class III(high risk)改成 Class II(low risk) 了;在我國,電休克治療也是治療精神疾病的常用手段。所以說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實是有保障的。

然而,為什麼電療在公眾心中的印象普遍還是負面的?

一個被妖魔化的技術

在最新的《黑鏡》第四季第六集中,一名被判死刑的黑人囚犯的意識被製作成了一個數位影像存放在了博物館裡,而這個數位影像的「工作」便是供遊客拉下電閘並受到無休止電刑的折磨。

▲截圖自:《黑鏡》第四季

事實上,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電療的過程都是上面這樣一種折磨人的存在。而這種印象其實一部分便是來源於「楊永信們」對於電療的亂用以及濫用:

正是因為受到電擊時病人會產生抽搐甚至是骨折,所以這種「療法」就被許多精神病醫院用來懲罰那些不聽話的病人。

而自上世紀 50 年代起國外媒體開始聚焦這些負面消息時,公眾對於電療的印象就開始急轉直下。在《飛躍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裡,電療便成了一個邪惡護士長手中的恐怖工具。

▲截圖自:《飛越瘋人院》

此後,電療更是被用在了同性戀的「掰直治療」上。《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裡滿臉笑容的護士或許是真的以為電療能「幫到」同性戀者吧。

▲當時的通行做法是:邊展示同性照片邊對ta們進行電擊,以期ta們對同性產生厭惡。圖自:《天鵝絨金礦》

時至今日,試圖用電擊來「矯正壞習慣」的錯誤做法仍在世界範圍內發生。

去年 4 月,據 BBC 報導,印尼一所小學的校長就要求 4 名學生輪流站在一塊通電的板子上,並在學生的額頭上放置感應片,讓電流通過學生的身體。而校長事後更是辯稱電療有助學生左右腦平衡,這樣他們就不會搗蛋了。

說到底,以上這些瘋狂的行為並不是真的為了用電擊引發癲癇來治療精神疾病,而是純粹為了帶來肉體上的痛苦讓「患者」在精神上產生恐懼並最終屈服。

「楊永信們」的做法不僅造就了一段黑暗的歷史,更妖魔化了一個本用來治病救人的技術。

GEEK君有話說

像有無數個針紮了進去,每一個細胞都在疼。

那時候,眼前就像電視機的雪花一樣,已經看不清楚了。

就像是那種特別高頻率震動的小錘子,一下下打著我的太陽穴,痛不欲生。

......

儘管經過多年的改良與發展,如今的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上都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成為了重度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最後一道防線,然而只需要幾位醫學狂人加上幾句親身經歷者的證詞,之前一切正面的公眾形象都將不復存在。相反,關於電療的爭議或許則將長期存在下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