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學術論文寫作經驗心得分享

要說有套路, 我理解就兩條:

第一、確保寫的是自己熱愛和自豪的作品。 這點最難。 第二、寫的時候, 確保邏輯清晰, 環環相扣, 滴水不漏。

其中第二點可以具體一點說:

1.用最簡單的單詞。

2.確保每句話短而平實。 儘量不用從句。 3.不用被動語態, 避免虛擬語氣。

4.每句話都是必須的, 刪減之後邏輯就斷了。 (滴水不漏)

5.每句話都是因為上一句話而存在。 (環環相扣)

西方的學術環境到生活環境都很講“道理”。 不要說學術論文, 就連美國小學生上課發言, 都說得頭頭是道——不講究結論一定要正確, 但講究邏輯推理要嚴謹。 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就能體會到這種風氣的源頭——今天整個西方社會體系, 都是在教權和世俗權力鬥爭和平衡之後的結果。 當年鬥爭的武器就是“講道理”——比如《社會契約論》——更具體的可以看看《The Story of Mankind》。 另一個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是西方論壇上的討論以幽默(簡短有力的邏輯)為榮,

嗓門兒一大你就輸了。 上述幾個例子, 幫助大家瞭解閱讀論文的人的心態。

第一點就很難了。 我記得多年前沈向陽有一次在演講前問大家“在座的研究生同學裡哪些是為了做出出色的研究而來讀研究生的?”舉手者寥寥。 那還是在2000年代初期的時候, 距離80年代90年代公務員紛紛“下海”不久, 整個社會的進取氣氛還比較強。

我自己的經歷大致如下, 供參考。 我讀博士的時候也跟風奮力發論文, 發了十幾篇, 都不入流。 痛定思痛, 專心了兩年, 做了一個跨界的研究“用機器學習學習三維人體動作規律以支持自動合成三維動畫”。 最後就一篇拿得出手文章, 讓我有幸去了一家美國大廠。

在大廠沒有發論文的壓力,

但是還是決定針對業務專注做一系列研究。 發表的論文數量很少, 但是平均每篇引用數量高了(也是跨界的工作:跨工業界和學術界)。 這些論文在當時對我沒有好處, 但是後來申請美國綠卡的時候, 成了很重要的證明材料, 幫我4個月拿下綠卡。

我最近的工作是一個叫Peacock的大規模機器學習系統, 是一件比較實際的工作, 實際使用在重要的業務上。 因為當時身在管理崗位, 寫論文技法也生疏了, 所以論文是我的一位教授師弟寫的。 他和我同門, 寫作技法也完全符合上面總結的幾點, 他執行得比我專業得多、也好得多。 同時他和我同研究方向多年, 對這件事情是非常有熱情的。

上述第一點更多的是和自己內心的戰鬥——隨大流還是做自己。 練得是內功, 有點兒像“武德”。 第二點是技法, 外功, “武術”。 我對自己要求不高——能做好其中任何一點, 也就自個兒偷著樂了。

本文整理自網路, 僅供大家參考。 想要進行論文查重同學, 可以去Paperfree進行論文查重,準確率也是可以保證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