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芬蘭並非教育烏托邦:對話芬蘭先鋒教師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參與協辦的2017杭州名師名校長論壇上, 一位體型瘦高的年輕演講者正操著一口略帶口音的英語做開場白。

台下坐著來自中國各地的老師和校長, 大家認真地聽著——畢竟講者來自芬蘭, 一個講述教育神話的國度。

“在座的各位可能都聽說芬蘭的教育非常出色。 但我想說, 我們的教育系統其實也有很多問題, 和你們的沒那麼不同。 "

演講者名叫Pekka Peura。 有著10年高中數學與物理教齡的他, 習慣自稱是一名教育駭客。 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 對於初次接觸的中國教育同行, 他幾乎當起了芬蘭教育的發言人。

“芬蘭的教育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芬蘭有什麼經驗是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芬蘭到底有沒有私立學校?”......

“大家都覺得芬蘭教育世界領先, 這個結論來自於哪?PISA測試。 但我們要知道, PISA測試看的只是平均水準而已”, Pekka認真地說道。 “在芬蘭, 我們同樣需要對學校來一場集體的重新想像。

改變芬蘭的教育, 是Pekka的夢想。 個性化學習是他的信仰, 也是他努力推動教育變革的工具。 在過去8年, 他試圖研發出一套個性化教學模式。 經過幾年的打磨, 4年前他開始在自己的課堂裡實驗這套模式。 最近幾年, 他每年都在芬蘭和世界各地到處跑, 給老師做講座。 7周前, 他剛剛創辦了自己的線上創新高中。

Startup High School

參訪學校、做工作坊、上公開課…..在幾天的交流過程中, Pekka發現不同的中國老師、校長和學者對於芬蘭教育有著類似的好奇、疑問與迷思。 作為Pekka首次中國之行的邀請方,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將Pekka在多個場合的分享提煉成了一個系列問答, 讓來自芬蘭教育一線的先鋒老師, 帶我們窺一窺真實的芬蘭教育。

LIFE教育創新 x Pekka Peura

問:芬蘭教育被全球視為教育典範, 你怎麼看?

答:在解讀PISA測試的結果時, 我們要記住, 它顯示的只是一個整體的平均值。 芬蘭之所以在PISA測試中名列前茅, 其實是因為兩個原因。 首先, 相比其他國家, 芬蘭有更多處於平均水準的學生, 而這個平均水準可能比其他國家稍高一些, 雖然“好學生”在芬蘭所占的比例其實要低於其他國家或地區, 比如上海;第二, 相比很多國家, 芬蘭的“好學生”與“差學生”之間的差距要更小, 雖然這個差距本身其實並不小。 比如, 在數學學科, 最好的學生與最差的學生之間有高達7個學年的學習差距。

在我看來, 芬蘭的教育系統如果從教的層面來看, 確實很好, 但從學的層面來看, 就不一定了。 芬蘭的基礎教育比較均衡, 但我們沒有特別突出的好學校。 處於中間水準的學生占的比例比較大, 好學生和差學生並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教師和學習資源。

在這次的差異教育論壇上, 我瞭解到了瑞典的知識學校和美國的Thrive學校。 他們在做的事情, 其實要比我們更超前, 可以說超前了20年。

問:與其他國家相比, 芬蘭的教育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答:芬蘭所有中小學都是公立的, 每個孩子上學都是免費的。 國家沒有設立任何統一的中小學標準化考試, 只有高中畢業後的統考, 不過只有近一半的學生需要參加, 因為另一半的學生在初中畢業時就已分流去讀職業高中了,不需要參加全國統考。

芬蘭課堂

芬蘭沒有任何對老師和校長的考核。老師享有絕對的教學自主權,怎麼教完全由老師說了算,所以老師很有教學動力。不過,這樣也帶來了一個弊端:教師之間很難合作,因為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對於校長來說,這對學校管理也構成了一個問題,因為很難在教師之間形成共識。所以,教師在個體層面享有的教學靈活性反而令學校在整體層面缺乏管理的靈活性,比較僵硬,不利於學校的創新。所以,芬蘭現在在宣導教師之間的合作式教學,希望形成教學協作共同體,以此來改善整個學校體系。

問:芬蘭老師擁有完全的教學自主權,又沒有任何考核,那如何保障老師的教學品質呢?

答:在芬蘭,當老師的准入門檻很高。如果你想進小學當全科老師(classroom teacher),就必須要有教育專業的碩士學位,想進初中或高中當學科老師(subject teacher),就必須要有相應學科的碩士學位。培養小學老師的師範專業錄取率低於10%,比醫學專業還要低。換句話說,在芬蘭,當小學老師要比當醫生更難。

芬蘭課堂

在芬蘭,一個人一旦當上了老師,便是一輩子的事情。除非是出現醉酒上課等嚴重問題,否則老師永遠不會被解雇,包括校長也沒有這個權利。此外,整個社會對於老師這個職業非常信任,沒有所謂的“差老師”。對我們來說,說某個老師教得差是一個文化禁忌。

問:看來在芬蘭,最優秀的人才可以當老師。不過,你對於目前的教學狀況還是不滿意,想要去改變它,為什麼?

答:芬蘭有很多願意去做教學創新的老師,但大部分老師還是在使用傳統的方式,在教學時使用考試,雖然他們根本不需要這樣做。我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所有人對教育、對學校有一個集體的想像。我們一致認為,學校就應該是有考試的,學生就應該是這樣去學習的。這阻礙了課堂的改變,不利於學生的學習。

要促使變革發生,我們就必須拋棄自己對於學校、對於學習原本的想像。只有當足夠多的老師對學校有了新的集體想像,並做出相應的行動,學校教育的文化才會改變。

問:那你理想中的教育是什麼樣的?作為一名老師,你又如何實現這個理想呢?

答:我希望我們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去因材施教,能夠讓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學習的機會。個性化學習可以説明我們實現這個目標。

在芬蘭,我們研發出了一套個性化學習的模式(見下圖),通過關注學生、教師和課堂這三個要素,來實現個性化學習。首先,在學生層面,最重要的是要有學習動力(motivation),而要最好地激發這種學習動力,有四個方面需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自步學習(self-paced learning)、自我調節能力(self-regulation)和自主性(autonomy)。其中,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最為重要。學習要發生,就必須是在現有水準和潛在發展水準之間的區域進行。

芬蘭個性化學習模式

在老師層面,我們要充分運用各種工具和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我本人最常使用兩個工具:學習目標(learning objectives)和學習回饋(feedback)。

在課堂層面,最重要的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式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同一間教室裡的學生千差萬別,這種差異性為合作式學習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以充分運用同伴和社會資源。

問: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你是怎麼在自己的課堂裡做個性化學習的?

答:在我的課堂裡,學生需要自行組成小組,每組大約2-5人。因為芬蘭高中的課程是以7周為一個單元,所以小組一旦確定下來,就會持續7周,課程單元結束後才可以換組。

Pekka Peura在給杭州中學高一學生上一堂物理公開課,學生按小組學習

開始上課後,學生需要結合我在課前提供的課程材料和資源,在小組裡自學。我不給整個班級上課,只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幫助。他們在自學過程中會使用我設計的一個學習工具(見下圖)。

Pekka Peura設計的學習目標與回饋表

這個表格有三欄,從左到右分別是:學習目標、學生自評、自評標準。比如,學生要學習向量這個概念,表格中就會有100個小的關於向量的學習目標,這些小目標是不斷進階的。每當學生完成了一個學習目標,他或她就需要根據自評標準裡的5個等級,對自己學習的效果進行判斷,是“完全掌握,可以教別人”、“掌握”、“部分掌握”、“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練習才能掌握”,還是“超出我目前的學習範圍”。

學習目標與回饋表:一個5人小組的自評

按照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學。有的學生到7周結束時會學到第60個學習目標,有的兩周就能學完7周的內容,這時候我會設計額外的學習目標給他們。有時,到了一定階段,他們也會主動放慢速度,為了不和小組的同伴相差太遠。到7周課程結束時,所有學生會給自己打個總分,這個分數一般就是他們在這門課的成績。

問:你基本放棄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這種做法是否太大膽?

答:評價是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教學元素。我認為,作為一名老師,你的評價方式需要體現你的價值觀。對我來說,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説明學生更好地去學習。

確實,學生的自評只是他們的自我感覺(feelings),不一定代表他們的真實水準,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假像(illusion)。我的目的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最理想的狀態是他們能夠為自己設立學習目標,然後去學習,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取來自小組同伴與老師的回饋,最終做出自評。

老師打分與學生實際水準的比較

另一方面,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就客觀、科學了?上圖來自于芬蘭的一項調查,展示了老師打分與學生實際水準的相符程度,其中縱軸是老師的打分,5分及格分,10分滿分,橫軸是學生實際水準的分佈。可以看到,某些得5分的學生其實在實際水準上要高於某些得10分的學生。

問:如果你的課堂裡有一個學生,對你列舉的一些學習目標沒有興趣,不想學,你會怎麼辦?

答:這很正常,不可能所有人都對所有的知識點感興趣。而且,一個人不可能學會所有的東西,一名學生不一定要學會所有學科內容。只要學生有他或她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圍繞著那件事情去持續學習,就夠了。作為學科老師,我可以允許他不學。

問:你的個性化教學方式成效如何?

答: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它的成效。但我們做過一次調查,在使用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中,有85%的學生表示願意繼續下去,剩下的15%選擇回到傳統的學習方式,參加考試。

問:聽說你最近創辦了一所線上的創新高中,可否具體介紹一下?

答:Startup High School (“創”高中)7個星期前才正式創辦,現在還處於試運行階段。學校的目標是培養有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創造者。今年秋季,學校從10所芬蘭高中招收了第一屆的100名學生,老師只有一名,就是我。我的目標是做到1000名學生只需要1名老師。

在芬蘭,高中生必須在高中三年修滿75門課(courses),其中50門是必修的,另外25門及以上的課是選修。Startup High School現在提供了三門可以選修的線上課程:如何將想法變成現實、如何思考、如何有計劃地行動。這三門線上課程是我基於對芬蘭25位優秀企業家所做的訪談研發出來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Startup High School的課程基於對25位優秀芬蘭企業家的訪談

Startup High School的線上平臺未來會向芬蘭所有高中生開放,讓芬蘭每一所高中都成為“創”高中。我們現在還沒有實體校園,但有機會的話,未來會考慮。

問:對於中國教育同行,你有什麼想說的?

答:這次,我有幸在杭州旁聽了天長小學老師的科學課,還在北京參觀了北大附。如果把它們擱到芬蘭,會是非常好的科學課和非常好的高中。你們其實已經在做很多很好的探索,令我這個芬蘭老師很羡慕。我的建議是,不要試圖複製芬蘭,相信自己,繼續走你們自己的道路就好。

在最後一天的學校參訪和工作坊結束後,我向Pekka提出可以帶他逛一逛北京。他卻告訴我他要回酒店大睡一覺,明天直奔機場。原來,時差和一場接一場的活動讓他嚴重睡眠不足。“只能下一次再來逛北京了,不對,下下一次”。他告訴我他三周後會應邀再來北京參會,不過只停留10個小時,因為首尾都有飛去其他國家的活動安排。“我喜歡和別人分享我關於教育的想法,”說到這,他略顯疲憊的臉上露出了近乎頑皮的笑容。

芬蘭的教育或許並不像我們想像地那樣神奇——它同樣面臨“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問題,同樣缺少特別好的學校,缺乏老師之間的合作與創新。芬蘭的教育或許也並不能給予我們任何可以直接借鑒的實際經驗——它的均衡與自由脫胎於它獨特的社會文化母體,任何複製與借鑒都需要慎重、再慎重。不過,一名一線教師對教育的那種熱情與認真,讓我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力量。即使當芬蘭不再蟬聯PISA排行榜,它依然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LIFE教育創新”,作者查敏。

因為另一半的學生在初中畢業時就已分流去讀職業高中了,不需要參加全國統考。

芬蘭課堂

芬蘭沒有任何對老師和校長的考核。老師享有絕對的教學自主權,怎麼教完全由老師說了算,所以老師很有教學動力。不過,這樣也帶來了一個弊端:教師之間很難合作,因為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對於校長來說,這對學校管理也構成了一個問題,因為很難在教師之間形成共識。所以,教師在個體層面享有的教學靈活性反而令學校在整體層面缺乏管理的靈活性,比較僵硬,不利於學校的創新。所以,芬蘭現在在宣導教師之間的合作式教學,希望形成教學協作共同體,以此來改善整個學校體系。

問:芬蘭老師擁有完全的教學自主權,又沒有任何考核,那如何保障老師的教學品質呢?

答:在芬蘭,當老師的准入門檻很高。如果你想進小學當全科老師(classroom teacher),就必須要有教育專業的碩士學位,想進初中或高中當學科老師(subject teacher),就必須要有相應學科的碩士學位。培養小學老師的師範專業錄取率低於10%,比醫學專業還要低。換句話說,在芬蘭,當小學老師要比當醫生更難。

芬蘭課堂

在芬蘭,一個人一旦當上了老師,便是一輩子的事情。除非是出現醉酒上課等嚴重問題,否則老師永遠不會被解雇,包括校長也沒有這個權利。此外,整個社會對於老師這個職業非常信任,沒有所謂的“差老師”。對我們來說,說某個老師教得差是一個文化禁忌。

問:看來在芬蘭,最優秀的人才可以當老師。不過,你對於目前的教學狀況還是不滿意,想要去改變它,為什麼?

答:芬蘭有很多願意去做教學創新的老師,但大部分老師還是在使用傳統的方式,在教學時使用考試,雖然他們根本不需要這樣做。我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所有人對教育、對學校有一個集體的想像。我們一致認為,學校就應該是有考試的,學生就應該是這樣去學習的。這阻礙了課堂的改變,不利於學生的學習。

要促使變革發生,我們就必須拋棄自己對於學校、對於學習原本的想像。只有當足夠多的老師對學校有了新的集體想像,並做出相應的行動,學校教育的文化才會改變。

問:那你理想中的教育是什麼樣的?作為一名老師,你又如何實現這個理想呢?

答:我希望我們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去因材施教,能夠讓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學習的機會。個性化學習可以説明我們實現這個目標。

在芬蘭,我們研發出了一套個性化學習的模式(見下圖),通過關注學生、教師和課堂這三個要素,來實現個性化學習。首先,在學生層面,最重要的是要有學習動力(motivation),而要最好地激發這種學習動力,有四個方面需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自步學習(self-paced learning)、自我調節能力(self-regulation)和自主性(autonomy)。其中,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最為重要。學習要發生,就必須是在現有水準和潛在發展水準之間的區域進行。

芬蘭個性化學習模式

在老師層面,我們要充分運用各種工具和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我本人最常使用兩個工具:學習目標(learning objectives)和學習回饋(feedback)。

在課堂層面,最重要的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式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同一間教室裡的學生千差萬別,這種差異性為合作式學習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以充分運用同伴和社會資源。

問: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你是怎麼在自己的課堂裡做個性化學習的?

答:在我的課堂裡,學生需要自行組成小組,每組大約2-5人。因為芬蘭高中的課程是以7周為一個單元,所以小組一旦確定下來,就會持續7周,課程單元結束後才可以換組。

Pekka Peura在給杭州中學高一學生上一堂物理公開課,學生按小組學習

開始上課後,學生需要結合我在課前提供的課程材料和資源,在小組裡自學。我不給整個班級上課,只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幫助。他們在自學過程中會使用我設計的一個學習工具(見下圖)。

Pekka Peura設計的學習目標與回饋表

這個表格有三欄,從左到右分別是:學習目標、學生自評、自評標準。比如,學生要學習向量這個概念,表格中就會有100個小的關於向量的學習目標,這些小目標是不斷進階的。每當學生完成了一個學習目標,他或她就需要根據自評標準裡的5個等級,對自己學習的效果進行判斷,是“完全掌握,可以教別人”、“掌握”、“部分掌握”、“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練習才能掌握”,還是“超出我目前的學習範圍”。

學習目標與回饋表:一個5人小組的自評

按照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學。有的學生到7周結束時會學到第60個學習目標,有的兩周就能學完7周的內容,這時候我會設計額外的學習目標給他們。有時,到了一定階段,他們也會主動放慢速度,為了不和小組的同伴相差太遠。到7周課程結束時,所有學生會給自己打個總分,這個分數一般就是他們在這門課的成績。

問:你基本放棄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這種做法是否太大膽?

答:評價是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教學元素。我認為,作為一名老師,你的評價方式需要體現你的價值觀。對我來說,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説明學生更好地去學習。

確實,學生的自評只是他們的自我感覺(feelings),不一定代表他們的真實水準,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假像(illusion)。我的目的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最理想的狀態是他們能夠為自己設立學習目標,然後去學習,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取來自小組同伴與老師的回饋,最終做出自評。

老師打分與學生實際水準的比較

另一方面,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就客觀、科學了?上圖來自于芬蘭的一項調查,展示了老師打分與學生實際水準的相符程度,其中縱軸是老師的打分,5分及格分,10分滿分,橫軸是學生實際水準的分佈。可以看到,某些得5分的學生其實在實際水準上要高於某些得10分的學生。

問:如果你的課堂裡有一個學生,對你列舉的一些學習目標沒有興趣,不想學,你會怎麼辦?

答:這很正常,不可能所有人都對所有的知識點感興趣。而且,一個人不可能學會所有的東西,一名學生不一定要學會所有學科內容。只要學生有他或她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圍繞著那件事情去持續學習,就夠了。作為學科老師,我可以允許他不學。

問:你的個性化教學方式成效如何?

答: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它的成效。但我們做過一次調查,在使用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中,有85%的學生表示願意繼續下去,剩下的15%選擇回到傳統的學習方式,參加考試。

問:聽說你最近創辦了一所線上的創新高中,可否具體介紹一下?

答:Startup High School (“創”高中)7個星期前才正式創辦,現在還處於試運行階段。學校的目標是培養有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創造者。今年秋季,學校從10所芬蘭高中招收了第一屆的100名學生,老師只有一名,就是我。我的目標是做到1000名學生只需要1名老師。

在芬蘭,高中生必須在高中三年修滿75門課(courses),其中50門是必修的,另外25門及以上的課是選修。Startup High School現在提供了三門可以選修的線上課程:如何將想法變成現實、如何思考、如何有計劃地行動。這三門線上課程是我基於對芬蘭25位優秀企業家所做的訪談研發出來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Startup High School的課程基於對25位優秀芬蘭企業家的訪談

Startup High School的線上平臺未來會向芬蘭所有高中生開放,讓芬蘭每一所高中都成為“創”高中。我們現在還沒有實體校園,但有機會的話,未來會考慮。

問:對於中國教育同行,你有什麼想說的?

答:這次,我有幸在杭州旁聽了天長小學老師的科學課,還在北京參觀了北大附。如果把它們擱到芬蘭,會是非常好的科學課和非常好的高中。你們其實已經在做很多很好的探索,令我這個芬蘭老師很羡慕。我的建議是,不要試圖複製芬蘭,相信自己,繼續走你們自己的道路就好。

在最後一天的學校參訪和工作坊結束後,我向Pekka提出可以帶他逛一逛北京。他卻告訴我他要回酒店大睡一覺,明天直奔機場。原來,時差和一場接一場的活動讓他嚴重睡眠不足。“只能下一次再來逛北京了,不對,下下一次”。他告訴我他三周後會應邀再來北京參會,不過只停留10個小時,因為首尾都有飛去其他國家的活動安排。“我喜歡和別人分享我關於教育的想法,”說到這,他略顯疲憊的臉上露出了近乎頑皮的笑容。

芬蘭的教育或許並不像我們想像地那樣神奇——它同樣面臨“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問題,同樣缺少特別好的學校,缺乏老師之間的合作與創新。芬蘭的教育或許也並不能給予我們任何可以直接借鑒的實際經驗——它的均衡與自由脫胎於它獨特的社會文化母體,任何複製與借鑒都需要慎重、再慎重。不過,一名一線教師對教育的那種熱情與認真,讓我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力量。即使當芬蘭不再蟬聯PISA排行榜,它依然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LIFE教育創新”,作者查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