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6%的傳統文娛人才遷徙互聯網背後:國產電影最大的敵人不是進口片,而是線上娛樂

當傳統文娛人才都開始向互聯網遷徙的時候, 國產電影還把進口片當做自己最大的敵人?

文丨于華東

1、在連續長達77天的時間裡, 國產片只能拿到一天的票房冠軍。

2、表面上看, 國產電影是被進口片碾壓, 實際上, 是整個電影市場都在走向疲軟。

3、電影產業的主要矛盾以網劇、短視頻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化的線上娛樂消費的衝擊, 而不是國產片與進口片的“內部矛盾”。

4、66%傳統文娛人才遷徙互聯網, 傳統影視行業的拐點和寒冬正式到來。

5、擠去泡沫勒緊褲腰帶, 傳統影視需要融合互聯網基因, 並用差異化和高品質化的定位來對抗其他娛樂消費替代品。

食物鏈:互聯網娛樂>進口片>國產片

儘管進口片《攻殼機動隊》上映後口碑和票房均反響平平, 但依然領跑單日票房冠軍。 與其同日上映的7部國產片中, 票房最高的竟然是《一念無明》, 首周3天票房僅380萬。

再往前數,

今年3月延續了2月的頹勢, 大盤僅收33.7億環比下降3.6億(-10%), 服務費的加持也是於事無補, 這個鍋也只能是國產片來背了。

3月的國產片冠軍《歡樂喜劇人》在月內只收下了6500萬, 比起五年前銀幕數只有現在五分之一的情況下, 2012年三月國產冠軍《桃姐》的6800萬還要少, 除了慘不忍睹也沒別的貼切形容詞了。

而在進口片統治了49天日冠之後, 國產新片《嫌疑人X的獻身》終於在三月的最後一天重奪這一席位, 可惜好景不長, 翌日愚人節隨即被次周的《金剛》奪回。 隨後又再展開好萊塢的壟斷, 目前是《攻殼》, 接下來就是《速度與激情8》, 下次國產片可以拿下日冠估計要等到五一檔的新片了。 也就是說, 在這連續長達77天的時間裡, 國產片只拿到了一天的票房冠軍。

表面上看, 國產電影是被進口片碾壓, 實際上, 整個電影市場也在走向疲軟。

今年第一季度累計票房143.4億, 跟去年同期的144.7億相比下降了1.7%。 扣除服務費之後的分賬票房跌幅在6.5%左右, 這還是在2月期間的春節檔出現大幅增長的基礎上。

再往前數,

2016全年總票房457億, 僅僅比去年的440億增長了3%, 這還是在銀幕數比去年新增30%的情況下。 中國電影票房告別了連續10多年的30%增長速度, 回到平緩的個位數增長時代。 甚至2017年出現負增長也是大概率事件!

中國電影市場迎來拐點早已就是不爭的事實!

前幾年的暑期檔受“國產保護月”的庇佑, 沒有進口大片的競爭, 市場異常火爆, 但那時的電影市場吃的是院線增長和新增觀眾的紅利。 在去年, 終於到了臨界點, 人口紅利消失。 據統計, 2016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全國總票房為124.29億元, 與2015年暑期檔三個月的總票房124.31億元基本持平, 但增幅已創下近年來新低。

以往我們都以為好萊塢大片是洪水猛獸, 是國內電影的最大敵人。 其實, 當下整個電影產業面對的“大魔王”, 是互聯網所帶來的新的娛樂方式。 而國產片與進口片的票房之爭, 卻成了電影市場的內部矛盾。

就像當時的美蘇聯手對抗希特勒,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鬥爭反而變成了內部矛盾, 更大外部敵人變成了法西斯。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每個人都有選擇不看電影的權利, 並不是院線數在增長,人流量就一定會上去。

現在全球電影都在受到新形勢的娛樂方式的衝擊,例如更便捷、更便宜、更刺激的直播、網劇、網大、遊戲、短視頻等等。最起碼北美票房已經開始停滯了。

有資料表明,電影觀眾是以女性為主。那麼,男性觀眾都去哪了?

相當一部分去玩直播了。

2016年,除了直播,網路劇和網路大電影行業也同時爆發。網路大電影可以說是大大填補了院線電影B級片的空白,它們用更刺激更重口味的風格,吸引了眾多男性付費用戶。這也對電影消費產生了巨大的替代作用。

加上在未來,電影又會遭遇VR(虛擬實境)等新形式的娛樂方式替代。年輕人社交只要有更方便的去處,都會是電影的替代品。

一部電影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影片,而是要直接跟觀眾的閑余時間競爭,一旦年輕人養成了不去電影院的習慣,對於整個電影市場,將會非常恐怖。

就好像年輕人拋棄了報紙、電臺,甚至是電視和KTV等娛樂方式,自然就湧向了新興的直播等領域,如果沒有高品質的影片,他們便再也不會回來。如果一定還要靠限制引進片來保護國產電影,首先傷害的是實體經濟,電影院就會迎來倒閉潮!

66%的傳統文娛人才遷徙互聯網,除了高薪,還有自由和光明

用戶的方向,就是市場的導向。當傳統影視的觀眾更多地去擁抱線上娛樂,互聯網自然就迎來了黃金期,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薪酬和人才流動。

據娛論派聯合脈脈調查發佈的薪酬報告顯示,無論工作年限處於哪個時間段,互聯網薪資均高於傳統公司,“壕氣”背後也是發展勢頭上的更勝一籌。(報告將文娛產業主要分為以光線傳媒、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為代表的傳統公司,和以阿裡影業、愛奇藝、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

如今,文娛人才進行職業規劃時,首先會在以內容生產為主體的傳統公司,和以平臺為主的互聯網公司中做取捨,人才的流動也直觀反映了兩個領域的動態嬗變。

互聯網的流入流出主要都是在域內,向傳統媒體方向流入的不多。但傳統公司人才向互聯網公司遷徙的趨勢比較明顯。在調查的5家傳統文娛公司中可以發現,人才流向排行前三公司的人數為56人,而這些人中有37人選擇了互聯網,占總數66%。

整個文娛產業中,無論是傳統人才還是互聯網文娛人才,都將阿裡影業和愛奇藝視為跳槽首選。

傳統行業人才之所以規模化向互聯網湧入,除了因為互聯網薪資的普遍偏高,更在於互聯網帶給影視行業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想像空間。

網路劇、網路綜藝、線上影院、網路大電影、移動直播,這些新興概念在短時間內出現便以蓬勃勢頭對傳統行業形成顛覆,人才從傳統行業向互聯網平臺的轉移,也是順勢而為的自我革新。

傳統行業人員流動是現今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興起使創造無數輝煌的廣電行業壓力十分巨大。

娛論派抽取了2015年至今廣電行業50人次的高層人事變動,發現外流人數占到36人,變動後傳統行業留存14人。外流人員中,電視臺方面占比達78%,央視離職情況最為突出,共13人先後離開,除導演哈文等3人以外,其餘10人均為主持人,包括觀眾熟知的趙普、張泉靈、郎永淳等,新聞主持人這個“減壽”的崗位尤其留不住常客。

在視頻網站的衝擊下,電視人才紛紛走出體制。湖南衛視“選秀教母”龍丹妮、《奔跑吧兄弟》總製片人俞杭英、《奔跑吧兄弟》總導演岑俊義、《中國好聲音》夏陳安、《挑戰主持人》馬東、《足球之夜》劉建宏、《爸爸去哪兒》謝滌葵、《天天向上》張一蓓、《快樂大本營》易驊、《超級女聲》王平、春晚哈文……隨隨便便就能列出一溜離開體制的電視人才。

馬東離開央視,加盟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業,而後憑藉欄目《奇葩說》,馬東離開愛奇藝,創立米未傳媒並出任CEO。米未傳媒成立僅5個月估值20億。

《奔跑吧兄弟》的總導演岑俊義創辦了樂禧文化,離開體制後的首秀是在樂視播出了一部網綜《單身戰爭》,由何炅擔任主持人。該網綜自上線開始,長期佔據網綜單日播放量榜首。

傳統行業從業人員大批流向新媒體這一現象已經清晰可見。據瞭解,某廣播電視集團人才流失趨勢由以往每年幾十人到2016年增長為100人以上。廣電也因此被冠上了“黃埔軍校”的美稱,似乎在源源不斷地為新媒體公司輸送人才。

新媒體公司在內容製作方面為傳統文娛人熟悉的領域,而且比廣電系自由,同時又是前景一片光明的產業,自然成為廣電人“走出去”的理由。

夢想、趨勢和薪資,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魚和熊掌不再是一道單選題。廣電成為新媒體的“黃埔軍校”,這其實是後體制時代的產物。

擠去泡沫勒緊腰帶,差異化+高品質化,傳統影視還是有救的!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去年電影產業低迷、票房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連光線這樣的龍頭企業都開始大規模裁員,無疑是對整個影視行業釋放了信號——寒冬來了。

影視產業的寒冬已至,一大筆走高的壞賬讓出品方壓力很大。在前幾年經歷了迅速擴張的影視公司,可能需要來壓縮人工成本了。

根據上述資料可見,傳統公司人才平均淨流入都為負值,崗位收縮明顯。而互聯網公司人才淨流入基本均為正值。

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合一集團和樂視影業,它們成為報告中所調查的十家主要公司中人才淨流失最高值的前兩家公司,合一集團的淨流失還高於樂視影業的7倍。

2016年4月,合一集團宣佈完成私有化交易,成為阿裡全資子公司,2017年3月,原優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業團隊,也被整合進阿裡影業中,資本運作推動合一集團成為阿裡大文娛板塊的一份子,解決了企業內部同業競爭等問題,也會帶來人力的大幅度瘦身。

而樂視生態面臨資本危機也帶來了裁員。賈躍亭於去年11月份致全體員工信中公開承認樂視正面臨“大公司病”,在急速擴張的背景下,資金鏈出現斷裂,到去年12月,樂視被爆裁員10%,網路上甚至還流傳出樂視公司員工排長隊辦理離職手續的圖片。

這幾年傳統經濟低迷,而電影市場一枝獨秀,讓大量熱錢開始湧入。但是電影產業如今也進入拐點。這樣人心惶惶的熱錢也不敢進了,一旦有虧損就會草木皆兵,迅速逃離,電影投資又不好找了。

當電影市場的拐點真的來臨,各大公司的裁員也是必然現象,電影公司的股價和市值將大大縮水。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影視龍頭股萬達院線、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較一年前的市值分別下跌55%、47%、35%,蒸發了780億、295億、195億,共計1270億。其它個股亦表現不佳,新文化、奧飛娛樂也均跌逾50%。

以後電影公司動輒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肯定不會有了,一些靠玩概念和玩資本的影視公司肯定玩不動了,面臨融資困難,甚至會倒閉,或者被收購。

所以,票房增速放緩、光線裁員、華誼減持等等,都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電影市場拐點帶來的一整個體系的“冷套餐”。各大影視公司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來迎接整個行業的全套探底。

所以奉勸電影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現金為王,趕緊融資。電影行業是一個需要資本的行業,而熱錢的離場,資金就會緊缺。所以大家要調低預期,有錢就拿,儲備好過冬的餘糧。

正如經緯投資的張穎所言:已經拿到至少1.5年現金的創始人們,恭喜你們;還沒融到的,極力加油提速降價,靈活處理以拿到錢為唯一目的;但還盲目樂觀的那些公司,你們在等死。不管是什麼行業,如果你能處理好增長和收支平衡,過了那個點,你就是贏家。

當電影產業的泡沫褪去,從業人員的“虛胖”也將得到控制,而接下來,就是留下精兵悍將,拼肌肉的時候了。電影公司之間,將迎來好內容的正面競爭,而不僅僅停留在資本遊戲。

公司的經營和投資的規則都是買漲不買跌,在形勢大好的牛市的時候,一定要快速擴大規模,進行投資佈局,但是一旦到了行業拐點的時候,就要迅速收縮,捂緊錢袋、壓縮成本、儲糧過冬。

在電影市場飛速上升的時候,影片供不應求,不少產品都是濫竽充數,各種圈IP、圈演員,火速開機上映的項目不勝枚舉,而現在,當整個市場增速放緩,各大公司就要告別這種“蘿蔔快了不洗泥”的廣撒網心態,需要精耕細作的耐心。在盛世之下與寒冬之時要清醒地保持不同的兩種心態,並不矛盾。

所以,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拐點並不用太過傷心。只有當市場趨於冷靜,霧霾散去,才看得清誰在裸奔。

只是,在這時,電影市場就會急待轉型,要麼真的是大投入、大特效,走好萊塢的路線,從輕工業轉向重工業;要麼就是把劇本的孵化做到盡善盡美。用差異化和高品質化的定位來對抗其他娛樂消費替代品。

此外,互聯網化是大勢所趨,要順勢而為而非故步自封。

通過以上的資料分析不難得出結論:文娛產業存在體制內向體制外的流動,在體制外公司中存在傳統內容公司向互聯網平臺遷徙的大趨勢。

儘管如此也不能否認,傳統文娛公司對人才依舊有強勁吸引力,依然是域內人才首選的流動方向,傳統文娛公司中,萬達影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在薪資和人才認可度方面,依舊保持不俗的資料表現。

人才流動受宏觀經濟、產業形勢、資本風向等多元因素的影響,無時無刻不在動態變化中,但無論風往哪個方向吹,優秀人才都在向最具潛力的公司彙聚,暗流湧動,生生不息。

傳統公司向互聯網的遷徙,不僅體現在人才的流動,也體現在了傳統公司業務佈局向互聯網的拓展。

例如去年6月,華誼兄弟宣佈8部網路大電影的拍攝計畫,同年7月,萬達院線2.8億美元全資收購時光網,宣佈進軍網路院線;而更多傳統一線電視劇公司如新麗傳媒、慈文傳媒、完美建信、正午陽光等也分別依託網劇爆款如《余罪》《老九門》《靈魂擺渡》《精絕古城》等搶灘互聯網。

騰訊領投快手3.5億美金融資;阿裡燒20億打造“大魚計畫”,扶植短視頻內容創業者…互聯網巨頭對短視頻的重金投入更是不言而喻。

去年中國票房增速的急劇下降,正是當下電影產業的各個方向都在急需轉型,而且集中爆發的原因所致。

這個時候,真正有內功的人才會活下來,甚至發展壯大。

正如易凱資本王冉所說:在經濟下行週期,如果你做好了準備,別人的“危”正是你的“機”。如果你有健康穩定的現金流和充足的現金儲備,有足夠強大的內外部運營體系和足夠好的人才積累,那麼你將迎來蓄勢待發、整合市場的黃金期。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郵件:285295690@qq.com

並不是院線數在增長,人流量就一定會上去。

現在全球電影都在受到新形勢的娛樂方式的衝擊,例如更便捷、更便宜、更刺激的直播、網劇、網大、遊戲、短視頻等等。最起碼北美票房已經開始停滯了。

有資料表明,電影觀眾是以女性為主。那麼,男性觀眾都去哪了?

相當一部分去玩直播了。

2016年,除了直播,網路劇和網路大電影行業也同時爆發。網路大電影可以說是大大填補了院線電影B級片的空白,它們用更刺激更重口味的風格,吸引了眾多男性付費用戶。這也對電影消費產生了巨大的替代作用。

加上在未來,電影又會遭遇VR(虛擬實境)等新形式的娛樂方式替代。年輕人社交只要有更方便的去處,都會是電影的替代品。

一部電影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影片,而是要直接跟觀眾的閑余時間競爭,一旦年輕人養成了不去電影院的習慣,對於整個電影市場,將會非常恐怖。

就好像年輕人拋棄了報紙、電臺,甚至是電視和KTV等娛樂方式,自然就湧向了新興的直播等領域,如果沒有高品質的影片,他們便再也不會回來。如果一定還要靠限制引進片來保護國產電影,首先傷害的是實體經濟,電影院就會迎來倒閉潮!

66%的傳統文娛人才遷徙互聯網,除了高薪,還有自由和光明

用戶的方向,就是市場的導向。當傳統影視的觀眾更多地去擁抱線上娛樂,互聯網自然就迎來了黃金期,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薪酬和人才流動。

據娛論派聯合脈脈調查發佈的薪酬報告顯示,無論工作年限處於哪個時間段,互聯網薪資均高於傳統公司,“壕氣”背後也是發展勢頭上的更勝一籌。(報告將文娛產業主要分為以光線傳媒、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為代表的傳統公司,和以阿裡影業、愛奇藝、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

如今,文娛人才進行職業規劃時,首先會在以內容生產為主體的傳統公司,和以平臺為主的互聯網公司中做取捨,人才的流動也直觀反映了兩個領域的動態嬗變。

互聯網的流入流出主要都是在域內,向傳統媒體方向流入的不多。但傳統公司人才向互聯網公司遷徙的趨勢比較明顯。在調查的5家傳統文娛公司中可以發現,人才流向排行前三公司的人數為56人,而這些人中有37人選擇了互聯網,占總數66%。

整個文娛產業中,無論是傳統人才還是互聯網文娛人才,都將阿裡影業和愛奇藝視為跳槽首選。

傳統行業人才之所以規模化向互聯網湧入,除了因為互聯網薪資的普遍偏高,更在於互聯網帶給影視行業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想像空間。

網路劇、網路綜藝、線上影院、網路大電影、移動直播,這些新興概念在短時間內出現便以蓬勃勢頭對傳統行業形成顛覆,人才從傳統行業向互聯網平臺的轉移,也是順勢而為的自我革新。

傳統行業人員流動是現今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興起使創造無數輝煌的廣電行業壓力十分巨大。

娛論派抽取了2015年至今廣電行業50人次的高層人事變動,發現外流人數占到36人,變動後傳統行業留存14人。外流人員中,電視臺方面占比達78%,央視離職情況最為突出,共13人先後離開,除導演哈文等3人以外,其餘10人均為主持人,包括觀眾熟知的趙普、張泉靈、郎永淳等,新聞主持人這個“減壽”的崗位尤其留不住常客。

在視頻網站的衝擊下,電視人才紛紛走出體制。湖南衛視“選秀教母”龍丹妮、《奔跑吧兄弟》總製片人俞杭英、《奔跑吧兄弟》總導演岑俊義、《中國好聲音》夏陳安、《挑戰主持人》馬東、《足球之夜》劉建宏、《爸爸去哪兒》謝滌葵、《天天向上》張一蓓、《快樂大本營》易驊、《超級女聲》王平、春晚哈文……隨隨便便就能列出一溜離開體制的電視人才。

馬東離開央視,加盟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業,而後憑藉欄目《奇葩說》,馬東離開愛奇藝,創立米未傳媒並出任CEO。米未傳媒成立僅5個月估值20億。

《奔跑吧兄弟》的總導演岑俊義創辦了樂禧文化,離開體制後的首秀是在樂視播出了一部網綜《單身戰爭》,由何炅擔任主持人。該網綜自上線開始,長期佔據網綜單日播放量榜首。

傳統行業從業人員大批流向新媒體這一現象已經清晰可見。據瞭解,某廣播電視集團人才流失趨勢由以往每年幾十人到2016年增長為100人以上。廣電也因此被冠上了“黃埔軍校”的美稱,似乎在源源不斷地為新媒體公司輸送人才。

新媒體公司在內容製作方面為傳統文娛人熟悉的領域,而且比廣電系自由,同時又是前景一片光明的產業,自然成為廣電人“走出去”的理由。

夢想、趨勢和薪資,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魚和熊掌不再是一道單選題。廣電成為新媒體的“黃埔軍校”,這其實是後體制時代的產物。

擠去泡沫勒緊腰帶,差異化+高品質化,傳統影視還是有救的!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去年電影產業低迷、票房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連光線這樣的龍頭企業都開始大規模裁員,無疑是對整個影視行業釋放了信號——寒冬來了。

影視產業的寒冬已至,一大筆走高的壞賬讓出品方壓力很大。在前幾年經歷了迅速擴張的影視公司,可能需要來壓縮人工成本了。

根據上述資料可見,傳統公司人才平均淨流入都為負值,崗位收縮明顯。而互聯網公司人才淨流入基本均為正值。

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合一集團和樂視影業,它們成為報告中所調查的十家主要公司中人才淨流失最高值的前兩家公司,合一集團的淨流失還高於樂視影業的7倍。

2016年4月,合一集團宣佈完成私有化交易,成為阿裡全資子公司,2017年3月,原優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業團隊,也被整合進阿裡影業中,資本運作推動合一集團成為阿裡大文娛板塊的一份子,解決了企業內部同業競爭等問題,也會帶來人力的大幅度瘦身。

而樂視生態面臨資本危機也帶來了裁員。賈躍亭於去年11月份致全體員工信中公開承認樂視正面臨“大公司病”,在急速擴張的背景下,資金鏈出現斷裂,到去年12月,樂視被爆裁員10%,網路上甚至還流傳出樂視公司員工排長隊辦理離職手續的圖片。

這幾年傳統經濟低迷,而電影市場一枝獨秀,讓大量熱錢開始湧入。但是電影產業如今也進入拐點。這樣人心惶惶的熱錢也不敢進了,一旦有虧損就會草木皆兵,迅速逃離,電影投資又不好找了。

當電影市場的拐點真的來臨,各大公司的裁員也是必然現象,電影公司的股價和市值將大大縮水。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影視龍頭股萬達院線、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較一年前的市值分別下跌55%、47%、35%,蒸發了780億、295億、195億,共計1270億。其它個股亦表現不佳,新文化、奧飛娛樂也均跌逾50%。

以後電影公司動輒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肯定不會有了,一些靠玩概念和玩資本的影視公司肯定玩不動了,面臨融資困難,甚至會倒閉,或者被收購。

所以,票房增速放緩、光線裁員、華誼減持等等,都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電影市場拐點帶來的一整個體系的“冷套餐”。各大影視公司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來迎接整個行業的全套探底。

所以奉勸電影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現金為王,趕緊融資。電影行業是一個需要資本的行業,而熱錢的離場,資金就會緊缺。所以大家要調低預期,有錢就拿,儲備好過冬的餘糧。

正如經緯投資的張穎所言:已經拿到至少1.5年現金的創始人們,恭喜你們;還沒融到的,極力加油提速降價,靈活處理以拿到錢為唯一目的;但還盲目樂觀的那些公司,你們在等死。不管是什麼行業,如果你能處理好增長和收支平衡,過了那個點,你就是贏家。

當電影產業的泡沫褪去,從業人員的“虛胖”也將得到控制,而接下來,就是留下精兵悍將,拼肌肉的時候了。電影公司之間,將迎來好內容的正面競爭,而不僅僅停留在資本遊戲。

公司的經營和投資的規則都是買漲不買跌,在形勢大好的牛市的時候,一定要快速擴大規模,進行投資佈局,但是一旦到了行業拐點的時候,就要迅速收縮,捂緊錢袋、壓縮成本、儲糧過冬。

在電影市場飛速上升的時候,影片供不應求,不少產品都是濫竽充數,各種圈IP、圈演員,火速開機上映的項目不勝枚舉,而現在,當整個市場增速放緩,各大公司就要告別這種“蘿蔔快了不洗泥”的廣撒網心態,需要精耕細作的耐心。在盛世之下與寒冬之時要清醒地保持不同的兩種心態,並不矛盾。

所以,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拐點並不用太過傷心。只有當市場趨於冷靜,霧霾散去,才看得清誰在裸奔。

只是,在這時,電影市場就會急待轉型,要麼真的是大投入、大特效,走好萊塢的路線,從輕工業轉向重工業;要麼就是把劇本的孵化做到盡善盡美。用差異化和高品質化的定位來對抗其他娛樂消費替代品。

此外,互聯網化是大勢所趨,要順勢而為而非故步自封。

通過以上的資料分析不難得出結論:文娛產業存在體制內向體制外的流動,在體制外公司中存在傳統內容公司向互聯網平臺遷徙的大趨勢。

儘管如此也不能否認,傳統文娛公司對人才依舊有強勁吸引力,依然是域內人才首選的流動方向,傳統文娛公司中,萬達影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在薪資和人才認可度方面,依舊保持不俗的資料表現。

人才流動受宏觀經濟、產業形勢、資本風向等多元因素的影響,無時無刻不在動態變化中,但無論風往哪個方向吹,優秀人才都在向最具潛力的公司彙聚,暗流湧動,生生不息。

傳統公司向互聯網的遷徙,不僅體現在人才的流動,也體現在了傳統公司業務佈局向互聯網的拓展。

例如去年6月,華誼兄弟宣佈8部網路大電影的拍攝計畫,同年7月,萬達院線2.8億美元全資收購時光網,宣佈進軍網路院線;而更多傳統一線電視劇公司如新麗傳媒、慈文傳媒、完美建信、正午陽光等也分別依託網劇爆款如《余罪》《老九門》《靈魂擺渡》《精絕古城》等搶灘互聯網。

騰訊領投快手3.5億美金融資;阿裡燒20億打造“大魚計畫”,扶植短視頻內容創業者…互聯網巨頭對短視頻的重金投入更是不言而喻。

去年中國票房增速的急劇下降,正是當下電影產業的各個方向都在急需轉型,而且集中爆發的原因所致。

這個時候,真正有內功的人才會活下來,甚至發展壯大。

正如易凱資本王冉所說:在經濟下行週期,如果你做好了準備,別人的“危”正是你的“機”。如果你有健康穩定的現金流和充足的現金儲備,有足夠強大的內外部運營體系和足夠好的人才積累,那麼你將迎來蓄勢待發、整合市場的黃金期。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郵件:285295690@qq.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