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 / 大舍建築

▼視頻

視頻載入中...

語境

八萬噸筒倉是民生碼頭中最具震撼力的工業遺產, 雖然建成時間只有短短的22年, 卻作為不會再出現的建築空間類型而具有歷史遺產的保護價值。 按照著名藝術史學家阿羅伊斯·李格爾的分類法, 它屬於“非有意創造的紀念物(Ungewollte Denkmal)”。 作為曾經的生產建築, 其原本的生產功能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逐漸退去, 留下空卻的建構物已如廢墟般存在, 這時曾經在這個空間中所發生過的勞作不再成為關注的焦點, 反而是作為廢墟的筒倉在建造時其建造邏輯因為背後的工業生產的工具理性而突然成為城市中的野性力量,

令人讚歎不已。

▼八萬噸筒倉是民生碼頭中最具震撼力的工業遺產

▼筒倉外觀

對待工業遺產, “更新”的觀念與“原真性”保護修繕理念似乎永遠存在某種矛盾, 而事實上原真性在建築脫離其原本的時代和社會背景的條件下也是不可再現的, 工業遺產的修繕和保護更應在延續和保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基礎上, 使其在新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中獲得新的價值和意義。

▼八萬噸筒倉被改造為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

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澳大利亞國家委員會所制定的《巴拉憲章》為文物建築尋找“改造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 並在工業遺產保護項目上加以推廣。 “‘改造性再利用’關鍵在於為某一建築遺產找到恰當的用途, 這些用途使該場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現,

對重要結構的改變降低到最低限度並且使這種改變可以得到復原”。 《巴拉憲章》所定義的“改造性再利用”指的是對某一場所進行調整使其容納新的功能, 這種做法因沒有從實質上削弱場所的文化意義而受到鼓勵推廣, “尋找恰當的用途”應當成為工業建築改造一個非常重要的前置性條件。

▼夜景

改造

八萬噸筒倉作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館便是在這一“改造性再利用”的原則下所進行的一次空間再利用的積極嘗試, 以藝術展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為八萬噸筒倉所尋找的非常適合的功能, 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改造示意圖

本次藝術季主展館將主要使用筒倉建築的底層和頂層,由於筒倉建築高達48米,要將底層和最頂層的空間整合為同時使用的展覽空間,必須組織好順暢的展覽流線,同時也要處理好必要的消防疏散等設施。本次展覽流線組織的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這樣人們在參展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北側黃浦江以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極大地保留了筒倉的原本風貌,同時我們又能看到重新利用所注入的新能量。這個改造動作直接面對了筒倉改造的主要矛盾,即原本封閉的倉儲建築在轉為公共文化空間時如何獲取必要的開放性?如何建立在新時期的時間性與場所感?這組外掛扶梯無疑重新定位了八萬噸筒倉的位置:通過引入浦江景色去揭示它坐落在黃浦江邊這一事實,同時將濱江公共空間帶入這座建築。建築公共性由此獲得,一種新的時間也被銘刻在舊有的時間上。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入口廣場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筒倉內部

▼展覽空間

▼筒倉內部的結構也得到了保留

在外掛扶梯的底部,還邀請了藝術家展望一起合作,利用藝術家獨特的拓片肌理的反射不銹鋼板作為外掛扶梯的底面裝飾,它倒映著民生碼頭周遭的景象,而外掛的這組巨大的扶梯體量也因此變得輕盈。

▼外掛扶梯底部的反射不銹鋼板倒映著民生碼頭周遭的景象

未來,隨著從江邊直上筒倉三層的糧食傳送帶被改造為自動人行坡道,一個從江邊可以直接上至筒倉頂層的公共空間得以建立,這個壯觀的公共空間將成為浦東濱江貫通和民生碼頭空間更新項目之間的重要紐帶,新的公共性得以建立。

▼未來,自動人行坡道將直接從江邊通向筒倉頂層

▼建築近景

▼首層平面圖

▼六層平面圖

▼八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名稱: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改造項目——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臨時主展館

建築師:大舍(柳亦春/陳屹峰)

合作設計: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小組:柳亦春、陳曉藝、王偉實、王龍海、張曉琪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項目功能:臨時展覽

設計階段:2016.12-2017.10

建成時間:2017.10

改造建築面積:約16322平方米

業主:上海東岸(集團)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上海一建集團有限公司

攝影師:田方方

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現有筒倉建築相對封閉的空間狀態。

▼改造示意圖

本次藝術季主展館將主要使用筒倉建築的底層和頂層,由於筒倉建築高達48米,要將底層和最頂層的空間整合為同時使用的展覽空間,必須組織好順暢的展覽流線,同時也要處理好必要的消防疏散等設施。本次展覽流線組織的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這樣人們在參展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北側黃浦江以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極大地保留了筒倉的原本風貌,同時我們又能看到重新利用所注入的新能量。這個改造動作直接面對了筒倉改造的主要矛盾,即原本封閉的倉儲建築在轉為公共文化空間時如何獲取必要的開放性?如何建立在新時期的時間性與場所感?這組外掛扶梯無疑重新定位了八萬噸筒倉的位置:通過引入浦江景色去揭示它坐落在黃浦江邊這一事實,同時將濱江公共空間帶入這座建築。建築公共性由此獲得,一種新的時間也被銘刻在舊有的時間上。

▼最重要的一個改造動作是通過外掛一組自動扶梯,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

▼入口廣場

▼除了懸浮在筒倉外的外掛扶梯,筒倉本身幾乎不做任何改動

▼筒倉內部

▼展覽空間

▼筒倉內部的結構也得到了保留

在外掛扶梯的底部,還邀請了藝術家展望一起合作,利用藝術家獨特的拓片肌理的反射不銹鋼板作為外掛扶梯的底面裝飾,它倒映著民生碼頭周遭的景象,而外掛的這組巨大的扶梯體量也因此變得輕盈。

▼外掛扶梯底部的反射不銹鋼板倒映著民生碼頭周遭的景象

未來,隨著從江邊直上筒倉三層的糧食傳送帶被改造為自動人行坡道,一個從江邊可以直接上至筒倉頂層的公共空間得以建立,這個壯觀的公共空間將成為浦東濱江貫通和民生碼頭空間更新項目之間的重要紐帶,新的公共性得以建立。

▼未來,自動人行坡道將直接從江邊通向筒倉頂層

▼建築近景

▼首層平面圖

▼六層平面圖

▼八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名稱: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改造項目——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臨時主展館

建築師:大舍(柳亦春/陳屹峰)

合作設計: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小組:柳亦春、陳曉藝、王偉實、王龍海、張曉琪

項目地點:上海市民生路3號

項目功能:臨時展覽

設計階段:2016.12-2017.10

建成時間:2017.10

改造建築面積:約16322平方米

業主:上海東岸(集團)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上海一建集團有限公司

攝影師:田方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