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漂女兒病重想吃家鄉菜,父母掐豌豆尖奔波1700公里重慶送到北京

視頻載入中...

莽莽群山, 悲傷和溫暖在這裡發生。

15日上午, 忠縣洋渡鎮上祠村。 上月25日, 網路熱傳、引人淚奔的視頻, 在這裡開始溫暖重播。

視頻是一個拍客偶然拍的, 地方是主城的重慶北站候車室外。 上月25日, 老秦攜老伴提著從老家掐的豌豆尖等農家菜, 淩晨6時摸黑從老家出發, 換乘了兩次長途客車, 來到主城。

在等候進站的人流中, 老秦提著蔬菜, 神情像呵護寶貝。

老人帶的農家菜有7種:三四斤豌豆尖、一捆青菜、三十個土雞蛋、約兩斤折耳根、洋芋和紅苕各五六斤、五斤新米、一根臘豬腳和一隻宰殺的雞。

拍客得知, 老秦的女兒在北京患重病, 他說“再不去看她, 就見不到她了”、“她想家, 想吃老家種的菜, 說想活下去”、“我和她媽也有病……”當天, 這段視頻在網路引發國內很多人關注, 老秦的焦慮神情和鄉土氣息濃的話語, 戳中不少人淚點。

菜地裡, 老秦夫妻掐豌豆尖。

省著吃的豌豆尖折耳根

截至目前, 視頻影響面仍在擴大, 其留言主要有這些, 有人說, 想知道視頻背後的故事;有人講, 想幫這對老人苦於沒有管道;有人鼓勵, 希望老人的女兒堅強;有人想瞭解, 現在, 老人提蔬菜奔波1700公里看女兒之後的生活狀態。

陌生人的善念直指的相同方向是, 期待真相, 希望用一己之力幫這對視頻中舟車勞頓的老人。

16日是“三九”第8天, 也是臘月的最後1天, 冷。 上午8時50分, 北京市房山區第一人民醫院住院部腎病科2號樓15床。 秦桂香發了一條朋友圈, 內容是她在“輕鬆籌”上發佈的個人求助資訊, 標題是“我想活下去”。

秦桂香今年30歲, 正經歷生命的嚴冬, 幸福感卻沒打折扣。 病床上, 她一臉憔悴、腳有些浮腫, 正吃著丈夫從10公里外家中熬妥送的稀飯。

沒想到漂亮的秦桂香會患重病

稀飯是她的早餐和午飯, 盛在碗裡飄出濃香, 米粒中混有掐成小截的豌豆尖。 它們很翠綠, 她說它們讓她有食欲, 吃進嘴能嚼出離北京1700多公里外的老家味道。

丈夫用勺子喂她稀飯的瞬間, 她說, 每逢此時, 丈夫的愛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健康人, 豌豆尖在嘴中, 她好像看到了老家勞作的父母和那一臉的慈祥。

時值“三九”寒天, 北京氣溫低。 添加到稀飯裡的豌豆尖, 正是上月25日, 她父母從老家忠縣洋渡鎮上祠村帶來的。

當天淩晨4時左右,

母親摸黑找手電筒在菜地掐了一大袋豌豆尖, 三四斤。

1個多小時後, 這對老人搭上了開往主城的早班長途車, 直奔重慶北站。

16日上午,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與秦桂香通話。 電話那頭, 她聲音虛弱, 說到吃老家帶來的菜時, 明顯感覺到她中氣要足一些了。 她講, 豌豆尖是她刻意叫丈夫每次熬粥時, 省著掐給她添進稀飯。 同時, 她省著吃的, 還有母親出發前, 在房前屋後尋了1個多小時, 從地裡挑到的折耳根。

豌豆尖和折耳根能存放近20天?她講, 北京, 天冷, 蔬菜不易腐。 最關鍵的是, 跟父母提菜來北京的近24小時車程裡, 把它們像寶貝一樣保管得好, 沒被擠傷有直接關聯。

提的背的是鄉愁“7種記憶”

老秦叫秦大雲, 63歲, 長老伴1歲。 目前, 秦桂香在病房呆了3個多月。

把秦桂香的回憶結合她父母講述,這對老人奔波1700公里送菜上北京看女兒的資訊變得完整起來。

每天與女兒通話,既是期盼,又是悲傷。

20多天前,醫生給秦桂香下第3次病危通知書,鄉愁很快把她折磨得變了個人。

她說,當天,她打電話給老家重慶忠縣洋渡鎮農村的父母,儘量用平緩的語氣,說,想吃豌豆尖、青菜等家裡的菜。最終,她沒忍住,哭了“你們不來,可能再也見到我了”。

2017年12月25日,上午10時許。重慶北站候車室入口,秦大雲和老伴在排成長龍的隊伍中挪步,他臉上的焦急藏不住。老伴沒怎麼出門,他怕老伴被人流沖散了,一隻手牽著她,另一隻手捏緊一個背心口袋。

口袋裡,裝的是大半袋豌豆尖。

“莫擠,菜擠爛了就吃不得了”,他把這袋菜呵護得像提的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旁人不解,問緣由。老伴坦言,女兒在北京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唯一念想就是想吃家鄉的農家菜。她手裡,提著一桶用食用油空桶裝的三十個雞蛋,背包裡是青菜、紅苕、洋芋、折耳根、五斤新米、一隻臘豬腳和一隻宰殺的雞。

有個拍客拍下了這幕。

列車的發車時間是當天中午12時左右,次日上午11時許,到達北京西站。

列車上,老秦不知道,拍客的這段視頻發到網路後,他們和患病女兒的命運,引來很多人關注。

他和老伴清楚,提的背的菜,都是女兒喜歡吃的,“7種菜是她對老家的7種記憶。”

在眾多同情和鼓勵一定要戰勝病魔的關注中,有人對拍客“哪來這麼好的運氣拍到感人新聞”質疑。就此,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截至昨日向梨視頻方面的求證表明,此拍客是長期蹲守重慶北站的職業拍客,隨著客運高峰的日漸來臨,此拍客在候車廳等一帶有意識挖掘新聞素材,其頻率較工薪族上班的時段還長。這段時期,此拍客“天不亮就到了,晚上12點之前還在”是其真實寫照。

這位拍客還拍到了這對老人從北京西乘列車返回重慶北站的時刻。

家鄉菜烹成病房內的跨年團年飯

在北京,女兒秦桂香也沒想到,從這天起,她發佈在“輕鬆籌”的捐款及留言,突然增多。躺在病床上,她從手機流覽螢幕上關於鼓勵她要堅強的話,留下感激的淚。

去年11月8日起,她在“輕鬆籌”發佈求助資訊,截至今日,求助剩餘時間為5天,已籌款9303元,幫助她的人為303人。

“爸媽來病房,講在火車站遇到有人拍他們提菜來看我的事後,我才曉得那天起的連續幾天,為啥那麼多陌生人幫我戰病魔。”16日上午,她在電話那頭,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她對陌生人的善舉此生不忘。

秦大雲回憶,他和老伴趕到病房時,看到虛弱得不成人形的女兒。他愣在病床邊,像個木頭人。他至少2分鐘沒說出話,嘴唇抖了幾次,就是發不出聲;老伴叫了女兒的姓名後,傷心得不停抹淚……

“那天,我沒在她面前哭,背著她在病房廁所捂著嘴哭了四五次。她還年輕,啷個就病成了這樣?我和她媽都想不通呀!”他講當天發生在病房裡的事,數次哽咽。

父親的悲傷

“那天,我知道爸爸很傷心。每次,他從廁所出來,我發現他眼睛是紅的,知道他哭了。更知道他是個要強的人,一輩子從不在人前掉淚。每次,他都解釋在火車上呆久了,來北京有點水土不服拉肚子。他這樣解釋一次,我的心就痛一次。當晚,我慶倖見到父母。他們是我的天,我希望天晚一些塌。”

“為了緩和那幾天的悲傷氛圍,去年最後1天的晚上,我們一家人在病房吃了一個跨年的團年飯,”秦桂香講,“飯菜裝在餐盒,有豌豆尖湯、炒青菜、燉的雞……把它們吃進嘴裡,滿滿的是老家味道。話題也敞開了,我們可以討論生死的事了。”

她強調,那時,她感覺此生沒有任何遺憾——父母來北京3天后,她22歲的弟弟也從重慶趕到了北京,“團年飯很溫馨也圓滿”。

北漂初衷是去治病

女兒的現狀讓老兩口無比壓抑

15日中午,忠縣洋渡鎮上祠村2組。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帶著不少陌生人對秦桂香及她父母的關心,來到她老家見到了她父母。

未到秦家前,我們行走阡陌、聞狗叫、穿竹林,村民招呼陌生人的熱情撲面而來。細問才發現,秦桂香“我想活下去”的願望除牽掛年邁父母外,鄉愁是根粘性很強的紐帶。2016年,當地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山、小溪、民風民俗是她不舍的牽掛;村裡,有250多年歷史的秦家上祠堂,系明代抗清女英雄秦良玉家族後裔集資修建,其在忠縣及川東聲名遠播。

路過快修復完的秦良玉祠堂,老兩口祈求列祖保佑。

全村人皆為秦良玉後裔。老秦說,得益傳承的民風,他很感恩鄰居們對女兒患病後的互助。上月底,他進北京看女兒時,把大致狀況給村支部書記發了微信。他沒想到,本月初回老家後,支部書記轉給他了一個紅包,說是大家通過微信募捐的錢。這數百元,老秦覺得沉甸甸的。

其實,10年前,跟老秦家熟悉的鄰居,就隱約感覺到了秦桂香身體的異樣。

“那時,桂香20歲,被查出得了紅斑狼瘡。這個病,讓她肚子一天天鼓起,像個懷胎婦人。我和她老漢不敢對外人講。她一個大姑娘,沒結婚沒耍朋友,肚子大了,無論如何解釋都沒人信。”秦桂香的母親說,女兒的病,她沒給鄰居甚至親戚說過,選擇把女兒送主城的醫院治療。

媽媽說秦桂香病情惱火的時候,像懷了娃兒。

病情在醫院得以緩解,後來數次復發。6年前,秦桂香24歲,再次入院時,醫生告訴她北京的醫療技術強,在那裡或可治癒。當年,秦桂香北漂,初衷是治病兼打工掙錢養活自己。

“她下火車後,打聽去醫院的路,認識了現在的老公。一來二往,兩個人有感情,去年7月,扯了結婚證。女婿今年50歲了,知道她得了重病,還堅持娶她,這幾個月硬是每天堅持3次,去醫病送飯和探望。他還借錢10多萬,救她的命。”她評價女婿,年齡雖大,可人好,是個很可靠的人。

16日上午,秦桂香告訴我們,北漂治病期間,病情得以緩和。她在一個看板加工作坊打工,老闆是現在的丈夫。她補充,3年前,丈夫的前妻患癌症已經5年;2年前,丈夫的前妻去世,留下13歲的女兒由丈夫撫養;接下來,她沒有犯病,以為已經治癒。她才跟丈夫的戀愛關係逐漸確立……

回老家可享臨時救助幫扶

現在,秦桂香被診斷為,患系統性紅斑狼瘡,還伴發尿毒癥、慢性腎炎和高鉀血症等多種疾病。16日中午,她說,醫生告訴她,這些病讓她的身體狀況變得越來越糟。目前,她上衛生間都需要人扶,血液透析隔天進行一次。

一方是年邁父母的牽腸掛肚,另一方是她每況愈下的身體。那麼,她轉院回重慶治療是否屬權益之計?她講,北京的醫療技術好于重慶,在當地更利用治療。

忠誠的黑狗陪伴老兩口

在上祠村2組,老秦和老伴在菜地勞作,作伴趴田梗的是家中那條黑狗。女兒患重病在北京,需要借錢為她湊治療費;兒子在主城打工,月薪2000餘元,除應付三餐,他說還得償還曾被騙傳銷窩點後,因謀生借的上萬元。

老伴習慣性地掐了一筲箕豌豆尖,抬手揉有些酸痛的腰時,突然僵住了。

少傾,她嘀咕,本想把豌豆尖掐來快遞到北京給女兒,但老家離鎮上有10公里遠,能不能寄她不清楚。如果能寄,該用什麼來包裝?就此,老秦也沒了主意。

上祠村黨支部書記秦大金介紹,15日上午,鎮政府組織專人來到視頻的主角老秦家,瞭解他家的生活狀況後,送上了1000元慰問金、1桶食用油和1袋大米,同時為老秦及他老伴辦了大病建檔貧困戶手續。

村幹部送來了年貨和現金

一大疊看病的收據

他補充,鎮政府及村裡都關注到了老秦家的變故,經村委會調查,老秦和老伴患病屬實,符合大病建檔貧困戶的範疇,納入後將享有醫療報銷互助;從老秦的兒子在外打工,及女兒出嫁組成家庭等狀況看,老秦及老伴暫不符合納入低保戶物件標準。

就秦桂香現狀,秦大金介紹,若她願回老家在重慶接受治療,符合臨時救助辦法,將獲得相應幫扶。

家裡給兒女各準備了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黃豔春/文 畢克勤/攝

把秦桂香的回憶結合她父母講述,這對老人奔波1700公里送菜上北京看女兒的資訊變得完整起來。

每天與女兒通話,既是期盼,又是悲傷。

20多天前,醫生給秦桂香下第3次病危通知書,鄉愁很快把她折磨得變了個人。

她說,當天,她打電話給老家重慶忠縣洋渡鎮農村的父母,儘量用平緩的語氣,說,想吃豌豆尖、青菜等家裡的菜。最終,她沒忍住,哭了“你們不來,可能再也見到我了”。

2017年12月25日,上午10時許。重慶北站候車室入口,秦大雲和老伴在排成長龍的隊伍中挪步,他臉上的焦急藏不住。老伴沒怎麼出門,他怕老伴被人流沖散了,一隻手牽著她,另一隻手捏緊一個背心口袋。

口袋裡,裝的是大半袋豌豆尖。

“莫擠,菜擠爛了就吃不得了”,他把這袋菜呵護得像提的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旁人不解,問緣由。老伴坦言,女兒在北京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唯一念想就是想吃家鄉的農家菜。她手裡,提著一桶用食用油空桶裝的三十個雞蛋,背包裡是青菜、紅苕、洋芋、折耳根、五斤新米、一隻臘豬腳和一隻宰殺的雞。

有個拍客拍下了這幕。

列車的發車時間是當天中午12時左右,次日上午11時許,到達北京西站。

列車上,老秦不知道,拍客的這段視頻發到網路後,他們和患病女兒的命運,引來很多人關注。

他和老伴清楚,提的背的菜,都是女兒喜歡吃的,“7種菜是她對老家的7種記憶。”

在眾多同情和鼓勵一定要戰勝病魔的關注中,有人對拍客“哪來這麼好的運氣拍到感人新聞”質疑。就此,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截至昨日向梨視頻方面的求證表明,此拍客是長期蹲守重慶北站的職業拍客,隨著客運高峰的日漸來臨,此拍客在候車廳等一帶有意識挖掘新聞素材,其頻率較工薪族上班的時段還長。這段時期,此拍客“天不亮就到了,晚上12點之前還在”是其真實寫照。

這位拍客還拍到了這對老人從北京西乘列車返回重慶北站的時刻。

家鄉菜烹成病房內的跨年團年飯

在北京,女兒秦桂香也沒想到,從這天起,她發佈在“輕鬆籌”的捐款及留言,突然增多。躺在病床上,她從手機流覽螢幕上關於鼓勵她要堅強的話,留下感激的淚。

去年11月8日起,她在“輕鬆籌”發佈求助資訊,截至今日,求助剩餘時間為5天,已籌款9303元,幫助她的人為303人。

“爸媽來病房,講在火車站遇到有人拍他們提菜來看我的事後,我才曉得那天起的連續幾天,為啥那麼多陌生人幫我戰病魔。”16日上午,她在電話那頭,告訴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她對陌生人的善舉此生不忘。

秦大雲回憶,他和老伴趕到病房時,看到虛弱得不成人形的女兒。他愣在病床邊,像個木頭人。他至少2分鐘沒說出話,嘴唇抖了幾次,就是發不出聲;老伴叫了女兒的姓名後,傷心得不停抹淚……

“那天,我沒在她面前哭,背著她在病房廁所捂著嘴哭了四五次。她還年輕,啷個就病成了這樣?我和她媽都想不通呀!”他講當天發生在病房裡的事,數次哽咽。

父親的悲傷

“那天,我知道爸爸很傷心。每次,他從廁所出來,我發現他眼睛是紅的,知道他哭了。更知道他是個要強的人,一輩子從不在人前掉淚。每次,他都解釋在火車上呆久了,來北京有點水土不服拉肚子。他這樣解釋一次,我的心就痛一次。當晚,我慶倖見到父母。他們是我的天,我希望天晚一些塌。”

“為了緩和那幾天的悲傷氛圍,去年最後1天的晚上,我們一家人在病房吃了一個跨年的團年飯,”秦桂香講,“飯菜裝在餐盒,有豌豆尖湯、炒青菜、燉的雞……把它們吃進嘴裡,滿滿的是老家味道。話題也敞開了,我們可以討論生死的事了。”

她強調,那時,她感覺此生沒有任何遺憾——父母來北京3天后,她22歲的弟弟也從重慶趕到了北京,“團年飯很溫馨也圓滿”。

北漂初衷是去治病

女兒的現狀讓老兩口無比壓抑

15日中午,忠縣洋渡鎮上祠村2組。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帶著不少陌生人對秦桂香及她父母的關心,來到她老家見到了她父母。

未到秦家前,我們行走阡陌、聞狗叫、穿竹林,村民招呼陌生人的熱情撲面而來。細問才發現,秦桂香“我想活下去”的願望除牽掛年邁父母外,鄉愁是根粘性很強的紐帶。2016年,當地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山、小溪、民風民俗是她不舍的牽掛;村裡,有250多年歷史的秦家上祠堂,系明代抗清女英雄秦良玉家族後裔集資修建,其在忠縣及川東聲名遠播。

路過快修復完的秦良玉祠堂,老兩口祈求列祖保佑。

全村人皆為秦良玉後裔。老秦說,得益傳承的民風,他很感恩鄰居們對女兒患病後的互助。上月底,他進北京看女兒時,把大致狀況給村支部書記發了微信。他沒想到,本月初回老家後,支部書記轉給他了一個紅包,說是大家通過微信募捐的錢。這數百元,老秦覺得沉甸甸的。

其實,10年前,跟老秦家熟悉的鄰居,就隱約感覺到了秦桂香身體的異樣。

“那時,桂香20歲,被查出得了紅斑狼瘡。這個病,讓她肚子一天天鼓起,像個懷胎婦人。我和她老漢不敢對外人講。她一個大姑娘,沒結婚沒耍朋友,肚子大了,無論如何解釋都沒人信。”秦桂香的母親說,女兒的病,她沒給鄰居甚至親戚說過,選擇把女兒送主城的醫院治療。

媽媽說秦桂香病情惱火的時候,像懷了娃兒。

病情在醫院得以緩解,後來數次復發。6年前,秦桂香24歲,再次入院時,醫生告訴她北京的醫療技術強,在那裡或可治癒。當年,秦桂香北漂,初衷是治病兼打工掙錢養活自己。

“她下火車後,打聽去醫院的路,認識了現在的老公。一來二往,兩個人有感情,去年7月,扯了結婚證。女婿今年50歲了,知道她得了重病,還堅持娶她,這幾個月硬是每天堅持3次,去醫病送飯和探望。他還借錢10多萬,救她的命。”她評價女婿,年齡雖大,可人好,是個很可靠的人。

16日上午,秦桂香告訴我們,北漂治病期間,病情得以緩和。她在一個看板加工作坊打工,老闆是現在的丈夫。她補充,3年前,丈夫的前妻患癌症已經5年;2年前,丈夫的前妻去世,留下13歲的女兒由丈夫撫養;接下來,她沒有犯病,以為已經治癒。她才跟丈夫的戀愛關係逐漸確立……

回老家可享臨時救助幫扶

現在,秦桂香被診斷為,患系統性紅斑狼瘡,還伴發尿毒癥、慢性腎炎和高鉀血症等多種疾病。16日中午,她說,醫生告訴她,這些病讓她的身體狀況變得越來越糟。目前,她上衛生間都需要人扶,血液透析隔天進行一次。

一方是年邁父母的牽腸掛肚,另一方是她每況愈下的身體。那麼,她轉院回重慶治療是否屬權益之計?她講,北京的醫療技術好于重慶,在當地更利用治療。

忠誠的黑狗陪伴老兩口

在上祠村2組,老秦和老伴在菜地勞作,作伴趴田梗的是家中那條黑狗。女兒患重病在北京,需要借錢為她湊治療費;兒子在主城打工,月薪2000餘元,除應付三餐,他說還得償還曾被騙傳銷窩點後,因謀生借的上萬元。

老伴習慣性地掐了一筲箕豌豆尖,抬手揉有些酸痛的腰時,突然僵住了。

少傾,她嘀咕,本想把豌豆尖掐來快遞到北京給女兒,但老家離鎮上有10公里遠,能不能寄她不清楚。如果能寄,該用什麼來包裝?就此,老秦也沒了主意。

上祠村黨支部書記秦大金介紹,15日上午,鎮政府組織專人來到視頻的主角老秦家,瞭解他家的生活狀況後,送上了1000元慰問金、1桶食用油和1袋大米,同時為老秦及他老伴辦了大病建檔貧困戶手續。

村幹部送來了年貨和現金

一大疊看病的收據

他補充,鎮政府及村裡都關注到了老秦家的變故,經村委會調查,老秦和老伴患病屬實,符合大病建檔貧困戶的範疇,納入後將享有醫療報銷互助;從老秦的兒子在外打工,及女兒出嫁組成家庭等狀況看,老秦及老伴暫不符合納入低保戶物件標準。

就秦桂香現狀,秦大金介紹,若她願回老家在重慶接受治療,符合臨時救助辦法,將獲得相應幫扶。

家裡給兒女各準備了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黃豔春/文 畢克勤/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