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口丨廉價的椰子殼經了他的手,就能重獲新生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

在古代,

能被選入皇宮做貢品的,

都是世間頂級的東西,

比如, 海南椰雕。

早在唐代, 就有海南人

以椰殼為原料製作工藝品。

到了明清兩代,

海南椰雕發展到頂峰,

成了皇宮的常客,

被稱為“天南貢品”。

▲ 吳名駒椰雕作品:圓雕手法

第一次見到吳名駒,

他正在自己的椰雕店裡吃飯,

表情中帶著憂慮。

就在當天,

他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

曾經的合作夥伴,

打著他的旗號到處進行商業活動,

而他完全不知道。

“根本沒獲得授權,

就把我歸在了他的工藝設計團隊裡。 ”

說這句話時,

吳名駒沒有掩飾住自己的氣憤。

▲吳冠煒 攝

海口人吳名駒,

是目前海南椰雕藝術

國家級專案唯一省級傳承人。

到現在已經雕了26個年頭。

市場經濟條件下,

有人期想利用傳統手藝掙大錢,

但經過數十年技藝打磨的傳統手藝人,

對堅守的手藝早已有了情感。

▲吳名駒椰雕作品:鏤空雕手法

26年前,

少年吳名駒的學校宿舍

隔壁是一個椰雕廠。

他沒事就喜歡跑到廠裡玩,

搗鼓椰殼和手工刀。

有一次,

他在村裡的公廟看到了

一個木雕麒麟,

心頭一動,

蹦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用椰殼雕一個麒麟出來。

要知道, 麒麟紋路複雜,

成熟的椰雕師都要用心琢磨。

但那個年僅16歲的少年,

憑著天分, 竟然真的雕了出來。

▲吳名駒椰雕作品:浮雕手法

吳名駒把雕好的麒麟,

拿給廠裡的老師傅文傳述看。

後來, 他把這次見面

定義為“一見如故”。

文傳述家在海口龍橋鎮富道村,

一個被稱為“椰雕村”

的椰雕藝術發源地。

數百年來,

村裡人曾家家戶戶靠椰雕為生。

但到了文傳述這一代,

還會椰雕的, 只剩他一個人。

▲吳名駒自製的雕刻刀

正憂慮後繼無人時,

文傳述見到了這只麒麟。

他一眼就看出眼前的少年

是老天爺賞飯吃。

那天,

文傳述鄭重地跟吳名駒說:

“我會的都教給你,

但你要到外面多闖闖,

要在這條路上比我走得更遠。”

如今文傳述老人已經故去,

說過的那幾句話,

吳名駒卻一直記得,

融進生命,

凝成一股對於椰雕的執著。

在吳名駒的椰雕店裡,

櫃檯上擺放著

好幾個椰殼原料。

製作椰雕時,

所選的椰殼儘量要厚。

但也兵無定法,

不同的作品及創作主題

所經過的工序和手法也不一樣。

僅雕刻手法,椰雕就分為

沉雕、浮雕等好幾類。

近幾年,吳名駒

又研發出了圓雕技藝。

比如說做一個花瓶,

事先要造出花瓶的模型,

再把椰殼剖成片,根據形狀分類。

接下來就是打磨、雕刻,

雕刻在整個流程中最為關鍵

也最能體現製作者的水準。

再者就是拼貼粘合。

傳統老手藝人粘合用的是

青漆混合椰殼粉。

▲吳冠煒 攝

上面說的都是基本功,

想要做出一個好的椰雕,

還得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想讓作品氣勢如虹,

下刀時就得有披荊斬棘的果斷;

想要呈現優雅柔美,

刀裡就要有一份平靜緩和。

“好的作品一定是動情的,

否則沒有感染力。”

吳名駒說。

創作時只有懷著一份渴望,

作品才不會是冰冷的。

這個過程可能很慢,

但是急不來。

只有心境對的時候,

出來的東西才是對的。

▲中為椰殼,右為成品

機械化時代,

椰雕和許多傳統手工藝一樣,

面臨著發展的困境。

老的一個個退出,

年輕的又不願意進來,

事實上,目前從事

椰雕行業的人並不多。

吳名駒說,

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椰雕上手慢,

沒有幾年時間的打磨,

算不上真的入門了椰雕。

二是年輕人對於椰雕的前景不自信,

擔心自己學了這麼多年,

到時能不能靠這個混飯吃?

▲吳冠煒 攝

再者,椰雕的原料比較廉價,

不像黃花梨、玉石之類的金貴。

擔心好不容易出一個作品,

又賣不出好價錢。

對此吳名駒認為,

工藝品的價值並不取決於

作品的形狀大小或者

原材料是否金貴。

關鍵在於其所具有的藝術含量。

“賣的是藝術而不是材料。”

就目前而言,

一個椰雕作品價值10萬

並不是稀罕事。

▲吳冠煒 攝

此外目前海南正在建設國際旅遊島,

大量的遊客湧入後,

椰雕作為曾經的“天南貢品”,

不可能沒有市場。

關鍵是怎麼把這門傳統手工藝

和市場需求相對接。

吳名駒說,

椰雕要獲得良性的發展,

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場。

高端的椰雕作品,

繼續以傳統的工匠精神慢慢打磨;

紀念品性質的中低端椰雕產品,

可以引入機械化量產。

為了吸引包括年輕人

在內的更多人群,

椰雕還可以嵌入到生活中去。

高端紐扣、藍牙音箱、彩燈、香具等

椰雕產品已經存在。

當椰雕與衣食住行相關聯,

這門傳統工藝,

也將獲得當代年輕人的青睞。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雜誌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那一座城”聯繫。

正憂慮後繼無人時,

文傳述見到了這只麒麟。

他一眼就看出眼前的少年

是老天爺賞飯吃。

那天,

文傳述鄭重地跟吳名駒說:

“我會的都教給你,

但你要到外面多闖闖,

要在這條路上比我走得更遠。”

如今文傳述老人已經故去,

說過的那幾句話,

吳名駒卻一直記得,

融進生命,

凝成一股對於椰雕的執著。

在吳名駒的椰雕店裡,

櫃檯上擺放著

好幾個椰殼原料。

製作椰雕時,

所選的椰殼儘量要厚。

但也兵無定法,

不同的作品及創作主題

所經過的工序和手法也不一樣。

僅雕刻手法,椰雕就分為

沉雕、浮雕等好幾類。

近幾年,吳名駒

又研發出了圓雕技藝。

比如說做一個花瓶,

事先要造出花瓶的模型,

再把椰殼剖成片,根據形狀分類。

接下來就是打磨、雕刻,

雕刻在整個流程中最為關鍵

也最能體現製作者的水準。

再者就是拼貼粘合。

傳統老手藝人粘合用的是

青漆混合椰殼粉。

▲吳冠煒 攝

上面說的都是基本功,

想要做出一個好的椰雕,

還得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想讓作品氣勢如虹,

下刀時就得有披荊斬棘的果斷;

想要呈現優雅柔美,

刀裡就要有一份平靜緩和。

“好的作品一定是動情的,

否則沒有感染力。”

吳名駒說。

創作時只有懷著一份渴望,

作品才不會是冰冷的。

這個過程可能很慢,

但是急不來。

只有心境對的時候,

出來的東西才是對的。

▲中為椰殼,右為成品

機械化時代,

椰雕和許多傳統手工藝一樣,

面臨著發展的困境。

老的一個個退出,

年輕的又不願意進來,

事實上,目前從事

椰雕行業的人並不多。

吳名駒說,

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椰雕上手慢,

沒有幾年時間的打磨,

算不上真的入門了椰雕。

二是年輕人對於椰雕的前景不自信,

擔心自己學了這麼多年,

到時能不能靠這個混飯吃?

▲吳冠煒 攝

再者,椰雕的原料比較廉價,

不像黃花梨、玉石之類的金貴。

擔心好不容易出一個作品,

又賣不出好價錢。

對此吳名駒認為,

工藝品的價值並不取決於

作品的形狀大小或者

原材料是否金貴。

關鍵在於其所具有的藝術含量。

“賣的是藝術而不是材料。”

就目前而言,

一個椰雕作品價值10萬

並不是稀罕事。

▲吳冠煒 攝

此外目前海南正在建設國際旅遊島,

大量的遊客湧入後,

椰雕作為曾經的“天南貢品”,

不可能沒有市場。

關鍵是怎麼把這門傳統手工藝

和市場需求相對接。

吳名駒說,

椰雕要獲得良性的發展,

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場。

高端的椰雕作品,

繼續以傳統的工匠精神慢慢打磨;

紀念品性質的中低端椰雕產品,

可以引入機械化量產。

為了吸引包括年輕人

在內的更多人群,

椰雕還可以嵌入到生活中去。

高端紐扣、藍牙音箱、彩燈、香具等

椰雕產品已經存在。

當椰雕與衣食住行相關聯,

這門傳統工藝,

也將獲得當代年輕人的青睞。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雜誌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那一座城”聯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