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多管齊下:肝轉移腫瘤,5年生存率78%

肝臟、肺、骨、腦等部位, 是晚期腫瘤最常見的轉移部位, 因為這些部位的血液供應很豐富, 癌細胞很容易隨著血液迴圈, 到達這些部位(不過, 聰明的病友或許就要抬杠了:要說血液供應, 最豐富的肯定是心臟, 為啥很少見到晚期腫瘤患者出現心臟轉移的呢?!……你站著別動, 我先去買幾個橘子……)。

合併肝轉移的腫瘤, 在過去都被認為是不可治癒、不可根治、生存期很短的晚期患者, 因此積極的手術、微創治療, 都不太被推薦。 然而, 這種情況在最近的幾年來, 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 對於一部分肝轉移較少、一般情況較好的晚期肝轉移患者,

積極的局部治療能明顯延長生存期, 提高治療的療效。

近期, 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全美排名第二的癌症醫院)的Nancy E. Kemeny教授報導了一組287名合併肝轉移的腸癌患者的長時間隨訪資料。 從1991年開始, 該研究團隊就張羅著利用手術、經肝動脈安裝化療泵持續灌注、全身靜脈化療、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 來提高合併肝轉移腸癌患者的生存期。 由於新藥和新技術層出不窮, 試驗方案也屢屢更新, 全身靜脈化療的方案從最初的氟尿嘧啶、到伊立替康、到奧沙利鉑+氟尿嘧啶、到最新的貝伐+化療(奧沙利鉑+氟尿嘧啶, 或者, 氟尿嘧啶+伊立替康)。

1991年10月到2009年9月, 一共治療了287名患者, 中位隨訪了10年多;其中169名在2003年前接受治療的患者,

中位隨訪了15年;而2003年後接受治療(這批患者接受的化療和目前通行的化療方案, 很類似了)的118人, 中位隨訪了9年多。

287人的中位總生存時間為100個月(近9年), 其中2003年前接受的老舊治療方案的患者中位生存時間為71個月, 而2003年後接受較新方案治療的患者, 中位生存期尚未達到, 遠超9年。 2003年以後接受治療的患者, 3年生存率為92%、5年生存率為78%、10年生存率為61%——晚期腸癌, 經過多學科積極治療, 超過60%的患者活過了10年, 堪稱劃時代的療效。

這裡面, 不得不提一下經肝動脈灌注化療。 事實上, 最早的經肝動脈治療起始於1950年代。 此後, 由於化療泵的發明, 這類治療曾經非常流行。 化療泵中, 最常用的藥物有:FUDR(氟脲苷)、5-FU、絲裂黴素、順鉑、阿黴素、吉西他濱、奧沙利鉑、伊立替康、西妥昔單抗、貝伐單抗等。 其中, FUDR是骨灰級的藥物, 這種藥物經過肝臟代謝後清除達到95%, 使得藥物在轉移灶內的濃度是肝細胞的15倍, 是靜脈濃度的100-400倍, 是持續灌注應用最多的藥物。 Nancy E. Kemeny教授團隊, 用的正是這種藥物。

而經肝動脈化療泵, 示意圖大致長這樣:

對這種局部持續小劑量化療藥灌注治療感興趣的病友, 可以來咚咚腫瘤科諮詢。

參考文獻:

[1]Updated long-term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reated with liver resection followed by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 Survival for resected liver metastases.

[2]Kopetz S, Chang GJ, Overman MJ,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adoption of hepatic resection and improved chemotherapy. J Clin Oncol. 2009;27:4677–368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