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有所養,城陽區加大投入發展養老事業,讓老人健康又快樂

人總有老的一天,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 如何養老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 青島市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 每年把發展養老服務業列入市辦實事, 按照老有頤養的目標, 市、區兩級每年投入專項資金。 城陽區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落實市委“創新+三個更加”目標要求和“一三三五”工作舉措, 以“陽光城陽”建設為總抓手, 以人民為中心, 加快建設膠州灣北岸生態宜居、品質活力中心區, 不斷加大資金投入, 先行先試探摸新型養老模式。

青島早報版面圖

範本1:醫養結合

老人養老和治病兩不誤

“日落西山紅霞飛, 戰士打靶把營歸, 把營歸……”城陽區社會福利中心失智專區裡, 一陣陣歌聲傳出, 幾名老人圍坐在一起, 隨著護理人員打著手拍, 一起唱著、笑著。

“這裡是護理區, 以半失能、失能、失智護理為主, 尤以失智老人護理為特色。 ”護理中心工作人員說,

提高失智老人生活品質的同時, 使其病情延緩甚至達到康復的目的。 南側一棟樓是醫療區,設置專科醫院, 中西醫專家團隊進駐,為住養老人提供醫療保健養生方面的服務。 還有頤養區,老年大學位於該區域,已開放6個系列17門課程,另有舞蹈室、書畫室、閱覽室、電腦室、棋牌室、健身房等,供老人選學和娛樂健身。

“患病、失能、失智老人的治療和看護問題困擾著千家萬戶,老年人一旦患病, 就不得不經常往返醫院、家庭或養老機構之間,既耽誤治療,也增加了家屬負擔。 ”城陽聖德老年護養院總經理紀鴻浩說, 鑒於此, 2014年12月6日, 城陽區社會福利中心與青島聖德腦血管病醫院簽訂合作協定, 實現優勢互補, 共同打造新的“醫、養、康、護、學、樂”相結合的養老服務平臺,

並於2015年1月正式開業。

城陽區社會福利中心失智專區裡的老人在練習唱歌

老人們在城陽區社會福利中心找到第二個“家”

人物

八旬退休夫妻安新家

一年前, 80歲的喬培章和老伴住進城陽區社會福利中心, 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 喬培章家住青島市區, 退休前在療養院從事行政管理。 “如今兒女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我們老兩口不想給他們添麻煩。 ”喬培章說, 經過和老伴商議, 兩人決定住進養老院。 來此之前, 他先後參觀了十幾家養老院, 考慮綜合條件、規模、環境等因素,

最終還是選擇這裡。

“最吸引我的還是醫療條件, 雖然不能與綜合型大醫院比, 但作為養老院的獨立醫院, 已經足夠好了。 ”喬培章說, 自己和妻子身體不太好, 平時經常去醫院看病, 兒女不願老兩口獨立生活, 就怕萬一有個閃失。 現在方便了, 小病不出門, 專業醫生隨叫隨到, 遇上病情稍重的時候, 走幾步路就到醫院了。

記者見到喬培章老人時, 他正在“家”裡敲打電腦鍵盤, 從網上流覽新聞, 而老伴則坐在床邊, 安靜地玩著手機。 喬培章老人有兩大愛好, 看新聞和打檯球, 除此之外, 他和老伴還報名參加了這裡的老年大學。 平時, 大夥一起學習書法、繪畫、戲曲, 因為老伴以前在文化館工作, 有一定的模特走台功底, 就加入了模特隊,也算是老有所為,關鍵是心情好。

範本2:社區巡護

家庭醫生上門護理診療

一大早,“家庭醫生”王建超離開城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驅車和兩名女護士一起來到城陽華城路二社區,當天是他們的巡護對象矯秀玲老太太換尿管的日子,這樣的上門服務一周兩次。“這幾天飲食怎麼樣?”“有沒有感冒?”“最近哪裡不舒服?”在矯秀玲家裡,王建超進門就和老人的家屬聊起來。

接著,王建超又開始給老人查體,測血壓、心率。“痛,這裡痛!”給老人翻身時,家人因為不懂要領,老人痛苦地喊出聲。“不要急,慢慢來!”王建超說著親自示範起來。老人的女兒說,前幾天,母親在家意外摔傷腿,稍微一挪動就痛。查完體後,兩名女護士開始給老人換尿管。“每次你們上門,我們心裡就踏實。”矯秀玲的女兒說。

城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志芬說,2015年,城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在全市基層醫療機構中開展社區巡護服務,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集體衛生室醫護人員結合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將全街道社區居委會劃分為5個片區,提供上門護理、診療服務。其中絕大部分服務物件是因為腦梗、腦出血等原因導致癱瘓、生活不能自理,需長期臥床照護的老年人,有10%左右需要進行胃管、尿管管道等護理。

“此項服務一定程度上節省了醫保資金,使失能患者無需往返醫院,同時緩解住院難的現狀。”李志芬說,巡護工作的開展,解決了失能老人的居家照護需求,促進新型醫養結合服務框架體系建設。2016年4月,全市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工作推進會在城陽街道召開;同年10月,國家財政部調研組到城陽區調研長護工作。

人物

老人在家就能換尿管

矯秀玲老人今年90歲,十幾年前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3年前又因腎臟不好,需要人工導尿。“以前經常跑醫院,因為母親住樓房,加上行動不便,每次都‘興師動眾’。”矯秀玲的女兒說,每次去醫院換尿管,通常是家屬幾個人將母親抬下樓,然後一起駕車或打車到醫院,或者是撥打120救護車,遇到特殊情況耽誤時間,還會發生一系列感染併發症。

去年4月份,聽人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巡護工作,就申請報名了。“太感謝了,太方便了……”矯秀玲的女兒說,如今巡護人員一周上門兩次,換尿管一週一次,除了為母親測量各項生命體征外,還進行日常護理,預防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同時,巡護人員還現場演示如何為患者翻身叩背,預防褥瘡的發生,並指導飲食、營養搭配等。

“不僅省時省力,還為我們省下不少費用。”矯秀玲的女兒說,有了社區巡護,沒有特殊情況,母親再也不用去醫院了,平時在家吃藥治療就行。記者瞭解到,社區巡護是城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的一項服務內容,目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有2萬餘人受益,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孕產婦、0-6歲兒童、長期臥床失能患者、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重點人群。

範本三:田園養老

昔日小山村成養老天堂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古代詩人嚮往的生活,如今住在城裡的老人也能實現。沿山色峪盤山路驅車10公里,刻有“齊魯第一櫻桃穀”的石壁屹然矗立在眼前,再往前走,四周群山環抱,一座座鄉間小屋依山而建,其中就有不少改建而成的“養老房”。“以前因為交通不便,村裡人都想走出去,如今市里人都想住進來。”上蜜蜂社區委員孫丕發說。

“其實,這種‘養老房’十幾年前就陸續興起。”孫丕發說,當時,部分村民將空閒的房子收拾出來,投入一定的費用修一修,改造水電、衛生間,增加洗浴設施等。租客多是來自市區的老人,經濟條件比較好,退休後嚮往田園生活。因為沒有集中供暖,租客通常一年住三季,冬天回到市區居住,還有度假式的,只是週末帶著家人來住幾天。

村民除了對外租房,還會提供一定的田地給租客。老人在這裡租房,除了享受獨門獨院,還可以在院子裡種菜、養花,或者到戶外料理果樹,體驗農耕生活。2010年,房租一年還只有5000元左右,而最近兩年,這個價格一路漲到1.5萬元。孫丕發說,山色峪社區有8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僅上蜜蜂社區,類似的空閒房屋就有30餘處。

所謂“田園養老”,就是老年人通過親近生態環境,享受自然之美,並在和諧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實現生理、心理健康的一種積極的養老方式。夏莊街道辦工作人員說,根據城陽區街道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嶗山西側、白沙河北岸的東部山區,將以“產城融合”為目標,發展綜合旅遊服務、高端製造,打造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綜合性城區,未來,這種“田園養老”的潛力可期。

城裡老人到山裡體驗田園生活

人物

閒房再利用年入萬元

上蜜蜂社區居民孫克金常年在外工作,家裡的4間平房一直閑著,由於年久失修,房子已經破舊不堪。6年前,孫克金經過審批在原址上重建了房子,還增加了必要的生活設施。由於山區交通不便,各種材料的運輸費加上人工費會比較高一些,一共花了8萬元。但是對於這筆費用,孫克金並不擔心,因為將房子出租出去後,他一年能收入1.2萬元,如今,他的房子已接待了兩位租客。

家住青島市區的楊大爺今年80歲,退休前在銀行工作,如今一個人生活。兩年前,他在上蜜蜂社區租下孫克金的4間民房,從此過上遠離城市喧鬧的鄉村生活。閑來無事,楊大爺就在院子裡開墾出一小塊菜地,種出來的菜綠色、純天然,吃起來放心。吃不完的蔬菜和水果,等週末孩子們來探望他的時候,就讓他們帶回去,心裡有一種成就感。

“這裡風景秀麗,是天然氧吧,爬山種地,對城裡人來說很有吸引力。”孫丕發說,隨著櫻桃山會的連年舉辦,越來越多的城裡人來到山裡,當地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這幾年,不少人到社區打聽,有意成片承租村裡的民房,想改造成家庭旅館,統一裝修後對外出租。

舉措

不斷加大投入發展養老事業

記者從城陽民政局獲悉,城陽區戶籍人口41.3萬人,常住人口70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8.4萬人。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養老事業發展,不斷加大投入、創新模式,初步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政府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養老機構,城陽區目前共有民辦養老機構17家,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40張,其中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占16家。同時區百姓樂園、國學公園、文體藝術中心體育館、水文化科普館建成開放,街道級、片區級、社區級社區服務中心免費開放,“15分鐘文化圈”和“8分鐘健身圈” 基本形成,為老年人提供學習、娛樂、健身、交流平臺。

2009年,城陽區率先建立城鄉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制度,由政府買單托底,為城鄉低保、低保邊緣家庭中的獨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務,每年惠及300余名老人,服務時間每年達到20萬小時。2014年以來,財政投資400余萬元,設立了52處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為社區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體娛樂、短期托養、助潔、助餐、陪診等服務,日均服務2000余名老人。

城陽區還對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均予以扶持。以支持養老機構發展為例,新建的養老機構,每張床位補貼12000元;改造或租賃的養老機構,每張床位補6000元。養老機構每收住1名青島籍老年人,自理老人每月補220元、半失能或失能老人每月補350元,並且養老機構用電、用水、用暖、燃氣等執行居民價格。另外還有一系列稅費減免政策。

在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上,目前全區17家養老機構共有護理人員326名,與院內老人比例為1:3.6,即1名護理員平均服務3.6名老人,從比例上看,護理員相對富餘。居家養老方面,受街道委託,目前共有5家家政服務公司為低保、低保邊緣家庭中獨居老人服務,共有173名服務人員,共服務老人300名。社區養老方面,全區52處日間照料中心共有工作人員120名,面向社區老人提供服務。

展望

建設養老公寓集中居家養老

青島早報記者 王濤

就加入了模特隊,也算是老有所為,關鍵是心情好。

範本2:社區巡護

家庭醫生上門護理診療

一大早,“家庭醫生”王建超離開城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驅車和兩名女護士一起來到城陽華城路二社區,當天是他們的巡護對象矯秀玲老太太換尿管的日子,這樣的上門服務一周兩次。“這幾天飲食怎麼樣?”“有沒有感冒?”“最近哪裡不舒服?”在矯秀玲家裡,王建超進門就和老人的家屬聊起來。

接著,王建超又開始給老人查體,測血壓、心率。“痛,這裡痛!”給老人翻身時,家人因為不懂要領,老人痛苦地喊出聲。“不要急,慢慢來!”王建超說著親自示範起來。老人的女兒說,前幾天,母親在家意外摔傷腿,稍微一挪動就痛。查完體後,兩名女護士開始給老人換尿管。“每次你們上門,我們心裡就踏實。”矯秀玲的女兒說。

城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志芬說,2015年,城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在全市基層醫療機構中開展社區巡護服務,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集體衛生室醫護人員結合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將全街道社區居委會劃分為5個片區,提供上門護理、診療服務。其中絕大部分服務物件是因為腦梗、腦出血等原因導致癱瘓、生活不能自理,需長期臥床照護的老年人,有10%左右需要進行胃管、尿管管道等護理。

“此項服務一定程度上節省了醫保資金,使失能患者無需往返醫院,同時緩解住院難的現狀。”李志芬說,巡護工作的開展,解決了失能老人的居家照護需求,促進新型醫養結合服務框架體系建設。2016年4月,全市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工作推進會在城陽街道召開;同年10月,國家財政部調研組到城陽區調研長護工作。

人物

老人在家就能換尿管

矯秀玲老人今年90歲,十幾年前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3年前又因腎臟不好,需要人工導尿。“以前經常跑醫院,因為母親住樓房,加上行動不便,每次都‘興師動眾’。”矯秀玲的女兒說,每次去醫院換尿管,通常是家屬幾個人將母親抬下樓,然後一起駕車或打車到醫院,或者是撥打120救護車,遇到特殊情況耽誤時間,還會發生一系列感染併發症。

去年4月份,聽人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巡護工作,就申請報名了。“太感謝了,太方便了……”矯秀玲的女兒說,如今巡護人員一周上門兩次,換尿管一週一次,除了為母親測量各項生命體征外,還進行日常護理,預防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同時,巡護人員還現場演示如何為患者翻身叩背,預防褥瘡的發生,並指導飲食、營養搭配等。

“不僅省時省力,還為我們省下不少費用。”矯秀玲的女兒說,有了社區巡護,沒有特殊情況,母親再也不用去醫院了,平時在家吃藥治療就行。記者瞭解到,社區巡護是城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的一項服務內容,目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有2萬餘人受益,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孕產婦、0-6歲兒童、長期臥床失能患者、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重點人群。

範本三:田園養老

昔日小山村成養老天堂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古代詩人嚮往的生活,如今住在城裡的老人也能實現。沿山色峪盤山路驅車10公里,刻有“齊魯第一櫻桃穀”的石壁屹然矗立在眼前,再往前走,四周群山環抱,一座座鄉間小屋依山而建,其中就有不少改建而成的“養老房”。“以前因為交通不便,村裡人都想走出去,如今市里人都想住進來。”上蜜蜂社區委員孫丕發說。

“其實,這種‘養老房’十幾年前就陸續興起。”孫丕發說,當時,部分村民將空閒的房子收拾出來,投入一定的費用修一修,改造水電、衛生間,增加洗浴設施等。租客多是來自市區的老人,經濟條件比較好,退休後嚮往田園生活。因為沒有集中供暖,租客通常一年住三季,冬天回到市區居住,還有度假式的,只是週末帶著家人來住幾天。

村民除了對外租房,還會提供一定的田地給租客。老人在這裡租房,除了享受獨門獨院,還可以在院子裡種菜、養花,或者到戶外料理果樹,體驗農耕生活。2010年,房租一年還只有5000元左右,而最近兩年,這個價格一路漲到1.5萬元。孫丕發說,山色峪社區有8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僅上蜜蜂社區,類似的空閒房屋就有30餘處。

所謂“田園養老”,就是老年人通過親近生態環境,享受自然之美,並在和諧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實現生理、心理健康的一種積極的養老方式。夏莊街道辦工作人員說,根據城陽區街道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嶗山西側、白沙河北岸的東部山區,將以“產城融合”為目標,發展綜合旅遊服務、高端製造,打造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綜合性城區,未來,這種“田園養老”的潛力可期。

城裡老人到山裡體驗田園生活

人物

閒房再利用年入萬元

上蜜蜂社區居民孫克金常年在外工作,家裡的4間平房一直閑著,由於年久失修,房子已經破舊不堪。6年前,孫克金經過審批在原址上重建了房子,還增加了必要的生活設施。由於山區交通不便,各種材料的運輸費加上人工費會比較高一些,一共花了8萬元。但是對於這筆費用,孫克金並不擔心,因為將房子出租出去後,他一年能收入1.2萬元,如今,他的房子已接待了兩位租客。

家住青島市區的楊大爺今年80歲,退休前在銀行工作,如今一個人生活。兩年前,他在上蜜蜂社區租下孫克金的4間民房,從此過上遠離城市喧鬧的鄉村生活。閑來無事,楊大爺就在院子裡開墾出一小塊菜地,種出來的菜綠色、純天然,吃起來放心。吃不完的蔬菜和水果,等週末孩子們來探望他的時候,就讓他們帶回去,心裡有一種成就感。

“這裡風景秀麗,是天然氧吧,爬山種地,對城裡人來說很有吸引力。”孫丕發說,隨著櫻桃山會的連年舉辦,越來越多的城裡人來到山裡,當地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這幾年,不少人到社區打聽,有意成片承租村裡的民房,想改造成家庭旅館,統一裝修後對外出租。

舉措

不斷加大投入發展養老事業

記者從城陽民政局獲悉,城陽區戶籍人口41.3萬人,常住人口70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8.4萬人。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養老事業發展,不斷加大投入、創新模式,初步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政府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養老機構,城陽區目前共有民辦養老機構17家,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40張,其中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占16家。同時區百姓樂園、國學公園、文體藝術中心體育館、水文化科普館建成開放,街道級、片區級、社區級社區服務中心免費開放,“15分鐘文化圈”和“8分鐘健身圈” 基本形成,為老年人提供學習、娛樂、健身、交流平臺。

2009年,城陽區率先建立城鄉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制度,由政府買單托底,為城鄉低保、低保邊緣家庭中的獨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務,每年惠及300余名老人,服務時間每年達到20萬小時。2014年以來,財政投資400余萬元,設立了52處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為社區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體娛樂、短期托養、助潔、助餐、陪診等服務,日均服務2000余名老人。

城陽區還對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均予以扶持。以支持養老機構發展為例,新建的養老機構,每張床位補貼12000元;改造或租賃的養老機構,每張床位補6000元。養老機構每收住1名青島籍老年人,自理老人每月補220元、半失能或失能老人每月補350元,並且養老機構用電、用水、用暖、燃氣等執行居民價格。另外還有一系列稅費減免政策。

在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上,目前全區17家養老機構共有護理人員326名,與院內老人比例為1:3.6,即1名護理員平均服務3.6名老人,從比例上看,護理員相對富餘。居家養老方面,受街道委託,目前共有5家家政服務公司為低保、低保邊緣家庭中獨居老人服務,共有173名服務人員,共服務老人300名。社區養老方面,全區52處日間照料中心共有工作人員120名,面向社區老人提供服務。

展望

建設養老公寓集中居家養老

青島早報記者 王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