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安徽廬江:“蝦稻共生”讓低產田變富裕田

2017年, 種水稻和養小龍蝦給安徽省廬江縣泥河鎮農民吳保林帶來了雙重豐收。 他是放馬灘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合作社的3000多畝水稻田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基地之一。 這兩年該合作社探索出一條“蝦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 做大龍蝦產業, 種植綠色生態水稻, 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2013年, 吳保林承包了1300多畝拋荒田, 種植稻麥兩季, 除去土地租金、農藥、肥料等成本, 每畝地純收入最多500元。 他做夢都在琢磨, 如何才能從田裡刨出“金娃娃”?

機會就在不經意間來到身邊。 2015年初, 廬江縣水產站站長夏俊華找到吳保林,

動員他上“稻蝦共作”項目。 吳保林拿出靠近水源地的300畝土地進行修整, 投放蝦苗。 沒想到當年秋季收穫成蝦10多萬斤, 加上種水稻, 利潤突破100萬元。 截至目前, 吳保林的“稻蝦共作”面積已突破3000畝。

夏俊華介紹, “稻蝦共作”要在稻田裡沿田埂挖出環形蝦溝, 每到插秧時節, 把幼蝦移至溝內生長。 等秧苗長結實了, 再把溝裡的幼蝦引回稻田。 四五月份收一季蝦, 八九月份又收穫一季, 就是“一稻兩蝦”。 目前, 廬江縣稻田綜合種養面積近20多萬畝, 核心示範區面積達8萬畝。 據測算, 每畝產蝦150公斤、稻穀650公斤。 扣除成本1100元, 每畝純收益5000餘元。 吳保林說:“收入是種植水稻的10倍, 現在周邊的群眾都要求加入我們合作社。 ”

記者採訪瞭解到,

“蝦稻共作”實現了生態種養的“完美搭配”。 小龍蝦疏鬆表層土壤而不損壞水稻根系, 排泄物補充稻田養分;稻茬、雜草、敗葉滋養幼蝦。 稻蝦共生, 稻香蝦肥。 加之從源頭上控制投入品使用, 稻穀收購價每斤最高可達3元, 也比常規稻穀高出不少。

吳保林美滋滋地說:“有機稻米口感好, 價格高。 ”不僅如此, 以前種水稻每畝投入農藥化肥的累計成本達150元, 而現在根本不用化肥, 用有機肥成本是化肥的三分之一。

“沒有想到, ‘蝦稻共作’模式能夠讓昔日低產的放馬灘實現增產。 ”泥河鎮黨委書記夏雁華感慨地說, 過去這3000畝地總產量僅有240萬斤。 如今水稻種植面積和單產均大幅度提升, 總產量達到390萬斤。 小龍蝦年產量90萬斤左右。

“蝦稻共作”保障了“米袋子”、豐富了“菜籃子”、鼓起了“錢袋子”。

廬江縣著力打造品牌, 提升產業內涵, 推進稻蝦共生種養區域產品“三品”認證, 加強對小龍蝦加工品牌、區域優質大米品牌的培育、認定、宣傳、保護和推廣, 不斷打造稻蝦共生產品品牌的美譽度, 培育了一批省內外市場叫得響、品質過硬、佔有率高的精品名牌。

“通過農農融合調整產業結構, 實行農牧結合、農林結合、種養結合, 形成合理的‘糧經飼’三元結構和協調的農業內部結構, 大力推廣一批立體、高效種養模式。 ”安徽省農業綜合開發局局長孔少林介紹說, 該省圍繞產業扶貧和農業轉型升級, 遵循補齊短板、提檔升級原則, 突出優勢特色主導產業, 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與經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