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豆瓣日記: 他是個能寫史記的敗家子兒

本文作者“玄素”,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1

“好精舍, 好美婢, 好孌童, 好鮮衣, 好美食, 好駿馬, 好華燈, 好煙火, 好梨園, 好鼓吹, 好古董, 好花鳥……”

“學書不成,

學劍不成, 學節義不成, 學文章不成, 學仙學佛, 學農學圃, 俱不成。 ”

要麼是覺著日子不長了, 要麼是怕小輩兒把自己忘了。

六十九歲的張老漢, 帶著滿臉不正經, 給自己寫了篇墓誌銘。

囉哩囉嗦地說了一堆興趣愛好, 像模像樣地進行了自我批評。

結果, 硬硬朗朗地又活了十好幾年。

他叫張岱, 字宗子, 號陶庵, 浙江紹興人。

要是在明朝, 選一個最會敗家的公子哥兒, 他排第二, 沒人敢排第一。

可要說清朝初年, 最念前朝故國的史學家和段子手, 還就得是這位張公子。

2

說他敗家, 總得有家可敗。

估摸著是張家祖墳上冒了青煙, 從張岱往前數四輩兒, 代代有功名, 個個有出息。

高祖張天複, 也就是他爺爺的爺爺。

三十四歲進士及第, 一路飆升,

做到太僕寺卿, 相當於今天的交通部部長。

曾祖父叫張元忭, 更是個猛人。

打小體弱多病, 基本上是在藥罐子裡頭泡大的。

因為念書實在太用功, 二十幾歲, 就把頭髮和鬍子全都熬白了。

一不留神, 還成了心學老祖宗王陽明的再傳弟子。

隆慶五年, 被皇帝老爺欽點狀元, 選進翰林院當差去了。

張岱曾祖張元忭是王陽明的再傳弟子

再往下, 就到了爺爺輩兒的張汝霖。

滿肚子文思才情, 可死活瞧不上那些迂腐呆板的老八股。

直到三十歲出頭兒, 才不情不願地準備參加鄉試。

不巧, 爹媽接連駕鶴西遊。

守孝兩年多, 玩兒了命地念書, 白天黑夜連軸轉, 差點兒把眼睛看瞎了。

來年上京趕考, 一把就中了進士, 後來做了廣西省辦公廳主任。

比起來, 張岱的老爸張耀芳, 算是學習成績最差的一個。

十四歲就當了秀才, 照理說, 二十來歲中個進士, 那還不是手拿把攥的事兒。

誰承想, 一考就是四十年。

直到五十三歲, 才哆哆嗦嗦地上了鄉試副榜。

好在官運不錯, 跑到魯王府做了右長史。

這麼說吧, 張岱一落生, 就是官五代加富五代。

有文化, 能當官兒, 還不差錢。

可咱們張大公子, 愣是憑著一己之力, 把五代家業敗了個鍋幹碗淨。

忒狠了。

3

張岱喜歡讀書, 也好寫文章, 可考試當官兒實在不靈光。

幾次鄉試都沒過, 一生氣, 不考了。

張岱喜歡花錢, 可對掙錢一丁點兒興趣也沒有。

家裡太有錢, 所以對節儉和奢侈這倆詞兒, 基本上沒什麼概念。

用今天的話說, 在娘胎裡, 就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

當官兒掙錢他不行, 可玩物喪志, 聲色犬馬, 絕對是一等一的高手。

和三叔張炳芳一塊兒搞實驗, 用各處泉水, 泡各種茶葉。

還放出話來, 說杭州一帶的水, 沾沾舌頭, 就知道是從哪口泉裡挑來的。

一不小心, 捧紅了斑竹庵裡的“禊泉”, 也讓自製的“蘭雪茶”成了爆款。

蘭雪茶

每年農曆十月,家裡的大事小事,正事閒事,統統都撂下。

招呼一票吃貨朋友,直奔陽澄湖。

每人負責消滅六隻大閘蟹,多一隻不行,少一隻也不行。

不過油,不放鹽,不蘸醬,不加醋。

一次只能蒸一隻,吃完一隻再蒸下一隻。

酒足飯飽,總得找點兒樂子消消食兒。

二十五歲的張公子,迷上了鬥雞。

動不動就和二叔張聯芳來上一把,每次三局,鬥死方休。

賭古玩,賭書畫,什麼值錢賭什麼。

叔叔輸急了眼,給雞爪子上綁鐵刺兒,在雞翅膀裡撒芥末,搞的爺兒倆差點兒翻臉動手。

後來張岱聽說,唐明皇鬥雞鬥亡了國,覺著不怎麼吉利。

這才金盆洗手,叔侄和好。

蹴鞠圖

好容易戒了鬥雞,又玩兒起了蹴鞠,天天惦記著當球星。

要是水滸傳裡的高俅在世,張公子一準兒撲通跪倒,連磕三個響頭,拜師學藝。

那個年代,球兒踢得好的,一般都是戲子出身。

張岱一拍大腿,那就聽戲去吧。

研究唱腔,琢磨扮相,從戲場小白變身梨園大牛。

還不過癮,那就跟爺爺和老爸學學,養個戲班子。

自己寫劇本,自己當導演,隔三差五戲精上身,索性撩袍端帶,親自鎮台演上一出。

到最後,甚至開班授課。

擱在今天,指定能去中戲或者北影混個教授當當。

4

張岱愛熱鬧,尤其喜歡拉人攢局組社團。

會彈琴的去“絲社”,能做詩的來“楓社”,學歷史的進“史社”,好吹牛的奔“噱社”。

可甭管是弄琴賦詩,還是吹牛讀史。

回家之前,總得趁著人多,打上幾圈兒牌。

別誤會,搓的不是麻將,而是張岱自己發明的紙牌,比什麼摜蛋釣魚炸金花,不知道高級了多少倍。

除了玩玩桌遊,在那個一夫多妻的年代,找個漂亮姑娘也算不得違法。

揚州城的偏街暗巷裡,可以隨意買賣的年輕女子到處都是。

專人培訓,以瘦為美,時刻準備著嫁給土豪做二奶,史稱“揚州瘦馬”。

對這事兒,咱們的敗家達人張公子,自然也是行家裡手。

容貌儀態,膚革肌理,自不必說。

絕的是,只要看姑娘走上幾步路,就能知道藏在裙子裡的,是大腳還是小腳。

服不服。

這麼說吧,凡是好玩兒的,熱鬧的,燒錢的,張公子都喜歡。

一喜歡就入迷,迷幾天,換下一樣兒,再喜歡,再入迷,依次類推。

後來,他還義正辭嚴地給自己開脫了一番。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有嗜好,有缺點,才能交個朋友,一起愉快的玩耍。

到今天,知道這句話的,一抓一大把,記得張岱這個人的,卻不怎麼多。

5

再熱鬧,也得散場,人再多,也得走光。

就算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張岱還是閑不下來。

崇禎五年的臘月,三十五歲的張公子,正在西湖邊兒的大別墅裡,跟親戚朋友喝酒吹牛。

一場大雪,連下三天。

這可把沒怎麼見過下雪的張公子給樂壞了。

初更時分,外面兒冷得能把人凍個半死。

穿上皮衣,舉著火爐,撐起小船,在旁人異樣的眼神裡,張岱獨自一人直奔湖心亭。

看雪去咯!

這一路上,別說人,連只鳥兒也瞧不見。

湖心亭看雪

大雪罩湖,天與雲,山與水,從上到下,一應俱白。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一點湖心亭,一芥扁舟,和舟中米粒大的人影兒。

到了亭上,居然早有兩個人鋪氈對坐。

張公子簡直像是見了親人,一把摟住,跟人家連幹三碗酒。

一問才知道,這主僕二人,是從兩百裡外的金陵跑來看雪的。

旁邊兒船夫見了,嘴裡嘀咕一句。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張岱一高興,回去隨手寫了一篇《湖心亭看雪》。

明清兩代,把西湖寫得最漂亮,最有意境的文章,就這麼成了。

6

攻城容易守城難,敗家容易起家難。

明朝變成了清朝,張公子也變成了張老漢。

努力了四十幾年,終於成功敗完了五代家業,光榮地成為一名窮光蛋。

繁華靡麗,過眼皆空。

張岱的前半生,活脫脫就是一場夢。

該吃的吃過,該見的見過,該玩的玩過,該浪的浪過。

唯一的遺憾,這是夢,得醒來。

揉揉眼睛,哪兒還有一丁點兒夢裡的模樣,都是赤裸裸的現實。

既然昔日揮金如土的生活遭了報應,那就把樁樁件件都記起來,一字一句在佛前坦白。

這便有了《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 張岱

早在崇禎元年,張岱就隱隱覺著,大明王朝怕是蹦躂不了幾天了。

估摸著,對剛爬上龍椅的朱由檢小朋友,也沒抱什麼信心。

拍了拍前胸口,咬了咬後槽牙,決定要搞點兒事情。

別害怕,不是逼宮造反,也不是占山為王,是要給明朝寫本兒史書。

從洪武肇基,一直寫到天啟駕崩。

封建社會裡,史書絕對是知識份子最高級別的書寫,沒有之一。

能搗鼓出一本兒,夠你吹上好幾輩子。

所以,在中國文人的眼裡,司馬遷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為了向偶像致敬,張岱管這本兒明史叫《石匱書》,“石匱”就是當年司馬先生保存史料的石頭匣子。

7

果不其然,崇禎皇帝硬挺了十七年,還是吊死在了景山公園的歪脖子樹上。

世道兒不太平,能幹的只有一件事兒,跑!

安頓了老婆孩子,丟光了所有家當,張岱隻身沒入紹興西南的深山老林裡。

懷裡揣著寫了十七年的明史草稿,張老漢打算,把後半輩子獻給《石匱書》。

在破廟裡躲了三年,跟和尚同吃同住。

要米沒米,要柴沒柴,吃一頓,餓三天。

曾經鮮衣怒馬的公子哥兒,活生生變成了披頭散髮的原始人。

張岱哪受過這個苦,恨不得一刀抹了脖子去見老祖宗。

可掂了掂手裡的書稿子,歎口氣,算了吧。

石匱書 張岱

順治六年,外面兒總算消停了些。

五十三歲的張老漢,重回紹興老家,在龍山后麓租了塊兒地,接著寫書。

可修史書不是寫段子,按張岱自己的話說,“不顧世情,複無忌諱,事必求真,語必務確”。

不管你覺著這人有多混蛋,他幹過好事兒,那就得給他記下來。

事兒得弄清,話得說准,不能隱瞞,更不能瞎編。

誰敢亂來,那就等著被子孫後代指著墳頭兒罵娘吧。

直到順治十二年,也就是張岱寫《石匱書》的第二十七個年頭兒,終於有了一份完整的草稿。

沒錯兒,還是草稿。

而且,還出了個大問題。

這本兒明史只寫到崇禎皇帝登基為止,再往後,明朝是怎麼沒的,清軍是怎麼來的,壓根兒就沒法說。

這種事兒,張岱怎麼忍得了。

一本兒說不清,那就再寫一本兒,於是便有了《石匱書後集》,專記崇禎一朝以及南明史事。

之後的十年裡,改了五稿,校了九次,還跑到杭州一年多,去收集史料。

康熙三年,張岱動筆後的第三十六年,《石匱書》終於完成了。

全書兩百五十萬字,再加上稍晚完稿的《石匱書後集》,總共寫了三百萬字。

先不說給後世積了多大的德,還他前半輩子敗的家,造的孽,足夠了!

8

修成了全明史,憶完了前半生。

六十九歲的張老漢覺著,嗯,這輩子值了。

給自己寫了墓誌銘,交代了生前身後事,然後拍拍屁股,心滿意足地接著寫書去了。

這之後,他化身段子手,用四千多個小故事,寫出了一本兒百科全書。

南方水鄉,出門都靠航船。

在這比龜速都慢的旅程裡,最有趣的事兒就是,聊閑天兒侃大山。

有了張岱教你的這些段子,再也不怕吹牛的時候插不上嘴了。

於是乎,此書取名《夜航船》。

沒有人說得清,張老漢到底是哪年哪月去了西方極樂。

只知道他八十四歲生日的時候,寫了最後一篇文章。

前半生天天做夢,後半生日日念舊。

前半生是個聲色犬馬的敗家子兒,後半生是個窮困潦倒的史學家。

真真讓人又愛又恨。

夜航船 張岱

百年之後,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媧補天的一塊兒遺石下凡人間,降生金陵賈家。

寶玉閱盡了大觀園裡的繁華,一如張岱湊夠了人世間的熱鬧。

怪不得蒲松齡感歎,此子莫不是張岱這個“死老鬼”的轉世靈童。

待大雪連降三日,撐舟入水。

不知在湖心亭,能否再見張公子。

(全文完)

本文作者“玄素”,現居南京,目前已發表了18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玄素”關注Ta。

蘭雪茶

每年農曆十月,家裡的大事小事,正事閒事,統統都撂下。

招呼一票吃貨朋友,直奔陽澄湖。

每人負責消滅六隻大閘蟹,多一隻不行,少一隻也不行。

不過油,不放鹽,不蘸醬,不加醋。

一次只能蒸一隻,吃完一隻再蒸下一隻。

酒足飯飽,總得找點兒樂子消消食兒。

二十五歲的張公子,迷上了鬥雞。

動不動就和二叔張聯芳來上一把,每次三局,鬥死方休。

賭古玩,賭書畫,什麼值錢賭什麼。

叔叔輸急了眼,給雞爪子上綁鐵刺兒,在雞翅膀裡撒芥末,搞的爺兒倆差點兒翻臉動手。

後來張岱聽說,唐明皇鬥雞鬥亡了國,覺著不怎麼吉利。

這才金盆洗手,叔侄和好。

蹴鞠圖

好容易戒了鬥雞,又玩兒起了蹴鞠,天天惦記著當球星。

要是水滸傳裡的高俅在世,張公子一準兒撲通跪倒,連磕三個響頭,拜師學藝。

那個年代,球兒踢得好的,一般都是戲子出身。

張岱一拍大腿,那就聽戲去吧。

研究唱腔,琢磨扮相,從戲場小白變身梨園大牛。

還不過癮,那就跟爺爺和老爸學學,養個戲班子。

自己寫劇本,自己當導演,隔三差五戲精上身,索性撩袍端帶,親自鎮台演上一出。

到最後,甚至開班授課。

擱在今天,指定能去中戲或者北影混個教授當當。

4

張岱愛熱鬧,尤其喜歡拉人攢局組社團。

會彈琴的去“絲社”,能做詩的來“楓社”,學歷史的進“史社”,好吹牛的奔“噱社”。

可甭管是弄琴賦詩,還是吹牛讀史。

回家之前,總得趁著人多,打上幾圈兒牌。

別誤會,搓的不是麻將,而是張岱自己發明的紙牌,比什麼摜蛋釣魚炸金花,不知道高級了多少倍。

除了玩玩桌遊,在那個一夫多妻的年代,找個漂亮姑娘也算不得違法。

揚州城的偏街暗巷裡,可以隨意買賣的年輕女子到處都是。

專人培訓,以瘦為美,時刻準備著嫁給土豪做二奶,史稱“揚州瘦馬”。

對這事兒,咱們的敗家達人張公子,自然也是行家裡手。

容貌儀態,膚革肌理,自不必說。

絕的是,只要看姑娘走上幾步路,就能知道藏在裙子裡的,是大腳還是小腳。

服不服。

這麼說吧,凡是好玩兒的,熱鬧的,燒錢的,張公子都喜歡。

一喜歡就入迷,迷幾天,換下一樣兒,再喜歡,再入迷,依次類推。

後來,他還義正辭嚴地給自己開脫了一番。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有嗜好,有缺點,才能交個朋友,一起愉快的玩耍。

到今天,知道這句話的,一抓一大把,記得張岱這個人的,卻不怎麼多。

5

再熱鬧,也得散場,人再多,也得走光。

就算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張岱還是閑不下來。

崇禎五年的臘月,三十五歲的張公子,正在西湖邊兒的大別墅裡,跟親戚朋友喝酒吹牛。

一場大雪,連下三天。

這可把沒怎麼見過下雪的張公子給樂壞了。

初更時分,外面兒冷得能把人凍個半死。

穿上皮衣,舉著火爐,撐起小船,在旁人異樣的眼神裡,張岱獨自一人直奔湖心亭。

看雪去咯!

這一路上,別說人,連只鳥兒也瞧不見。

湖心亭看雪

大雪罩湖,天與雲,山與水,從上到下,一應俱白。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一點湖心亭,一芥扁舟,和舟中米粒大的人影兒。

到了亭上,居然早有兩個人鋪氈對坐。

張公子簡直像是見了親人,一把摟住,跟人家連幹三碗酒。

一問才知道,這主僕二人,是從兩百裡外的金陵跑來看雪的。

旁邊兒船夫見了,嘴裡嘀咕一句。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張岱一高興,回去隨手寫了一篇《湖心亭看雪》。

明清兩代,把西湖寫得最漂亮,最有意境的文章,就這麼成了。

6

攻城容易守城難,敗家容易起家難。

明朝變成了清朝,張公子也變成了張老漢。

努力了四十幾年,終於成功敗完了五代家業,光榮地成為一名窮光蛋。

繁華靡麗,過眼皆空。

張岱的前半生,活脫脫就是一場夢。

該吃的吃過,該見的見過,該玩的玩過,該浪的浪過。

唯一的遺憾,這是夢,得醒來。

揉揉眼睛,哪兒還有一丁點兒夢裡的模樣,都是赤裸裸的現實。

既然昔日揮金如土的生活遭了報應,那就把樁樁件件都記起來,一字一句在佛前坦白。

這便有了《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 張岱

早在崇禎元年,張岱就隱隱覺著,大明王朝怕是蹦躂不了幾天了。

估摸著,對剛爬上龍椅的朱由檢小朋友,也沒抱什麼信心。

拍了拍前胸口,咬了咬後槽牙,決定要搞點兒事情。

別害怕,不是逼宮造反,也不是占山為王,是要給明朝寫本兒史書。

從洪武肇基,一直寫到天啟駕崩。

封建社會裡,史書絕對是知識份子最高級別的書寫,沒有之一。

能搗鼓出一本兒,夠你吹上好幾輩子。

所以,在中國文人的眼裡,司馬遷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為了向偶像致敬,張岱管這本兒明史叫《石匱書》,“石匱”就是當年司馬先生保存史料的石頭匣子。

7

果不其然,崇禎皇帝硬挺了十七年,還是吊死在了景山公園的歪脖子樹上。

世道兒不太平,能幹的只有一件事兒,跑!

安頓了老婆孩子,丟光了所有家當,張岱隻身沒入紹興西南的深山老林裡。

懷裡揣著寫了十七年的明史草稿,張老漢打算,把後半輩子獻給《石匱書》。

在破廟裡躲了三年,跟和尚同吃同住。

要米沒米,要柴沒柴,吃一頓,餓三天。

曾經鮮衣怒馬的公子哥兒,活生生變成了披頭散髮的原始人。

張岱哪受過這個苦,恨不得一刀抹了脖子去見老祖宗。

可掂了掂手裡的書稿子,歎口氣,算了吧。

石匱書 張岱

順治六年,外面兒總算消停了些。

五十三歲的張老漢,重回紹興老家,在龍山后麓租了塊兒地,接著寫書。

可修史書不是寫段子,按張岱自己的話說,“不顧世情,複無忌諱,事必求真,語必務確”。

不管你覺著這人有多混蛋,他幹過好事兒,那就得給他記下來。

事兒得弄清,話得說准,不能隱瞞,更不能瞎編。

誰敢亂來,那就等著被子孫後代指著墳頭兒罵娘吧。

直到順治十二年,也就是張岱寫《石匱書》的第二十七個年頭兒,終於有了一份完整的草稿。

沒錯兒,還是草稿。

而且,還出了個大問題。

這本兒明史只寫到崇禎皇帝登基為止,再往後,明朝是怎麼沒的,清軍是怎麼來的,壓根兒就沒法說。

這種事兒,張岱怎麼忍得了。

一本兒說不清,那就再寫一本兒,於是便有了《石匱書後集》,專記崇禎一朝以及南明史事。

之後的十年裡,改了五稿,校了九次,還跑到杭州一年多,去收集史料。

康熙三年,張岱動筆後的第三十六年,《石匱書》終於完成了。

全書兩百五十萬字,再加上稍晚完稿的《石匱書後集》,總共寫了三百萬字。

先不說給後世積了多大的德,還他前半輩子敗的家,造的孽,足夠了!

8

修成了全明史,憶完了前半生。

六十九歲的張老漢覺著,嗯,這輩子值了。

給自己寫了墓誌銘,交代了生前身後事,然後拍拍屁股,心滿意足地接著寫書去了。

這之後,他化身段子手,用四千多個小故事,寫出了一本兒百科全書。

南方水鄉,出門都靠航船。

在這比龜速都慢的旅程裡,最有趣的事兒就是,聊閑天兒侃大山。

有了張岱教你的這些段子,再也不怕吹牛的時候插不上嘴了。

於是乎,此書取名《夜航船》。

沒有人說得清,張老漢到底是哪年哪月去了西方極樂。

只知道他八十四歲生日的時候,寫了最後一篇文章。

前半生天天做夢,後半生日日念舊。

前半生是個聲色犬馬的敗家子兒,後半生是個窮困潦倒的史學家。

真真讓人又愛又恨。

夜航船 張岱

百年之後,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媧補天的一塊兒遺石下凡人間,降生金陵賈家。

寶玉閱盡了大觀園裡的繁華,一如張岱湊夠了人世間的熱鬧。

怪不得蒲松齡感歎,此子莫不是張岱這個“死老鬼”的轉世靈童。

待大雪連降三日,撐舟入水。

不知在湖心亭,能否再見張公子。

(全文完)

本文作者“玄素”,現居南京,目前已發表了18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玄素”關注Ta。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