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茶馬古道”記錄山村巨變

貴安新區大狗場村後有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村民稱之為“茶馬古道”。 不足兩米寬的小路上,參差不齊的的石頭在歷經時間的洗禮後,方的變成了圓的,尖的磨成了平的。 光溜溜、白晃晃,留下的滿是歲月的痕跡與時間的印記,記錄著這個小村子的變遷。

古道蜿蜒在山間田野

白色石頭鋪就的“茶馬古道”

在貴安新區,提到大狗場村,不少人第一印象是那裡居住著的仡佬族。

不過在大狗場村村主任李登峰的眼裡,村裡更為有名的是村後的那條古道。

提起“茶馬古道”,總能讓人想到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亦或是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在古人眼裡,古道或多或少都與分別或離愁連在一起,而在李登峰看來,村後的那條古道,更多的則是承載著祖祖輩輩辛勤勞作的汗水與改變命運的希望之路。

“這就是茶馬古道。 ”在李登峰的帶領下,記者一行沿著村中的水泥路,往西北面行走,出村後,在水泥路的盡頭,便看到了一條石子鋪設的便道。

寬約兩米不到,路面全是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石頭。 乍一看,和想像中的古道有些不太一樣。

時間久遠,路上的石頭早已磨得很光滑。 路面並不平整,走在上面還有些硌腳。 路兩邊有些地方還有排水溝,光滑圓潤的石頭上,滿是時間的痕跡。

李登峰告訴記者,這條路保存完好的約有2公里多長,全部都是石頭鋪設。 大狗場村產一種白石頭,明晃晃的,從路上磨得光亮亮的石頭顏色可以看出,最初祖輩們鋪路的石頭都是就地取材。

“要是遇到下大雨,這條路被水沖洗之後,整條路都是白的,可好看了。 ”李登峰說,石頭是白色帶透明狀的,在大雨沖洗後,整條古道就變得特別美。

古道邊的泉眼

曾是村民外出的主要通道 “我小時候這條路上的石頭就已經被磨成這個樣子了,可見這條路有多老。 ”李登峰的父親李發剛說。

李發剛老人今年78歲,是一名退休教師。

問及這條古道的來歷,老人也說不清楚。

老人說據上一輩人講,這條路一直都存在,但具體修於哪一年,如今村裡沒人說得清楚。 只知道年代久遠,有幾百年歷史。

沿著這條古道,可以一直走到高峰山,路程約5公里左右。 這條古道更是以前村民去貴陽、平壩等地的主要通道。

“我們以前去相鄰的嘉禾村、去高峰山,都是走這條路。 ”李發剛說,以前大狗場村很窮,沒有出去的路,這條古道是唯一一條村裡通往外面的路。 村民要去平壩、貴陽等地或去其它村寨做客,都是從這條路進出。

“去一趟高峰山,走古道只要2個小時左右時間。 去平壩、貴陽得一兩天時間。 ”老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

順著這條古道,一路彎彎曲曲,上坡下坎,出村後,就是一座山,古道選取了中間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蜿蜒而上,依地勢而建,路面有寬有窄,這樣可儘量減少搬運石頭。

在道路兩旁還有不少皂角樹,李發剛告訴記者,村中最多的就是皂角樹。 這條古道上,一路走過去路兩旁全都是大皂角樹,樹齡估計有幾百年,可惜後來都被砍掉了,如今只剩下幾棵。

“一路都有泉水井,行人走累了歇腳時可隨時取用,井水可清涼了,可惜現在已經枯竭了。 ”李登峰說,以前這條古道上,還有很多口天然的泉眼,用石頭圍成一個個小井,專門供過路人飲水解渴。

在一處山坳的平地處幾棵皂角樹旁,李登峰扒開碎石和草叢,裡面露出一個小小的水井,因年久無人打理,加之又是冬天的緣故,水井已乾涸。

“小時候,我們去高峰山路上渴了,就用手捧著裡面的水喝。”李登峰說,水井旁還有一口井,做得要簡單點,是用來供往來馱東西的牛馬等牲口飲用。

昔日古道如今已成牛馬放養處 “

“小時候,這裡都是田地,種著玉米,父輩們用馬馱玉米回家。那時候路上行人很多,大家走累了,就在樹蔭下坐著乘涼,很熱鬧。”李登峰說,別看這條路是石頭路,村裡的收成都是靠馬沿著這路一點點馱回家的。

山路崎嶇,順著這條古道,記者大約走了30多分鐘,才走了1公里左右的路程。行經之處,一路上留下的是牛馬的腳印。古道兩旁是山林還有早已荒廢的土地,一路沒有碰到一個行人,偶有幾撥羊群、牛群在荒地裡吃草。

“這條路如今已經沒有人走了,只有村民趕牛馬去山上放養時才走。”李登峰說,原本這條古道一直通到村口,以前村子在半山腰,全是茅草房,後來村民們修新房,整個村子往前搬遷,再加上10多年前村裡修水泥路,就佔用了一部分古道。

如今走在大狗場村,家家戶戶都是寬敞明亮的樓房,村中早已看不到當年古道的印跡。幾年前村裡修了入戶路,入家入戶都是水泥路,走在村裡乾乾淨淨。一出村口就是黔中大道,對面是新修的白牆紅頂的VR小鎮,整個村莊如今交通四通八達,村民大多買了私家車。

“希望將來能夠把古道和仡佬文化整合在一起,把大狗場村打造成一個旅遊村,這樣既可以讓人們瞭解我們古老的民族文化,還可以在古道上走走袓輩們走過的路,找找鄉愁。”李登峰說。

“小時候,我們去高峰山路上渴了,就用手捧著裡面的水喝。”李登峰說,水井旁還有一口井,做得要簡單點,是用來供往來馱東西的牛馬等牲口飲用。

昔日古道如今已成牛馬放養處 “

“小時候,這裡都是田地,種著玉米,父輩們用馬馱玉米回家。那時候路上行人很多,大家走累了,就在樹蔭下坐著乘涼,很熱鬧。”李登峰說,別看這條路是石頭路,村裡的收成都是靠馬沿著這路一點點馱回家的。

山路崎嶇,順著這條古道,記者大約走了30多分鐘,才走了1公里左右的路程。行經之處,一路上留下的是牛馬的腳印。古道兩旁是山林還有早已荒廢的土地,一路沒有碰到一個行人,偶有幾撥羊群、牛群在荒地裡吃草。

“這條路如今已經沒有人走了,只有村民趕牛馬去山上放養時才走。”李登峰說,原本這條古道一直通到村口,以前村子在半山腰,全是茅草房,後來村民們修新房,整個村子往前搬遷,再加上10多年前村裡修水泥路,就佔用了一部分古道。

如今走在大狗場村,家家戶戶都是寬敞明亮的樓房,村中早已看不到當年古道的印跡。幾年前村裡修了入戶路,入家入戶都是水泥路,走在村裡乾乾淨淨。一出村口就是黔中大道,對面是新修的白牆紅頂的VR小鎮,整個村莊如今交通四通八達,村民大多買了私家車。

“希望將來能夠把古道和仡佬文化整合在一起,把大狗場村打造成一個旅遊村,這樣既可以讓人們瞭解我們古老的民族文化,還可以在古道上走走袓輩們走過的路,找找鄉愁。”李登峰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