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為何中國古代將之稱為“紅衣大炮”?真相原來如此!

紅衣大炮, 原稱紅夷大炮, 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載加農炮, 明代後期傳入中國, 軍人迷信, 為了祈求勝利, 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象徵吉利的紅布, 正巧清代滿族忌諱“夷”字, 便定名為紅衣大炮。

在設計上有優點, 炮管長, 管壁厚, 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 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 此設計可減輕整體重量而不降其強度。 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形的炮耳, 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 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 設有準星和照門, 依照抛物線來計算彈道, 精度很高。 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三米左右, 口徑110至130毫米, 重量在兩噸以上。

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 明代後期傳入中國, 也稱為紅衣大炮。 所謂“紅夷”者, 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 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 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 據考證, 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 後來因臺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 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 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 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明朝前期的自製大口徑火銃在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 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 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 明朝前期火銃多以銅為原料, 內膛呈喇叭型, 炮管顯得單薄, 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 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

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 火藥氣體密封不好, 因此射程近, 此外容易過熱, 射速也慢, 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 但是費用較高(銅可用於銅錢, 是鑄造貨幣的金屬), 而且銅太軟, 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炮膛擴張, 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 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 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 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面前, 明朝前期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