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底探秘|讓鮭魚飛一會兒

鮭魚會飛?飛去哪兒?飛多久?重點是, 鮭魚怎麼飛?

在弄清楚這些問題之前, 小編想先問各位小海米一個問題——你認識鮭魚嗎?

“從來沒有一種魚像它們一樣成功, 征服了眾口難調的味蕾, 遊上了全世界人民的餐桌。 無論在北國的挪威冰海還是南半球的智利峽灣, 我們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它們的名字如雷貫耳, 它們讓人類的食譜更加健康, 它們就是我們熟悉而陌生的三文魚……”

小海米:小編等等, 你剛剛不是在說鮭魚嗎?

凱撒: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也被弄糊塗了?鮭魚是一個被音譯“玩壞了”的物種。

在深入探討它們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之前,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它們名稱的由來吧!

飛躍者

鮭魚生活在北大西洋海域。 每年, 它們都會成群結隊地從河口洄游到淡水中產卵, 遇到瀑布或堤壩等障礙物時, 便會沖出水面, 奮力躍起。 當地人把它們稱為“Sailo”,

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飛躍者”。 後來, 分類學“大神”林奈把“salmo”作為這種魚的屬名, 它就是大西洋鮭。 20世紀70年代, (養殖)大西洋鮭登上香港人的餐桌。 人們根據英文名的粵語發音和其脂肪的特殊紋路稱它們為“三文魚”。 簡而言之, 中文裡的“三文魚”指的其實就是(養殖)大西洋鮭魚。

大西洋鮭魚產卵後通常還會再次返回大海

鮭科魚的魚肉顏色呈橘紅或橙色。 這種誘人的顏色來自一種胡蘿蔔素——蝦青素。 鮭科魚的主要食物——小型甲殼綱動物含有的蝦青素在游離狀態下是橘紅色的, 也叫蝦紅素, 經過消化後, 經過還原的蝦紅素富集在肌肉中, 使魚肉呈現橘紅色。 鮭魚肉擁有肥厚的肌間脂肪層, 魚腩更是鮮滑、肥美, 既適合做刺身, 又可以熟食。

除了大西洋鮭魚, 太平洋及其沿海也生活著一些外形與大西洋鮭魚相似, 也會洄游產卵的魚類, 比較著名的有帝王鮭、狗鮭、紅鮭、銀鮭和粉鮭。 這些魚洄游時不但體色會發生變化, 一些種類的上下頜還會變成明顯的鉤子形狀。 它們屬於鮭科大麻哈魚屬, 在希臘語中意為“彎曲的鼻子”。

自上而下、從左向右分別是:帝王鮭、狗鮭、紅鮭、銀鮭、粉鮭

這5種魚主要產自北美洲的阿拉斯加。 數條大河從這裡緩緩注入白令海峽和阿拉斯加灣, 冰冷而營養豐富的海水滋養了這些大麻哈魚。 與大西洋鮭魚不同的是, 絕大多數大麻哈魚在洄游繁殖後會緩緩死去。 它們從阿拉斯加沿河穿行, 為這片土地上的人類和動物帶去了源源不斷的食物和財富。

鮭魚大炮

小編掰著手指頭數了數, 全世界目前有80多萬座高度在15米以上的水壩。 這些水壩可以蓄水、發電、防洪和灌溉, 讓人類過上“打開水龍頭水就流出來,按下開關燈泡就亮”的便利生活。水壩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影響巨大,同時也改變了無數鮭魚的生命軌跡。

洄游是鮭魚的生存本能。它們長途跋涉,逆流而上,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繁育下一代。千百萬年來,沒有什麼能攔住這些“固執”的鮭魚。激流和天敵都不行,除了人類築起的那些巨大的水壩。如果你去探訪美國華盛頓州哥倫比亞河流域的鮭魚群,它們會告訴你,沿河的8座大壩每年能奪走5%~14%的成年鮭魚的性命!

奮力洄游的大麻哈魚

人類幫助鮭魚越過水壩的老辦法:

用車把洄游魚群送去它們的產卵地。這樣做,雌鮭魚可能會因為產前運動不足而排不出卵。

在設計、建造水壩時配置魚梯(由一個個水槽搭成的階梯)和魚苗孵化場。這樣做,讓灰熊和偷獵者格外高興 。

用直升機帶鮭魚們飛躍大壩。這樣做耗資不菲,效率卻很“可悲”。順便說一句,雌鮭魚暈機的後遺症也是排不出卵。

現在,小編要向你推薦一種成本低廉但效果極佳的新方法,可以安全迅速地護送鮭魚通過大壩!如果你從“鮭魚大炮”這個名字聯想到了遊戲“憤怒的小鳥”,那麼你已經很接近“真相”了。但是,請不要誤會,“鮭魚大炮”的作用可不是發射鮭魚轟擊水壩!

“鮭魚大炮”利用壓力差將鮭魚吸入“炮膛”,再以最高35千米的時速將鮭魚“發射”到大壩的另一邊。壓力差從何而來?其實,“鮭魚大炮”的“炮膛”是一個特製的真空管道。這種以“溫柔地遞送物品”為原則而設計的管道,可以將鮮嫩多汁的水果由采果人手中“毫髮無傷”地遞送至生產車間的清洗槽。我又跑題了嗎?當然沒有!我是在強調“鮭魚大炮”的安全性!

輸送鮭魚的管道

理論上,無論是水果、鮭魚還是人,“鮭魚大炮”都能溫柔、快捷且安全地將其從大壩一側運送至另一側。事實上,“貨物”如何安全著陸才是真正的難題。在哥倫比亞河一條支流上的養魚場裡,一群鮭魚作為“志願者”驗證了“鮭魚大炮”的運輸能力和安全性。鮭魚們被投入“大炮”,吸上壩頂,然後從9米多高的“炮口”被飛射而出。事實證明,這比運輸魚的方法更簡單,而且能減少對魚的傷害。

往期也精彩

轉載聲明:本文為小海米編輯部原創稿件,內容出自青島出版社《海洋探秘》,作者潘石頭,若需轉載、修改原文,請後臺聯繫“探秘君”修改許可權。

讓人類過上“打開水龍頭水就流出來,按下開關燈泡就亮”的便利生活。水壩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影響巨大,同時也改變了無數鮭魚的生命軌跡。

洄游是鮭魚的生存本能。它們長途跋涉,逆流而上,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繁育下一代。千百萬年來,沒有什麼能攔住這些“固執”的鮭魚。激流和天敵都不行,除了人類築起的那些巨大的水壩。如果你去探訪美國華盛頓州哥倫比亞河流域的鮭魚群,它們會告訴你,沿河的8座大壩每年能奪走5%~14%的成年鮭魚的性命!

奮力洄游的大麻哈魚

人類幫助鮭魚越過水壩的老辦法:

用車把洄游魚群送去它們的產卵地。這樣做,雌鮭魚可能會因為產前運動不足而排不出卵。

在設計、建造水壩時配置魚梯(由一個個水槽搭成的階梯)和魚苗孵化場。這樣做,讓灰熊和偷獵者格外高興 。

用直升機帶鮭魚們飛躍大壩。這樣做耗資不菲,效率卻很“可悲”。順便說一句,雌鮭魚暈機的後遺症也是排不出卵。

現在,小編要向你推薦一種成本低廉但效果極佳的新方法,可以安全迅速地護送鮭魚通過大壩!如果你從“鮭魚大炮”這個名字聯想到了遊戲“憤怒的小鳥”,那麼你已經很接近“真相”了。但是,請不要誤會,“鮭魚大炮”的作用可不是發射鮭魚轟擊水壩!

“鮭魚大炮”利用壓力差將鮭魚吸入“炮膛”,再以最高35千米的時速將鮭魚“發射”到大壩的另一邊。壓力差從何而來?其實,“鮭魚大炮”的“炮膛”是一個特製的真空管道。這種以“溫柔地遞送物品”為原則而設計的管道,可以將鮮嫩多汁的水果由采果人手中“毫髮無傷”地遞送至生產車間的清洗槽。我又跑題了嗎?當然沒有!我是在強調“鮭魚大炮”的安全性!

輸送鮭魚的管道

理論上,無論是水果、鮭魚還是人,“鮭魚大炮”都能溫柔、快捷且安全地將其從大壩一側運送至另一側。事實上,“貨物”如何安全著陸才是真正的難題。在哥倫比亞河一條支流上的養魚場裡,一群鮭魚作為“志願者”驗證了“鮭魚大炮”的運輸能力和安全性。鮭魚們被投入“大炮”,吸上壩頂,然後從9米多高的“炮口”被飛射而出。事實證明,這比運輸魚的方法更簡單,而且能減少對魚的傷害。

往期也精彩

轉載聲明:本文為小海米編輯部原創稿件,內容出自青島出版社《海洋探秘》,作者潘石頭,若需轉載、修改原文,請後臺聯繫“探秘君”修改許可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