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太康太康|馬廠鎮撞寨行政村,村名由來、姓氏族譜、民間傳說

撞寨行政村位於渦河北端, 南靠太馬公路, 北臨大新溝河, 筆直的東西大街直通馬高公路, 西與李麥稈村接壤, 東與馬廠三中、鎮中心幼稚園比鄰。 全村總人口2200多人, 總地畝2971畝, 村址占地540多畝。 全村三條東西大街和環村水泥路已基本建好, 南北大街4.5米寬的路面正在建設中。 全村現已建起漂亮的樓房220多座, 圍標林生長茂盛, 遮陽蔽日, 風和日麗。 在座座樓房、樹木、花草的交相輝映下, 整個撞寨村更顯得風景秀麗, 鳥語花香, 氣候清新, 讓人倍感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村名由來

來祖李伯敬在太康縣代理縣令期間,

就把莊址訂建在現在的位置。 站在撞寨中間周圍顯得都窪, 站到撞寨周圍看, 村中也顯得較窪, 此村幫為臥虎金盆地。 撞寨村原址修有東西寨門, 門樓約有三丈高, 村周圍是寨牆, 寨 牆為土牆, 牆高約兩丈餘。 因人口居住較為分散, 吃飯時靠撞鐘召人就餐(鐘高八尺, 鐘直徑為四尺1958年煉鋼被毀)故得名撞鐘寨。

姓氏族譜

據《李氏族譜》記錄, 從元中期(西元1358年)來祖李伯敬開始建村, 村裡大多為李姓, 目前李姓人口有2000多人。

賈氏, 來祖賈鴻祥1931年從杞縣葛崗來到撞寨以租種別人耕地為生, 解放後安居下來, 目前有人口19人。

劉氏, 來祖劉明元在1934年從柘城以算命為業來到撞寨村, 其姐劉氏與本村居民聯姻後定居此地, 現有人口11人。

高氏,

來祖高茂松1934年投親落戶到撞寨, 從此定居下來, 現有人口8人 王氏來祖王克文幼年時隨母親住外祖母家, 遂定居撞寨, 現有人口5人。

張氏來祖張卓興, 1930年從淮陽四通鎮住親戚落戶撞寨至今, 現有人口34人。

田氏, 來祖田發成1926年從原陽逃荒要飯到撞寨, 與李氏聯姻遂定居此地, 現有人口18人。

李伯敬(來祖) 元朝中期人士, 山西洪桐大槐樹下分遷河北槁城祖居, 1358年被元朝末代皇帝至正親封為河南提舉司。 因太康遭災, 皇上派李伯敬到太康賑災。 要體察民情的過程中, 他把自身所帶銀兩讓手下全部分發給災民。 賑災結束後, 李伯敬回京交旨時, 老百姓攔道跪拜在道上不讓李伯敬回京。 消息傳到京城後, 皇上降旨讓李伯敬代理太康縣兩任縣令(元末1358後-----1368)現以李氏頌先祖歌詞為證:

來祖李伯敬, 祖居河北槁城。

皇封河南提舉司, 後任太康縣令

居官愛民如子, 清正廉潔奉公。

微服私訪鄉里, 躬身體察民情。

對上實言相告, 對下不騙不哄。

一身浩然正氣, 為國鐵骨錚錚。

君臣豎拇稱道, 深受子民稱頌。

二世祖李志義 元朝末年人(西元1366年), 一生勤學苦練, 謙虛謹慎, 戒驕戒躁, 尊老愛幼。 後被皇上親封為山西廣昌縣令後, 為官司清正廉潔, 愛民如子, 秉公辦事, 不徇私情, 深受百姓愛戴, 君臣稱頌。

現以李氏頌祖歌詞為證:

志義兄弟三人, 志德志仁為長兄。

志義遷居山西, 皇封廣昌縣令。

居官心胸坦蕩, 辦事不徇私情。

深受長輩愛戴, 倍受晚輩尊敬。

倭寇轉城勸降, 執意永不屈從。

志義祖一生清廉, 君民拍手稱頌。

李可灼 明朝中期人(西元1506年), 他一生從醫, 為貧苦人家醫病拿藥分文不取, 給其他人醫病只取微薄利息, 因醫術精湛, 經人推薦被皇上封為御醫。 由於與奸臣魏忠賢不和, 奸臣魏忠賢奏本說御醫李可灼下藥害死了皇上, 幼主下旨將李可灼推出午門問斬。 此時軍師劉伯溫率滿朝文武上殿保本御醫大夫李可灼才免於一死, 後被貶家為民。 現以李氏頌祖歌詞為證:

明代御醫李可灼, 浩然一生為楷模。

精忠報國為宗旨, 奮不顧身鬥病魔。

為君為民除疾病, 醫術精湛賽華佗。

金指李紇 金指頭李紇, 明朝嘉靖年間(西元1526年)人士。 他一生積德行善, 樂於助人, 在國家需要時, 曾為國捐地千畝, 為軍捐糧千石,

捐草千束。 在去南海朝拜觀音老母時, 深受觀音點化後, 方成為指地為金, 圈地為銀的金指頭李紇。 以李頌祖歌詞為證:

神州李氏門戶, 赫赫有名李紇。

對上尊重長輩, 對下幼小呵護。

精心培育兒孫, 事蹟流芳千古。

愛國愛鄉愛家, 一生友善民族。

為國捐糧千石, 為家捐地千畝。

為軍捐草千束, 物資均交國庫。

積德行善一生, 南海朝拜觀音老母。

深受觀音點化, 方成金指頭李紇。

舉人李沄泮 舉人李沄泮, 清朝中後期人士, 壬午(1882年)中為舉人。 李沄泮少年時期家庭十分貧窮, 父母拉棍要飯供其上學。 在上學期間他尊敬師長, 團結學友, 吃苦耐勞, 從不翹課。 中舉後, 對於上精忠報國, 對下友善鄉里鄉親, 一生為家族、為鄉鄰辦很多好事, 以李氏頌祖歌詞為證:

一生清貧李沄泮,鐵骨錚錚是硬漢。

幼小上學家貧寒,父母為其去討飯。

上午放學不回家,野菜烏麥充饑寒。

懸樑錐骨苦讀書,高中舉人眾稱讚。

功成名就不忘本,為族為國添瓦磚。

後人未見舉人面,功績代代族中傳。

文物古跡

撞寨三月十五瘟神廟會

夏商年間(三千多年以前),豫東南這個地方出現了很多歹惡之徒,他們橫行鄉里、欺男霸女、搶奪民財、無惡不作。惡人的所作所為遭到了上神的一致反對。於是乎,上神們就一起到玉皇大帝那裡告禦狀。玉皇大帝傳旨下瘟藥要滅豫東南這一方人士。恰在這時,盧岳、李奇、朱天林、楊偉輝、周信五位結拜兄弟要飯來到此地夜宿在破土地帝廟內。當他們睡熟之後,上神托夢要他們把瘟藥下到井內瘟死這一方人士。兄弟五人醒來發現面前有一瓶瘟藥。兄弟五人說:“與其瘟死那麼多黎民百姓,倒不如我們兄弟五人把藥喝掉,拯救一方黎民。”於是兄弟五人把上天如何下瘟藥藥死一方黎民百姓和他們如何把藥喝掉拯救一方人士的經過書寫下來放在身旁,兄弟五人喝藥後分別死去。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五這一天,眾鄉親在破廟內發現此事後,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萬。後來以撞寨為首的眾鄉親和同十裡八鄉的老百姓,為了紀念五位義士,分別捐錢捐物,蓋廟並仿照兄弟五人的模樣抓胎,把他們五位兄弟敬為瘟神,並把每年的三月十五定為敬瘟神爺的香火廟會,以對五位瘟神爺的緬懷和悼念。這就是我撞寨三月十五瘟神廟會的來歷。

撞寨原吃飯鍋

原撞寨的吃飯鍋,現存在民權縣西南方的白雲寺內。鍋內現長一棵大槐樹,樹粗三個大人環抱不住,樹的直徑大約兩米餘,樹身離鍋沿二尺,鍋的直徑三米餘。此鍋現已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撞寨原祠堂

撞寨原祠堂坐落在現在中心大街路北李偉振、李建國的宅基處。祠堂大殿高約三丈五尺,長約四丈餘,寬約三丈多。殿內九根明柱頂著樑檁,殿內擺放著李氏先祖的牌位。整個大殿房頂是黑色琉璃瓦,大型獸頭安在房脊兩頭,雕樑畫棟,十分壯觀。祠堂有東西廊房各四間,前有廣亮門房三間,門的上方懸有清乾隆皇帝南巡時題寫的匾額,匾的中間是漢文《提舉公祠》,漢文一旁是滿文。據說此匾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匾。

文化藝術--戲劇

撞寨村民與外群眾一樣熱愛戲劇,河南梆子、河南曲子、周口越調、太康道情,無論男女都會哼兩聲,嘴吹曲牌是司空見慣之事。1945年,撞寨村請來外地宋師傅、廖師傅等人舉辦玩會。後來聯合朱口大蔡、鄧莊、雷莊成立業餘劇團。劇團演出沒有劇本,學員靠教師教給的戲詞進行演唱。戲裝、樂器是群眾集資到開封買的,道具是木匠李仰修、李二小想方設法自製。舞臺靠六輛太平車棚上木板自成舞臺。解放戰爭期間,國共雙方爭奪該地政權白熱化時,唱戲暫停。1950年在區政府宣導下劇團恢復活動。建國初期撞寨 業餘劇團鼎盛時期,三裡五村、一個台口接一個台口,劇團曾歷練出李仰孔、李濟高、李濟敏、李濟周、賈鳳英、韓姣等優秀演員。“文革”時期,撞寨 大隊成立了毛澤東宣傳隊,劇團被 取而代之。

瘟神鼻祖廟

2018.01.15

撰稿:李仰煥

整理:王雪梅

審核:趙其正

一生清貧李沄泮,鐵骨錚錚是硬漢。

幼小上學家貧寒,父母為其去討飯。

上午放學不回家,野菜烏麥充饑寒。

懸樑錐骨苦讀書,高中舉人眾稱讚。

功成名就不忘本,為族為國添瓦磚。

後人未見舉人面,功績代代族中傳。

文物古跡

撞寨三月十五瘟神廟會

夏商年間(三千多年以前),豫東南這個地方出現了很多歹惡之徒,他們橫行鄉里、欺男霸女、搶奪民財、無惡不作。惡人的所作所為遭到了上神的一致反對。於是乎,上神們就一起到玉皇大帝那裡告禦狀。玉皇大帝傳旨下瘟藥要滅豫東南這一方人士。恰在這時,盧岳、李奇、朱天林、楊偉輝、周信五位結拜兄弟要飯來到此地夜宿在破土地帝廟內。當他們睡熟之後,上神托夢要他們把瘟藥下到井內瘟死這一方人士。兄弟五人醒來發現面前有一瓶瘟藥。兄弟五人說:“與其瘟死那麼多黎民百姓,倒不如我們兄弟五人把藥喝掉,拯救一方黎民。”於是兄弟五人把上天如何下瘟藥藥死一方黎民百姓和他們如何把藥喝掉拯救一方人士的經過書寫下來放在身旁,兄弟五人喝藥後分別死去。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五這一天,眾鄉親在破廟內發現此事後,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萬。後來以撞寨為首的眾鄉親和同十裡八鄉的老百姓,為了紀念五位義士,分別捐錢捐物,蓋廟並仿照兄弟五人的模樣抓胎,把他們五位兄弟敬為瘟神,並把每年的三月十五定為敬瘟神爺的香火廟會,以對五位瘟神爺的緬懷和悼念。這就是我撞寨三月十五瘟神廟會的來歷。

撞寨原吃飯鍋

原撞寨的吃飯鍋,現存在民權縣西南方的白雲寺內。鍋內現長一棵大槐樹,樹粗三個大人環抱不住,樹的直徑大約兩米餘,樹身離鍋沿二尺,鍋的直徑三米餘。此鍋現已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撞寨原祠堂

撞寨原祠堂坐落在現在中心大街路北李偉振、李建國的宅基處。祠堂大殿高約三丈五尺,長約四丈餘,寬約三丈多。殿內九根明柱頂著樑檁,殿內擺放著李氏先祖的牌位。整個大殿房頂是黑色琉璃瓦,大型獸頭安在房脊兩頭,雕樑畫棟,十分壯觀。祠堂有東西廊房各四間,前有廣亮門房三間,門的上方懸有清乾隆皇帝南巡時題寫的匾額,匾的中間是漢文《提舉公祠》,漢文一旁是滿文。據說此匾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匾。

文化藝術--戲劇

撞寨村民與外群眾一樣熱愛戲劇,河南梆子、河南曲子、周口越調、太康道情,無論男女都會哼兩聲,嘴吹曲牌是司空見慣之事。1945年,撞寨村請來外地宋師傅、廖師傅等人舉辦玩會。後來聯合朱口大蔡、鄧莊、雷莊成立業餘劇團。劇團演出沒有劇本,學員靠教師教給的戲詞進行演唱。戲裝、樂器是群眾集資到開封買的,道具是木匠李仰修、李二小想方設法自製。舞臺靠六輛太平車棚上木板自成舞臺。解放戰爭期間,國共雙方爭奪該地政權白熱化時,唱戲暫停。1950年在區政府宣導下劇團恢復活動。建國初期撞寨 業餘劇團鼎盛時期,三裡五村、一個台口接一個台口,劇團曾歷練出李仰孔、李濟高、李濟敏、李濟周、賈鳳英、韓姣等優秀演員。“文革”時期,撞寨 大隊成立了毛澤東宣傳隊,劇團被 取而代之。

瘟神鼻祖廟

2018.01.15

撰稿:李仰煥

整理:王雪梅

審核:趙其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