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飛地手記:張淺潛|獨自黯淡,獨自光明

Z

當我死時 榮耀已披就一身

我生來如此 本性如就

當我死時 生不逢時 一無所成 一無所就

我生來如此 本性如就

「 獨自光明 獨自黯淡」

張淺潛, 女歌手, 祖籍甘肅, 代表作品《倒淌河》、《旅者》等

編輯手記

“天下河水皆向東, 唯有此溪向西流”

——倒淌河, 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自西向東流, 細而長, 流得慢, 流得靜。

第一次和張淺潛通話是在今年十一月, 她回青海老家辦事, “我這次回來沒有帶吉他, 所以沒法用音樂和人交流, 只帶了兩台電腦回來, 本來想整理文字作品的, 但是事情太碎, 我沒有精力。 我還有一個月就要演出了你知道吧, 我不想被打擾。 ”她已經有些急躁, “我現在需要的是多遊歷, 親近自然, 和人交流很消耗我。 ”那次電話採訪最終沒有完成, 她不想繼續談話。 與她相熟的朋友過後給出解釋:“你見諒, 她性情起來像個孩子, 帶著作品重回公眾視野是她一直期待的,

儘管依然存在各種困難。 ”

去年早春在北京69cafe看她現場演出, 她從人群中顛顛兒地跳上了台, 即興唱了一段, 歌自然是如往常, 顆粒感十足, 摩挲皮膚, 可以燙出淚, 但唱歌的人是鏽鐵架子, 又硬又脆, 可以嗅到快要燒裂的秸稈味兒, 一種危險的氣味。 朋友說有段時間她看到人就跟要抓住似的, 搖搖欲墜。 人瘦, 吉他背在身上, 整個人就汪在陽光裡。

整理她的文字和畫, 一直翻到兩千年的博客。 文字格式混亂, 被過度放大或縮小, 關注的人中, 只有兩個人是這樣的, 一個是余秀華, 一個是她。 這在她的音樂和講話邏輯中找到暗合口, 即便是發表的作品中也保留幾句口齒不清的吞音, 講話時而飛進, 時而鈍重, 言語中有一種天真的霸道。

再見她時是十二月, 她巡演到深圳, 我去車站接她, 人比去年結實了些, 但說話還是恍惚的。 從武漢一路南下巡演, 到深圳已經是倒數第三站, 緊湊的行程讓她有些疲累, 但更多的是擔心自己的狀態。 “我需要好好休息, 好好排練一下。 ”她沒有掩飾自己的焦躁。

我們的採訪被擱置。

演出開始前, 我去場地見她。 場地四面煙灰, 她一人坐在台上調音, 台下只有一個調音師, 那晚的活動和場地方的周年慶典衝突了, 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被調到另一個店去了。 我站在她正前方, 她在光裡掃弦, “撲拉撲拉”, 頓時覺著四周牆被她掃空, 只剩薄薄一層風, 好像誰再多說一句話, 就要被戳破。 “不要站在中間”她看見我。 兩日下來,

我已習慣她的說話方式。

“你吃飯了嗎?”我問她, “還沒呢, 等下有朋友要來的, 不知道在哪”。 她調完音走下來。

“抽煙嗎?”“不, 我等下還要上臺。 ”

“你有口紅嗎?”我掏出口紅給她。

她和我一道向外走, 半道, 她讓我停住等她, 我心裡明白, 在一個露天咖啡館外頭的籐椅坐下。 我側過頭瞥見對面一間咖啡廳裡她的身影, 我知道她需要空間。

臨近演出, 場地方管事的人到了, 來和她打招呼, 她禮貌感謝。 一些老朋友也來見她, 她擁抱。

場子漸漸熱起來。

她上臺, 我這才注意到她新染了橘發, 啞光口紅覆滿兩片薄唇, 整張臉閃動著奇亮的, 接近果實的美。 撥弦, 張口, 她的嗓音依舊亮、刺, “誰會擁有這片土地, 來喚醒沉睡在下面的我”, 一根針直接紮進場子, 挑針,

引線, 場子就被她拉到了另一層空間裡。 “我被打開這很應該”, 遼遠處的河水闖來, 所有人跟著她喉裡那顆粗糲的石子滾, 四處都是刮痕。

她唱了幾首換嘉賓唱, 再換到她時, 她微微欠身:“因為剛剛那位嘉賓唱得有點久, 我不知道接下來能唱幾首。 ”口吻裡沒帶一點諷刺, 只是陳述, 但下面的人還沒因她的耿直回過神來。

幻燈片背景是那幅鵝黃沙發上兩把吉他的畫, 那是很難歸類的一種黃, 介於明和暗之間, 線條也是柔中帶剛, 像即將融化的吉他自己躺在沙發上。 她的朋友和我透露過, 她當時正在房間和朋友聊天, 聊著聊著突然有了靈感, 不說話, 轉身抓起畫筆, 十來分鐘後就是那幅畫了。

和歌一樣,她就像一匹馬,風來了,她就騎上去奔幾圈,盡興了就自己回來。“她總是這樣,就算出去買個菜,騎著單車,她也在思考著創作,她始終在那個狀態裡。”朋友談到。

演出結束,她到後臺,看見我坐在旁邊,“採訪以後一定還是要做的,以後找個機會。”我一字未提,她卻一直記得。她後來被圍住,來要簽名和合照的粉絲和一些朋友,拍照時她笑得甜,嘴唇泛著紅光,比剪刀手。

她就像有各種面具的人,不停地更換面具以保護自己真實的核心,但無論如何,她唱歌的時候仍舊真誠地令四下的人發怵、發麻、偽裝的皮屑紛紛在她面前脫落,這是她的“力”,但她卻並非刻意向外投射這種力,只是她的生長過程蠻得泄出各種光屑,像一粒帶刺的果子無意勾扯到他人,遠的人沉浸在她光裡,近的人卻可能被刮傷,這些她想必都是知道的。

在一篇有關她的文章裡,她的敏感被這樣形容:“尋找靈魂的人往往都會失去靈魂,於是她選擇了隔絕,——與世隔絕往往是那些最敏感的人本能的選擇,她藏匿起來,攥緊自己像攥緊一個氣球——警惕並非她的天性——但她不停地提醒自己,別撒手,也別和別人碰煙頭,碰自己。”

我和她在門口道別,不太正式地揮手,彼此都沒有再多說一句。我舒了一口氣,但也知道,能夠給我那種氣的人並不多。

我自然沒有來得及將採訪提綱裡的問題交給她,問她的音樂計畫;問她“愛情是否還可以填堵她人格裂變的漏洞”;問她如何在搖搖欲墜中繼續前行。

但也覺得不必問,描述於她始終是葉子,有些人是在反復張望的過程中徵詢自己的葉子,從而確定自己是一棵怎樣的樹,而她就是那棵樹,葉子是從她身上自動脫落的,我撿到了一片,很薄的一片。

文/翠羽

有關 張淺潛

「陽光在我頭頂旋轉」

/2004年

我孤獨地飛著,在這個空間裡,我沿著熟悉的黑暗千方百計地尋找光明,像在自虐中尋找著某種解決的快感,或者我象一個餓暈了頭的人吃不到可吃的東西,就隨手抓起我的幻覺,它在頭的上方拼命撕扯著我的饑餓,切割著我心已崩潰的現實。

我險些飛不動了,為難地看了看四周,我怎能告訴別人,我繪畫時有了一種夢中遺精的感覺,那種痛快淋漓高漲的情緒支持著虛弱的我,我怎能象別人那樣一小筆一小筆地撫摸自己的爆炸感,象他們用筆觸的眼神一點一點撫摸著畫面上的山和水,是的,我對一切已沒有愛意。

我飛了出去,在命運的輪椅上跌坐下來,抱著我假裝受傷的翅膀做片刻歇息,雖然歇息的時候,我沒有可傾可臥之膊,沒有酒精與安慰,沒有疼惜與愛護,但我知道愛和恨都是神祗,只是愛比恨更有力量,更有情感,當他們在我胸中交合亂倫之時,是他們的精血給了我鋼鐵般的意志,是他們的複合體幫助我鑿開了腦的接縫處--那個我受傷的地方,誰能想像我曾動用了千軍萬馬治療著自己。

我孤獨地飛著,在已經閉合的時空裡,我險些飛不動了。

/2006年01月

如果說音樂是我遠離塵世的一個借用品,不如說我寧願躲在它的木匣裡正確地貯存時間,完整地消耗自我。雖然在這裡我用文字的伎倆偽造出來對音樂的情深意長,不可否認,因為有它我才會露出我的嘴臉,管它是粗鄙醜陋還是國色天香。

沒有它以前我是個沒有精神歸宿的行屍走肉。然而它的火焰一直就埋在我的心中,一直等待著我的復活。我至少用了許多年的時間才學會了表達它。最終我懂得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都是我的表情,都是我的生活,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都是我們的一個載體。

/2009年03月

音樂是虛構,小說也是虛構,但都是真實的再現。

怕一種疼就是猶如荒涼荒漠中的生長,怕寫多了犯錯,怕寫少了不夠。

一個人在漆黑夜晚的路燈下游走,又像在監獄裡苦守時間的犯人,到底是革命得付出這真實的代價。

/2010年09月

北京真像一沙場,想起我就累了。

/2015年2月3日

傳達概念對我如此重要,就像自私使我變得更有主張,但不意味我喜歡佔有什麼。你必須按照自己的步伐生活,不可能模仿任何人的生活。

如果音樂是我生活的全部意義,我喜歡那首留在我歲月中的第一首歌,它意味有朝一日,當我用滿身情感去尋找這暗啞歲月裡的歌唱時,生活會讓我用自己的琴聲把心頭最赤誠的愛獻給我最愛的人。

我一共養過兩隻貓,現在都不見了,有時後,想起和它們在一起的歲月,我的心特別的悲哀,就像愛過一個人,沒有給過他應有的關懷,溫暖,還虐待過他,那種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我由無數分子組成,是個奇異的東西,時鐘的秒針每移動一下,我就在死去的毛孔裡又誕生了一個新的分子,無窮無盡的想像使億萬個細胞來回波動。

「我恍惚與這個世界的吻合,恍惚了許多」

/2015年10月13日

床是我的船 ,它帶著我航行,我在海浪中歌唱!

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區別在於流水模式和大眾化口味,一個時代消化不了太多,大家都在乎娛樂,在乎大邊爐!誰不清楚誰的底子,就好象我在不在乎究竟誰埋葬了艾略特的詩歌!

美妙的文章是我的花花草草,只有優秀的思想是我的河道與根。

在人間正道的路途上繁華綻放,電影藝術圈正打著埋伏,使一切看起來危險而又輕車熟路,思想的年代和影像的年代,把時間的乳汁塗滿在新時代的面孔上。

/2017年1月24日

我的甘肅在西北的一個荒漠之地,是用土質的塊石和微弱的綠植築建的一個溝壑之域,魚群和海洋不屬於他們,叢林和植被不青睞他們,河流和草木是他們的皮膚,黃河和祁連是他們的經絡,在秦嶺的腹地,縱橫著一個土黃色的神話和傳說,故事由他們的臣民是歷代朝王權貴的棋子開始,歷經了血海山河餓伏遍地的錯位。他們于被齊魯贛浙包圍的盤盆中浮動,在被星空點嵌的杯盞裡揮劍。在久遠歷史中的雲廊中這塊土壌被製作成一粒帶感的藥丸。撫慰漂浮與外的歧路遊子,在彌漫著芳香的味覺裡,鄉愁就是通向心臟的路。

我恍惚與歌謠,恍惚與情感,恍惚與這個世界的吻合,恍惚了許多。

你在每一片瓦垃上尋找著自己的家,你在靠置換自我開拓那從不存在的疆域!

///

| 張淺潛,女歌手。祖籍甘肅。畢業于青海省藝術學校,自由音樂人。早年到過迷笛學校學習,後在北京活動,1996年發表作品《罐頭》,收錄於《非常搖滾壹》。1997年7月簽約于紅星生產社,並于同年發表作品《張淺潛的陽臺》和《再次發芽》,收錄于《紅星四號》。代表作品《另一種情感》、《倒淌河》、《罐頭》、《張淺潛的陽臺》、《再次發芽》等。她只是在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因為真正能感動我們的內心的,超越世界而存在,她的作品震撼力強, 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得到許多歌迷的認同與喜愛。旋律優美、流暢、帶有淡淡的猶如清晨露珠在消逝的瞬間流落的傷感,拒絕矯揉造作,有引誘人無數次聽下去的欲望。

畫作由張淺潛提供,文字來源於張淺潛博客及散文作品集《迷人的迷》

標題為編輯自擬

推薦活動:

# 飛地策劃整理,轉載請提前告知 #

首發於飛地APP,更多精彩請移步飛地APP

投稿郵箱:yingchuan@enclavelit.com

編輯: 翠羽

和歌一樣,她就像一匹馬,風來了,她就騎上去奔幾圈,盡興了就自己回來。“她總是這樣,就算出去買個菜,騎著單車,她也在思考著創作,她始終在那個狀態裡。”朋友談到。

演出結束,她到後臺,看見我坐在旁邊,“採訪以後一定還是要做的,以後找個機會。”我一字未提,她卻一直記得。她後來被圍住,來要簽名和合照的粉絲和一些朋友,拍照時她笑得甜,嘴唇泛著紅光,比剪刀手。

她就像有各種面具的人,不停地更換面具以保護自己真實的核心,但無論如何,她唱歌的時候仍舊真誠地令四下的人發怵、發麻、偽裝的皮屑紛紛在她面前脫落,這是她的“力”,但她卻並非刻意向外投射這種力,只是她的生長過程蠻得泄出各種光屑,像一粒帶刺的果子無意勾扯到他人,遠的人沉浸在她光裡,近的人卻可能被刮傷,這些她想必都是知道的。

在一篇有關她的文章裡,她的敏感被這樣形容:“尋找靈魂的人往往都會失去靈魂,於是她選擇了隔絕,——與世隔絕往往是那些最敏感的人本能的選擇,她藏匿起來,攥緊自己像攥緊一個氣球——警惕並非她的天性——但她不停地提醒自己,別撒手,也別和別人碰煙頭,碰自己。”

我和她在門口道別,不太正式地揮手,彼此都沒有再多說一句。我舒了一口氣,但也知道,能夠給我那種氣的人並不多。

我自然沒有來得及將採訪提綱裡的問題交給她,問她的音樂計畫;問她“愛情是否還可以填堵她人格裂變的漏洞”;問她如何在搖搖欲墜中繼續前行。

但也覺得不必問,描述於她始終是葉子,有些人是在反復張望的過程中徵詢自己的葉子,從而確定自己是一棵怎樣的樹,而她就是那棵樹,葉子是從她身上自動脫落的,我撿到了一片,很薄的一片。

文/翠羽

有關 張淺潛

「陽光在我頭頂旋轉」

/2004年

我孤獨地飛著,在這個空間裡,我沿著熟悉的黑暗千方百計地尋找光明,像在自虐中尋找著某種解決的快感,或者我象一個餓暈了頭的人吃不到可吃的東西,就隨手抓起我的幻覺,它在頭的上方拼命撕扯著我的饑餓,切割著我心已崩潰的現實。

我險些飛不動了,為難地看了看四周,我怎能告訴別人,我繪畫時有了一種夢中遺精的感覺,那種痛快淋漓高漲的情緒支持著虛弱的我,我怎能象別人那樣一小筆一小筆地撫摸自己的爆炸感,象他們用筆觸的眼神一點一點撫摸著畫面上的山和水,是的,我對一切已沒有愛意。

我飛了出去,在命運的輪椅上跌坐下來,抱著我假裝受傷的翅膀做片刻歇息,雖然歇息的時候,我沒有可傾可臥之膊,沒有酒精與安慰,沒有疼惜與愛護,但我知道愛和恨都是神祗,只是愛比恨更有力量,更有情感,當他們在我胸中交合亂倫之時,是他們的精血給了我鋼鐵般的意志,是他們的複合體幫助我鑿開了腦的接縫處--那個我受傷的地方,誰能想像我曾動用了千軍萬馬治療著自己。

我孤獨地飛著,在已經閉合的時空裡,我險些飛不動了。

/2006年01月

如果說音樂是我遠離塵世的一個借用品,不如說我寧願躲在它的木匣裡正確地貯存時間,完整地消耗自我。雖然在這裡我用文字的伎倆偽造出來對音樂的情深意長,不可否認,因為有它我才會露出我的嘴臉,管它是粗鄙醜陋還是國色天香。

沒有它以前我是個沒有精神歸宿的行屍走肉。然而它的火焰一直就埋在我的心中,一直等待著我的復活。我至少用了許多年的時間才學會了表達它。最終我懂得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都是我的表情,都是我的生活,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都是我們的一個載體。

/2009年03月

音樂是虛構,小說也是虛構,但都是真實的再現。

怕一種疼就是猶如荒涼荒漠中的生長,怕寫多了犯錯,怕寫少了不夠。

一個人在漆黑夜晚的路燈下游走,又像在監獄裡苦守時間的犯人,到底是革命得付出這真實的代價。

/2010年09月

北京真像一沙場,想起我就累了。

/2015年2月3日

傳達概念對我如此重要,就像自私使我變得更有主張,但不意味我喜歡佔有什麼。你必須按照自己的步伐生活,不可能模仿任何人的生活。

如果音樂是我生活的全部意義,我喜歡那首留在我歲月中的第一首歌,它意味有朝一日,當我用滿身情感去尋找這暗啞歲月裡的歌唱時,生活會讓我用自己的琴聲把心頭最赤誠的愛獻給我最愛的人。

我一共養過兩隻貓,現在都不見了,有時後,想起和它們在一起的歲月,我的心特別的悲哀,就像愛過一個人,沒有給過他應有的關懷,溫暖,還虐待過他,那種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我由無數分子組成,是個奇異的東西,時鐘的秒針每移動一下,我就在死去的毛孔裡又誕生了一個新的分子,無窮無盡的想像使億萬個細胞來回波動。

「我恍惚與這個世界的吻合,恍惚了許多」

/2015年10月13日

床是我的船 ,它帶著我航行,我在海浪中歌唱!

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區別在於流水模式和大眾化口味,一個時代消化不了太多,大家都在乎娛樂,在乎大邊爐!誰不清楚誰的底子,就好象我在不在乎究竟誰埋葬了艾略特的詩歌!

美妙的文章是我的花花草草,只有優秀的思想是我的河道與根。

在人間正道的路途上繁華綻放,電影藝術圈正打著埋伏,使一切看起來危險而又輕車熟路,思想的年代和影像的年代,把時間的乳汁塗滿在新時代的面孔上。

/2017年1月24日

我的甘肅在西北的一個荒漠之地,是用土質的塊石和微弱的綠植築建的一個溝壑之域,魚群和海洋不屬於他們,叢林和植被不青睞他們,河流和草木是他們的皮膚,黃河和祁連是他們的經絡,在秦嶺的腹地,縱橫著一個土黃色的神話和傳說,故事由他們的臣民是歷代朝王權貴的棋子開始,歷經了血海山河餓伏遍地的錯位。他們于被齊魯贛浙包圍的盤盆中浮動,在被星空點嵌的杯盞裡揮劍。在久遠歷史中的雲廊中這塊土壌被製作成一粒帶感的藥丸。撫慰漂浮與外的歧路遊子,在彌漫著芳香的味覺裡,鄉愁就是通向心臟的路。

我恍惚與歌謠,恍惚與情感,恍惚與這個世界的吻合,恍惚了許多。

你在每一片瓦垃上尋找著自己的家,你在靠置換自我開拓那從不存在的疆域!

///

| 張淺潛,女歌手。祖籍甘肅。畢業于青海省藝術學校,自由音樂人。早年到過迷笛學校學習,後在北京活動,1996年發表作品《罐頭》,收錄於《非常搖滾壹》。1997年7月簽約于紅星生產社,並于同年發表作品《張淺潛的陽臺》和《再次發芽》,收錄于《紅星四號》。代表作品《另一種情感》、《倒淌河》、《罐頭》、《張淺潛的陽臺》、《再次發芽》等。她只是在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因為真正能感動我們的內心的,超越世界而存在,她的作品震撼力強, 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得到許多歌迷的認同與喜愛。旋律優美、流暢、帶有淡淡的猶如清晨露珠在消逝的瞬間流落的傷感,拒絕矯揉造作,有引誘人無數次聽下去的欲望。

畫作由張淺潛提供,文字來源於張淺潛博客及散文作品集《迷人的迷》

標題為編輯自擬

推薦活動:

# 飛地策劃整理,轉載請提前告知 #

首發於飛地APP,更多精彩請移步飛地APP

投稿郵箱:yingchuan@enclavelit.com

編輯: 翠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