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創新|中國航太開啟“超級2018” 長征五號再出征

新年伊始, 中國航太以3戰3捷、先聲奪人的氣勢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月9日、12日、13日, 中國內陸三大航太發射中心即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先後迎來了本年度首個航太發射任務,

隨著長征火箭沖天而起, 直上九霄, 高景一號03、04星, 北斗三號工程第三、四顆組網衛星、陸地勘查衛星三號被準確送入預定軌道, 3場航太發射活動都取得了圓滿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3場發射活動是在短短5天內進行的, 甚至其中兩次發射是連續兩天進行的。 在如此高密度發射考驗面前, 中國航太交出的完美答卷著實令人讚歎不已。

這接連取得的勝利不僅讓中國航太迎來了新年“開門紅”, 而且也昭示2018將是中國航太極不平凡的一年。 根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此前發佈的資訊, 在新的一年裡, 該集團計畫實施的發射任務將達到創紀錄的35次之多。

再加上中國航太科工集團計畫實施的發射任務及幾家民營航太公司可能進行的發射活動, 中國航太發射在新年裡將有望超過40次, 不僅大大超過自身2016年22次發射的紀錄, 而且可能雄踞世界航太大國當年度發射次數之首。 種種跡象表明, 屬於中國航太的“超級2018”已然開啟。

“嫦娥奔月”掀起高潮

今年被稱作中國航太“超級2018”, 不僅在於中國在本年度計畫實施的航太發射任務多, 更在於任務重大和艱巨。 其中, 探月工程的關鍵步驟即實施嫦娥四號任務和繼續驗證重型火箭長征五號的性能是本年度中國航太發射計畫的重點和難點。

嫦娥四號衛星是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畫中第四顆人造繞月探月衛星, 主要任務是繼嫦娥三號之後著陸月球表面、繼續從更深層次更全面地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資訊, 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實施嫦娥四號任務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其著陸點選在月球背面。 由於月球背面受到遮擋而無法接收到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

美國與俄羅斯曾多次試圖登陸月球背面均不了了之, 這造成了人類到目前為止對月球背面情況知之甚少, 這也增加了探測器軟著陸的難度。

為了實施嫦娥四號任務, 中國計畫在2018年6月先發射一枚中繼衛星, 搭建測控通信、資料傳輸鏈路, 來確保與嫦娥四號通信暢通。 根據計畫, 嫦娥四號將於年底發射, 計畫在月球背面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軟著陸。 一旦成功, 這將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進行巡視探測活動。 中國科學家們可以借此更全面地瞭解月球環境, 並利用月球背面沒有地球電磁信號干擾的優勢, 進行太空觀測。

“北斗”衛星發射井噴

“從中國航太任務實施和規劃來看, 2018年無疑將是名副其實的“北斗年”。 在中國航太2018開年三連射中就包括兩顆北斗衛星的發射任務。 1月12日,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和遠征一號連袂把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兩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2017年11月, 北斗三號工程首發雙星成功發射入軌,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走向世界, 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根據規劃,在2018年底前,北斗三號將建成18顆衛星的基本系統,具備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今年全年一共要發射16顆北斗三號衛星,如果繼續按照之前我們所熟悉的“一箭雙星”的模式,那麼全年就要進行8次發射,除了已經進行的一次之外,接下來還要完成7次。

北斗衛星發射的井噴之勢可謂蔚為壯觀。這也構成了中國航太“超級2018”的亮點之一。

特色衛星各有神通

1月10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他就是正在中國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他親切看望了中法海洋衛星研製團隊代表,並參觀了衛星測試組裝車間。中法海洋衛星基於中國成熟的CAST2000衛星平臺,搭載了法國的波譜儀和中國研製的散射儀,分別用於海浪研究和海洋監測。借助這顆衛星,將有望實現對海洋表面風和浪的大面積、高精度同步觀測,進一步提升兩國對海上航行安全、海洋資源調查的服務保障能力。該衛星于2009年立項,中法雙方超過100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目前,該衛星已進入總裝測試階段,計畫於2018年下半年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我國發射。

在2017年1月中旬召開的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一顆名為“張衡一號”的衛星為很多人所知曉和關注,這是中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天基觀測平臺的首顆星,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它能獲取全球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觀測資料,對我國及其周邊區域開展電離層動態即時監測和地震前兆跟蹤,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據科技日報近日報導,“張衡一號”計畫於2018年2月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不僅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立體地震觀測體系建設,開闢探索地震監測預測新途徑,而且還能為航空航太、導航通訊等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服務。

在新的一年裡,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即高分專項將獲得進一步發展,根據2017年6月舉行的全球航太探索大會上發佈的資訊,高分專項第六顆衛星即高分六號當時已經進入最後的總裝測試階段,而其計畫發射升空時間就安排在2018年。屆時,高分六號將會與在軌飛行的高分一號組網運行,提升系統整體效率。

長征五號再次出征

長征五號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2016年11月,該火箭成功首飛,但是在第二年7月第二次執行發射任務時失利。之後,有關部門取消了原計劃於2017年底由長征五號實施的嫦娥五號月面取樣返回任務,進行故障全面調查。航太科技集團就長征五號2018年的複出問題作出了回應,表示其將承擔東方紅五號衛星的發射任務。

天津航太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陶鋼近日表示:“通過這半年對故障的定位、分析,我們已經查明原因,而且採取了有效措施。2018年底,長征五號將迎來新的發射任務。”這是關於長征五號發射的最新消息,再次確認了其將會在2018年複出,並給出了大體時間。可以期待,經歷“技術歸零”和“管理歸零”洗禮的長征五號能夠走出失利陰霾,不僅完成此次交給的任務,而且進一步積累經驗,為中國載人航太和深空探測作出貢獻,特別在將來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返回任務中。

商業航太異軍突起

2018年,中國商業航太將可能見證一項新的紀錄的誕生:發射全國首顆以縣域命名的商業遙感衛星。2017年11月,浙江省湖州德清縣人民政府、湖州莫干山高新區與長春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對外發佈,德清一號衛星計畫於2018年1月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升空。

德清一號入軌後將與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的吉林一號衛星組網,主要圍繞測繪、交通、水利、環保、農業多行業展開衛星遙感應用開發,打造大資料背景下的地理資訊應用市場,為德清打造國際一流地理資訊產業園、建設地理資訊產業高地提供支援。

對於中國民營航太來說,2018年將可能成為其迎來里程碑發展的真正元年,而標誌性事件就是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智慧小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

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6月,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掌握固體火箭發動機核心技術的民營企業,專注于智慧小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旨在為全球商用微小衛星提供高性價比的發射服務。2017年12月22日,該公司研製的X系列火箭發動機成功進行了點火試驗,為2018年上半年實施首飛計畫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商業航太在2018年開疆拓土當然離不開航太國家隊。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副院長張鏑近日表示,該集團研製的快舟十一號火箭計畫於2018年上半年以“一箭六星”的驚豔方式進行首飛,即一次性將伽馬射線暴探測微小衛星等6顆衛星送上太空,展現強大的星座快速構建能力,並大幅提升發射效率、降低成本。

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根據規劃,在2018年底前,北斗三號將建成18顆衛星的基本系統,具備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的能力。這就意味著今年全年一共要發射16顆北斗三號衛星,如果繼續按照之前我們所熟悉的“一箭雙星”的模式,那麼全年就要進行8次發射,除了已經進行的一次之外,接下來還要完成7次。

北斗衛星發射的井噴之勢可謂蔚為壯觀。這也構成了中國航太“超級2018”的亮點之一。

特色衛星各有神通

1月10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他就是正在中國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他親切看望了中法海洋衛星研製團隊代表,並參觀了衛星測試組裝車間。中法海洋衛星基於中國成熟的CAST2000衛星平臺,搭載了法國的波譜儀和中國研製的散射儀,分別用於海浪研究和海洋監測。借助這顆衛星,將有望實現對海洋表面風和浪的大面積、高精度同步觀測,進一步提升兩國對海上航行安全、海洋資源調查的服務保障能力。該衛星于2009年立項,中法雙方超過100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目前,該衛星已進入總裝測試階段,計畫於2018年下半年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我國發射。

在2017年1月中旬召開的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一顆名為“張衡一號”的衛星為很多人所知曉和關注,這是中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天基觀測平臺的首顆星,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它能獲取全球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觀測資料,對我國及其周邊區域開展電離層動態即時監測和地震前兆跟蹤,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據科技日報近日報導,“張衡一號”計畫於2018年2月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不僅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立體地震觀測體系建設,開闢探索地震監測預測新途徑,而且還能為航空航太、導航通訊等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服務。

在新的一年裡,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即高分專項將獲得進一步發展,根據2017年6月舉行的全球航太探索大會上發佈的資訊,高分專項第六顆衛星即高分六號當時已經進入最後的總裝測試階段,而其計畫發射升空時間就安排在2018年。屆時,高分六號將會與在軌飛行的高分一號組網運行,提升系統整體效率。

長征五號再次出征

長征五號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2016年11月,該火箭成功首飛,但是在第二年7月第二次執行發射任務時失利。之後,有關部門取消了原計劃於2017年底由長征五號實施的嫦娥五號月面取樣返回任務,進行故障全面調查。航太科技集團就長征五號2018年的複出問題作出了回應,表示其將承擔東方紅五號衛星的發射任務。

天津航太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陶鋼近日表示:“通過這半年對故障的定位、分析,我們已經查明原因,而且採取了有效措施。2018年底,長征五號將迎來新的發射任務。”這是關於長征五號發射的最新消息,再次確認了其將會在2018年複出,並給出了大體時間。可以期待,經歷“技術歸零”和“管理歸零”洗禮的長征五號能夠走出失利陰霾,不僅完成此次交給的任務,而且進一步積累經驗,為中國載人航太和深空探測作出貢獻,特別在將來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返回任務中。

商業航太異軍突起

2018年,中國商業航太將可能見證一項新的紀錄的誕生:發射全國首顆以縣域命名的商業遙感衛星。2017年11月,浙江省湖州德清縣人民政府、湖州莫干山高新區與長春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對外發佈,德清一號衛星計畫於2018年1月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升空。

德清一號入軌後將與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的吉林一號衛星組網,主要圍繞測繪、交通、水利、環保、農業多行業展開衛星遙感應用開發,打造大資料背景下的地理資訊應用市場,為德清打造國際一流地理資訊產業園、建設地理資訊產業高地提供支援。

對於中國民營航太來說,2018年將可能成為其迎來里程碑發展的真正元年,而標誌性事件就是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智慧小型運載火箭首次發射。

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6月,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掌握固體火箭發動機核心技術的民營企業,專注于智慧小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旨在為全球商用微小衛星提供高性價比的發射服務。2017年12月22日,該公司研製的X系列火箭發動機成功進行了點火試驗,為2018年上半年實施首飛計畫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商業航太在2018年開疆拓土當然離不開航太國家隊。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副院長張鏑近日表示,該集團研製的快舟十一號火箭計畫於2018年上半年以“一箭六星”的驚豔方式進行首飛,即一次性將伽馬射線暴探測微小衛星等6顆衛星送上太空,展現強大的星座快速構建能力,並大幅提升發射效率、降低成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