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教養的孩子,都有這六個習慣

人們常把沒有教養的小孩稱為“熊孩子”, 但正所謂“三歲看老”, 沒有教養的孩子通常長成了沒有教養的大人。 現在人們往往著眼于給孩子提供優良的物質條件,

卻忽略了孩子的教養。

在家教中培養子女具備良好的習慣, 才能為其一生打下良好而牢固的基礎。 有教養的孩子, 都有這六個習慣。

一、好 學

人生想過得舒適些, 讀書幾乎是唯一的道路。 《論語·季氏》有言:“生而知之者, 上也;學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學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學, 民斯為下矣。 ”

孔子雖說有“生而知之者”, 但他不承認自己是這種人, 也沒有見到這種。 他認為, 做君子要堅持學習, 不要等遇到困難再去學習。

任何事情, 只要有興趣, 只要懂方法, 就會變得十分輕鬆。 學習也是一樣。 只有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才有可能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學習興趣的培養首先要觀察孩子的興趣是什麼, 從他感興趣的事入手,

然後把興趣變成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從多方面、多管道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使學習過程變成更有情趣、更豐富多彩的過程。

好學是一輩子的事情, 可以直通, 也可以迂回前進, 只要有心, 一定能讓孩子養成喜歡讀書的好習慣, 令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窮。

二、知 恥

談到榮辱觀, 許多家長不以為然, 認為那是政治宣傳, 與教育孩子無關。 其實, 教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最終目的, 而知恥則是做人的底線。

《禮記·中庸》中說:“知恥近乎勇。 ”孟子也講:“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 無羞惡之心, 非人也。 ”

只要是人都會犯錯, 所以父母不能要求子女不犯錯。 孩子犯了錯誤, 一旦被父母發現, 心中一定會感到害怕和羞恥, 如果我們不依不饒, 在他的傷口上撒鹽, 他的羞恥感就會逐漸淡化, 或變得膽小、自卑, 甚至叛逆。

相反, 如果我們保護他的羞恥心, 反而會促使他改正錯誤。 唯有具有了知恥的觀念, 才會謹言慎行, 才有敢於承認的勇氣, 進而有知錯必改的決心, 並且不再犯同樣的過失。

三、上 進

俗話說:玉不琢, 不成器。 再聰明的孩子沒有上進心, 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成績。 現代社會已經把各種競爭機制推進到了每一個角落, 有無競爭意識已經關係到孩子是否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 家長就必須重視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 也就是要想方設法的激發起孩子的上進心。

上進心不強的孩子, 有一部分是家庭因素導致的, 家長凡事退縮不爭取或者隨遇而安, 凡事無所謂, 孩子自然會從家庭互動中習得家長做事風格。

有的家長不善於使用鼓勵的方法, 總是不停地指責和批評, 使得孩子做什麼事情都體會不到成就感。 而成就感恰恰是最強的內驅力。

所以, 一方面家長要從自身做起, 生活中該爭取的要主動出擊, 潛移默化的影響, 讓孩子積極主動面對學習和生活。 另一方面, 對孩子在學習和生活當中暫時的落伍不能過早地否定, 更不能因一些小小的失利而貶低孩子的能力。 上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不斷的超越別人, 是讓孩子學會超越自己。

四、勤 儉

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勤儉,顧名思義,有勤勞和節儉兩層含義。

一方面,父母要從小教導子女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有些人對節儉存在一些誤解,以為節儉是貧窮的產物,以奢為榮,以儉為恥,凡事愛講排場,其實他們並未真正理解節儉的意義。儉是節約不浪費,節是節制而有度,這種理性的生活態度,是無論古今、窮富都值得大力提倡的。

另一方面家長要帶領孩子主動做事,不怕勞苦,只有養成子女勤勞的好習慣,才能破除懶惰的壞習慣。讓孩子在安樂的環境中成長,只能越來越懶,時間一長,孩子想做事,也會因欠缺勞動技能而罷手。這類孩子先是在生活自理中懶,然後延伸到學習上,再其後就是成人後的工作中。整個人生都被懶惰包圍,成功也就離得越來越遠了。

五、守 分

守法和守禮,合起來就是守分。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在哪個位置想哪個位置的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越矩,就是守分。

孩子懂得守分的道理,以後做人做事,都曉得自己的本分,也會懂得適可而止。

子女從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約束好自己的言行,凡事懂得不以自己為中心,不要自我膨脹,能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樣的人一輩子安全。父母要告訴子女,該是自己的才要,不該是自己的就不要,一生不占小便宜,孩子就很安全,也一定可以奉公守法,恰如其分。

緊守本分,知所進退,條條有理,這才是中國人的禮。

六、有 恒

《荀子·勸學》中講到:“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不論做什麼事,如不堅持到底,半途而廢,那麼再簡單的事也只能功虧一簣;相反,只要抱著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再難辦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所以,有恒心的孩子也更容易成功。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缺乏恒心的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廢,就是因為從小沒有嚴格要求,做任何事情一遇到困難就沒有堅持下來的習慣,達到小小的成績就心滿意足。

父母要從小培養子女做事情有始有終的習慣,不但果敢堅忍,而且堅毅有恒心,不能虎頭蛇尾,這樣以後做事才會有恒心。

一些父母,對於子女的教導只能夠維持五分鐘熱度,甚至隨著自己的高興有時寬鬆、有時嚴厲,有時禁止、有時無所謂,這種態度,又怎麼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持之以恆,幫助子女養成這六個基本的習慣,其他的自然會觸類旁通,讓子女終生受用不盡。

四、勤 儉

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勤儉,顧名思義,有勤勞和節儉兩層含義。

一方面,父母要從小教導子女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有些人對節儉存在一些誤解,以為節儉是貧窮的產物,以奢為榮,以儉為恥,凡事愛講排場,其實他們並未真正理解節儉的意義。儉是節約不浪費,節是節制而有度,這種理性的生活態度,是無論古今、窮富都值得大力提倡的。

另一方面家長要帶領孩子主動做事,不怕勞苦,只有養成子女勤勞的好習慣,才能破除懶惰的壞習慣。讓孩子在安樂的環境中成長,只能越來越懶,時間一長,孩子想做事,也會因欠缺勞動技能而罷手。這類孩子先是在生活自理中懶,然後延伸到學習上,再其後就是成人後的工作中。整個人生都被懶惰包圍,成功也就離得越來越遠了。

五、守 分

守法和守禮,合起來就是守分。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在哪個位置想哪個位置的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越矩,就是守分。

孩子懂得守分的道理,以後做人做事,都曉得自己的本分,也會懂得適可而止。

子女從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約束好自己的言行,凡事懂得不以自己為中心,不要自我膨脹,能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樣的人一輩子安全。父母要告訴子女,該是自己的才要,不該是自己的就不要,一生不占小便宜,孩子就很安全,也一定可以奉公守法,恰如其分。

緊守本分,知所進退,條條有理,這才是中國人的禮。

六、有 恒

《荀子·勸學》中講到:“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不論做什麼事,如不堅持到底,半途而廢,那麼再簡單的事也只能功虧一簣;相反,只要抱著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再難辦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所以,有恒心的孩子也更容易成功。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缺乏恒心的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廢,就是因為從小沒有嚴格要求,做任何事情一遇到困難就沒有堅持下來的習慣,達到小小的成績就心滿意足。

父母要從小培養子女做事情有始有終的習慣,不但果敢堅忍,而且堅毅有恒心,不能虎頭蛇尾,這樣以後做事才會有恒心。

一些父母,對於子女的教導只能夠維持五分鐘熱度,甚至隨著自己的高興有時寬鬆、有時嚴厲,有時禁止、有時無所謂,這種態度,又怎麼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持之以恆,幫助子女養成這六個基本的習慣,其他的自然會觸類旁通,讓子女終生受用不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