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巧用“加減法”建設生態文明

春暖花開, 麻章區黃外村民湧到村邊的池塘休閒玩耍, 原來的汙水處理池現今已變身為村民喜愛的濕地公園。 (4月10日《湛江日報》)

讓鄉鎮、山水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是我們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而“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 它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麻章黃外村遵循了“和諧”的發展理念, 從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入手, 走出了一條打造美麗新鄉村的路子。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和諧”理念, 究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共生問題, 它們如鳥之雙翼, 是一個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

黃外村就走出了一條共贏的發展道路。 這是如何辦到的?筆者認為, 主要是巧用了“加減法”, 做好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文章。

善用“減法”, 打好“生態”牌。 2011年開始, 黃外村新農村建設“熱”起來, 而這種熱度一直持續至今。 為打造美麗生態旅遊村, 黃外村大手筆地建成湛江市農村首個生態式汙水處理池, 全村1000多人260多戶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處理, 利用了“減法”, 進行除汙去臭, 把污水變成“活水”, 並在低窪地排水成塘, 形成了自然景觀。 更為重要的是, 經過處理的污水沒有任何異味, 既可澆種花木, 也可灌溉農田, 實現了一舉多得, 迴圈利用。

依託“加法”, 念好“生態”經。 汙水處理池建成後, 黃外村並沒有止步於此, 而是利用“加法”, 多走出了創新的一步。

在汙水處理池周邊, 黃外村順勢將其建成村濕地公園, 並添加了一系列新的元素:在池塘中大種睡蓮等植物, 對處理後的污水進行氧化, 又能美化環境;在池中養魚養鴨, 為塘水去色去味;池塘四周全面綠化美化, 添置木橋石徑等景點, 打造出生機盎然的景色。 在這些“加法”動作下, 該村以幾口汙水處理池塘為中心, 建成占地200多畝的黃外村濕地公園, 為群眾增添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此外, 要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 還要深入開展“和諧”的生態宣傳教育。 只有不斷提升群眾的生態文明保護意識, 才能激發起其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才能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態經濟發展, 實現農民增收, 農村繁榮。

因此, 基層農村要採取多種有效形式, 開展全方位、全覆蓋的生態宣傳教育活動, 讓生態理念入心入腦, 營造建設美麗鄉村的良好氛圍。

期望港城更多基層農村走上“和諧”發展的路子, 下足功夫做深農村生態文明這篇大文章, 讓農民增收, 生活提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