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5位交大老教授的信,習總書記作指示啦|小布專訪之十二——宋餘久

近日, 西安交通大學15位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 彙報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體會和弘揚奉獻報國精神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收到來信後, 作出重要指示——

向當年回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祝大家健康長壽、晚年幸福。 也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 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今天

小布為大家奉上第十二位教授的專訪

——宋余久教授

宋余久教授, 今年已87歲高齡, 從事機械金相專業教學和研究, 遷校時為金相教研室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給交大全校師生鼓足了幹勁。 看到這封信, 宋余久教授感到很振奮, 回顧61年前遷校的那段歲月, 他更是感慨萬千:26歲時來到西安, 親眼見證了曾經一片片荒蕪的麥田, 被一代代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交大人建設成為今日生機勃勃的國內一流高校, 不足十人的金相專業已發展成為全國名列前茅的熱門專業。 “西遷精神”是一種信念, 是引領無數交大人為了國家富強、祖國建設而不顧一切去拼搏的優秀品質。

|交大西遷時的基建|

對於宋餘久來說, 在26歲時開啟的人生新征途, 意義非凡。 他們肩負無比光榮的使命, 腳下的路卻極為艱辛。 面對學校初創的艱難時期, 當年的交大師生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奮鬥和奉獻!

|西遷後的交大校園一角|

宋余久教授回憶說:“那時候,西安的條件確實非常艱苦。為了解決師生們的生活問題,我們就地搞起了蘋果園和養殖場,養雞、養豬,還自己動手做起了豆腐。”

這樣的創業經歷舉不勝舉。遷校西安後,所有的科研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艱苦環境中建設實驗室,尋找科研機遇,艱苦創業,全力創新,把一個個研究小組發展成研究室,最終成為研究所。

崢嶸歲月中,這些當年的創業者,讓藍圖變為現實。

|1959年,同學們在圖書館閱覽室學習|

西遷以後,交大人堅持教育為本,以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深深紮根在三秦大地上,培育優秀人才,推動科技進步,傳承先進文化,通過自身發展壯大,建設成為祖國西部的科技高地,徹底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格局。

|今日的交大教學主樓|

61年前交通大學的遷校,以及此後整整一個甲子的執著奮鬥,使大西北擁有了國家重點大學和一批新興學科、重要研究基地,為祖國西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實力保證。

|技術先進的實驗室|

宋余久教授說:“西遷61年,親身經歷了學校的發展,不僅教書育人,還承擔了很多科研實驗工作,現在學校組織我們編寫小傳,希望在有生之年,還要盡自己的努力,為交大發展助一臂之力,我們交大人要繼續發揚西遷精神。”

|交大“飲水思源”碑|

如今,在交大的校園裡、學生中間,還經常能看到宋余久教授的身影,他和其他老教授一樣,在傾心講述著西遷故事,傳承著“西遷精神”,教育交大學子秉承民族復興擔當,緊跟時代步伐,當好“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 “西遷精神”新傳人。

人物介紹

宋餘久,1930年生,遼寧省海城市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1953年東北工學院冶金系本科畢業,195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他多年來一直在交通大學(上海、西安)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是金屬材料及熱處理、金屬腐蝕與防護、金屬基複合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為本科生及研究生講授多門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指導幾十名碩士生、博士生及訪問學者。

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61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堅持“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標,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許多重大科技成果,並形成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

今天的西安交大,正致力於建成大師薈萃、學子神往、棟樑輩出、影響卓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已成為大西安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品牌。

西安將與西安交大師生員工一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西遷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弘揚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文:英飛 | 編輯:千樹

部分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西遷後的交大校園一角|

宋余久教授回憶說:“那時候,西安的條件確實非常艱苦。為了解決師生們的生活問題,我們就地搞起了蘋果園和養殖場,養雞、養豬,還自己動手做起了豆腐。”

這樣的創業經歷舉不勝舉。遷校西安後,所有的科研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艱苦環境中建設實驗室,尋找科研機遇,艱苦創業,全力創新,把一個個研究小組發展成研究室,最終成為研究所。

崢嶸歲月中,這些當年的創業者,讓藍圖變為現實。

|1959年,同學們在圖書館閱覽室學習|

西遷以後,交大人堅持教育為本,以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深深紮根在三秦大地上,培育優秀人才,推動科技進步,傳承先進文化,通過自身發展壯大,建設成為祖國西部的科技高地,徹底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格局。

|今日的交大教學主樓|

61年前交通大學的遷校,以及此後整整一個甲子的執著奮鬥,使大西北擁有了國家重點大學和一批新興學科、重要研究基地,為祖國西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實力保證。

|技術先進的實驗室|

宋余久教授說:“西遷61年,親身經歷了學校的發展,不僅教書育人,還承擔了很多科研實驗工作,現在學校組織我們編寫小傳,希望在有生之年,還要盡自己的努力,為交大發展助一臂之力,我們交大人要繼續發揚西遷精神。”

|交大“飲水思源”碑|

如今,在交大的校園裡、學生中間,還經常能看到宋余久教授的身影,他和其他老教授一樣,在傾心講述著西遷故事,傳承著“西遷精神”,教育交大學子秉承民族復興擔當,緊跟時代步伐,當好“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 “西遷精神”新傳人。

人物介紹

宋餘久,1930年生,遼寧省海城市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1953年東北工學院冶金系本科畢業,195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他多年來一直在交通大學(上海、西安)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是金屬材料及熱處理、金屬腐蝕與防護、金屬基複合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為本科生及研究生講授多門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指導幾十名碩士生、博士生及訪問學者。

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61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堅持“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標,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許多重大科技成果,並形成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

今天的西安交大,正致力於建成大師薈萃、學子神往、棟樑輩出、影響卓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已成為大西安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品牌。

西安將與西安交大師生員工一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西遷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弘揚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文:英飛 | 編輯:千樹

部分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