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害蟲“豆丹”居然價格比大豆高出15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種豆不為豆?

在江蘇灌雲, 當地農民種豆不為得豆, 而是為了養豆丹。 近年來還開始舉辦灌雲豆丹美食文化節, 豆丹究竟何以神奇?

豆丹就是豆青蟲

豆丹, 其實就是豆青蟲, 它的外形跟蠶相似, 由它做成的美食高蛋白、低脂肪, 且有溫胃之效。 以前的害蟲, 變成了美食。

在灌雲, 62歲的陳光山是豆丹這道美食的行家裡手, 慕名到他店裡品菜的人北到北京, 南到上海。 而在灌雲, 以餐飲帶動, 已經形成了養殖、銷售、加工一體的產業鏈, 小豆丹成了富民大產業。

全縣人工養殖規模上萬畝

43歲的姚連天是小伊鄉花廳村第一戶養豆丹的。 2016年, 按照從鄉政府培訓班上學來的養殖技術, 他開始建了兩個網棚試著養一養, 第一年就賣了5萬多塊錢。 試養成功的姚連天在20畝承包地裡全部建上了網棚。

姚連天介紹說:“年景好的時候, 大豆畝產約500斤, 以每斤2元計算, 一畝大豆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一畝地養豆丹產量在100斤以上, 即便以現在150元/斤的價格計算, 每畝地的收入也在15000元以上, 是種大豆的15倍。 ”

小伊鄉目前的豆丹養殖連片規模達400畝, 加上姚連天這樣的散戶在內, 總數約在700畝, 而這樣的規模在灌雲縣各鄉鎮裡只能排在後幾位。

縣農委提供的資料顯示, 全縣豆丹人工養殖規模1萬畝, 2016年豆丹的年成交量3萬餘噸, 銷售額超過了8億元, 直接和間接帶動超過5萬農民實現季節性就業。 昔日的農田害蟲已然變成了農民生財致富的寶貝。

科技支撐豆丹養殖產業化

灌雲的豆丹養殖,

得益於其大豆種植傳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灌雲是國內有名的大豆之鄉, 高峰時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 後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到2005年時降到了12萬畝, 現在還有約3萬畝。 這對於依靠以大豆葉為生的豆丹而言, 無疑是致命問題, 物以稀為貴, 這也是造成豆丹價格暴漲的一個主因。

“如果大豆植株不太好, 每畝地投放蟲卵5000粒左右為好, 如果大豆植株生長茂盛, 一般投放10000粒以上, 這樣可獲得最佳的產量收益。 ”夏振強是當地較早從事豆丹研究和品種改良的學者, 近10年的研究讓他掌握了一整套科學、高效、便利的豆丹繁殖和生長技術。

近幾年, 野生豆丹產量越來越少, 價格翻著跟頭往上漲, 隨著人工養殖技術逐漸成熟, 找夏振強做技術支援的人越來越多。 於是, 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 專業從事豆丹的養殖和繁殖工作, 旨在廣大農村推廣豆丹養殖並為之提供技術保障服務, 這也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具體體現。 據這家公司負責人陸駿介紹, 他們在小伊鄉和侍莊街道分別建有兩個養殖基地,面積超過500畝。自然環境下的豆丹一年只繁殖一季,而經過育種可實現兩季養殖,在實驗田裡已經能做到三季,這就大大拉長了供應週期,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為推動豆丹產業做大做強,灌雲縣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從資金引導、技術引領、品牌打造上給予扶持。灌雲縣將灌雲豆丹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並且聯合國內權威機構制定《豆丹養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成為江蘇省首個豆丹養殖行業標準,縣財政還拿出專項引導資金,給予真金白銀的補貼。

許多地方,農民已經開始瞄準豆丹產業,在農忙時節,一個人一天捉上幾斤不成問題,捉豆蟲的收入比賣大豆高,而且還省去了打農藥的成本。

實習編輯:夏曉草

編輯:孟然

統稿編輯:何鵬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他們在小伊鄉和侍莊街道分別建有兩個養殖基地,面積超過500畝。自然環境下的豆丹一年只繁殖一季,而經過育種可實現兩季養殖,在實驗田裡已經能做到三季,這就大大拉長了供應週期,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為推動豆丹產業做大做強,灌雲縣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從資金引導、技術引領、品牌打造上給予扶持。灌雲縣將灌雲豆丹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並且聯合國內權威機構制定《豆丹養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成為江蘇省首個豆丹養殖行業標準,縣財政還拿出專項引導資金,給予真金白銀的補貼。

許多地方,農民已經開始瞄準豆丹產業,在農忙時節,一個人一天捉上幾斤不成問題,捉豆蟲的收入比賣大豆高,而且還省去了打農藥的成本。

實習編輯:夏曉草

編輯:孟然

統稿編輯:何鵬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點亮人生夢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