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日韓三國養老模式,哪款更適合你?

我在中國基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行業已經工作了十年, 曾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學習當地的養老服務模式。 2016年8月, 我參加了韓國訪問交流學習活動, 參觀了韓國的養老機構。 在去韓國前不久, 我也參加了中日社區養老交流專案。 通過這些考察, 我試圖從中日韓三國對比的角度去思考老齡化問題和對策。

老齡化——中日韓社會共同的挑戰

中日韓三國面臨著共同的老齡化挑戰。 截止到2015年底, 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 22億人, 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6.1%。 在三國之中, 中國是老齡人數最多的國家;日本則是老齡比例最高的國家。 2015年, 日本的老齡化比例達到33%, 而韓國將會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比例發展最快的國家。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 儘管韓國目前還不在世界老齡化比例的前十位, 但到了2050年, 韓國將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比例第二高的國家。

2015年全球10個年齡結構“最老”的國家與中國比較(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

2050年全球10個年齡結構“最老”的國家與中國比較(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

受傳統孝道的影響, 韓國國民普遍不希望父母在養老機構養老終生。 為了促進居家養老模式發展, 韓國政府早在1992年就通過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 諸如對贍養老人五年以上的三代同居家庭, 減少其財產所得稅;贍養65歲以上老年人的納稅者, 可以減少其個人所得稅等。

從2000年開始, 韓國逐步設立日間護理中心、短期護理中心和家庭護理人員派遣中心等機構, 提供各種服務以滿足居家養老需求。

2008年7月, 韓國《老年長期護理保險法》的正式實施, 標誌著韓國養老模式完成了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轉變。

韓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採用長期護理保險與國民醫療保險捆綁的方式運行。 按照法律規定, 韓國國民強制參保長期護理保險, 但是未滿65歲的國民只有患老年疾病時才能享受護理服務。 根據《長期護理保險法》的規定, 其資金主要來源於保險金、國家和自治體以及自付部分, 比例分別為60%、20%和20%。

韓國:綜合性福利養老院

在韓國, 我們拜訪了首爾江北老人綜合福祉中心。 江北老人綜合福祉中心成立於2013年5月, 是由江北區政府委託衣戀福利財團運營, 法人是衣戀福利財團(注:衣戀Eland集團主要生產服裝, 在中國也有銷售)。

該中心所在的建築由衣戀集團出資4.3億韓元建造。 成立以後, 衣戀集團每年還出資兩億, 補貼福利中心的運營, 這筆費用占衣戀集團收益的10%。

福利中心的養老院(全托入住)目前為100位元老人提供服務, 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分級照料, 其中一等級(即身體最不好的)有4位元, 二等級29位元, 三等級51位元, 其他(即基本健康)的有16位。 從性別比例看, 女性占多數, 有77位。 地區分佈上, 69位元老人來自中心所在的江北區。 就年齡來說, 66%的老人都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

養老院的費用中, 介護保險會負擔其中的80%(注:介護保險就是長期護理保險。 “介護”一詞來自日本語, 是指以照顧日常生活起居為基礎、為獨立生活有困難者提供幫助), 本人只需要付20%。 根據等級不同,老人每月需要付的費用在56-61萬韓元不等(折合人民幣3300-3700元。韓國人均工資在300萬韓元左右,相當於人民幣18000元)。

福利中心還有日間護理中心,服務34位元老人。這些老人大部分住在周圍三公里內,由中心每天派專車接送。他們的費用也由介護保險承擔85%,老人自己負擔的費用在18-22萬韓元之間(折合人民幣1000-1300元)。

福利中心建築包括地上四層和地下一層。地下一樓是食堂、廚房、洗衣房,一樓是日間護理中心,二樓有理療室、健身房。另有生活館、特殊治療室、治癒園分佈在3-5樓。

這個中心由於是政府設立、衣戀集團資助,收費較低,而且最重要的是願意服務失智老人,因此很多老人排隊進入。目前有150人正在排隊等待,平均每個人等兩年才能進入福利中心,等待的時候會先去私人養老院。

除了像江北老人綜合福祉中心這樣的比較全面的養老機構,我們在韓國還感受到了基層對老人的照顧。

參觀北村韓屋社區時,我們偶然看到一個名叫鐘路區嘉會洞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區服務中心,服務嘉會洞(“洞”相當於中國城市的街道)220戶居民,共計45000人。整個鐘路區還有19個這樣的中心,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公務員編制,很像國內的基層街道辦事處。

家庭服務中心除了為轄區內的居民提供身份證明、房產證明、過戶蓋章等行政服務,最重要的是為轄區內貧困的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群體提供公共服務,包括提供金錢、住宿、醫療、環境(避暑)、電費資助等幫助。

夏天天氣炎熱,家庭服務中心會為老人開闢納涼空調房,或者在戶外指定地點搭帳篷。同時對社區50多位老人進行定期走訪和高溫提醒。當時,正好趕上了韓國最熱的時期,我的手機先後兩次收到了高溫預警的短信。聊天中工作人員也多次提到,高溫情況下進行對老人的關注與支持,防止意外的發生。

儘管韓國政府和基層社區都在努力推進老年人保障和養老服務的發展,但不少韓國老人的生活仍然存在困難。聊天中我們瞭解到,韓國很多老人由於年輕時沒有上社會保險,年齡大後很難拿到退休金,所以還需要繼續工作,以維持老年生活。

後來,我們參觀一家垃圾分類回收廠時,注意到分揀流水線上的工作人員年齡都較大。工廠負責人告訴我們,運營最大的困難是招不到員工,由於工作條件不好,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到回收廠工作。目前員工以60歲左右為主,工作中偶爾也會發生玻璃扎手等危險情況。

此外,在一個老舊社區參觀的時候,正好碰上一位老奶奶不舒服,摔倒在家門口。當時路上沒有行人,我們扶起老人,從門口看到老人屋裡非常狹小擁擠,估計是位獨居老人。但她為何獨居?日常生活有沒有人照料?由於現場沒有韓語翻譯,我們無法和老人交流,只好離開。這也讓我們意識到,獨居老人的問題值得深思。

日本:社區的力量,小而美

日本養老服務機構的類型和支援的種類非常多,包括居家看護、日托、失智老人護理、老年公寓等等。由於介護保險的推行,這幾年日本居家護理和日托發展非常快,而且日本對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設施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下圖是2014年日本養老服務機構的類型和數量。

2014年日本養老服務機構的類型和數量

在這麼多的養老服務機構當中,我最關注的是日本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設施,因為我們多年的探索結果和這類機構最像,它直面社區最困難的人群、最剛性的需求,試圖從社區層面解決問題。我在日本之行中,遇到兩家非常值得學習的機構。

“含羞草之家”是一家小規模多功能養老機構,這家機構的發起人是一名護士,在過去的10年中,她在不辭去工作的前提下接受了介護保險的支援,在自己家裡送走了媽媽和姨媽。之後把自己的房子捐出來,改建成一個小規模的多功能養老機構。這裡可以為25名註冊會員提供服務,其中包括為15名老人提供日托服務,為5名老人提供全托服務。社區老人可以選擇在家接受服務、日托或者全托服務。

“風之丘”也是一家小規模的多功能看護設施機構,它的成立也很有意思。它源于社區老人們希望繼續和信賴的人在住慣的社區生活,但又擔心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合適的人照顧。有的老人把自己的房子捐出來,作為社區養老機構。川崎能子就是率先捐出房子的老人之一。後來,同在這個社區長大的川上女士在此基礎上創辦了“風之丘”。

“風之丘”為社區老人提供日托、全托和居家服務。成立“風之丘”前,她們先成立了NGO組織“一期一會”,把社區居民連接起來,開始了互助服務,後來在組織內成立了“風之丘”,啟動了養老機構的全托服務和居家服務,再後來又在“風之丘”裡成立了愛甲原日托機構。這樣服務越來越完善,從居民互助到居家服務、全托服務再到全托入住服務。這個社區的人組織起來,自己解決社區的問題,同時也不斷向專業服務發展。

這些組織的管理者大部分是該社區的居民。參觀時,川上女士常常為我們介紹在發起和運作風之丘的過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援的老人們。這些都讓我切實感受到,這是社區居民自己管理、自己運作、自己支援的組織。

中國:探索中的社區居家養老

中國當前也在大力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我2000年投身公益,2006年創辦民間公益機構。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摸索出了一套社區為老服務的模式,包括為社區老人提供日間照料、上門服務、貧困老人手工援助、社區老人互助平臺等多種方式。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與上文日本“含羞草之家”和“風之丘”理念相似的小規模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另外,我們還動員社區老年志願者參與到養老服務當中,運用“以老助老”的方式服務社區的高齡空巢老人,搭建社區支援網路。未來,我們還希望能建立中國小規模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中國範本,在北京複製15家樂齡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並開始在其他省市進行推廣。

共同守護我們的老年

除了上面提到的具體養老機構,在嚴峻的老齡化形勢面前,中日韓三國都紛紛投入資源,從政策和制度層面推動養老服務的發展。在養老政策支持上,日本還是走在最前面的。自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就開始推行全民醫保,2000年開始,日本全面啟動介護保險制度,作為強制性社會保險的一部分。這一制度對失能老人進行7級評估,保險會為老人支付將近90%的護理計畫費用。不過,隨著日本後高齡化時代的到來,日本正在對失能老人進行更嚴格的評估,從而減少國家部分護理保險的支出。

韓國從2000年開始,逐步設立日間護理中心、短期護理中心和家庭護理人員派遣中心等機構,提供各種服務以滿足居家養老需求。韓國的介護保險制度則從2008年開始,以《老年長期護理保險法》的正式實施為標誌,完成了養老模式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轉變。介護保險制度對老人進行5級評估,同時也在強化政府對特困老人的支持力度。

而中國正在全面推進基本的養老保險,很多地方也開始了介護保險的試點。同時政府在推進養老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從之前推進床位數量的指標向社區居家服務的轉變,開始強調社區居家的專業社會力量推進。

從目前日韓的經驗和我個人的探索實踐來看,社區化、居家化、專業化、推動老年群體健康活躍化,或許才是老齡化問題真正的解決之道。

根據等級不同,老人每月需要付的費用在56-61萬韓元不等(折合人民幣3300-3700元。韓國人均工資在300萬韓元左右,相當於人民幣18000元)。

福利中心還有日間護理中心,服務34位元老人。這些老人大部分住在周圍三公里內,由中心每天派專車接送。他們的費用也由介護保險承擔85%,老人自己負擔的費用在18-22萬韓元之間(折合人民幣1000-1300元)。

福利中心建築包括地上四層和地下一層。地下一樓是食堂、廚房、洗衣房,一樓是日間護理中心,二樓有理療室、健身房。另有生活館、特殊治療室、治癒園分佈在3-5樓。

這個中心由於是政府設立、衣戀集團資助,收費較低,而且最重要的是願意服務失智老人,因此很多老人排隊進入。目前有150人正在排隊等待,平均每個人等兩年才能進入福利中心,等待的時候會先去私人養老院。

除了像江北老人綜合福祉中心這樣的比較全面的養老機構,我們在韓國還感受到了基層對老人的照顧。

參觀北村韓屋社區時,我們偶然看到一個名叫鐘路區嘉會洞家庭服務中心的社區服務中心,服務嘉會洞(“洞”相當於中國城市的街道)220戶居民,共計45000人。整個鐘路區還有19個這樣的中心,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公務員編制,很像國內的基層街道辦事處。

家庭服務中心除了為轄區內的居民提供身份證明、房產證明、過戶蓋章等行政服務,最重要的是為轄區內貧困的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群體提供公共服務,包括提供金錢、住宿、醫療、環境(避暑)、電費資助等幫助。

夏天天氣炎熱,家庭服務中心會為老人開闢納涼空調房,或者在戶外指定地點搭帳篷。同時對社區50多位老人進行定期走訪和高溫提醒。當時,正好趕上了韓國最熱的時期,我的手機先後兩次收到了高溫預警的短信。聊天中工作人員也多次提到,高溫情況下進行對老人的關注與支持,防止意外的發生。

儘管韓國政府和基層社區都在努力推進老年人保障和養老服務的發展,但不少韓國老人的生活仍然存在困難。聊天中我們瞭解到,韓國很多老人由於年輕時沒有上社會保險,年齡大後很難拿到退休金,所以還需要繼續工作,以維持老年生活。

後來,我們參觀一家垃圾分類回收廠時,注意到分揀流水線上的工作人員年齡都較大。工廠負責人告訴我們,運營最大的困難是招不到員工,由於工作條件不好,年輕人大多不願意到回收廠工作。目前員工以60歲左右為主,工作中偶爾也會發生玻璃扎手等危險情況。

此外,在一個老舊社區參觀的時候,正好碰上一位老奶奶不舒服,摔倒在家門口。當時路上沒有行人,我們扶起老人,從門口看到老人屋裡非常狹小擁擠,估計是位獨居老人。但她為何獨居?日常生活有沒有人照料?由於現場沒有韓語翻譯,我們無法和老人交流,只好離開。這也讓我們意識到,獨居老人的問題值得深思。

日本:社區的力量,小而美

日本養老服務機構的類型和支援的種類非常多,包括居家看護、日托、失智老人護理、老年公寓等等。由於介護保險的推行,這幾年日本居家護理和日托發展非常快,而且日本對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設施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下圖是2014年日本養老服務機構的類型和數量。

2014年日本養老服務機構的類型和數量

在這麼多的養老服務機構當中,我最關注的是日本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設施,因為我們多年的探索結果和這類機構最像,它直面社區最困難的人群、最剛性的需求,試圖從社區層面解決問題。我在日本之行中,遇到兩家非常值得學習的機構。

“含羞草之家”是一家小規模多功能養老機構,這家機構的發起人是一名護士,在過去的10年中,她在不辭去工作的前提下接受了介護保險的支援,在自己家裡送走了媽媽和姨媽。之後把自己的房子捐出來,改建成一個小規模的多功能養老機構。這裡可以為25名註冊會員提供服務,其中包括為15名老人提供日托服務,為5名老人提供全托服務。社區老人可以選擇在家接受服務、日托或者全托服務。

“風之丘”也是一家小規模的多功能看護設施機構,它的成立也很有意思。它源于社區老人們希望繼續和信賴的人在住慣的社區生活,但又擔心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合適的人照顧。有的老人把自己的房子捐出來,作為社區養老機構。川崎能子就是率先捐出房子的老人之一。後來,同在這個社區長大的川上女士在此基礎上創辦了“風之丘”。

“風之丘”為社區老人提供日托、全托和居家服務。成立“風之丘”前,她們先成立了NGO組織“一期一會”,把社區居民連接起來,開始了互助服務,後來在組織內成立了“風之丘”,啟動了養老機構的全托服務和居家服務,再後來又在“風之丘”裡成立了愛甲原日托機構。這樣服務越來越完善,從居民互助到居家服務、全托服務再到全托入住服務。這個社區的人組織起來,自己解決社區的問題,同時也不斷向專業服務發展。

這些組織的管理者大部分是該社區的居民。參觀時,川上女士常常為我們介紹在發起和運作風之丘的過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援的老人們。這些都讓我切實感受到,這是社區居民自己管理、自己運作、自己支援的組織。

中國:探索中的社區居家養老

中國當前也在大力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我2000年投身公益,2006年創辦民間公益機構。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摸索出了一套社區為老服務的模式,包括為社區老人提供日間照料、上門服務、貧困老人手工援助、社區老人互助平臺等多種方式。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與上文日本“含羞草之家”和“風之丘”理念相似的小規模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另外,我們還動員社區老年志願者參與到養老服務當中,運用“以老助老”的方式服務社區的高齡空巢老人,搭建社區支援網路。未來,我們還希望能建立中國小規模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中國範本,在北京複製15家樂齡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並開始在其他省市進行推廣。

共同守護我們的老年

除了上面提到的具體養老機構,在嚴峻的老齡化形勢面前,中日韓三國都紛紛投入資源,從政策和制度層面推動養老服務的發展。在養老政策支持上,日本還是走在最前面的。自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就開始推行全民醫保,2000年開始,日本全面啟動介護保險制度,作為強制性社會保險的一部分。這一制度對失能老人進行7級評估,保險會為老人支付將近90%的護理計畫費用。不過,隨著日本後高齡化時代的到來,日本正在對失能老人進行更嚴格的評估,從而減少國家部分護理保險的支出。

韓國從2000年開始,逐步設立日間護理中心、短期護理中心和家庭護理人員派遣中心等機構,提供各種服務以滿足居家養老需求。韓國的介護保險制度則從2008年開始,以《老年長期護理保險法》的正式實施為標誌,完成了養老模式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轉變。介護保險制度對老人進行5級評估,同時也在強化政府對特困老人的支持力度。

而中國正在全面推進基本的養老保險,很多地方也開始了介護保險的試點。同時政府在推進養老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從之前推進床位數量的指標向社區居家服務的轉變,開始強調社區居家的專業社會力量推進。

從目前日韓的經驗和我個人的探索實踐來看,社區化、居家化、專業化、推動老年群體健康活躍化,或許才是老齡化問題真正的解決之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