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弄潮兒羅振宇的恐懼:能否走上《奇葩說》的榮光之路

“滄海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記今朝”。 頭部網綜《奇葩說》的導師團隊變化, 讓一篇題為《高曉松:網紅累了》的文章狠涮了一把朋友圈, 也讓新晉導師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 讀娛君瞭解到, 《奇葩說》導師中, “詩和遠方”的高曉松將繼續流浪, “說話之道”的蔡康永和“永遠”的馬東留任;而新晉入夥的除了在《奇葩大會》小試牛刀的何炅(擔當議長一職)之外, 還有離開公眾視線有一陣子的知名主持人張泉靈, 以及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

“內容創業”時代, “羅振宇”是一個無法繞得過去的名字, 他用“自帶資訊, 不裝系統, 隨時拔插, 自由協作”來為自己定價, 一不小心把自己插在了內容戰場的制高點;在擁有內容創業旗手意氣風發的同時, 他也會發出“如果有一天你們發現我看不慣你們了, 請記住一定是我老糊塗了, 我混蛋。 ”的感慨。 時間的記憶是不公平的, 因為它用很多刻骨銘心的故事做底,

仿佛這世上的一些事, 都在為某一個人的傳奇埋下伏筆;時間的腳步也是不停歇的, 就像海邊靜坐的背影——瞬間的一生註定守不住大海的永恆。 或許, 弄潮兒的羅振宇也有著相同的恐懼, 因為,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這個你曾有力擁抱過的時代遺棄, 再也跟不上它的腳步。

而在時間的潮流中拍打出浪花朵朵的《奇葩說》呢?奇葩的言論、奇葩的思想、奇葩的人, 這些各式各樣的“腦洞”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思考, 也折射出更多迥異的人生色彩, 而這或許才是吸引這個“捨不得死”、“害怕看不著後面世界”的羅振宇參與其中的原因所在。 畢竟, 體會不到當下, 傷感回望還是恐懼未來皆是枉然。

“羅輯思維”主講加盟“奇葩說”

2008年, 從央視辭職以後的羅振宇通過對互聯時代的洞察, 開始紮身內容創業, 其打造的《羅輯思維》因“有種有趣有料”火爆一時, 這個用理性、概念、分析、推理等來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視頻脫口秀及運營模式, 奠定了其在內容高地的地位。

當然,

善於革新的人總是善變的。 在2017年的開篇, 羅振宇又一次刷新了外界對於他的認知。 暫停《羅輯思維》, 視頻換音訊, 到現在的加盟《奇葩說》, 羅振宇從“羅輯思維”的確定、拒絕模棱兩可到衝突、不按理出牌、少有嚴密邏輯的《奇葩說》, 這個決定越發驗證了他那句有點“欠”的名言——你們想的, 都是錯的。

可羅振宇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嗎?讀娛君不知, 或許加盟《奇葩說》的羅振宇也未必清楚, 但是, 其主講的《羅輯思維》和《奇葩說》卻有著不可忽略的同質——都在比會說話, 都在講述“有用又有趣”的思想或人生選題。

羅振宇加盟《奇葩說》並非偶然, 讀娛君瞭解到, 在第三季中其就曾以“男神”參加過錄製, 並留下了不錯的語錄。 在看完一段“女下屬在男上司面前放屁”的視頻後,

高曉松說“聽口音不像本地人”, 而羅振宇的說法則“笑點”難掩——“你猜我昨晚吃了什麼?猜對了發紅包”、“本來這個是要賣的”, 由此可見其與《奇葩說》的契合。

“書僮”羅振宇和“說書人”高曉松的斑斕

同為網路視頻的“紅人”, 羅振宇和高曉松在各自的領域也都是精英, 做節目、出書不談, 還兼有創業者和音樂人等各種“名牌”, 可謂“how old are you?”(怎麼哪裡都是他們)。 兩人在不同的風口中“衝浪”, 給自己的標籤卻有些類似——羅振宇以“書僮”自謙, 要將全世界的好書, 推薦給更多的人;高曉松以“說書人”自喻, 要將讀過的書、行過的路以及由此的感想、思考, 分享給更多的人——兩個人似乎都是如出一轍的“書生意氣”。

如果非要找出幾許不同, 可能因校園民謠、因白衣飄飄, “浪子”高曉松的身上烙有幾許明星光環;而從電視臺的幕後到前臺,從“講故事”到分享“人生”,逆襲的羅振宇演繹了一個豐滿的勵志故事。以視頻網站這條線來看,兩人都抓住了“頭部內容”稀缺的契機,舞在風口,也都成為導師級別的存在。

只是,顯而易見的是,成功的“書僮”和“說書人”都擋不住這個不肯為任何人停留的時代的步伐,而繼續前行、以變應變、主動求變。於是,有了高曉松追求詩和遠方的“走了”,有了羅振宇懷揣挑戰的“來了”,或許也將帶來一個有著不一樣期待的《奇葩說》。

期待嗎?羅振宇“人設”在《奇葩說》的重構

外界對於高曉松的故事、朋友圈、感情史描寫的足夠多,寫歌的、說書的、高管、自拍狂魔等人設也是深入人心;相對而言,羅振宇身上的標籤卻並未為很多人知曉。讀娛君試圖從不同媒體的描述中,勾勒出“羅振宇”的人設拼圖。

——標籤:處女座。自我要求嚴格、講究細節的羅振宇是典型的處女座。據參與《奇葩說》錄製的人士透露,既使節目錄製時間再晚,羅振宇也能夠錄製好每天推送的內容。據說“羅輯思維”最後一期七分鐘語音花了4個小時,告別也要做到極致。

——標籤:老司機。在很多場合,包括《奇葩說》作為嘉賓的出場,羅振宇都展現了其逗逼、飆車、可愛、不牛逼毋寧死的特質。此次擔當整季的導師,面對眾多熱度足夠的議題設置,以及更多“會說話”的選手,羅振宇的“老司機 ”光圈可會再次加深?

——標籤:不怕被黑的意見聽取者。自媒體人和菜頭曾在得到app上寫過一篇《羅振宇的窄腿褲》,喊話羅振宇希望其脫掉他多年不改的運動褲,於是就有了“我深知那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坑---穿上窄腳褲,就得穿休閒皮鞋,然後就得系上褲腰帶,然後……”這樣羅振宇自嘲式的回答。

《奇葩說》的一大看點是導師和導師、以及選手對導師的“明槍暗箭”,比如馬東就以“雙眼皮”成為最成功的梗。而作為常駐導師,羅振宇和其他導師、以及奇葩們的各種交鋒,可否會讓以“羅輯”自詡的老羅改弦易轍?

而回到《奇葩說》這檔節目的“人設”:“會說話”是毫無疑問的宗旨,所以通過各種議題設置,都是要找到“最會說話的人”。而這檔節目之所有會有如此大的成功,離不開節目組的議題設置,比如“愛上人工智慧算不算愛情”、“該鼓勵病危者活下去嗎”等現實而又矛盾的辯題。當“腦洞大開”的《奇葩說》迎來又一個“會說話”的大咖,或許會為“羅輯”的羅振宇描繪出另一種迥然畫風吧。

《奇葩說》——“最會說話之人”的榮光?

馬東和羅振宇、張泉靈這三位曾經是同事,只是在羅振宇還不是現在這個“會說話的人”時,張泉靈早已經在全國人民面前刷足了存在感。

1997年就進入央視的張泉靈,2000年擔任《東方時空》的總主持人,並以《新聞會客廳》《焦點訪談》等成為全國知名的主持人。張泉靈雖然主持的都是嚴肅的新聞節目,但其主持風格自然、理性,也讓其斬獲了千萬粉絲。和馬東、羅振宇一樣,張泉靈也主動求“變”,從央視離職後加盟紫牛基金,從一個主持人到互聯網風投,跨度不可謂不大。此次“老友重逢”《奇葩說》,再加上何炅和蔡康永,這些“最會說話的人”集於一“幕”,將會是怎樣的景象?

作為一檔讓諸多“會說話的人”通過“會說話”獲得商業成功的節目——《奇葩說》和米未傳媒可謂是“春風風人,夏雨雨人”。曾幾何時,電視辯論也是紅紅火火,但紅火之外,那些“會說話的人”最終際遇平淡。而《奇葩說》不僅啟動了蒙塵的辯才們,也讓那些“會說話的人”走到台前,成為舞臺的主角獲取榮光。而且,每一期節目,每一個觀點,除了笑聲,似乎也讓觀眾們一起隨之思考、沉澱。一個可以讓人“學而思”的節目,同時不乏有趣和生動,這正是《奇葩說》難能可貴的地方。

2017年的網綜市場將會迎來更多的大製作、大機構的進駐,網綜的量級也將越來越大,“真人秀”“選秀”“戶外”“喜劇”等形式層出不窮,但以2017年第一季度的表現來,搶眼的不多。相比之下,《奇葩大會》拉來何炅以及諸多新面孔的出現,還是吸引了相當的關注,這也給《奇葩說》第四季做了很好的預熱,一方面讓何炅通過《大會》熟悉《奇葩說》,更好的行使“議長”的職能;同時,羅振宇和張泉靈作為“會說話”導師的登場,也讓所有人都想一窺究竟,下一場的《奇葩說》會給大家帶來哪些驚喜。

網紅走了,老司機們來了,不論是對於《奇葩說》和“會說話的人”塑造的榮光之路,還是米未傳媒團隊對於年輕人市場以及輿論場議題設置能力的考驗——《奇葩說》第四季,或都可期可待。

“浪子”高曉松的身上烙有幾許明星光環;而從電視臺的幕後到前臺,從“講故事”到分享“人生”,逆襲的羅振宇演繹了一個豐滿的勵志故事。以視頻網站這條線來看,兩人都抓住了“頭部內容”稀缺的契機,舞在風口,也都成為導師級別的存在。

只是,顯而易見的是,成功的“書僮”和“說書人”都擋不住這個不肯為任何人停留的時代的步伐,而繼續前行、以變應變、主動求變。於是,有了高曉松追求詩和遠方的“走了”,有了羅振宇懷揣挑戰的“來了”,或許也將帶來一個有著不一樣期待的《奇葩說》。

期待嗎?羅振宇“人設”在《奇葩說》的重構

外界對於高曉松的故事、朋友圈、感情史描寫的足夠多,寫歌的、說書的、高管、自拍狂魔等人設也是深入人心;相對而言,羅振宇身上的標籤卻並未為很多人知曉。讀娛君試圖從不同媒體的描述中,勾勒出“羅振宇”的人設拼圖。

——標籤:處女座。自我要求嚴格、講究細節的羅振宇是典型的處女座。據參與《奇葩說》錄製的人士透露,既使節目錄製時間再晚,羅振宇也能夠錄製好每天推送的內容。據說“羅輯思維”最後一期七分鐘語音花了4個小時,告別也要做到極致。

——標籤:老司機。在很多場合,包括《奇葩說》作為嘉賓的出場,羅振宇都展現了其逗逼、飆車、可愛、不牛逼毋寧死的特質。此次擔當整季的導師,面對眾多熱度足夠的議題設置,以及更多“會說話”的選手,羅振宇的“老司機 ”光圈可會再次加深?

——標籤:不怕被黑的意見聽取者。自媒體人和菜頭曾在得到app上寫過一篇《羅振宇的窄腿褲》,喊話羅振宇希望其脫掉他多年不改的運動褲,於是就有了“我深知那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坑---穿上窄腳褲,就得穿休閒皮鞋,然後就得系上褲腰帶,然後……”這樣羅振宇自嘲式的回答。

《奇葩說》的一大看點是導師和導師、以及選手對導師的“明槍暗箭”,比如馬東就以“雙眼皮”成為最成功的梗。而作為常駐導師,羅振宇和其他導師、以及奇葩們的各種交鋒,可否會讓以“羅輯”自詡的老羅改弦易轍?

而回到《奇葩說》這檔節目的“人設”:“會說話”是毫無疑問的宗旨,所以通過各種議題設置,都是要找到“最會說話的人”。而這檔節目之所有會有如此大的成功,離不開節目組的議題設置,比如“愛上人工智慧算不算愛情”、“該鼓勵病危者活下去嗎”等現實而又矛盾的辯題。當“腦洞大開”的《奇葩說》迎來又一個“會說話”的大咖,或許會為“羅輯”的羅振宇描繪出另一種迥然畫風吧。

《奇葩說》——“最會說話之人”的榮光?

馬東和羅振宇、張泉靈這三位曾經是同事,只是在羅振宇還不是現在這個“會說話的人”時,張泉靈早已經在全國人民面前刷足了存在感。

1997年就進入央視的張泉靈,2000年擔任《東方時空》的總主持人,並以《新聞會客廳》《焦點訪談》等成為全國知名的主持人。張泉靈雖然主持的都是嚴肅的新聞節目,但其主持風格自然、理性,也讓其斬獲了千萬粉絲。和馬東、羅振宇一樣,張泉靈也主動求“變”,從央視離職後加盟紫牛基金,從一個主持人到互聯網風投,跨度不可謂不大。此次“老友重逢”《奇葩說》,再加上何炅和蔡康永,這些“最會說話的人”集於一“幕”,將會是怎樣的景象?

作為一檔讓諸多“會說話的人”通過“會說話”獲得商業成功的節目——《奇葩說》和米未傳媒可謂是“春風風人,夏雨雨人”。曾幾何時,電視辯論也是紅紅火火,但紅火之外,那些“會說話的人”最終際遇平淡。而《奇葩說》不僅啟動了蒙塵的辯才們,也讓那些“會說話的人”走到台前,成為舞臺的主角獲取榮光。而且,每一期節目,每一個觀點,除了笑聲,似乎也讓觀眾們一起隨之思考、沉澱。一個可以讓人“學而思”的節目,同時不乏有趣和生動,這正是《奇葩說》難能可貴的地方。

2017年的網綜市場將會迎來更多的大製作、大機構的進駐,網綜的量級也將越來越大,“真人秀”“選秀”“戶外”“喜劇”等形式層出不窮,但以2017年第一季度的表現來,搶眼的不多。相比之下,《奇葩大會》拉來何炅以及諸多新面孔的出現,還是吸引了相當的關注,這也給《奇葩說》第四季做了很好的預熱,一方面讓何炅通過《大會》熟悉《奇葩說》,更好的行使“議長”的職能;同時,羅振宇和張泉靈作為“會說話”導師的登場,也讓所有人都想一窺究竟,下一場的《奇葩說》會給大家帶來哪些驚喜。

網紅走了,老司機們來了,不論是對於《奇葩說》和“會說話的人”塑造的榮光之路,還是米未傳媒團隊對於年輕人市場以及輿論場議題設置能力的考驗——《奇葩說》第四季,或都可期可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