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慶黔江:岩隔澇也長金子了

《人民日報》“全國摘帽縣調查系列”報導, 開篇關注重慶脫貧攻堅工作 黔江:岩隔澇也長金子了

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蠶桑基地。

蠶桑產業不僅改善了當地石漠化面貌, 還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 特約攝影 楊敏

國務院扶貧辦不久前宣佈, 2016年申請退出的28個貧困縣順利通過驗收, 由省級政府正式批准退出, 第一次實現我國貧困縣數量的淨減少。 摘帽不摘政策, 摘帽不摘監管, 總結全國28個摘帽縣的經驗, 對下一步脫貧攻堅尤其重要。

深耕產業, 厚植益貧性機制

在產業延伸的每個環節上“吃幹榨盡”, 產業體系就會豐腴起來

喀斯特地貌一覽無餘, 岩石之間的貧瘠地過去種玉米, 現在種桑樹。 來到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蠶桑基地, 只見鄉親們正在給桑樹去枝。 “這桑樹呀, 渾身是寶。 ”黔江區林業局副局長張甫說, 去枝後桑樹春天發芽更茂密,

桑葉單產和品質都有較大提升。 剪下來的枝杈全部加工為鋸末, 用來做菌棒, 養殖食用菌。

種植大戶粟海燕過去家裡貧困, 蠶桑產業的興旺讓她打消了打工的想法, 一門心思種樹養蠶。 她領辦的桑蠶合作社流轉了山地260多畝, 合作社每年收入80多萬元。 目前全區優質桑園有6萬多畝, 2017年收繭4.2萬擔。 養蠶戶3445戶, 蠶農收入7824萬元, 戶均養蠶收入2.3萬元, 帶動441戶貧困戶脫貧。

起起落落的傳統蠶桑業, 為什麼在黔江能夠煥發生命力?為什麼能夠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當家花旦”?區委書記余長明分析, 根本原因在於“深耕”產業。

從產業外部性看, “深耕”就是深耕產業發展趨勢。 東部地區“騰籠換鳥”, 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是大趨勢, 蠶桑業需要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

需要勞動密集型生產, 需要便利化國內國際貿易。 在黔江發展蠶桑業, 就是因地制宜, 就是應時之需。

從產業內部性看, “深耕”就是深耕產業體系。 在蠶桑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上培育經濟增長點, 認識、發現和挖掘產業增值收益, 尋找和實現產業附加值。 肥料組織化供給、桑苗公益化供給、蠶糞資源化利用、桑枝加工化轉移、蠶繭科技化加工、蠶絲多樣化加工、蠶蛹生物化利用, 在產業延伸的每個環節上“吃幹榨盡”, 產業體系就會豐腴起來。

探索構建市場益貧性機制, 把貧困戶和市場簡單聯結起來還不夠, 還要深耕產業的外部性和內部性, 讓貧困戶長期、穩定地獲得產業收益和增值收益, 這才是厚植益貧性機制,

才是提高市場機制的益貧性。

“岩隔澇(石漠化地區)也長金子了!”深耕產業的效果, 在貧困群眾看來, 是如此直白, 又是如此質樸。 2017年, 雙龍村村民陳繼良養蠶100張, 產繭76擔, 實現收入15萬元, 畝平收入達到了3000元, 是傳統農作物種植收入的3倍。

親眼看到了蠶桑帶來的好處, 村民們紛紛栽桑養蠶。 蠶桑業同其他產業要素一起共同作用, 實現了黔江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貧困人口淨減少。 目前, 黔江65個貧困村中涉及發展蠶桑產業的有20個鄉鎮52個村, 覆蓋129個組1629戶, 2017年全部脫貧, 占全區9452戶脫貧貧困戶的12.7%。

美麗生態, 厚植產業融合

把美麗生態和脫貧攻堅、發展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結合起來

把美麗生態和脫貧攻堅結合在一起,

把美麗生態和現代農業結合在一起, 把美麗生態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結合在一起, 是黔江脫貧道路上的得意之舉。

黔江有著怎樣的生態?副區長唐洪芳說, 這裡青山綠水, 天然氧吧, 每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50天, 森林覆蓋率達到60.2%。 黔江有多美?這裡有芭拉胡的神秘、阿蓬江的秀麗、蒲花暗河的神奇、風雨廊橋的恢宏、濯水古鎮的厚重、小南海的清秀、十三寨擺手舞的原生態, 難以勝數。

處於小南海風景區的土家族十三寨, 過去是出了名的貧困寨。 通過挖掘土家族擺手舞, 發展土家族原生態文化旅遊, 美麗生態和脫貧攻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 “唱山歌, 迎親人……”走進村民張友蓮的土家族老房子裡, 老人嘹亮、悠遠的歌喉把人驚著了。 她說:“唱山歌是土家人的習俗,現在發展鄉村旅遊正好用得上。”

老人家帶著看這看那,看僅有的一間民宿客房。廚房應有盡有,廁所乾淨整潔,客房私密樸素。老人家說,收入嘛,開辦民宿農家樂一年有2萬多塊,賣土特產品有近2萬塊。老伴還在村裡打點零工,自己在村裡表演隊演出有點收入,喂的豬都拿來招待客人賣錢了。收入一年算下來6萬多塊,再也不受窮了。

美麗生態和現代農業結合在一起。黔江區區長徐江表示,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必須提質增效,讓農業生產實現從擴量到提質的轉變。

被這裡的美麗生態所吸引,福建一家城市資本下鄉到黔江開辦了中喔食用菌廠,負責人洪順清說:“企業效益不錯,2017年創匯2600萬美元,實現產值2億元。”企業生產的幹食用菌主要是出口,也兼顧國內市場。計畫到今年底建設基地2000畝,種植食用菌3000萬棒,帶動當地農戶1000戶脫貧增收,可實現每年每戶5萬元增收。

目前,黔江已經建成全市規模最大的獼猴桃、羊肚菌生產基地。以生豬、烤煙、蠶桑等傳統產業和獼猴桃、有機蔬菜、羊肚菌等特色產業為主的“3+X”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美麗生態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在一起。張友蓮說,家裡承包山地12畝,大部分都流轉出去種苗圃了,自己留種3畝,主要種點蔬菜、紅薯、玉米,直接賣給遊客。老人家不知道,她家的一二三產業正在悄然融合,美麗生態讓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美麗鄉村正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城鄉融合的態勢正在加速形成。黔江電商區域公共品牌“山韻黔江”正在打造,要通過電商品牌,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黔江已連續9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50萬頭無抗生豬產業園區開工建設,獲批全國首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區。

美麗生態,厚植黔江產業融合,成就黔江旅遊產業、休閒農業,“康養+旅遊”已經成為黔江新業態。2017年1—11月黔江旅遊接待達1371.76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達60.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74%、88.26%。

精准施策,厚植脫貧動力

摘帽、出列、脫貧,不是萬事大吉,設立產業發展後續鞏固基金

眼前的地段,豎著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警示牌。牌子上寫道:“屬中型危岩,高程1010米,主崩方向60度,目前危岩欠穩定。”抬頭看看,左邊是山巒,右邊是梯田。

跟著黔江區金溪鎮平溪村支部書記的腳步,走了2公里的山澗,來到貧困戶龔清學家。

“這個木房子很危險,有多少年了?”老龔回答:“1982年修的,今年準備搬遷。”黔江區委常委姚登惠說,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金溪鎮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像平溪村四組這樣的地災點居民,必須實行整體搬遷,區上準備將居民易地搬遷到正陽工業園區。

問起收入,老龔說:“我比較勤勞,收入還不錯,有30多箱蜜蜂,4頭豬,還喂雞、種一點花生,一年4萬多元收入沒問題。”看房子讓人很心痛,算收入又讓人欣慰。老龔家3口人,兒子在外打工,這樣算下來,脫貧是沒有問題了。

脫貧攻堅大邏輯,在於精准施策;厚植貧困戶脫貧動力,在於精准施策。

夯實扶貧基礎。切實把農村道路、飲用水、環境整治等民生實事辦實辦好。2017年黔江實施農村小康路493公里,完成村社人行便道硬化180公里。新解決及鞏固提升9.23萬人飲水問題,完成土地生態綜合治理1.48萬畝,建立村莊環境整治機制。

做強扶貧產業。鞏固發展烤煙、生豬、蠶桑三大傳統骨幹產業,黔江2017年種植烤煙3.85萬畝,收購煙葉8.81萬擔,實現產值9865.6萬元。全區以種養業為主的貧困村規模種養戶數占45%以上,特色主導產業覆蓋農戶70%以上,其中建卡貧困戶占40%。接待鄉村遊客超480萬人次,實現收入3.8億元。

提升保障水準。全區貧困村已實現通廣播、電視、互聯網,建設“電子商務、便民超市、金融網點”143個。建成1個區級中心、30個鄉級站、209個村級服務點三級電商服務體系,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60億元。

餘長明表示,摘帽了,出列了,脫貧了,絕不是萬事大吉,而是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的開始。目前,黔江已經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設立貧困戶產業發展後續鞏固基金,按照每戶2000元標準劃撥到戶資金,由鄉鎮街道因戶制宜落實重點幫扶舉措。

她說:“唱山歌是土家人的習俗,現在發展鄉村旅遊正好用得上。”

老人家帶著看這看那,看僅有的一間民宿客房。廚房應有盡有,廁所乾淨整潔,客房私密樸素。老人家說,收入嘛,開辦民宿農家樂一年有2萬多塊,賣土特產品有近2萬塊。老伴還在村裡打點零工,自己在村裡表演隊演出有點收入,喂的豬都拿來招待客人賣錢了。收入一年算下來6萬多塊,再也不受窮了。

美麗生態和現代農業結合在一起。黔江區區長徐江表示,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必須提質增效,讓農業生產實現從擴量到提質的轉變。

被這裡的美麗生態所吸引,福建一家城市資本下鄉到黔江開辦了中喔食用菌廠,負責人洪順清說:“企業效益不錯,2017年創匯2600萬美元,實現產值2億元。”企業生產的幹食用菌主要是出口,也兼顧國內市場。計畫到今年底建設基地2000畝,種植食用菌3000萬棒,帶動當地農戶1000戶脫貧增收,可實現每年每戶5萬元增收。

目前,黔江已經建成全市規模最大的獼猴桃、羊肚菌生產基地。以生豬、烤煙、蠶桑等傳統產業和獼猴桃、有機蔬菜、羊肚菌等特色產業為主的“3+X”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美麗生態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在一起。張友蓮說,家裡承包山地12畝,大部分都流轉出去種苗圃了,自己留種3畝,主要種點蔬菜、紅薯、玉米,直接賣給遊客。老人家不知道,她家的一二三產業正在悄然融合,美麗生態讓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美麗鄉村正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城鄉融合的態勢正在加速形成。黔江電商區域公共品牌“山韻黔江”正在打造,要通過電商品牌,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黔江已連續9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50萬頭無抗生豬產業園區開工建設,獲批全國首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區。

美麗生態,厚植黔江產業融合,成就黔江旅遊產業、休閒農業,“康養+旅遊”已經成為黔江新業態。2017年1—11月黔江旅遊接待達1371.76萬人次,綜合旅遊收入達60.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74%、88.26%。

精准施策,厚植脫貧動力

摘帽、出列、脫貧,不是萬事大吉,設立產業發展後續鞏固基金

眼前的地段,豎著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警示牌。牌子上寫道:“屬中型危岩,高程1010米,主崩方向60度,目前危岩欠穩定。”抬頭看看,左邊是山巒,右邊是梯田。

跟著黔江區金溪鎮平溪村支部書記的腳步,走了2公里的山澗,來到貧困戶龔清學家。

“這個木房子很危險,有多少年了?”老龔回答:“1982年修的,今年準備搬遷。”黔江區委常委姚登惠說,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金溪鎮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像平溪村四組這樣的地災點居民,必須實行整體搬遷,區上準備將居民易地搬遷到正陽工業園區。

問起收入,老龔說:“我比較勤勞,收入還不錯,有30多箱蜜蜂,4頭豬,還喂雞、種一點花生,一年4萬多元收入沒問題。”看房子讓人很心痛,算收入又讓人欣慰。老龔家3口人,兒子在外打工,這樣算下來,脫貧是沒有問題了。

脫貧攻堅大邏輯,在於精准施策;厚植貧困戶脫貧動力,在於精准施策。

夯實扶貧基礎。切實把農村道路、飲用水、環境整治等民生實事辦實辦好。2017年黔江實施農村小康路493公里,完成村社人行便道硬化180公里。新解決及鞏固提升9.23萬人飲水問題,完成土地生態綜合治理1.48萬畝,建立村莊環境整治機制。

做強扶貧產業。鞏固發展烤煙、生豬、蠶桑三大傳統骨幹產業,黔江2017年種植烤煙3.85萬畝,收購煙葉8.81萬擔,實現產值9865.6萬元。全區以種養業為主的貧困村規模種養戶數占45%以上,特色主導產業覆蓋農戶70%以上,其中建卡貧困戶占40%。接待鄉村遊客超480萬人次,實現收入3.8億元。

提升保障水準。全區貧困村已實現通廣播、電視、互聯網,建設“電子商務、便民超市、金融網點”143個。建成1個區級中心、30個鄉級站、209個村級服務點三級電商服務體系,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60億元。

餘長明表示,摘帽了,出列了,脫貧了,絕不是萬事大吉,而是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的開始。目前,黔江已經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設立貧困戶產業發展後續鞏固基金,按照每戶2000元標準劃撥到戶資金,由鄉鎮街道因戶制宜落實重點幫扶舉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