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扁桃體炎:剛輸液5分鐘就過敏了,咋回事?

注射用青黴素:靜脈滴注, 一日200萬~2000萬單位, 分2~4次給藥。

注射用氨苄西林:靜脈滴注, 常用劑量為一日4~8g, 分2~4次給藥;重症感染患者, 一日最高劑量為14g。 (特別提醒:濃度不宜超過30mg/ml)

案例用藥點評:

1、氨苄西林可與青黴素發生非交叉過敏

典型案例:患者, 男, 62歲。 大葉肺炎。 使用青黴素鈉鹽靜脈點滴5天后, 因療效不佳改用氨苄西林。 靜脈滴注5分鐘後, 患者突感胸悶、氣急、喘憋, 口唇、眼瞼水腫, 全身丘疹樣蕁麻疹, 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症狀。

氨苄西林, 是氨基青黴素, 有一個與青黴素的基本結構相連的氨基側鏈。 氨苄西林的皮疹發生率較其它青黴素為高,

可達10%或更多, 多發生於用藥後5天。 氨苄西林也常引起藥物熱。

2、氨苄西林與青黴素無協同殺菌作用

青黴素對革蘭陽性菌(A組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糞腸球菌等)和革蘭陰性球菌(腦膜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敏感。

氨苄西林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與青黴素近似。 氨苄西林更容易透過革蘭陰性菌的外模, 所以抗菌譜更廣。

體外實驗結果提示:青黴素G 鈉與氨苄西林鈉對革蘭陽性菌無明顯協同作用, 對革蘭陰性菌, 青黴素也不能增加氨苄西林的活性。

從抗菌譜考慮:若為耐藥金葡菌感染, 兩種藥均無效;若為革蘭陽性敏感菌感染, 單用青黴素G 即可, 無需聯用氨苄西林;若為敏感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則單用氨苄西林即可。

特別提示:

氨苄西林溶液不穩定, 濃度愈高穩定性愈差, 須新鮮配製。 穩定性可因葡萄糖、果糖和乳酸的存在而降低, 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有實驗認為:青黴素與氨苄西林混和滴注, 氨苄西林水解聚合增加, 可能增加過敏反應發生率。

認識一下鏈球菌:

鏈球菌是革蘭陽性需氧菌, 可引起咽炎、扁桃體炎、肺炎、創面和皮膚感染、敗血症和感染性心內膜炎等。

最常見的致病性鏈球菌是“化膿性鏈球菌”, 屬於A組β-溶血性鏈球菌, 引起的最常見急性病是咽炎、扁桃體炎、皮膚感染。 感染2周以上可能出現遲髮型非化膿性併發症: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

急性扁桃體炎治療原則:

急性扁桃體的病原菌主要為A 組溶血性鏈球菌,

少數為C 組或G 組溶血性鏈球菌。 其治療原則為:

1、針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選用抗菌藥物。

2、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可發生非化膿性併發症(急性風濕熱和腎小球腎炎), 因此抗菌治療以清除病灶中細菌為目的, 療程需10 天。

用什麼藥物治療:

2015年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推薦的藥物為:

1、青黴素為首選, 可選用青黴素G, 或口服阿莫西林;

2、青黴素過敏患者可口服四環素、氟喹諾酮、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

3、其它可選藥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頭孢菌素。

2016年版《兒童急性扁桃體炎診療臨床實踐指南》推薦的藥物為:

1、首選藥物: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

2、頭孢菌素類藥物由於抗菌譜更廣, 也可作為一線藥物治療;

3、對青黴素過敏的患兒或考慮為支原體感染者, 建議使用阿奇黴素等大環內酯類。

兒童與成人用藥的主要區別:8 歲以下小兒禁用四環素類抗菌藥物, 18歲以下兒童禁用喹諾酮類藥物。

主要參考文獻: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

《兒童急性扁桃體炎診療臨床實踐指南(2016年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