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訪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殘片:古格王朝消失之謎

古格王朝消失之謎

作為佛教的一支, 藏傳佛教在全球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有人說, 它的發展和壯大有賴於已經消失的古文明“古格王朝”。 發跡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的古格王朝, 曾經掌握著這一帶的商業、交通, 一度繁榮, 但它的突然消失卻給人留下了一連串的謎團。

位於歐亞大陸腹地中心的西藏阿裡地區被認為是地球上離大海最遠的地方, 那裡的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 但就是在這片廣袤無垠、人煙稀少的土地上, 被現代文明遺忘的角落裡, 卻隱藏著一個古文明的傳奇——古格王朝。

17世紀的時候, 古格地區就已開始出現西方傳教士, 但是直到20世紀30年代, 古格遺跡才被人們發現。 由於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 直到1985年才由中國政府組織的考古隊對古格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科學考察。

目前所遺存的古格王朝遺址位於西藏阿裡地區的劄達縣境內, 象泉河南岸。 一座高300多米的黃土山, 曾經是古格王朝的宮堡。 考古學家們發現, 這座宮堡從10世紀至16世紀被不斷擴建, 規模十分龐大。 整個宮堡依山疊砌, 由王宮、廟宇、佛塔、洞窟組成, 從地面到山頂, 建築物高達300米, 居高臨下, 氣勢雄壯。 王宮遺址分為夏宮和冬宮。 夏宮建在地面, 規模很小, 由於年久失修, 僅留斷壁殘垣。 冬宮修在地下, 現保存完好, 冬宮是地道式建築,

盤旋通往山下, 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 宮堡內有四通八達的地道, 外有堅實的城牆, 猶如銅牆鐵壁, 非常堅固。

據歷史記載, 17世紀的時候, 古格地區就開始出現西方傳教士。 當時, 古格國王和古格的宗教領袖(其實是國王的弟弟)之間的矛盾比較深重, 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 他開始借助西方傳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響。 1633年, 僧侶們發動叛亂, 古格國王的弟弟勾結了與古格同宗的拉達克王室, 利用拉達克的軍隊攻打古格都城。 而建在山上的古格王宮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強的建築之一, 只有一條隧道可以通到山上, 其他地方全都是懸崖。 戰鬥持續了很長時間, 拉達克軍隊開始驅趕古格百姓在半山腰修建一座石頭樓。

他們是想著當這座建築和山頂一樣高的時候, 就可以最終拿下古格都城了。 現在這座石樓的遺址還矗立在半山腰上, 但是石樓並沒有修完。 據說, 由於拉達克人強迫古格百姓日以繼夜地修石樓, 老百姓困苦不堪, 便在山下非常淒苦地歌唱, 國王聽到百姓的歌聲後非常難過。 最終, 絕望的國王為了百姓不再受苦, 從懸崖上跳了下去。 也有人說, 是國王選擇了投降。

拉達克人進入古格以後, 古格王朝滅亡, 並被併入拉達克人的王國。 此後古格都城開始衰落, 並最終而被荒漠吞噬。

古格王朝的前身是象雄國。 大約從9世紀開始, 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了象雄國, 到17世紀結束, 古格前後有16個國王。 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裡(古稱羊同,

即象雄)地方建立的王國, 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裡全境。 它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 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郎達瑪統治時期, 曾滅佛毀寺, 不少避難僧人逃到阿裡。 阿裡地處西部邊境,

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 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 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的彙集之地。 而古格王朝系起於10世紀中期, 由朗達瑪的曾孫吉德尼瑪袞創建。 史載, 朗達瑪被僧人刺殺, 內戰紛起。 4年後平民起義, 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奧松與雲丹為爭奪王位相互鬥爭。 奧松之子貝考贊被奴隸起義軍所殺, 貝考贊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 回天無力, 便帶著3個大臣和100多士兵逃亡至阿裡, 並娶了當地頭人的女兒。 吉德尼瑪袞將阿裡一分為三, 分封給他的3個兒子, 古格王國即其第三子德祖袞的封地, 德祖袞就是古格王朝的開國皇帝。

跟他們的祖先不同,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 多次派人到喀什米爾學經, 翻譯佛經108部。 史載,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峽到阿裡地區弘揚佛法,阿裡便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上路弘法”。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地的。

面積18萬平方米的古格王國遺址,包括300多座房屋,300余孔窯洞及3座10多米高的佛塔,有紅廟、白廟、輪回廟、枕不覺廟、王宮殿和集會議事殿等廟宇、殿堂。其中,尤以紅、白、輪回三廟保存最為完好。各廟之內,還殘留著許多泥塑佛像和生動的壁畫。

考古專家們認定這些保存完好的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華。雖然幾個世紀無人問津,但那些嫵媚動人的菩薩、度母,以及國王和王后禮佛圖與佛傳故事圖等依然色彩鮮豔,光彩照人。其中又以佛祖像、佛祖傳記故事數量最多,畫風曠達粗獷,顏色厚重。記錄古格王統世系、反映古格地區政治和經濟活動以及文化風情的壁畫在整個西藏絕無僅有,男人農耕、出牧、狩獵、騎射,女人擠奶、歌舞的生動畫面,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寫真。

有趣的是,考古學家發現,古格遺址中王宮、民居、軍事設施均被破壞殆盡,但唯獨留下幾個佛堂。據說,因為拉達克人原也是佛教徒,在毀滅了古格的一切之後,拉達克人心存敬畏,止步於這些神佛之前。

“托林”,意為“飛翔於空中永不墜落”。托林寺始建于古格王國開國之初(約996年),是由當時的古格國王益西沃和佛經翻譯大師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融合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築風格而設計建造的。

作為古格王國在阿裡地區建造的第一座佛寺,托林寺在藏傳佛教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但是古格王國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而且,它的建造也揭開了藏傳佛教後宏期的帷幕。自從有了它,來自喀什米爾、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藝術家和工匠陸續彙集到這裡,修建寺院、繪製壁畫,古格從此開始與外界進行頻繁的交往,從而逐漸發展成為西藏西部佛教文明的中心。

千百年來,托林寺雖然經歷了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聳,其內的壁畫也依然色澤豔麗。1996年,它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迄今為止,人們對於古格王朝的描述大多來源於傳說和《拉達克紀年史》的記載。古格王朝沒有自己的國史,因而關於古格王朝的細節,現代考古也幾乎完全沒有頭緒。消失的古格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個個不解的啞謎。

在諸多啞謎當中,最神秘的就是它的消失。古格文明在當時的西藏高原基本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成熟、燦爛,卻在一夜之間徹底消失了,其後的幾個世紀,人類幾乎不知道它的存在。

從歷史記載來看,拉達克人消滅古格,古格的最後一個國王及全家被拉達克人帶回拉達克都城列城後關進了監獄,這些都是可靠的。在古格王宮下面的山洞裡,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藏屍洞,幾十具無頭的屍體橫七豎八地排列著。人們猜測,那是當時被拉達克人處死的古格百姓和戰士。

從記載和考察的結果上看,戰爭造成的屠殺和掠奪並不足以毀滅古格文明。可事實上,硝煙散盡的古格王國卻迅速淪為一片廢墟。

也有人說地理環境的迅速惡化才是古格被廢棄的主要原因。今天看來,古格遺址的沙化程度已經非常嚴重。史書上記載說古格百姓有10萬之眾,但他們到了哪裡?被拉達克人驅趕回了拉達克?環境惡化後集體遷徙了?他們的後裔又在哪裡?諸如此類的疑問一直困擾著人們。目前看來,古格的啞謎還未能解開。

史載,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峽到阿裡地區弘揚佛法,阿裡便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上路弘法”。古代印度的許多重要佛教教義,就是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地的。

面積18萬平方米的古格王國遺址,包括300多座房屋,300余孔窯洞及3座10多米高的佛塔,有紅廟、白廟、輪回廟、枕不覺廟、王宮殿和集會議事殿等廟宇、殿堂。其中,尤以紅、白、輪回三廟保存最為完好。各廟之內,還殘留著許多泥塑佛像和生動的壁畫。

考古專家們認定這些保存完好的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華。雖然幾個世紀無人問津,但那些嫵媚動人的菩薩、度母,以及國王和王后禮佛圖與佛傳故事圖等依然色彩鮮豔,光彩照人。其中又以佛祖像、佛祖傳記故事數量最多,畫風曠達粗獷,顏色厚重。記錄古格王統世系、反映古格地區政治和經濟活動以及文化風情的壁畫在整個西藏絕無僅有,男人農耕、出牧、狩獵、騎射,女人擠奶、歌舞的生動畫面,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寫真。

有趣的是,考古學家發現,古格遺址中王宮、民居、軍事設施均被破壞殆盡,但唯獨留下幾個佛堂。據說,因為拉達克人原也是佛教徒,在毀滅了古格的一切之後,拉達克人心存敬畏,止步於這些神佛之前。

“托林”,意為“飛翔於空中永不墜落”。托林寺始建于古格王國開國之初(約996年),是由當時的古格國王益西沃和佛經翻譯大師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融合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築風格而設計建造的。

作為古格王國在阿裡地區建造的第一座佛寺,托林寺在藏傳佛教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但是古格王國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而且,它的建造也揭開了藏傳佛教後宏期的帷幕。自從有了它,來自喀什米爾、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藝術家和工匠陸續彙集到這裡,修建寺院、繪製壁畫,古格從此開始與外界進行頻繁的交往,從而逐漸發展成為西藏西部佛教文明的中心。

千百年來,托林寺雖然經歷了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聳,其內的壁畫也依然色澤豔麗。1996年,它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迄今為止,人們對於古格王朝的描述大多來源於傳說和《拉達克紀年史》的記載。古格王朝沒有自己的國史,因而關於古格王朝的細節,現代考古也幾乎完全沒有頭緒。消失的古格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個個不解的啞謎。

在諸多啞謎當中,最神秘的就是它的消失。古格文明在當時的西藏高原基本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成熟、燦爛,卻在一夜之間徹底消失了,其後的幾個世紀,人類幾乎不知道它的存在。

從歷史記載來看,拉達克人消滅古格,古格的最後一個國王及全家被拉達克人帶回拉達克都城列城後關進了監獄,這些都是可靠的。在古格王宮下面的山洞裡,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藏屍洞,幾十具無頭的屍體橫七豎八地排列著。人們猜測,那是當時被拉達克人處死的古格百姓和戰士。

從記載和考察的結果上看,戰爭造成的屠殺和掠奪並不足以毀滅古格文明。可事實上,硝煙散盡的古格王國卻迅速淪為一片廢墟。

也有人說地理環境的迅速惡化才是古格被廢棄的主要原因。今天看來,古格遺址的沙化程度已經非常嚴重。史書上記載說古格百姓有10萬之眾,但他們到了哪裡?被拉達克人驅趕回了拉達克?環境惡化後集體遷徙了?他們的後裔又在哪裡?諸如此類的疑問一直困擾著人們。目前看來,古格的啞謎還未能解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