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探訪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殘片:神秘之都庫斯科之謎

神秘之都庫斯科之謎

在秘魯南部安第斯山脈南段群山環抱的庫斯科盆地中, 有一座氣候宜人的高原城市庫斯科, 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之前, 這裡曾是印加帝國的統治中心。

庫斯科, 印第安語的意思是“離太陽最近的城市”, 海拔3400米。 有關庫斯科的起源, 印第安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則神話傳說:很久以前, 至高無上的創造神創造了一對青年男女, 男的叫曼科•卡派克, 女的叫瑪瑪•沃利奧, 兩情依依, 終成眷屬。 創造神傳授給他們各種技藝, 賜給他們神奇的金杖, 曉諭他們尋找金杖沉沒之地並在那兒定居。

這對年輕夫婦, 遵照神的旨意, 帶著金杖, 浪跡天涯。 有一天, 他們來到了庫斯科盆地, 像往常一樣, 將金杖插入地裡, 頃刻之間, 金杖消失得無影無蹤, 他們異常興奮, 終於找到了神靈指引的地方, 於是便在這裡安居樂業, 生息繁衍, 建立起庫斯科城。 此後, 歷代印加帝王不斷興建, 至第9代帝王帕查庫提(西元1438—1471年在位)時代, 庫斯科規模空前, 名揚天下, 被印第安人視為神聖之地。

庫斯科是印加文化的搖籃。 從西元1000年至西元1533年, 一直是印加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 輝煌壯麗的古建築雖歷經滄桑, 但至今遺跡猶存, 從中不難領略到印加帝國昔日的風采。

印加帝國強盛時期分為4個“蘇尤”(行政區):西北部是欽查蘇尤, 包括今秘魯中北部和厄瓜多爾;東南部是科利亞蘇尤, 統治著的的喀喀湖流域、今玻利維亞的大部分、阿根廷北部和智利中部;西南部是孔德蘇尤, 佔有秘魯南北;東北部是安蒂蘇尤, 擁有安第斯山脈中段的東麓地帶。 與4個“蘇尤”相應, 庫斯科城又分為4個區域,

各地酋長在相應區域內建造房屋, 以備朝覲帝王時住宿, 而不同的街區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風俗, 所以庫斯科城成為印加帝國的縮影。

古代庫斯科城的中心是“瓦卡依•帕塔”中央廣場, 現為阿爾馬斯廣場。 廣場呈正方形, 邊長183米, 歷代印加王宮就集中在廣場周圍, 從中央廣場開始, 隨著距離的增加, 建築物由石砌的宮殿府衙逐漸變成泥牆茅舍, 等級森嚴, 貴賤有別。 印加帝國最偉大的帝王帕查庫提時代, 在這個廣場上曾多次舉行過盛大的閱兵式和莊嚴的宗教儀式活動。 每逢盛大祭祀典禮之時, 廣場中央供奉著用黃金製成的太陽、雷、閃電等諸神像, 兩旁的金御座上, 供奉著歷代印加帝王的木乃伊, 眾神之像前, 成群的駱馬在祭司的禱告聲中成為刀下之鬼,

而當印加帝王露面時, 萬眾歡聲雷動, 祭祀活動達到高潮。 如今, 廣場上豎起了印加人引為自豪的先王帕查庫提的青銅雕像。

城內最大的宗教中心是寇里坎查太陽神廟, 自印加帝國的始祖曼科•卡派克起,

到印加•羅加為止, 歷代帝王都居住在這裡。 太陽神廟是一座長70米、寬60米的長方形建築物, 附屬有王宮和祭司的府邸。 關於這座太陽神廟, 秘魯歷史學家加西科索•德拉維加(西元1539—1616年)在他編纂的《王家述評》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太陽神廟是在朝東的一塊聖地上建築起來的, 整個廟宇是用精心修整的、平坦而巨大的石板砌成的, 為了讓空氣流通, 屋頂造得很高, 用茅草蓋成, 還有一個很優美的祭台。 大殿的四周牆壁從上到下全部鑲上較厚的純金片, 所以這座神廟得名‘金宮’。 在正面牆壁上有太陽神偶像, 它是個繪有男子臉形、周圍環繞著光芒和火焰的用黃金製成的圓片。 它面朝東方, 在受到初升的太陽光直接照射時, 就放射出萬道金光。 在太陽神偶像的左右兩側,按照古代習俗在金禦椅上供奉著歷代印加王的木乃伊,遠遠望去,它們就像真人。大殿中央置有一個華麗的禦椅,舉行典禮時,印加王便坐在禦椅上。”印加帝王在這裡以太陽神的化身自居而號令全國,從而把全體印第安人凝聚在一起。這座神廟後來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毀,現在其廢墟上,建有多米尼各教派的教堂。

太陽神廟的附近建有5座正方形小神廟。第一座小神廟供奉著太陽神,裡面每一件東西都是用銀製作的,月亮神偶像是個繪有女子面容的銀制圓片,在其兩側安放著印加王后的木乃伊;第二座小神廟供奉著眾星神;第三座小神廟供奉雷神和閃電神;第四座小神廟供奉彩虹神;第五座小神廟專供祭司使用,據說其牆壁均是用金銀寶石裝飾的。這些神廟裡的金銀珍寶全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洗劫一空,然後熔化掉了。

太陽神廟的西南部有一座獻給太陽神的“黃金花園”,園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物全是用黃金和白銀製成,甚至連撒滿黃金的土地裡種植的玉米也是用黃金製作的。據加西科索•德拉維加記載:“從植物發芽到開花結果,其成長過程都經過精密的仿照。小鳥棲于林梢鳴叫,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各種動物形象栩栩如生,搭配得當,使人難辨真假。”相傳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花園後,信以為真,直到用手採擷花朵時才發覺全是黃金和白銀。

帝都之內還有一處著名的建築,叫“太陽貞女館”,印第安語稱為“阿克利亞瓦西”,是專門培養“太陽貞女”的地方。這種機構在印加帝國境內隨處可見。“太陽貞女”是接受過專門技術培訓的處女,她們貌美靈巧,深居簡出,保持童貞,主要為宗教儀式服務,並為神、祭司和印加王編織衣物,釀造玉米酒,唱聖歌,跳聖舞。庫斯科的“太陽貞女館”在帝國境內規模首屈一指,它長120米,寬60米,可以同時容納200到600名貞女。自西班牙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陸後,耶穌會傳教士隨後而至,並於1571年在“太陽聖女館”原址上建立起了多米尼各派的大教堂。

庫斯科作為印加帝國的首都,有設防嚴密的防禦體系。都城的四周,築有四座古堡,以西北部的薩克薩瓦曼堡最為著名。薩克薩瓦曼堡在印第安語中意為“山鷹”。古堡築於山坡之上,方圓4平方公里,有三重圍牆作為屏障;圍牆依山而建,牆高18米,最外面一道周長540多米,全部用巨石壘砌,表面平整,接縫嚴密,估計使用的巨石總數達30余萬塊,最重的一塊石頭重約200噸。民間傳說,古堡始建於1400年,歷時108年才完工。古堡建成後,印加帝王經常在此檢閱士兵,甚至把它作為行宮,召見大臣共議國事。在庫斯科市郊的群山中,另外還矗立著3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堅固城堡以及眾多的瞭望塔,保衛著首都的安全,至今遺跡依稀可尋。這些古堡所用的巨石是怎樣從採石場運來的,又是怎樣壘砌起來的,當年的印加人具備這種超凡的能力嗎?

這些未解之謎至今還纏繞在這座神聖之城的頭上。

今日的庫斯科已是一座馳名世界的歷史名城,每年6月的最後一周,秘魯人民都要在此歡慶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太陽節”。1980年2月至3月間在此召開的南美洲印第安人運動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庫斯科城被命名為“世界印第安人的首都”。

在太陽神偶像的左右兩側,按照古代習俗在金禦椅上供奉著歷代印加王的木乃伊,遠遠望去,它們就像真人。大殿中央置有一個華麗的禦椅,舉行典禮時,印加王便坐在禦椅上。”印加帝王在這裡以太陽神的化身自居而號令全國,從而把全體印第安人凝聚在一起。這座神廟後來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毀,現在其廢墟上,建有多米尼各教派的教堂。

太陽神廟的附近建有5座正方形小神廟。第一座小神廟供奉著太陽神,裡面每一件東西都是用銀製作的,月亮神偶像是個繪有女子面容的銀制圓片,在其兩側安放著印加王后的木乃伊;第二座小神廟供奉著眾星神;第三座小神廟供奉雷神和閃電神;第四座小神廟供奉彩虹神;第五座小神廟專供祭司使用,據說其牆壁均是用金銀寶石裝飾的。這些神廟裡的金銀珍寶全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洗劫一空,然後熔化掉了。

太陽神廟的西南部有一座獻給太陽神的“黃金花園”,園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物全是用黃金和白銀製成,甚至連撒滿黃金的土地裡種植的玉米也是用黃金製作的。據加西科索•德拉維加記載:“從植物發芽到開花結果,其成長過程都經過精密的仿照。小鳥棲于林梢鳴叫,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各種動物形象栩栩如生,搭配得當,使人難辨真假。”相傳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花園後,信以為真,直到用手採擷花朵時才發覺全是黃金和白銀。

帝都之內還有一處著名的建築,叫“太陽貞女館”,印第安語稱為“阿克利亞瓦西”,是專門培養“太陽貞女”的地方。這種機構在印加帝國境內隨處可見。“太陽貞女”是接受過專門技術培訓的處女,她們貌美靈巧,深居簡出,保持童貞,主要為宗教儀式服務,並為神、祭司和印加王編織衣物,釀造玉米酒,唱聖歌,跳聖舞。庫斯科的“太陽貞女館”在帝國境內規模首屈一指,它長120米,寬60米,可以同時容納200到600名貞女。自西班牙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陸後,耶穌會傳教士隨後而至,並於1571年在“太陽聖女館”原址上建立起了多米尼各派的大教堂。

庫斯科作為印加帝國的首都,有設防嚴密的防禦體系。都城的四周,築有四座古堡,以西北部的薩克薩瓦曼堡最為著名。薩克薩瓦曼堡在印第安語中意為“山鷹”。古堡築於山坡之上,方圓4平方公里,有三重圍牆作為屏障;圍牆依山而建,牆高18米,最外面一道周長540多米,全部用巨石壘砌,表面平整,接縫嚴密,估計使用的巨石總數達30余萬塊,最重的一塊石頭重約200噸。民間傳說,古堡始建於1400年,歷時108年才完工。古堡建成後,印加帝王經常在此檢閱士兵,甚至把它作為行宮,召見大臣共議國事。在庫斯科市郊的群山中,另外還矗立著3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堅固城堡以及眾多的瞭望塔,保衛著首都的安全,至今遺跡依稀可尋。這些古堡所用的巨石是怎樣從採石場運來的,又是怎樣壘砌起來的,當年的印加人具備這種超凡的能力嗎?

這些未解之謎至今還纏繞在這座神聖之城的頭上。

今日的庫斯科已是一座馳名世界的歷史名城,每年6月的最後一周,秘魯人民都要在此歡慶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太陽節”。1980年2月至3月間在此召開的南美洲印第安人運動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庫斯科城被命名為“世界印第安人的首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