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甕安那鄉村來了個“智多星”

“這個第一書記來的時間不長, 但起到的效果真不賴, 真是我們村裡的‘智多星’。 ”才剛到任5個月, 甕安縣猴場鎮那鄉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智勇就被村支兩委“一班人”瘋狂點贊, 原因還要從他一來就連發的“三招”說起。

燈檯組發展茶果產業座談會

第一招:建強班子, 當好火車頭

“火車跑得快, 全靠車頭帶”, 只有團結一致, 有凝聚力、戰鬥力的村支部班子, 才能更好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一到村裡, 看著繼續完善建設的村級活動場所, 他決定先把為民服務的硬體設施建設好, 方便群眾前來諮詢、辦事。 他積極協調籌集資金近20萬元, 幫助村建強了村級活動場所, 完善了黨員活動室和圖書室建設。

為特困戶協調建房

硬體齊全了, 他又從“軟體”上下功夫。 一方面, 針對班子作用發揮不明顯, 凝聚力、戰鬥力不強的實際問題, 他著重從抓班子帶隊伍入手, 從規範支部黨內生活入手, 先後組織召開了7次黨員代表及村民組長座談會, 著重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脫貧攻堅有關政策以及上級的工作要求, 統一了“一班人”思想, 凝聚了軍心。 另一方面, 注重培養村級後備幹部, 發展了兩名年紀輕、有本領、威信高的致富帶頭人入黨,

進一步改善了黨員隊伍結構, 為黨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

第二招:緊盯問題, 啃下硬骨頭

赴那鄉村擔任村第一書記前, 黃智勇就認真做足了功課, 瞭解到路、房、水等基礎條件是制約那鄉村整體發展的最大瓶頸, 也是一直沒有很好得到解決老大難問題, 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到村的第一周, 黃智勇白天就與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組一起走組串戶, 收集村民對“組組通”“三改”等工作的意見建議, 實地勘察村裡的地形情況, 晚上就與大家一起梳理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一個月下來, 他不知不覺就走了600多公里, 梳理出3大類20多個具體問題, 並建立問題台賬, 將任務分解到村支委員和駐村工作隊員頭上, 嚴格規定了完成時限。

宣講脫貧攻堅有關政策

在走訪中, 黃智勇及村支兩委、駐村工作組做通了占地村民的思想工作, 規劃好了“組組通”道路和修井飲水路線, 制定了詳細的施工方案。

為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黃智勇積極與扶貧部門溝通聯繫, 爭取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

通過努力, 現在, 已實現了“組組通”道路建設10.7公里, 通過“一事一議”專案, 硬化通組道路3.5公里, 解決了燈檯、關岩、牛場壩等組340余戶1200餘人的出行問題;新建水池11個, 解決了228戶人畜飲水, 修復車底水庫灌區大溝溝渠3公里, 為那鄉村300餘戶群眾稻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招:因勢利導, 產業促脫貧

針對那鄉村發展造血功能不足的問題, 他充分挖掘當地特色產業優勢資源, 依託“一村一品、一戶一業”模式, 抓好村產業的培育發展。

經過多次調研, 黃智勇發現村裡的自然資源豐富, 如燈檯組山上茶樹多, 氣候好, 他認定可以茶果種植作為一條致富路子, 就立即從網上查閱了相關資料, 找專家, 聯繫廠商。 在他的鼓勵下, 已經有15戶村民參與茶果種植,種植面積達到了150餘畝,每畝預計收入茶果250斤,按市場價每斤8元算,每畝就可收入2000元,平均每戶將增收約20000元。通過前期效應帶動,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進來,為了讓群眾更有保障,黃智勇與村支兩委商量好,準備成立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爭取擴展到2000畝的規模。

組織召開院壩會徵求村民意見建議

下一步,黃智勇還打算發展100畝的馬鈴薯種植,預計可以帶動80戶263人增收。此外,他還充分挖掘那鄉村特色產業優勢,利用現有的8個家庭農場,以土地入股分紅進而帶動貧困戶就業的方式,也讓貧困戶在就業中提升就業技能,拓展收入管道。

對於大家的讚揚,黃智勇本人非常坦然,他說:“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並不值得誇耀。在基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串百家門,坐百家凳,與群眾多座談做交流。在為他們解決困難的同時,也讓我從群眾的生活中很受感動,駐村工作變得更有意義了。”

作者:劉知洪 編輯:趙梁宏

已經有15戶村民參與茶果種植,種植面積達到了150餘畝,每畝預計收入茶果250斤,按市場價每斤8元算,每畝就可收入2000元,平均每戶將增收約20000元。通過前期效應帶動,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進來,為了讓群眾更有保障,黃智勇與村支兩委商量好,準備成立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爭取擴展到2000畝的規模。

組織召開院壩會徵求村民意見建議

下一步,黃智勇還打算發展100畝的馬鈴薯種植,預計可以帶動80戶263人增收。此外,他還充分挖掘那鄉村特色產業優勢,利用現有的8個家庭農場,以土地入股分紅進而帶動貧困戶就業的方式,也讓貧困戶在就業中提升就業技能,拓展收入管道。

對於大家的讚揚,黃智勇本人非常坦然,他說:“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並不值得誇耀。在基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串百家門,坐百家凳,與群眾多座談做交流。在為他們解決困難的同時,也讓我從群眾的生活中很受感動,駐村工作變得更有意義了。”

作者:劉知洪 編輯:趙梁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